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揚州八怪”來莊裡啦!他們到底哪裡“怪”?週末去省博看吧

今日上午,河北博物院《清孤不等閒——“揚州八怪”書畫展》面向觀眾正式展出。展覽彙聚了揚州博物館、揚州文物商店收藏的金農、鄭燮、高翔、汪士慎、李鱓、黃慎、李方膺、羅聘等人的書畫作品90餘件,

題材包含書法、人物、山水、花鳥畫等,三成以上都是一、二級精品,其中不乏“鎮館之寶”,較為全面地展示了“揚州八怪”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趣,河北博物院北區13、14號展廳吸引了眾多市民,據悉,展覽將持續到5月21日。

現場:鄭板橋的字畫最“吸睛”

今日一大早,

就有不少人等候在河北博物院門口,“從報紙上看到揚州八怪的畫展今天開展,特意過來的。”市民趙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對書畫一直有興趣,對揚州八怪也有一些瞭解,專程過來想一睹真跡。

展覽現場不少市民一邊拍照一邊嘖嘖稱歎。“時間有點趕,我拍回去慢慢欣賞。”市民張勇一邊用平板電腦拍照一邊說,他和妻子都是戲曲演員,平時就喜歡字畫,但是平時工作比較忙,

今天正好可以休息,所以和妻子結伴而來。

不過,雖然市民都因“揚州八怪”慕名而來,但是其實大多數人瞭解的還是“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我是為孩子來的,孩子現在正在學畫畫,我就想著看看大師們的畫作,不過我其實是外行,揚州八怪我只聽過鄭板橋。

”劉女士說。

據記者瞭解,此次展出的90件揚州八怪書畫中,其中16件自以擅長畫蘭、竹、石、松、菊等物聞名於世的鄭板橋,“鄭板橋以畫蘭、竹、石聞名於世,所以這次的作品也集中在他的蘭、竹、石畫作,都是精品。”揚州博物館書畫部負責人封冰指著《蘭竹石圖軸》介紹說,

此幅蘭竹石圖畫幅之大在板橋作品中是極為少見的。一巨大峭壁占了半幅畫面,有拔地頂天之勢。幽蘭翠竹,同根並蒂,叢生於峭岩縫壁之中,蘭竹濃而石淡,濃淡輝映,妙趣橫生。

“鄭板橋畫中的竹子,並不只是自然之竹,而是融合了鄭板橋對竹子的理解,融入他對竹子賦予的人文意義。”在《墨竹圖軸》旁,封冰介紹說,鄭板橋之竹“瘦”、“簡”,“瘦”指枝杆細,但細而不弱,挺拔勁瘦;“簡”指葉少而肥,

以少勝多,有蒼翠茂盛之感。

聚焦:揚州八怪“怪”在哪裡?

在今日的展覽現場,不少市民看見揚州八怪的簡介紛紛發問,“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裡?封冰介紹說,其實就是創作突破藩籬,為人極具個性。他們師承陳淳、徐渭、八大、石濤等革新派畫家,多擅寫意花鳥畫,亦長於山水、人物,並以金石書法入畫,詩、書、畫、印融會貫通,開一代之新風。

“怪人”鄭板橋應該是大眾最熟悉的古代書畫家之一,他畫的竹子享譽已久,他的逸聞趣事至今流傳。人們稱讚他“過目而誦”,他偏說這“最不濟事”。他看穿世人攻于營利,總說“難得糊塗”。就連書法也是隸書入楷自成一派,卻自稱為“六分半書”,又融入畫蘭、畫竹葉筆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貌,被稱為“板橋體”。徐悲鴻曾說“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怪人”金農出了名的博學多才,他收藏金石文字達數千卷,自創書法體“漆書”帶有很濃厚的金石味。他50歲以後開始作畫,墨梅畫得最好;“怪人”高翔以畫山水著稱,詩書畫印都受世人重視。但終身布衣遠離廟堂;“怪人”汪士慎愛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54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67歲時雙目俱盲,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

“揚州八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都走市場賣畫,這在當時也不多見。”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鄭板橋賣畫時,求畫者絡繹不絕。李鱔的賣畫生意也非常好,並且他的潤筆費高昂,但仍有許多富商求購。當時的揚州可謂“索畫者必曰複堂”。而金農旅居揚州二十幾年,靠賣畫賺得的錢“歲計千金”。而八怪中的高鳳翰,求其畫畫的人更多,連鄭板橋也不得不感歎“短劄長箋都去盡,老夫鷹作亦無餘”,可見其作品的暢銷程度。

封冰介紹說,“揚州八怪”活躍在揚州畫壇幾十年,其實非常受歡迎,在當時就有不少模仿他們的畫作,真假難辨,尤其鄭板橋的畫作,當時幾乎只能從題字來辨別真偽。

幕後:書畫文物一年只展一次

“揚州八怪”的作品存世量並不多,還有很大一部分流落在民間,所以非常珍貴,此次在石家莊展出,確實讓人一飽眼福。

“揚州八怪的畫作,揚州博物館一共收藏了150多件,此次帶來展出了90件,達到了一半以上,可以說是第一次,也是出館量最大的一次。”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次的90件作品中還不乏“鎮館之寶”,30件都是一級、二級展品,出館一次並不容易。

封冰介紹說,《金農隸書四言茶贊軸》就是一級品,件書法為金農漆書的代表作。整體格調黑厚凝重、遒勁鈍拙,古樸嚴謹而不失奔放爛漫之趣,極具金石韻味。

相關負責人表示,書畫文物相當“嬌貴”,對展覽環境要求挺高:“光線必須是冷光。對溫、濕度也有要求,恒溫恒濕,濕度要在50到60之間,溫度最好20攝氏度左右。”他們一旦接觸這些文物都得戴新手套,“每次免不了沾上灰塵等,出於保護文物需要,都得戴新手套。”

“即使在揚州博物館,我們也只會讓這些文物在重大節日輪換和大家見面,而且每幅書畫文物每年只能展出一次,這90幅作品這次展出後,將進館收藏,下次展出就用別的作品。”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為這次出館量比較大,所以他們之前專門進行了考察。

河北博物院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為了與書畫展相輝映,省博對本次展覽環境進行了設計,在展廳內“種植”了一片竹林,清雅大氣的氛圍與展覽的古樸風格相得益彰。同時,為了讓市民更好地瞭解“揚州八怪”,文博講壇第148期將邀請封冰主講“走進八怪”。

多擅寫意花鳥畫,亦長於山水、人物,並以金石書法入畫,詩、書、畫、印融會貫通,開一代之新風。

“怪人”鄭板橋應該是大眾最熟悉的古代書畫家之一,他畫的竹子享譽已久,他的逸聞趣事至今流傳。人們稱讚他“過目而誦”,他偏說這“最不濟事”。他看穿世人攻于營利,總說“難得糊塗”。就連書法也是隸書入楷自成一派,卻自稱為“六分半書”,又融入畫蘭、畫竹葉筆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貌,被稱為“板橋體”。徐悲鴻曾說“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怪人”金農出了名的博學多才,他收藏金石文字達數千卷,自創書法體“漆書”帶有很濃厚的金石味。他50歲以後開始作畫,墨梅畫得最好;“怪人”高翔以畫山水著稱,詩書畫印都受世人重視。但終身布衣遠離廟堂;“怪人”汪士慎愛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54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67歲時雙目俱盲,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

“揚州八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都走市場賣畫,這在當時也不多見。”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鄭板橋賣畫時,求畫者絡繹不絕。李鱔的賣畫生意也非常好,並且他的潤筆費高昂,但仍有許多富商求購。當時的揚州可謂“索畫者必曰複堂”。而金農旅居揚州二十幾年,靠賣畫賺得的錢“歲計千金”。而八怪中的高鳳翰,求其畫畫的人更多,連鄭板橋也不得不感歎“短劄長箋都去盡,老夫鷹作亦無餘”,可見其作品的暢銷程度。

封冰介紹說,“揚州八怪”活躍在揚州畫壇幾十年,其實非常受歡迎,在當時就有不少模仿他們的畫作,真假難辨,尤其鄭板橋的畫作,當時幾乎只能從題字來辨別真偽。

幕後:書畫文物一年只展一次

“揚州八怪”的作品存世量並不多,還有很大一部分流落在民間,所以非常珍貴,此次在石家莊展出,確實讓人一飽眼福。

“揚州八怪的畫作,揚州博物館一共收藏了150多件,此次帶來展出了90件,達到了一半以上,可以說是第一次,也是出館量最大的一次。”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次的90件作品中還不乏“鎮館之寶”,30件都是一級、二級展品,出館一次並不容易。

封冰介紹說,《金農隸書四言茶贊軸》就是一級品,件書法為金農漆書的代表作。整體格調黑厚凝重、遒勁鈍拙,古樸嚴謹而不失奔放爛漫之趣,極具金石韻味。

相關負責人表示,書畫文物相當“嬌貴”,對展覽環境要求挺高:“光線必須是冷光。對溫、濕度也有要求,恒溫恒濕,濕度要在50到60之間,溫度最好20攝氏度左右。”他們一旦接觸這些文物都得戴新手套,“每次免不了沾上灰塵等,出於保護文物需要,都得戴新手套。”

“即使在揚州博物館,我們也只會讓這些文物在重大節日輪換和大家見面,而且每幅書畫文物每年只能展出一次,這90幅作品這次展出後,將進館收藏,下次展出就用別的作品。”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為這次出館量比較大,所以他們之前專門進行了考察。

河北博物院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為了與書畫展相輝映,省博對本次展覽環境進行了設計,在展廳內“種植”了一片竹林,清雅大氣的氛圍與展覽的古樸風格相得益彰。同時,為了讓市民更好地瞭解“揚州八怪”,文博講壇第148期將邀請封冰主講“走進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