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戰狼2,你所不知道的明清兩代對華僑的坐視:大朝棄民,朝廷概不聞問!

戰狼2,原以為是復仇片,原來是撤僑片,這算不算搶了《紅海行動》的立意?不過還好《戰狼2》主要取材於利比亞撤僑,林超賢的《紅海風暴》應該是取材葉門撤僑,還算不衝突。

建國初期的1955年4月27日,周總理在印尼會見當地華僑時說:“選擇了別的國籍,朋友仍然是朋友,兄弟仍然是兄弟。”就像是“親戚關係”,“你們入了當地國籍回中國,就像出嫁的女兒回娘家一樣”,中國政府隨時“歡迎你們回娘家嘛。” 於是“華人”這個詞開始出現。新中國的領導人是這麼說的,

也是這麼做的。1954年頒佈的憲法中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

或許有些人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但從歷史上看,這個觀念不是本來就有的,讓我們把史書再往前翻三百年,也就是中國的明清時代,那時候的中國尚有值得一提的經濟軍事實力,

上至統治者,下至平頭百姓都認為是天朝上國,但朝廷對於華僑的態度,卻讓人無法想像。

由於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明清兩代都禁止臣民“出洋”、“出海”,海外華僑便被排除在了”同胞“的範疇外。甚至在朝廷的眼裡,出海出洋的不僅不是同胞,還罪在不赦!

但在農業社會,沿海多山少田,為了求生,沿海的人民不得不飄揚過海,到菲律賓等適合農耕的地方生活。

下圖是中國的“新月地帶”,這區域的人們一直有出海討生活的傳統。

到了16世紀,西方大航海的浪潮拍打到了東亞,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攻佔宿務島,1571年侵佔呂宋,建馬尼拉城。

西班牙人對菲律賓統治初期,對前往菲律賓的華人採取拉攏政策,

在穿越小說“種田”文裡,吸引移民都是提升繁榮的重要手段,菲律賓當時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的矛盾開始凸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華人有沒有反叛的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擁有的財富和能力讓人感到威脅,但還偏偏沒有能夠保護自己的能力!

1593年,菲律賓總督達斯馬里納斯遠征摩鹿加群島,

因為強征華僑為槳手,並殘酷對待,導致船上的華僑奮起反抗,將船上包括總督在內的西班牙人幾乎盡數殺死。由此將矛盾燃爆,引發了西班牙殖民者開始煽動排華浪潮。僑民中,大部分來自福建,1594年初,一支中國船隊在福建官員帶領下,載著士兵和武器到達馬尼拉,接回3000名華人。

這一舉動,我沒有找到當時明朝朝廷相關的記載,很有可能是地方政府的權宜之計:朝廷肯定不會同意,但鄉民需要保護。在這一點上,福建廣東等地的人還是很抱團的,這一舉動,致使菲律賓的華人大量減少,讓西班牙殖民者覺的威脅不大,一定程度緩和了排華浪潮。

1603年,菲律賓島又出現傳聞:中國皇帝有意佔領菲律賓以獲取這裡的黃金。傳聞源自一名在呂宋生活多年的木匠,他稱呂宋有一座機易山,“其上金豆自生”。

此時中國正處在明朝萬曆年間,萬曆剛剛完成了他的“三大征”(分別是寧夏、西南和朝鮮)。特別是和豐臣秀吉在朝鮮長達數年的對抗,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消耗了明朝大量國力。

拮据的萬曆皇帝寧可信其有,下令福建官員前去勘查。西班牙人本就對中國頗為忌憚,何況菲島華僑眾多,因此疑心中國想“開疆裂土”。很容易讓他們聯想到華人會裡應外合佔領菲律賓。於是,他們選擇先下手為強。

在當局的煽動和矇騙下,包括土著、日僑在內的各方力量都參與到屠殺中。據統計,至少2萬華僑被殺。

但屠殺過後,西班牙殖民者才發現,少了勤勞能幹的華人,對菲律賓本土經濟產生致命影響,物資匱乏、經濟蕭條。而且當時的明朝對在菲律賓的殖民者來說,是一個龐然大物的存在:他們擔心明朝政府會進行報復。

出於這個擔心,他們一面做些表面工作,如部分發還華僑商人的財產,發動倖存者給國內寫信,企圖證明西班牙殖民者“清白”。另外派特使奎瓦攜帶致廣東、福建兩省巡撫和其他官員的函件,一是為了緩和事件,二是打探明朝是否出兵。

奎瓦在澳門瞭解到,明朝政府已獲悉屠殺事件,但全國平靜,沒有集結艦隻進攻馬尼拉的跡象。

儘管明朝當局瞭解了事件真相,但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罪民:“所殺華人,皆系私自出洋,罪在不赦。”萬曆皇帝雖然也很憤怒這一屠殺行為,但他認為這是一起因少數人叛亂導致“二萬商民盡膏鋒刃,損威辱國”,“呂宋酋擅殺商民,撫按官議罪以聞”。

明王朝此時國力衰竭,財政空虛,“有官員認為提師渡海,勝負難料”,萬曆皇帝著“撫按官議罪”的結果是:朝廷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於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屠殺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但要求西班牙殖民當局保證華僑今後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宣佈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殺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蕩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到了1740年,此時是清朝乾隆五年,所謂“康乾盛世”的巔峰,10月9日,荷蘭人命令搜查所有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的華人居民的住處,最終演變成持續3天的大屠殺,1萬余華人被屠殺在自己家裡,釀成歷史上著名的“紅溪慘案”。

荷蘭殖民者也一樣擔心清朝會實施軍事報復:和1603年的明朝不一樣,此時的清朝有充裕的財政,還有實力堪稱強大的水師。

福建總督策楞將此事上奏朝廷,乾隆批復是:“大朝棄民,不惜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被殺華僑是“自棄王化”、“系彼地土生,實與番民無異”、是“彼地之漢種,自外聖化”,因此華僑被屠殺這件事“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聖朝”無須加以責備。最後出於面子,僅僅禁止了與荷蘭之間的通商貿易了事。

戰狼2電影的背後,實際上是中國對“華僑”觀念的具體變化,從不認可到認可,從坐視到保護!按周總理的話說就是:“兄弟仍然是兄弟”!

但鄉民需要保護。在這一點上,福建廣東等地的人還是很抱團的,這一舉動,致使菲律賓的華人大量減少,讓西班牙殖民者覺的威脅不大,一定程度緩和了排華浪潮。

1603年,菲律賓島又出現傳聞:中國皇帝有意佔領菲律賓以獲取這裡的黃金。傳聞源自一名在呂宋生活多年的木匠,他稱呂宋有一座機易山,“其上金豆自生”。

此時中國正處在明朝萬曆年間,萬曆剛剛完成了他的“三大征”(分別是寧夏、西南和朝鮮)。特別是和豐臣秀吉在朝鮮長達數年的對抗,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消耗了明朝大量國力。

拮据的萬曆皇帝寧可信其有,下令福建官員前去勘查。西班牙人本就對中國頗為忌憚,何況菲島華僑眾多,因此疑心中國想“開疆裂土”。很容易讓他們聯想到華人會裡應外合佔領菲律賓。於是,他們選擇先下手為強。

在當局的煽動和矇騙下,包括土著、日僑在內的各方力量都參與到屠殺中。據統計,至少2萬華僑被殺。

但屠殺過後,西班牙殖民者才發現,少了勤勞能幹的華人,對菲律賓本土經濟產生致命影響,物資匱乏、經濟蕭條。而且當時的明朝對在菲律賓的殖民者來說,是一個龐然大物的存在:他們擔心明朝政府會進行報復。

出於這個擔心,他們一面做些表面工作,如部分發還華僑商人的財產,發動倖存者給國內寫信,企圖證明西班牙殖民者“清白”。另外派特使奎瓦攜帶致廣東、福建兩省巡撫和其他官員的函件,一是為了緩和事件,二是打探明朝是否出兵。

奎瓦在澳門瞭解到,明朝政府已獲悉屠殺事件,但全國平靜,沒有集結艦隻進攻馬尼拉的跡象。

儘管明朝當局瞭解了事件真相,但一貫把移民國外的華僑視為罪民:“所殺華人,皆系私自出洋,罪在不赦。”萬曆皇帝雖然也很憤怒這一屠殺行為,但他認為這是一起因少數人叛亂導致“二萬商民盡膏鋒刃,損威辱國”,“呂宋酋擅殺商民,撫按官議罪以聞”。

明王朝此時國力衰竭,財政空虛,“有官員認為提師渡海,勝負難料”,萬曆皇帝著“撫按官議罪”的結果是:朝廷僅寫了一份《諭呂宋檄》,於1605年5月底、6月初由中國貿易船隊中一名船主帶到馬尼拉,分交菲律賓總督、馬尼拉最高法院和馬尼拉大主教。檄文未對屠殺行為進一步嚴加追究,但要求西班牙殖民當局保證華僑今後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宣佈對殖民者“不忍加誅”,“其海外戕殺姑不窮治”,要求西班牙方面“當思皇帝浩蕩之恩,中國仁義之大”。

到了1740年,此時是清朝乾隆五年,所謂“康乾盛世”的巔峰,10月9日,荷蘭人命令搜查所有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的華人居民的住處,最終演變成持續3天的大屠殺,1萬余華人被屠殺在自己家裡,釀成歷史上著名的“紅溪慘案”。

荷蘭殖民者也一樣擔心清朝會實施軍事報復:和1603年的明朝不一樣,此時的清朝有充裕的財政,還有實力堪稱強大的水師。

福建總督策楞將此事上奏朝廷,乾隆批復是:“大朝棄民,不惜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被殺華僑是“自棄王化”、“系彼地土生,實與番民無異”、是“彼地之漢種,自外聖化”,因此華僑被屠殺這件事“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聖朝”無須加以責備。最後出於面子,僅僅禁止了與荷蘭之間的通商貿易了事。

戰狼2電影的背後,實際上是中國對“華僑”觀念的具體變化,從不認可到認可,從坐視到保護!按周總理的話說就是:“兄弟仍然是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