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代宮廷:她是清代出身最低賤的嬪妃,是八爺胤禩爭奪皇位最大的障礙!

在《雍正王朝》裡,八爺胤禩被描述為一位才能出眾,心狠手辣,為達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的一位元反派王爺,不僅沒有得到皇位,還被雍正整死了。其實不然,歷史中的八爺胤禩是康熙最喜愛的兒子,

也是所有皇子中最出色、最具才能的,同也是最佳的皇位繼承人;可是胤禩命運不濟,每次參與太子之爭都被康熙帝嚴厲懲處,而且康熙帝還設置重重限制不讓胤禩參與“奪嫡”。不是他爭不過雍正,而是一出生就和皇位無緣了,這主要是因為他的母親衛氏,也就是後來的良妃有關。

胤禩影視形象

衛氏,是滿洲正黃旗,正五品宮內管領阿布鼐之女,看似身份還算高貴,其實不然。宮內管領雖為正五品文官,但是地位卑微,而且又是辛者庫出身,“辛者庫”是滿語“辛者庫特勒阿哈”的簡稱,意為‘管領下食口糧人’,即內務府管轄下的奴僕。清代八旗官員得罪後,他們本人及其家屬被編入辛者庫,成為戴罪奴僕,

以示懲處。衛氏的先人當有類似經歷,才成為辛者庫罪籍。

衛氏漫畫

衛氏是整個清代首個辛者庫出身的嬪妃,也是整個清代後宮嬪妃中出身最低的一位。可以說她的出身比宮裡大多數宮女還要低。雖然出身卑微,但畢竟是上三旗,而且又屬於內務府包衣三旗,

所以還是能參加選秀的。

衛氏影視形象

衛氏聰明貌美,在眾多待選秀女中得以留在宮中,又被康熙看中臨幸於她。衛氏也比較爭氣,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生八阿哥胤禩,因為身份低微,所以就交給四妃之首的惠妃撫養,所以八阿哥胤禩和惠妃的關係最好。


八爺影視形象

也是由於出身問題,衛氏長期受不到重視,品級也很低,後來還是因為胤禩受到康熙帝的寵愛和重視,衛氏在後宮的地位才逐漸提高。先是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冊封為良嬪,後來又被晉封為良妃,成為康熙朝前中期生前獲封妃位的五妃之一(貴妃除外),

並且還是這五位後妃中,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的一人。

康熙畫像

良妃是母憑子貴,地位不斷提高,又重新得到了康熙帝的寵愛,自晉封良嬪後,其在後宮的地位不斷攀升。康熙帝還是很講情義的,對良妃很不錯,從良妃死後的葬禮就可以看出來。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良妃薨,康熙下令良妃的葬禮一切和孝誠仁皇后妹妹平妃赫舍裡氏的葬禮相同;而且在良妃的滿月祭時,康熙親自出席主持了祭祀典禮,這在清代後妃中是少有的。

胤禩畫像

良妃是母憑子貴,八阿哥胤禩卻是子以母賤。其實,皇帝與嬪妃所生之子,同貴為皇后所生之子還是很有區別的。同為自己的骨肉,也要分出三六九等,這是古代社會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決定的,什麼都要講一個出身。清朝皇室雖然是滿洲少數民族出身,但也免不了俗,再加上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更加注重門第觀念。特別是康熙帝,從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受儒家文化影響甚深,對出身很是看重。

文章配圖

胤禩雖然才能出眾,長相英俊,在眾兄弟中出類拔萃,深得康熙帝的喜歡,但是,其母良妃出身辛者庫包衣奴才,出身低微。小的時候康熙把他交給惠妃撫養有一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胤禩地位。所以,康熙帝是不會將大位傳給一個奴僕所生之子的,這會讓天下人恥笑的,而且也不會利於皇室內部團結和滿清統治的。

《雍正王朝》劇照

胤禩雖然聰明機智,品貌兼優,儒雅風流,才能出眾,但是就是因為母親的出身,從此與皇帝寶座無緣,不管他如何努力,他的出身就已經決定了他一出生,就與皇位無緣了。這也就是胤禩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後,欲爭太子之位被康熙帝嚴厲懲處的最主要原

從良妃死後的葬禮就可以看出來。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良妃薨,康熙下令良妃的葬禮一切和孝誠仁皇后妹妹平妃赫舍裡氏的葬禮相同;而且在良妃的滿月祭時,康熙親自出席主持了祭祀典禮,這在清代後妃中是少有的。

胤禩畫像

良妃是母憑子貴,八阿哥胤禩卻是子以母賤。其實,皇帝與嬪妃所生之子,同貴為皇后所生之子還是很有區別的。同為自己的骨肉,也要分出三六九等,這是古代社會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決定的,什麼都要講一個出身。清朝皇室雖然是滿洲少數民族出身,但也免不了俗,再加上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更加注重門第觀念。特別是康熙帝,從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受儒家文化影響甚深,對出身很是看重。

文章配圖

胤禩雖然才能出眾,長相英俊,在眾兄弟中出類拔萃,深得康熙帝的喜歡,但是,其母良妃出身辛者庫包衣奴才,出身低微。小的時候康熙把他交給惠妃撫養有一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胤禩地位。所以,康熙帝是不會將大位傳給一個奴僕所生之子的,這會讓天下人恥笑的,而且也不會利於皇室內部團結和滿清統治的。

《雍正王朝》劇照

胤禩雖然聰明機智,品貌兼優,儒雅風流,才能出眾,但是就是因為母親的出身,從此與皇帝寶座無緣,不管他如何努力,他的出身就已經決定了他一出生,就與皇位無緣了。這也就是胤禩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後,欲爭太子之位被康熙帝嚴厲懲處的最主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