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上有名的十大政治家

管仲

管仲(西元前719-西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

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被道教列奉為 “丙申太歲管仲大將軍。”

管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諸子中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這一學派的思想集中體現于《管子》一書。是書篇幅宏偉,內容複雜,思想豐富。如《牧民》、《形勢》等篇講霸政法術;《侈靡》、《治國》等篇論經濟生產,此亦為《管子》精華,可謂齊國稱霸的經濟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樞言》等篇談哲學及陰陽五行等;其餘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職》、《封禪》等為雜說。

《管子》是研究我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並因開創國營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國性服務業供奉為保護神。《戰國策》、《國語·齊語》、《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等都有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北宋蘇洵的《管仲論》對管仲的事蹟做出了分析和評價。

管仲

2.商鞅

商鞅(約西元前395年-西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

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西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

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

3.李斯

李斯(約西元前284年—西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1]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 。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

被任為長史 。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李斯

4.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後病逝于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

5.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

6.狄仁傑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甯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複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複,並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複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狄仁傑

7.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

8.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曆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諡“忠湣”,複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湣”或“寇萊公”。寇准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湣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寇准

9.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裡,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

1215年,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他以儒家治國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30餘年,擔任中書令14年之久。他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乃馬真後稱制時,他漸失信任,抑鬱而死。後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甯王,諡號“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耶律楚材

10.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

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李斯

4.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後病逝于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諸葛亮

5.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

6.狄仁傑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

狄仁傑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甯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複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營州之亂時被起複,並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複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狄仁傑

7.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

8.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曆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諡“忠湣”,複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湣”或“寇萊公”。寇准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湣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寇准

9.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裡,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

1215年,蒙古軍攻佔金中都,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為臣,他以儒家治國之道提出和制定了各種施政方略,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耶律楚材先後輔弼成吉思汗父子30餘年,擔任中書令14年之久。他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乃馬真後稱制時,他漸失信任,抑鬱而死。後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甯王,諡號“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耶律楚材

10.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