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法國二戰時期的裝甲力量,1940年法國從未停止抵抗,我們以前對法國二戰歷史的誤區

1940年6月18日 “ 法國抵抗的火焰不能熄滅,也絕不會熄滅,這標誌著“自由法國”運動的開始。“——戴高樂 1940年6月18日宣。

1940年5月10日,德國對法國發起閃電戰,短短一個月,德軍就突破了法國所有重要防線,

近一半法國國土淪陷,為了挽救英法聯軍,敦克爾克大撤退行動正式開始, 法國下達主要任務是,外線的坦克第一裝甲師殘部,跟英國阻擊部隊最大限度的拖延德國軍隊快速突進, 當時英國手裡並沒有大規模的裝甲部隊,能夠抵抗法國閃電式的進攻,當時法國軍隊臨時可以湊齊,坦克裝甲力量, 只有4輛夏爾B1坦克,和索瑪S-35坦克4輛,2兩輛B1-bis型,其中大多數還是從戰場臨時搶修殘破坦克。
就這樣在敦克爾克港口週邊組成一道臨時防線 。

夏爾B1是法國輕型坦克:

其擁有一門47毫米SA34火炮,2挺7.5毫米機槍,最大裝甲厚35毫米,重量13噸,有一台雷諾4缸45馬力汽油發動機,速度18千米/時,3名乘員當時法國生產160輛其中152輛參加法國抵抗德國閃電戰中,其主炮理論上可以打擊任何德國當時的一切裝甲力量。但機動性的明顯不足。

索瑪S-35坦克是當時法國裝備的性能最好,反坦克實力最強的坦克,炮塔和車體是鋼鐵鑄造而成,具有優美的弧度。S-35坦克戰鬥全重將近20噸,乘員3人,炮塔正面裝甲厚度55毫米,車身裝甲厚度40毫米,最薄弱的後部也有20毫米,防護效果相當不錯。S35裝備一門47毫米L/40加農,最高時速48公里。 當時德軍裝備的三號H型坦克,

其50毫米主炮性能上站一點優勢外,其裝甲防護能力明顯處於劣勢,但三號坦克前期的H型坦克的主炮,如果想正面擊毀索瑪S-35坦克,難度是非常大必須400米內才有完全擊毀的可能,但索瑪S-35的裝備的主炮47毫米L/40加農炮,可以在任何角度給於三號坦克嚴重打擊。索瑪S-35坦克外型裝甲弧度,並不是像三號坦克那垂直的裝甲。 但是由於法國對坦克的戰略利用思想,比法國整整領先一代,
這是“法國戰役”中,法國慘敗的原因之一。

1940年法國的B1-bis型重型坦克,是當時世界,唯一大規模量產並投入實戰的重型坦克,其正面裝甲60毫米,兩側裝甲50毫米,戰鬥全重30噸。 武備一門47毫米反坦克炮,在車前方還有一門75毫18L分倍的榴彈炮,其威力巨大理論上,

直射命中,可以直接擊毀30毫米裝甲。此型號坦克,當時德軍還沒有任何一款坦克能夠正面打擊,該型坦克,除非用88毫米高射炮。 但此型號坦克只有一缺點就是移動速度慢,常常在混戰中,被德國士兵迂回包抄。 但其戰鬥能力對德軍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最終在英法組成阻擊德國前進的部隊,圓滿完成任務,在法國坦克的伏擊下,德國先頭偵查部隊幾乎被全殲,而德國軍隊經過一個多月的進攻也人困馬乏,終於在敦克爾克的週邊停下了腳步。 法國於1940年6月22號簽署了停戰協定,讀者們可要看清楚,很多人對法國的歷史誤區就在這裡。 法國簽署的是停戰協議,就是雙方已經戰領的領土邊界進行停戰,整頓,暫時停止大規模軍事衝突,稱之為停戰協議。 停戰協議並不是投降書。 法國在整個二戰中從未有過任何官宣言,宣告投降。 說到底法國的停戰協議,跟朝鮮戰爭的停戰協議一模一樣。

1940年,法國前往英國的士兵只有3000, 1941年法國正規軍擴建的正規軍7萬,1942年12萬,一部分前往了英國,泰國,印度,參加對日戰爭,1944年法國諾曼地登陸戰中法國不宣而戰,加入戰鬥的士兵,多達8萬多,解放法國後,法國參戰人數,達到55萬人,第一支抵達萊茵河的部隊 是法國法軍第2非洲獵騎兵團還是第一支抵達萊茵河的西方盟軍部隊,時間為1944年11月19日。 到戰爭結束法國參戰人數高達125萬人。

法國出色外交技術,徹底迷惑了德國,在戰爭最艱苦的時刻,避開德國主力進攻鋒芒,為法國贏得喘氣時間,法國的一位哲學家說過,“我們鬆開了拳頭,並不意味得著放棄抵抗,當在次握緊拳頭時敵人將防不勝防,一擊而中,其拳頭的力量也將更加有力,是不可戰勝的”。

最終在英法組成阻擊德國前進的部隊,圓滿完成任務,在法國坦克的伏擊下,德國先頭偵查部隊幾乎被全殲,而德國軍隊經過一個多月的進攻也人困馬乏,終於在敦克爾克的週邊停下了腳步。 法國於1940年6月22號簽署了停戰協定,讀者們可要看清楚,很多人對法國的歷史誤區就在這裡。 法國簽署的是停戰協議,就是雙方已經戰領的領土邊界進行停戰,整頓,暫時停止大規模軍事衝突,稱之為停戰協議。 停戰協議並不是投降書。 法國在整個二戰中從未有過任何官宣言,宣告投降。 說到底法國的停戰協議,跟朝鮮戰爭的停戰協議一模一樣。

1940年,法國前往英國的士兵只有3000, 1941年法國正規軍擴建的正規軍7萬,1942年12萬,一部分前往了英國,泰國,印度,參加對日戰爭,1944年法國諾曼地登陸戰中法國不宣而戰,加入戰鬥的士兵,多達8萬多,解放法國後,法國參戰人數,達到55萬人,第一支抵達萊茵河的部隊 是法國法軍第2非洲獵騎兵團還是第一支抵達萊茵河的西方盟軍部隊,時間為1944年11月19日。 到戰爭結束法國參戰人數高達125萬人。

法國出色外交技術,徹底迷惑了德國,在戰爭最艱苦的時刻,避開德國主力進攻鋒芒,為法國贏得喘氣時間,法國的一位哲學家說過,“我們鬆開了拳頭,並不意味得著放棄抵抗,當在次握緊拳頭時敵人將防不勝防,一擊而中,其拳頭的力量也將更加有力,是不可戰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