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昌起義中的聶榮臻:一火車拉走三千兵

聶榮臻

封面新聞記者 張路延

南昌起義時,周恩來和聶榮臻有個約定。

聶榮臻收到的任務,是設法把二十五師拉到南昌參加起義,但在沒有電臺,民用電報又不保密的情況下,起義開始後,如何保持聯繫成了難題。他們的破解之道,是火車,周恩來說:南昌一行動,就放列火車到馬回嶺,你們一見火車,就知道南昌動手了。

這列約定的火車,期間發揮了關鍵作用,一番鬥智鬥勇下,聶榮臻幾乎拉走了大半個二十五師,三千多人的數目,

大大充實了革命隊伍。

起義前後,聶榮臻還有哪些故事?封面新聞專訪了重慶聶榮臻研究會副秘書長、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原館長刁福久,講述南昌起義中的聶榮臻。

中央委員也得聽中央的

1927年,蔣介石策劃了一連串破壞國共合作的事件,國共分裂已成定局。擺在共產黨員人面前的議題是,出路是什麼?

“7月12日,在武漢開了個會,決定要進行武裝鬥爭,舉行南昌起義,聶榮臻沒有參加那次會議,

是周恩來會後通知的他,周恩來說,國共分裂了,沒有辦法,只有起義,中央成立了前敵委員會,他是書記,他以書記的名義,指定聶榮臻、賀昌、顏昌頤組成前敵軍委,聶榮臻當書記。”刁福久介紹。

前敵軍委首要的任務,是到九江去,通知共產黨員們,瞭解中央的意圖,做好起義前的準備。

“周恩來說,你們三人準備好就快出發,聶榮臻到九江以後,第一個要通知葉挺,

還要設法告訴在九江養病的劉少奇,他們比周恩來早走了一周左右,聶榮臻到九江後,直接找到了葉挺,住在了他的司令部。”

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後,武漢形勢險惡,黨的許多人紛紛到了九江,7月20日,一些中央負責人,包括譚平山、李立三、惲代英、鄧中夏等,開了個碰頭會。不過,在這場碰頭會裡,卻產生了分歧。

刁福久說,當時,李立三等同志很急躁,主張立即動手,聶榮臻不同意,說來九江前,

周恩來交代的很清楚,必須要等中央的命令,不能自由行動,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做好起義前的準備,準備工作也很重要,但是好幾位中央委員,仍然主張馬上起義。

“李立三說聶榮臻是奴隸主義,膽子小,說你要聽中央委員的,聶榮臻並不發怵,而是反問,都是中央委員,我聽哪位中央委員?中央委員也得聽中央的。”

一番爭論後,大家達成了共識,還是等候中央的命令。

火車拉走了二十五師

向各部隊傳達完後,周恩來也到了九江,起義的具體時間,仍然沒有確定,臨走前,聶榮臻接到了新任務,把二十五師拉到南昌去,參加起義。

南昌起義後,如何進行聯繫?是聶榮臻考慮的問題。

在他看來,沒有電臺,民用電報又怕不可靠,如果接到通知再行動,可能會誤了大事,他跟周恩來就做了一個約定,周恩來說,南昌發難後,就立刻開一列空火車皮過來,拉到馬回嶺,火車一到,就把部隊拉到南昌去。

如何拉人?拉哪些?怎麼拉?聶榮臻有自己的考量。當時的二十五師,共有三個團,分別為七十三、七十四和七十五,在人員構成上,各有不同。

“七十三團,前身是葉挺獨立團,團長周士第是共產黨員員,把這個團拉出來沒有問題;七十四團團長是張發奎的人,沒有把握,拉多少是多少;七十五團是新組成的部隊,團長不是共產黨員員,但裡面有不少共產黨員員,希望比較大。聶榮臻反復分析後,認為全部拉走不太可能,以拉走七十三、七十五團為重點。”

馬回嶺車站。

8月1日下午,南昌發來一列火車,聶榮臻知道南昌行動了,很高興,迅速組織部隊行動。

“他們先拉了七十三團,然後拉七十五團,因為七十五團和師部在一起,行動不方便,就用打野外的名義,也就是搞軍事練習,只拿著武器彈藥,把部隊拉了出來,七十四團雖然是張發奎的人,但有個重機槍連連長是共產黨員員,這個連也拉了出來。”

不料走了一半,張發奎就發現了,乘著火車追來,說你們幹什麼?停止行動!聶榮臻一分析,根據目前的軍事力量對比,對方不敢行動,就叫身邊一個排長:往天上放槍!張發奎一看,跳車就跑了。

“望遠鏡也丟了,衛隊也丟了,全部被他們俘獲了,張發奎特別喜歡那個望遠鏡,車開到德安後,派個參謀拿了封親筆信,說把望遠鏡還給他,聶榮臻想大家沒有決裂,就把望遠鏡還了他,衛隊也放了回去。”

到德安後,火車不通了,聶榮臻一行人乾脆步行,連夜走到南昌,“到達以後後,天剛剛亮,天氣很熱,他一看,已經有了我們的旗幟,革命勝利了,買了個大西瓜,一口氣就吃完了。”

等見到了大部隊,周恩來一看,聶榮臻拉出了二十五師的兩個團和一個連,共3000多人,很高興,說:想不到,想不到,你們幹得好!

南昌起義後的一封信

南昌起義勝利後,下一步路,怎麼走?

按照當時的計畫,黨準備部隊南下,佔領廣州、海口等城市,為第二次北伐做準備。“都想爭取時間去廣東,其他事情沒有顧上,就為以後埋下了隱患。”

在聶榮臻看來,南昌起義後,有兩點經驗值得總結,這在他關於南昌起義失利後,致鈞甫兄(即中共中央軍事部代號)等信中也可見一斑。

“參加起義的部隊沒有休息,更主要的是沒有整頓,有些部隊不可靠,是勉強拉過來的,容易對党不忠誠。聶榮臻認為,慌慌張張南下,軍隊沒有整頓,這樣會有很多動搖分子,軍隊不是一心,埋下禍根。”刁福久介紹。

比如第十師,師長蔡廷鍇是陳銘樞的親信,對党並不真心擁護,但裡面有些人員,比如二十九團、三十團都有党的同志,如果調整一下幹部,是可以掌握的,但都沒有,他們3日出發,4日到進賢,蔡廷鍇他們就叛逃了。

除了缺乏整頓,他們在南昌也沒有留下會合人員,讓後續部隊撲了個空。

“很多共產黨員員,也是決定參加起義的,因為隊伍走得早,在南昌又沒有人接應,等他們到南昌後,只有一座空城,直到後來,才慢慢跟上部隊。”

一葉扁舟去香港

起義以後,南下之路,絕非坦途。

在壬田、會昌幾場戰鬥後,軍隊傷亡嚴重。聶榮臻部隊掉頭向西後,經過揭陽到達流沙,找到革命委員會和周恩來。“當時周恩來生病了,正在發高燒,處於昏迷狀態,連稀飯都吃不下,有時神智不清,一直喊沖啊!沖啊!”

他和葉挺,一直跟著周恩來,等他們到了流沙,這時候的他們,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幾個人只有一把小手槍,連自衛能力都沒有。

“當地有個接應的共產黨員人,叫楊石魂,本身是大地主,先革了自己家的命,群眾關係很好,楊就和他們一起行動,找了一副擔架,把周恩來抬上去,然後轉到陸豐的甲子港,找了個小船,送我們出海,去香港。”

1927年11月4日,聶榮臻關於南昌起義失利後部隊情況致均甫兄(即中共中央軍事部代號)的信。

在聶榮臻的回憶裡,那是艘很小的船,堪稱一葉扁舟,他、周恩來、葉挺、楊石魂,加上船工,整個船就滿了,周恩來睡在船艙裡,就容不下第二個人,他們都在艙面上。

“他們在海上,船太晃,站不穩也坐不穩,聶榮臻他們就把自己綁起來,跟船上的桅杆綁在一起,免得掉到海裡去,飄了兩天一夜,才到了香港。”

到了香港後,楊石魂跟省委取得聯繫,把周恩來安頓下來治病,然後就走了,聶榮臻和葉挺忘了問接應暗號,對方就沒有跟他們接頭,他們沒法子,先找了個小旅館,換了衣服、鞋子,才上街活動。

“聶榮臻還記錄了件趣事,說他去香港沒經驗,沒有帶錢,葉挺就懂,帶了不少錢,有次,他們買東西,賣的人說,你這是假錢,葉挺一聽,幾下就把錢給撕碎了,聶榮臻問他,你這樣隨便撕碎錢,人家不懷疑我們嗎?葉挺回答他,懷疑用假錢,找來員警更麻煩,我撕了,就沒事了。”

後來,他們才和組織取得聯絡,葉挺選擇在香港,把家屬也從上海接了過來,聶榮臻則調到廣東軍委工作。

這之後,他們也慢慢得到了其他消息,南昌起義的主力軍隊,雖然受到了挫折,但並沒有潰散。聶榮臻拉出來的二十五師,由朱德帶領,剩下人員改編為四個支隊。

“相對以前,二十五師已經打得較散,聶榮臻給中央軍事部寫報告,建議朱德率領的一千多人部隊,到湘南去,跟當地農民運動會合,以同進一步合作,這時候的他,已經意識到革命需要軍農聯盟,必須靠農民,跟農民合作。”

後來,二十五師在朱德、陳毅帶領下,從贛南到湘南,發動了湘南起義,最後上了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成為井岡山的主力之一。

1985年6月1日,聶榮臻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題詞。

火車一到,就把部隊拉到南昌去。

如何拉人?拉哪些?怎麼拉?聶榮臻有自己的考量。當時的二十五師,共有三個團,分別為七十三、七十四和七十五,在人員構成上,各有不同。

“七十三團,前身是葉挺獨立團,團長周士第是共產黨員員,把這個團拉出來沒有問題;七十四團團長是張發奎的人,沒有把握,拉多少是多少;七十五團是新組成的部隊,團長不是共產黨員員,但裡面有不少共產黨員員,希望比較大。聶榮臻反復分析後,認為全部拉走不太可能,以拉走七十三、七十五團為重點。”

馬回嶺車站。

8月1日下午,南昌發來一列火車,聶榮臻知道南昌行動了,很高興,迅速組織部隊行動。

“他們先拉了七十三團,然後拉七十五團,因為七十五團和師部在一起,行動不方便,就用打野外的名義,也就是搞軍事練習,只拿著武器彈藥,把部隊拉了出來,七十四團雖然是張發奎的人,但有個重機槍連連長是共產黨員員,這個連也拉了出來。”

不料走了一半,張發奎就發現了,乘著火車追來,說你們幹什麼?停止行動!聶榮臻一分析,根據目前的軍事力量對比,對方不敢行動,就叫身邊一個排長:往天上放槍!張發奎一看,跳車就跑了。

“望遠鏡也丟了,衛隊也丟了,全部被他們俘獲了,張發奎特別喜歡那個望遠鏡,車開到德安後,派個參謀拿了封親筆信,說把望遠鏡還給他,聶榮臻想大家沒有決裂,就把望遠鏡還了他,衛隊也放了回去。”

到德安後,火車不通了,聶榮臻一行人乾脆步行,連夜走到南昌,“到達以後後,天剛剛亮,天氣很熱,他一看,已經有了我們的旗幟,革命勝利了,買了個大西瓜,一口氣就吃完了。”

等見到了大部隊,周恩來一看,聶榮臻拉出了二十五師的兩個團和一個連,共3000多人,很高興,說:想不到,想不到,你們幹得好!

南昌起義後的一封信

南昌起義勝利後,下一步路,怎麼走?

按照當時的計畫,黨準備部隊南下,佔領廣州、海口等城市,為第二次北伐做準備。“都想爭取時間去廣東,其他事情沒有顧上,就為以後埋下了隱患。”

在聶榮臻看來,南昌起義後,有兩點經驗值得總結,這在他關於南昌起義失利後,致鈞甫兄(即中共中央軍事部代號)等信中也可見一斑。

“參加起義的部隊沒有休息,更主要的是沒有整頓,有些部隊不可靠,是勉強拉過來的,容易對党不忠誠。聶榮臻認為,慌慌張張南下,軍隊沒有整頓,這樣會有很多動搖分子,軍隊不是一心,埋下禍根。”刁福久介紹。

比如第十師,師長蔡廷鍇是陳銘樞的親信,對党並不真心擁護,但裡面有些人員,比如二十九團、三十團都有党的同志,如果調整一下幹部,是可以掌握的,但都沒有,他們3日出發,4日到進賢,蔡廷鍇他們就叛逃了。

除了缺乏整頓,他們在南昌也沒有留下會合人員,讓後續部隊撲了個空。

“很多共產黨員員,也是決定參加起義的,因為隊伍走得早,在南昌又沒有人接應,等他們到南昌後,只有一座空城,直到後來,才慢慢跟上部隊。”

一葉扁舟去香港

起義以後,南下之路,絕非坦途。

在壬田、會昌幾場戰鬥後,軍隊傷亡嚴重。聶榮臻部隊掉頭向西後,經過揭陽到達流沙,找到革命委員會和周恩來。“當時周恩來生病了,正在發高燒,處於昏迷狀態,連稀飯都吃不下,有時神智不清,一直喊沖啊!沖啊!”

他和葉挺,一直跟著周恩來,等他們到了流沙,這時候的他們,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通,幾個人只有一把小手槍,連自衛能力都沒有。

“當地有個接應的共產黨員人,叫楊石魂,本身是大地主,先革了自己家的命,群眾關係很好,楊就和他們一起行動,找了一副擔架,把周恩來抬上去,然後轉到陸豐的甲子港,找了個小船,送我們出海,去香港。”

1927年11月4日,聶榮臻關於南昌起義失利後部隊情況致均甫兄(即中共中央軍事部代號)的信。

在聶榮臻的回憶裡,那是艘很小的船,堪稱一葉扁舟,他、周恩來、葉挺、楊石魂,加上船工,整個船就滿了,周恩來睡在船艙裡,就容不下第二個人,他們都在艙面上。

“他們在海上,船太晃,站不穩也坐不穩,聶榮臻他們就把自己綁起來,跟船上的桅杆綁在一起,免得掉到海裡去,飄了兩天一夜,才到了香港。”

到了香港後,楊石魂跟省委取得聯繫,把周恩來安頓下來治病,然後就走了,聶榮臻和葉挺忘了問接應暗號,對方就沒有跟他們接頭,他們沒法子,先找了個小旅館,換了衣服、鞋子,才上街活動。

“聶榮臻還記錄了件趣事,說他去香港沒經驗,沒有帶錢,葉挺就懂,帶了不少錢,有次,他們買東西,賣的人說,你這是假錢,葉挺一聽,幾下就把錢給撕碎了,聶榮臻問他,你這樣隨便撕碎錢,人家不懷疑我們嗎?葉挺回答他,懷疑用假錢,找來員警更麻煩,我撕了,就沒事了。”

後來,他們才和組織取得聯絡,葉挺選擇在香港,把家屬也從上海接了過來,聶榮臻則調到廣東軍委工作。

這之後,他們也慢慢得到了其他消息,南昌起義的主力軍隊,雖然受到了挫折,但並沒有潰散。聶榮臻拉出來的二十五師,由朱德帶領,剩下人員改編為四個支隊。

“相對以前,二十五師已經打得較散,聶榮臻給中央軍事部寫報告,建議朱德率領的一千多人部隊,到湘南去,跟當地農民運動會合,以同進一步合作,這時候的他,已經意識到革命需要軍農聯盟,必須靠農民,跟農民合作。”

後來,二十五師在朱德、陳毅帶領下,從贛南到湘南,發動了湘南起義,最後上了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成為井岡山的主力之一。

1985年6月1日,聶榮臻為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