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族歷史上第一大漢奸:讓漢人蒙羞兩百多年,遭人痛恨,最後死法淒慘

今天我們把投敵賣國的人叫做漢奸,但是大家知道嗎,漢奸起初是指出賣漢族利益的敗類。“漢奸”一次最早出現于元代胡震編纂的《周易衍義》,指漢朝的奸臣,其後,在明朝末年平定西南土司的叛亂中,
朝臣在奏疏中用漢奸指稱不法的漢人,吳三桂、範承籌都被認為是漢族人民的漢奸,但是被認為是漢族第一大漢奸的是卻是他——孫之獬。

孫之獬是山東淄川人,明朝天啟年間的一位進士,起初依附權宦魏忠賢吃香喝辣,後來崇禎帝繼位,魏忠賢黨羽被除,朝廷下令毀掉由閹黨編寫的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沒想到這孫之獬居然不識時務,

抱著《三朝要典》哭告太廟,結果就進了逆黨的名單,被消籍回鄉,為天下名士所唾棄,之後的十幾年,孫之獬也一直閑在家裡。

知道清兵入關,孫之獬認為自己出頭的日子來了,崇禎十七年清廷派人招撫山東,孫之獬簡直是迫不及待地投降了清軍,

為了得到清廷的認可,孫之獬不惜散盡家財,招兵買馬,組織軍隊鎮壓了明 永鎮的一支抗清義軍,由此得到了山東巡撫方大猷的賞識,被召如京後,官拜禮部左侍朗。

本來孫之獬如果僅僅是投降清軍的話那他最終會被吳三桂範承籌這樣的大人物壓下去,也不會遭到漢族人的痛恨,可偏偏他急於討好清政府,幹了一件讓漢族人蒙羞的事情。

清軍入關之初,政權還沒有穩定下來,上朝的時候漢臣和滿臣穿的衣服也是不一樣的,滿臣身著滿服,漢臣皆博冠大秀,漢人裝束,而且滿、漢大臣各站一班。而求寵心切的孫之獬投降後就剃髮、改穿滿服,此舉一是受到漢臣的歧視,二來也沒有得到自認為高人一等的滿臣的認可,

於是孫之獬就向多爾袞上了一道奏摺,提議漢人剃髮,說了一句撥動多爾袞神經的話:如今漢人的衣冠束髮之制仍保持以前的習慣,那就是滿人你順從漢人,而不是漢人順從滿人。

因為孫之獬的這一道奏摺,清政府于順治二年六月頒佈“剃髮令”。“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漢人聽聞剃髮令後無不哀嚎痛苦,視為奇恥大辱,然而一句“不從者斬”使得剃髮令被強行推廣,

伴隨著漢人的抵抗,“剃髮令”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江陰十日,嘉定三屠,無數漢人:“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

“剃髮令”之後,清政府又頒佈了“易服令”,這些被漢人認為是奇恥大辱,最終漢人付出了血的代價也沒能抵抗得了當時為政的清政府,於是每每提到“剃髮令”,漢人就會痛駡孫之獬,由此孫之獬成為漢族第一大漢奸也不為過。

然而孫之獬的那顆“滿式頭”也僅僅維繫了三年。順治四年(1647),反清志士攻進了淄川城,正在淄川老家的孫之獬被捉,人們找來錐子,在他剃得發亮的頭上鑽一個眼,栽一撮頭髮,硬是給他重植了一頭黑髮。痛得他狂呼大叫,人們不願聽,就又把他的嘴縫上。他那副嘴臉,讓人們越看越恨,就又把他大卸八塊,死狀慘不忍睹。

漢人就會痛駡孫之獬,由此孫之獬成為漢族第一大漢奸也不為過。

然而孫之獬的那顆“滿式頭”也僅僅維繫了三年。順治四年(1647),反清志士攻進了淄川城,正在淄川老家的孫之獬被捉,人們找來錐子,在他剃得發亮的頭上鑽一個眼,栽一撮頭髮,硬是給他重植了一頭黑髮。痛得他狂呼大叫,人們不願聽,就又把他的嘴縫上。他那副嘴臉,讓人們越看越恨,就又把他大卸八塊,死狀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