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原是魏忠賢走狗,投降清朝後一道上疏,令百萬同胞死于剃髮

清軍入關後,西元1644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身亡,女真人從此走上中國的政治舞臺,是為大清朝。清朝在肅清了盤踞在東南的南明小朝廷後宣言“不殺人,不剃髮,

安民樂業。”

隨著清廷這項命令的頒發,經過了數年戰亂之苦的老百姓也得到了暫時的休息。然而,隨著一個漢人大臣的一份奏疏,當時中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立刻又陷入腥風血雨之中,前後有百萬人死於清廷野蠻的“雉發令”下。

孫之獬,山東淄博人,

明天啟年間進士,其時,正值魏忠賢勢焰熏天之際,善於投機的孫之獬遂成為魏忠賢麾下的一員幹將。至崇禎帝即位,下令將魏忠賢團夥所編撰的旨在打擊正直人士的《三朝要典》,孫之獬抱作《三朝要典》到太廟大哭,借此反對,為當時士林所不齒,而閹黨經此打擊,勢力遂告瓦解。孫之獬最終被崇禎帝“削籍”,回鄉居住。

不久,李闖入京,逼死崇禎,旋被滿清打敗,入主北京城的滿清對前朝官員採取了熱烈的歡迎的態度,

大肆接納投降人員,孫之獬也得到了新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的官銜。孫之獬為了向新主子表示忠誠,也學著滿人的樣式給自己剃了一個禿腦門,留了一條辮子,穿上了滿人的服裝。此時滿清上朝的儀式是滿人站一邊,漢人站一邊,互不干擾。孫之獬因為自己剃了發,穿了滿人服飾,上朝時就站入滿人的佇列,被滿人趕出佇列。
無奈之下,他又站到漢人的行列中。孰料,漢人對他的所作所為早就看不慣了,一樣被趕出了行列。孫之獬在朝堂之上丟了臉面,為解心中氣氛,就上了一道奏摺,提出要在大清朝的範圍內施行剃髮,同一服飾。孫之獬的這段不光彩經歷別徐珂完整地保存在《清稗類鈔》中:

“世祖初入關,前朝降臣皆束髮,頂進賢冠,為長袖大服。殿陛之間,分滿、漢兩班,久已相安無事矣。淄川孫之獬,

明時官列九卿。睿親王領兵入關時,之獬首先上表歸誠,且言其家婦女俱已效滿妝,並于朝見時薙發改裝,歸入滿班。滿以其漢人也,不許;歸漢班,漢又以為滿飾也,亦不容。之獬羞憤,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奏上,世祖歎賞,乃下削髮之令。”

一個由邀寵而引發的牽扯到百萬人生命的奏摺就這樣被送到了清世祖福臨的禦案上。孫之獬在奏摺中所說“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正迎合了攝政王多爾袞的心思,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剃髮令”在全國開始了。

本來,在廣大漢族人的意識裡,滿清入主中原,只不過是跟歷代的朝代更迭一樣,又是一次改朝換代罷了,在心裡上已經漸趨於對新朝的接受。除了思想界還有著“華夷之防”的觀點外,滿漢之間已經平穩過渡。這時而來的“剃髮令”等於是在征服了一個民族後,又來對他的精神進行閹割,漢人不願意了,開始抵制剃髮。

清廷見“剃髮令”執行的力度不夠,於1645年再下諭令“近者一月,遠者三月,各取剃髮歸順。”此時,剃髮已成了強迫。

令清廷沒有想到的是,漢族人民對於剃髮的強力抵抗心理,為此,清廷動用了大批軍隊來推行剃髮令的順利推行。一時之間,江南之地,到處血流成河。在清軍攻入江陰城後,城中男女老少,赴水、、投火、上吊者不計其數。清軍為了報復,也大開殺戒,連殺兩天,直到全城沒有一個活口。

昆山在剃髮令下達後,殺掉地方官,放火燒掉官衙。清軍入城後,屠城三日。1645年,清軍用炮火打開嘉定城門,城裡的民眾無法逃生,又不甘於剃髮變服的恥辱,紛紛投河而死,連河水為之堵塞。死狀之慘,曾親生經歷過的朱子素在《嘉定屠城略》中寫道:

“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藉。”

在經過清軍幾次大規模的野蠻屠殺後,民眾只好放棄抵抗,剃髮歸順。而促成這一行動的孫之獬並沒有因此直上青雲。三年之後,因為貪腐被朝廷奪官,在回老家的途中,遭遇謝遷起義軍,一家老小被斬殺,本人也在受盡羞辱後被處死。

孫之獬死後,有人向順治帝提議,要朝廷恢復孫之獬的原有官職,並給予撫恤。有人認為,孫之懈已被削去官籍,不應當給予撫恤。順治帝最後採用了後一個建議,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恤。一個依附閹黨、投靠異族的無恥之人最終落得了家破人亡,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可悲下場。

(關注文史廣記,擁有更多閱讀。)

只不過是跟歷代的朝代更迭一樣,又是一次改朝換代罷了,在心裡上已經漸趨於對新朝的接受。除了思想界還有著“華夷之防”的觀點外,滿漢之間已經平穩過渡。這時而來的“剃髮令”等於是在征服了一個民族後,又來對他的精神進行閹割,漢人不願意了,開始抵制剃髮。

清廷見“剃髮令”執行的力度不夠,於1645年再下諭令“近者一月,遠者三月,各取剃髮歸順。”此時,剃髮已成了強迫。

令清廷沒有想到的是,漢族人民對於剃髮的強力抵抗心理,為此,清廷動用了大批軍隊來推行剃髮令的順利推行。一時之間,江南之地,到處血流成河。在清軍攻入江陰城後,城中男女老少,赴水、、投火、上吊者不計其數。清軍為了報復,也大開殺戒,連殺兩天,直到全城沒有一個活口。

昆山在剃髮令下達後,殺掉地方官,放火燒掉官衙。清軍入城後,屠城三日。1645年,清軍用炮火打開嘉定城門,城裡的民眾無法逃生,又不甘於剃髮變服的恥辱,紛紛投河而死,連河水為之堵塞。死狀之慘,曾親生經歷過的朱子素在《嘉定屠城略》中寫道:

“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藉。”

在經過清軍幾次大規模的野蠻屠殺後,民眾只好放棄抵抗,剃髮歸順。而促成這一行動的孫之獬並沒有因此直上青雲。三年之後,因為貪腐被朝廷奪官,在回老家的途中,遭遇謝遷起義軍,一家老小被斬殺,本人也在受盡羞辱後被處死。

孫之獬死後,有人向順治帝提議,要朝廷恢復孫之獬的原有官職,並給予撫恤。有人認為,孫之懈已被削去官籍,不應當給予撫恤。順治帝最後採用了後一個建議,沒有給予孫之獬任何旌表和撫恤。一個依附閹黨、投靠異族的無恥之人最終落得了家破人亡,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可悲下場。

(關注文史廣記,擁有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