華文網

大家推薦一賢人繼位,王說好,王做了件事後,大家又改為推薦王的兒子了

大禹為了天下蒼生,帶領百姓抵抗洪水,興修水利,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通過疏通九條河道,讓氾濫的洪水順著新疏通的河道流向大海,百姓自此不再受洪災所害,居住和農耕都有了保障,

所以天下百姓都擁護他。但是人無完人,大禹治水為天下,可是他也是歷史上終結禪讓制的第一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成功後,在百姓的心中堪比舜帝,所以,舜帝死的時候,順理成章將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可是大禹呢,

史書《孟子·萬章上》說他“避舜之子于陽城”,也就是說大禹啊非常謙讓,想讓舜的兒子商均繼位,於是躲避到陽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雖然當時還是禪讓制,但是已經有了子承父業的“家天下”的萌芽。也就是說,人們在繼位元方式上是繼續禪讓,還是改為家天下,出現了搖擺。

這裡特別提到了大禹的謙讓。那麼,大禹只是為了順應當時的潮流,還是一種有意的行動呢?我們來看當時大禹和商均的實力對比。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人無不對他感恩戴德,而他在治水過程中與大家同吃苦,共患難,也獲得了極大的支持。

而商均呢?只是個藝術青年,成天研究唱歌跳舞,雖然他爹舜可能也想傳位給他,但是這樣的人怎麼傳呢?

(舜帝禪讓)

從這裡可以看出,兩人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比性。大禹明白,就算是他要讓,也不可能把帝位讓出去。而禮讓,能讓他獲得更大的人氣。

果然,當大禹禮讓的時候,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買商均的帳,而是一窩蜂地跑到陽城去參拜大禹,並且擁戴他為一國之君,大禹就這樣成為了新的帝王,定居陽城,國號為夏。

登上帝位以後,應該說大禹就已經在考慮將來帝位的傳承問題。他絕不會像舜那樣,

他要做一些事情來改變,怎麼改變呢?

第一,他要努力增加自己的權威,讓自己在天下面前說一不二。史料記載,大禹做了帝王後,經常出去考察。他考察的目的,一方面是體察民情,另一方面也是要樹立自己的威信,比如,他殺掉開會遲到的防風氏,讓部落首領再不敢小瞧他的命令。再比如,他要求所有的部落都要將銅獻出來,要知道,在當時,銅是十分珍貴的,大禹得到這些銅後,

就將它們鑄成了九個大鼎,鼎上刻畫著九州風物。他將鼎擺放在宮裡,各部落首領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行禮,其實也就是向他行禮。

(首領行禮)

第二,他努力培養自己的兒子。他常年把自己的兒子啟帶在身邊,讓啟跟己身邊學習國政,明白治理國家的辦法。而不是像舜一樣,任由商均玩文藝。同時,他讓兒子啟儘量和大家交友,積攢人氣。再一個,就是讓兒子掌握國家軍政大權。

第三,巧妙地處理好兒子的競爭者。大禹當然不可能就直接把位傳給夏啟,因為禪讓在先。所以他必須也得禪讓。

大禹開了一次會,會上,大家推薦了兩個人,皋陶和伯益。

皋陶不光治水有功,而且他還“作士理民”,為大家制定了法制,使大家有法可循。伯益也有優勢,除了治水,還教大家圈養牲畜。

兩人中究竟選哪個,大家爭執不休。最後大禹說話了,他認為該選皋陶。

大禹在大家心中有相當大的權威,他認為選皋陶,誰也不會反對。

(伯益和皋陶)

從德行能力來看,皋陶當繼承人沒有什麼不對,但有個大問題,皋陶的年紀很大,可能比大禹還大,再加上治水時落下了疾病。這樣的人,怎麼繼位?果然,很快,皋陶就先于大禹去世了。

這時候又開會推選。大禹提出,為了競爭,也得選兩個。除了伯益外,有人提出夏啟。這樣,夏啟就進入了候選名單。

在會上,大家也是分成兩派,一派選伯益,一派選夏啟,也是爭論不休。大禹又發話了,他傳位元的對象是伯益。大家都覺得大禹非常無私,對他更尊重。

但是,大禹雖然讓伯益繼位,卻並不把權力交給他,國家大事還是按照慣性讓夏啟去做。所有人都來向夏啟彙報工作。而且因為夏啟從小就得到培養,大家也都覺得他幹得非常好,都聽他的。這樣,伯益雖得到繼承人的名聲,但是,沒他什麼事,大家也都漸漸把他給忘了。

就這樣,大禹去世後,所有人都擁戴夏啟,不再聽伯益的招呼。國家權杖自然而然落到夏啟手中。也因此禪讓制終結,家天下開啟。

而不是像舜一樣,任由商均玩文藝。同時,他讓兒子啟儘量和大家交友,積攢人氣。再一個,就是讓兒子掌握國家軍政大權。

第三,巧妙地處理好兒子的競爭者。大禹當然不可能就直接把位傳給夏啟,因為禪讓在先。所以他必須也得禪讓。

大禹開了一次會,會上,大家推薦了兩個人,皋陶和伯益。

皋陶不光治水有功,而且他還“作士理民”,為大家制定了法制,使大家有法可循。伯益也有優勢,除了治水,還教大家圈養牲畜。

兩人中究竟選哪個,大家爭執不休。最後大禹說話了,他認為該選皋陶。

大禹在大家心中有相當大的權威,他認為選皋陶,誰也不會反對。

(伯益和皋陶)

從德行能力來看,皋陶當繼承人沒有什麼不對,但有個大問題,皋陶的年紀很大,可能比大禹還大,再加上治水時落下了疾病。這樣的人,怎麼繼位?果然,很快,皋陶就先于大禹去世了。

這時候又開會推選。大禹提出,為了競爭,也得選兩個。除了伯益外,有人提出夏啟。這樣,夏啟就進入了候選名單。

在會上,大家也是分成兩派,一派選伯益,一派選夏啟,也是爭論不休。大禹又發話了,他傳位元的對象是伯益。大家都覺得大禹非常無私,對他更尊重。

但是,大禹雖然讓伯益繼位,卻並不把權力交給他,國家大事還是按照慣性讓夏啟去做。所有人都來向夏啟彙報工作。而且因為夏啟從小就得到培養,大家也都覺得他幹得非常好,都聽他的。這樣,伯益雖得到繼承人的名聲,但是,沒他什麼事,大家也都漸漸把他給忘了。

就這樣,大禹去世後,所有人都擁戴夏啟,不再聽伯益的招呼。國家權杖自然而然落到夏啟手中。也因此禪讓制終結,家天下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