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在武漢修文物:40餘年堅守,“破銅爛鐵”變身文化瑰寶

圖為:胡家喜和同事在修復青銅器。

圖為:修復前的蘑菇狀立耳圈足銅鍑。

圖為:矯形修復後的蘑菇狀立耳圈足銅鍑。

湖北日報訊 文圖/記者海冰 通訊員楊鳳霞 魯茜

博物館裡展出的一件件青銅重器,

出土之初很多是慘不忍睹的,這些器物是如何起死回生,重現光彩?15日,記者來到武漢博物館青銅修復室一探究竟。

這裡,破損嚴重的青銅器,與修復完好的青銅器分別陳列在櫃中,反差巨大。除銼刀、鏨刻刀、石膏、砂紙等傳統修復工具配備齊全外,還置有超聲清洗機、恒溫鼓風乾燥箱、各類顯微鏡等現代儀器。幾位修復人員正埋頭對手上的器物進行去鏽、整形、拼接、作舊等處理。

64歲的青銅修復專家、獲多項專利的胡家喜,是專案總顧問。

一堆廢銅變身一級文物

就在不久前,武漢博物館館藏的250多件青銅器,經該團隊修復後通過了省內外專家組驗收。

其中一件兩耳三足式戰國青銅敦,經兩千多年地下埋藏,腐蝕破損較為嚴重,出土時頂蓋殘破成六塊,下半部整體缺失,修復難度很大。

此敦蓋與器身造型基本相同,相合成為一個圓球,

俗稱“西瓜敦”。在胡家喜指導下,修復人員先將蓋子缺失部分補配齊整,隨後用矽膠在蓋上翻模復原後,再仔細在補配部位打底子、刻畫紋飾,修舊如舊,使其銜接自然,最後進行緩蝕封護,以便其長久保存。如此,修復後的敦如同獲得“重生”,陳列展出,普通觀眾很難發現修復痕跡。

在胡家喜的從業生涯中,數不清有多少殘破不堪的青銅殘片,經他和同事的妙手“醫治”,變身成各大博物館的明星展品。

出土于我省黃陂盤龍城的一件鼎,是目前已知商代早期最大的一件圓鼎。修復前殘破成30多件碎片,且變形相當嚴重,看上去就像一堆“破銅爛鐵”,修復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隨州西周銅方罍出土時殘破嚴重,大小碎片近100塊,殘缺部位較多,礦化腐蝕嚴重,修復後,成為隨州博物館鎮館文物之一。

九連墩楚墓出土編鐘、銅缶,武當山博物館藏太乙救苦天尊……還有大量嚴重殘損變形青銅器,

經其“診治”,得以恢復收藏和科研價值。

創新技術讓銅鍑恢復尊容

還有一些青銅器因受到擠壓,嚴重變形甚至面目全非,以往多用錘打法、鋸解法矯形,但冷打、冷壓容易使文物二度損壞,尤其是鋸解法將器物分解成若干塊,易破壞器物與紋飾的完整性。

“既然可以趁熱打鐵,是否可以趁熱矯銅?”經反復試驗,胡家喜在傳統基礎上探索出一條青銅器矯形新途徑,即加溫矯形,採用此法,無需對文物先“肢解”再“縫合”。

新疆博物館曾把一批先秦青銅器送到我省修復,其中館藏漢代蘑茹狀立耳圈足銅鍑,是稀有珍品,該器物世界上所見僅兩件,另一件藏於國外。

這件器物擠壓破損嚴重,口沿癟處與對邊已挨在一起,腹部有破洞,足斷失。修復難度相當大。胡家喜和同事們採用加溫矯形和內撐法,加班加點對器物整形。他們將銅鍑放在電烘箱加溫取出後,在壓扁的口沿內打入小木楔,使器口張開一點。如此反復數次,使器口撐開到一定程度改用千斤頂加力,又反復數次,將器腹撐開達到與原形相接近時,再採用模具整形,如此往復數十次,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經修復後的銅鍑,一改舊觀,成為一件完整的珍品,現在還經常到國外參展。

培養修復人才

胡家喜首創的“採用加溫矯形工藝修復古代青銅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被青銅器修復行業普遍採用。此外,他發明的“殘損變形青銅器矯形定位修復裝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修復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近年來,胡家喜致力於青銅器傳統修復及複製技術的傳承。2012年,他在荊州主持湖北省第三屆青銅器保護修復培訓班,歷時4月左右,培養地市級學員14名,前後保護修復青銅器近300件。自2011年12月起,他被聘為省藝術職業學院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客座教授,常年主講青銅器保護修復、複製課程。

2014年6月至今,從原單位湖北省博物館退休後,胡家喜受武漢博物館之邀,主持該館青銅器保護與修復,培養省內外17位學員,保護修復250多件青銅器。2016年,胡家喜被評為第三批武漢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40多年來只幹了青銅器修復及複製這一件事,胡家喜說,“看著一件件青銅文物煥發生機,蠻有成就感。”

即加溫矯形,採用此法,無需對文物先“肢解”再“縫合”。

新疆博物館曾把一批先秦青銅器送到我省修復,其中館藏漢代蘑茹狀立耳圈足銅鍑,是稀有珍品,該器物世界上所見僅兩件,另一件藏於國外。

這件器物擠壓破損嚴重,口沿癟處與對邊已挨在一起,腹部有破洞,足斷失。修復難度相當大。胡家喜和同事們採用加溫矯形和內撐法,加班加點對器物整形。他們將銅鍑放在電烘箱加溫取出後,在壓扁的口沿內打入小木楔,使器口張開一點。如此反復數次,使器口撐開到一定程度改用千斤頂加力,又反復數次,將器腹撐開達到與原形相接近時,再採用模具整形,如此往復數十次,才能達到理想效果。經修復後的銅鍑,一改舊觀,成為一件完整的珍品,現在還經常到國外參展。

培養修復人才

胡家喜首創的“採用加溫矯形工藝修復古代青銅器”,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被青銅器修復行業普遍採用。此外,他發明的“殘損變形青銅器矯形定位修復裝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該修復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近年來,胡家喜致力於青銅器傳統修復及複製技術的傳承。2012年,他在荊州主持湖北省第三屆青銅器保護修復培訓班,歷時4月左右,培養地市級學員14名,前後保護修復青銅器近300件。自2011年12月起,他被聘為省藝術職業學院文物保護技術專業客座教授,常年主講青銅器保護修復、複製課程。

2014年6月至今,從原單位湖北省博物館退休後,胡家喜受武漢博物館之邀,主持該館青銅器保護與修復,培養省內外17位學員,保護修復250多件青銅器。2016年,胡家喜被評為第三批武漢市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40多年來只幹了青銅器修復及複製這一件事,胡家喜說,“看著一件件青銅文物煥發生機,蠻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