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完爆"沃爾瑪"!全球開店10000家,終於要入華了!

作者 | 李大為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szwanba)

3月20日上午,德國最大的連鎖折扣零售商ALDI(阿爾迪)在天貓國際上線,這也意味著其正式登陸了中國市場。

各大商超都嚴陣以待,他們稱這是“狼”來了。

有消息稱阿爾迪的進駐必將對中國的精品超市帶來一定的衝擊,甚至會重新洗牌。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先來看兩組資料:

2016年,阿爾迪與沃爾瑪第三次交鋒,沃爾瑪迎來35年來最差業績,全球關店269家,裁員1.6萬,其中美國本土關店154家。

與之對比的是,阿爾迪在美國已開拓了1000餘家門店,並且在美國一項名為"超市在消費者中受歡迎程度"的調查中,阿爾迪得票數遠超過沃爾瑪,斬獲第一名。

美國是沃爾瑪的大本營,卻被阿爾迪完爆!

“阿爾迪”是由創始人姓氏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和廉價(Discount)兩部分組成的。想盡一切辦法為顧客省錢,是阿爾迪一直秉承的理念,也是阿爾迪克敵制勝的極致一招。

我們先來一波圖感受一下阿爾迪的低價風暴:

參考價,在美國一包萬寶路香煙大概8美元

▼這些餅乾類食品大多不足1美元,

比其他超市便宜一半甚至更多

▼大瓶飲料0.59美元/瓶

和25年前一個價格

▼麵包:0.99美元/1條

▼礦泉水:2.49美元/24瓶裝,

比其他超市便宜一半以上

▼牛內陷:2.19美元/1磅,

較之其他超市,約便宜1美元

▼香蕉0.39美元/1磅,只比25年前漲了6美分

▼部分產品價格和中國的對比

作為全球第七大零售巨頭,阿爾迪已經在全球開店超過10000家(唱衰實體店?),

年收入超過850億美元!

那麼阿爾迪是怎麼把低價做到極致的?它又有哪些狠招能夠顛覆現有的商超模式?

只給消費者最好的產品,最低的價格

在可供選擇的商品範圍中,阿爾迪和其他大型超市的做法截然相反,它放棄了經營全面豐富的商品,轉為只經營最常被顧客購買的品類,且每種商品的品牌少而固定。

雖然這些年阿爾迪一直在增加新產品,依舊只有900個SKU,相比之下,沃爾瑪有將近2萬個SKU。

儘管細分產品少,但大類齊全,基本可以滿足人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最重要的是阿爾迪的每種產品都只提供一個品牌,而且大多是自有品牌,如此一來,就可以打掉中間的很多成本。

在阿爾迪看來,消費者不需要承擔品牌行銷、廣告、代言等費用。

不僅如此,為了保證商品的品質,他們會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秀的供應商來提供商品。

阿爾迪通常和這些供應商都會簽訂不少於50萬歐元,期限為10年的合同。如此大額長期的訂單讓阿爾迪在與供應商的價格和品質談判中處於絕對優勢。

商品種類少還能極大地降低了物流和倉儲成本,所以阿爾迪才能持續地為讓戶提供品質又好價格又便宜的產品。

很多人都以為大而全的超市會增加人們的購買欲,但其實,商品的選擇是很簡單的。

阿爾迪在減少了商品複雜的選擇後,消費者反而能更乾脆利索地選擇產品,快速完成購物。

節省一切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的成本

無論是在店面選擇裝修,以及商品擺放上,阿爾迪都盡可能去除一切不必要的環節,除了產品之外,什麼都是虛的。

在店鋪選址上避開那些租金昂貴的繁華地段,選擇相對偏僻但人流集中的地方,比如學校、居民區等地。

商品都是自己直接從生產廠商那裡去運。乃至運貨的車輛,所有的輪胎定期打磨,這樣可以跑更遠的路;甚至修改擋風玻璃的傾斜角度因為這樣減少風阻降低油耗。

每家店鋪在500到800平米左右,裝修簡樸,沒有優雅的音樂,也沒有寬敞明亮的購物環境,看起來就像一座倉庫(它就是倉庫)。

除了少數的冷凍食品要放在冰箱上外,大部分的產品都是按照出廠的“紙箱”和“託盤”直接堆在空曠位置或牆角銷售,減少上下架的人工成本。

為了不用花人工時間去打開箱子,阿爾迪的所有產品在出廠時都是半開口的,箱子只有一半,還節省包裝成本。

阿爾迪沒有新聞部,沒有公關部,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他的創始人從不接受任何採訪,因為在他看來這些活動最終都會變成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阿爾迪甚至沒有售後電話,它所有的售後問題只要到門店來,用一個字就可以解決,那就是:退。

品質不過關?退。口味不喜歡?退。無論任何理由,阿爾迪會直接無條件退換貨,這樣可以避免沒有意義的糾纏,節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在阿爾迪購物,沒有免費購物袋,使用購物車需要花費25美分,但是購物結束後只要將購物車退還原位,就可以拿回25美分。

這樣一來,阿爾迪根本不需要專人管理購物車,只用25美分就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高工資,培養多面手的員工

阿爾迪對人才極端重視,他們的普通收銀員時薪在13美元左右,而沃爾瑪收銀員的時薪為9美元。

部門主任的年薪可達到20萬馬克(約合人民幣95萬元),而且每個員工都有充分的醫療保險。

雖然阿爾迪員工的平均收入比別的超市高,但他們的員工數量比別的超市少很多,阿爾迪單店員工一般只有4到5名,而沃爾瑪有40到50人。

在阿爾迪,所有員工,包括連鎖店經理在內都是多面手。

他們身兼數職,沒有固定崗位,業務繁忙時集中收銀結帳,閒時輪流理貨,清理廢棄包裝,哪裡需要就出現在哪裡。

如此一來,阿爾迪的人工成本反而比其他超市要低得多,省下來的錢又讓利給消費者了。

更喪心病狂的是,在早期阿爾迪甚至沒有POS機,創始人認為這樣會增加成本,為了能讓收銀員記住500個商品的價格,阿爾迪粗暴地把商品按類標價,飲料一個價,水果一個價,餅乾一個價,甚至連水果都直接按個算價……

後來經過測算工作效率後,阿爾迪才增加了POS系統。

如今,阿爾迪在自有商品的多個面上都打上條碼,這樣避免了掃很多遍掃不上,從而耽誤結帳速度。在一盒黃油上,你能看到的標籤多達5個。

阿爾迪提高效率、省錢細節還有很多,但不論它採取了什麼樣的做法,總有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旨,那就是盡一切可能為顧客省錢。

這種站在顧客的角度,替顧客將精打細算做到極致的阿爾迪堪稱業界良心。

阿爾迪的成功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零售的本質——如何真正讓利於消費者,做好對人力、商品、店鋪的合理管理。

如今阿爾迪在天貓超市上線,這也代表阿爾迪正式入駐中國市場,面對強勢的阿爾迪,中國的零售業必然會受到衝擊。

但是對於消費者的我們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轉自李大為先生原創作品,新媒體運營人員:張逸。歡迎小夥伴轉發分享、點贊、發表神評,與小編交流!【TOP電商:中國最頂尖的電商交流社區,最具深度的電商報導平臺,專注農村電商、O2O電商、跨境電商、電商創業、電商投融資等領域的深度文章報導!】

沃爾瑪有將近2萬個SKU。

儘管細分產品少,但大類齊全,基本可以滿足人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最重要的是阿爾迪的每種產品都只提供一個品牌,而且大多是自有品牌,如此一來,就可以打掉中間的很多成本。

在阿爾迪看來,消費者不需要承擔品牌行銷、廣告、代言等費用。

不僅如此,為了保證商品的品質,他們會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秀的供應商來提供商品。

阿爾迪通常和這些供應商都會簽訂不少於50萬歐元,期限為10年的合同。如此大額長期的訂單讓阿爾迪在與供應商的價格和品質談判中處於絕對優勢。

商品種類少還能極大地降低了物流和倉儲成本,所以阿爾迪才能持續地為讓戶提供品質又好價格又便宜的產品。

很多人都以為大而全的超市會增加人們的購買欲,但其實,商品的選擇是很簡單的。

阿爾迪在減少了商品複雜的選擇後,消費者反而能更乾脆利索地選擇產品,快速完成購物。

節省一切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的成本

無論是在店面選擇裝修,以及商品擺放上,阿爾迪都盡可能去除一切不必要的環節,除了產品之外,什麼都是虛的。

在店鋪選址上避開那些租金昂貴的繁華地段,選擇相對偏僻但人流集中的地方,比如學校、居民區等地。

商品都是自己直接從生產廠商那裡去運。乃至運貨的車輛,所有的輪胎定期打磨,這樣可以跑更遠的路;甚至修改擋風玻璃的傾斜角度因為這樣減少風阻降低油耗。

每家店鋪在500到800平米左右,裝修簡樸,沒有優雅的音樂,也沒有寬敞明亮的購物環境,看起來就像一座倉庫(它就是倉庫)。

除了少數的冷凍食品要放在冰箱上外,大部分的產品都是按照出廠的“紙箱”和“託盤”直接堆在空曠位置或牆角銷售,減少上下架的人工成本。

為了不用花人工時間去打開箱子,阿爾迪的所有產品在出廠時都是半開口的,箱子只有一半,還節省包裝成本。

阿爾迪沒有新聞部,沒有公關部,也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他的創始人從不接受任何採訪,因為在他看來這些活動最終都會變成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阿爾迪甚至沒有售後電話,它所有的售後問題只要到門店來,用一個字就可以解決,那就是:退。

品質不過關?退。口味不喜歡?退。無論任何理由,阿爾迪會直接無條件退換貨,這樣可以避免沒有意義的糾纏,節省大量的人力成本。

在阿爾迪購物,沒有免費購物袋,使用購物車需要花費25美分,但是購物結束後只要將購物車退還原位,就可以拿回25美分。

這樣一來,阿爾迪根本不需要專人管理購物車,只用25美分就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高工資,培養多面手的員工

阿爾迪對人才極端重視,他們的普通收銀員時薪在13美元左右,而沃爾瑪收銀員的時薪為9美元。

部門主任的年薪可達到20萬馬克(約合人民幣95萬元),而且每個員工都有充分的醫療保險。

雖然阿爾迪員工的平均收入比別的超市高,但他們的員工數量比別的超市少很多,阿爾迪單店員工一般只有4到5名,而沃爾瑪有40到50人。

在阿爾迪,所有員工,包括連鎖店經理在內都是多面手。

他們身兼數職,沒有固定崗位,業務繁忙時集中收銀結帳,閒時輪流理貨,清理廢棄包裝,哪裡需要就出現在哪裡。

如此一來,阿爾迪的人工成本反而比其他超市要低得多,省下來的錢又讓利給消費者了。

更喪心病狂的是,在早期阿爾迪甚至沒有POS機,創始人認為這樣會增加成本,為了能讓收銀員記住500個商品的價格,阿爾迪粗暴地把商品按類標價,飲料一個價,水果一個價,餅乾一個價,甚至連水果都直接按個算價……

後來經過測算工作效率後,阿爾迪才增加了POS系統。

如今,阿爾迪在自有商品的多個面上都打上條碼,這樣避免了掃很多遍掃不上,從而耽誤結帳速度。在一盒黃油上,你能看到的標籤多達5個。

阿爾迪提高效率、省錢細節還有很多,但不論它採取了什麼樣的做法,總有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旨,那就是盡一切可能為顧客省錢。

這種站在顧客的角度,替顧客將精打細算做到極致的阿爾迪堪稱業界良心。

阿爾迪的成功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零售的本質——如何真正讓利於消費者,做好對人力、商品、店鋪的合理管理。

如今阿爾迪在天貓超市上線,這也代表阿爾迪正式入駐中國市場,面對強勢的阿爾迪,中國的零售業必然會受到衝擊。

但是對於消費者的我們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轉自李大為先生原創作品,新媒體運營人員:張逸。歡迎小夥伴轉發分享、點贊、發表神評,與小編交流!【TOP電商:中國最頂尖的電商交流社區,最具深度的電商報導平臺,專注農村電商、O2O電商、跨境電商、電商創業、電商投融資等領域的深度文章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