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雙結合

城市雙修是什麼意思

2015年6月10日,國家住建部下發檔,原則同意將三亞列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雙修)、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城市(雙城)綜合試點。

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

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加強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公開性和強制性。

2016年11月,出版發行了由三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編的《三亞“雙修”研究》。

2016年12月1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在三亞市召開了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現場會,總結了全面開展“城市雙修”的工作重點。

2016年12月,住建部發佈關於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2017年3月6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於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

全面開展“城市雙修” 推動城市轉型發展。

“城市雙修”工作是指“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其中生態修復是建設健康、美麗城市的基礎,旨在保護自然資源、修復生態環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其主要內容是河岸線、海岸線和山體的修復。

簡單說,就是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用更新織補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築,修復城市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城市“雙修”是走向品質的營造修補,是城市發展由量的擴展轉入質的提升。

開展“城市雙修”旨在緊緊圍繞提高城鎮化品質,有針對性地解決已經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植被,探索推動城市綠色發展。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通知中明確了試點城市六大任務,

即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推動“城市雙修”的組織模式,先行先試“城市雙修”的適宜技術,探索“城市雙修”的資金籌措和使用方式,建立推動“城市雙修”的長效機制,研究形成“城市雙修”成效的評價標準。

2015年6月10日,住建部將三亞列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雙修)”首個試點城市。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又提出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加強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公開性和強制性。

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住建部提出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雙修”實施計畫,推進一批示範專案;2020年,“城市雙修”工作將在全國全面推開……

大力改善生態環境

(四)加快山體修復。加強對城市山體自然風貌的保護,禁止在生態敏感區域進行開山採石、破山修路等破壞山體的建設活動。根據城市山體受損情況,採取修坡整形、礦坑回填等工程措施,消除受損山體的安全隱患,恢復山體自然形態。保護山體原有植被,種植鄉土適生植物,重建山體植被群落。在保障安全和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探索多元的山體修復利用模式。

(五)開展水體治理和修復。加強對城市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避免盲目截彎取直,禁止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違法取砂等破壞行為。在全面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的基礎上,系統開展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全面實施控源截汙,強化排水口、截汙管和檢查井的系統治理,開展水體清淤。構建良性迴圈的城市水系統。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岸線和灘塗,恢復濱水植被群落。增加水生動植物、底棲生物等,增強水體自淨能力。在保障水生態安全的同時,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

(六)修復利用廢棄地。科學分析廢棄地和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損程度、場地現狀及其周邊環境,綜合運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技術改良土壤,消除場地安全隱患。選擇種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抗逆性強的植物,恢復植被群落,重建生態系統。場地修復後,嚴格地塊規劃管理,對環境品質達到相關標準要求、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已修復土地和廢棄設施進行規劃設計,建設遺址公園、郊野公園等,實現廢棄地再利用。

(七)完善綠地系統。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努力修復被割斷的綠地系統,加強城市綠地與週邊山水林田湖的連接。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要求,均衡佈局公園綠地,通過拆遷建綠、破硬複綠、見縫插綠、立體綠化等措施,拓展綠色空間,讓綠網成蔭。因地制宜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等海綿綠地,推廣老舊公園改造,提升存量綠地品質和功能。推行生態綠化方式,提高鄉土植物應用比例。

http://finance.laoqianzhuang.com/guoneicaijing/20170718/1159608-2.shtml

大力改善生態環境

(四)加快山體修復。加強對城市山體自然風貌的保護,禁止在生態敏感區域進行開山採石、破山修路等破壞山體的建設活動。根據城市山體受損情況,採取修坡整形、礦坑回填等工程措施,消除受損山體的安全隱患,恢復山體自然形態。保護山體原有植被,種植鄉土適生植物,重建山體植被群落。在保障安全和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探索多元的山體修復利用模式。

(五)開展水體治理和修復。加強對城市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避免盲目截彎取直,禁止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違法取砂等破壞行為。在全面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的基礎上,系統開展江河、湖泊、濕地等水體生態修復。全面實施控源截汙,強化排水口、截汙管和檢查井的系統治理,開展水體清淤。構建良性迴圈的城市水系統。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岸線和灘塗,恢復濱水植被群落。增加水生動植物、底棲生物等,增強水體自淨能力。在保障水生態安全的同時,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和流動性。

(六)修復利用廢棄地。科學分析廢棄地和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損程度、場地現狀及其周邊環境,綜合運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技術改良土壤,消除場地安全隱患。選擇種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抗逆性強的植物,恢復植被群落,重建生態系統。場地修復後,嚴格地塊規劃管理,對環境品質達到相關標準要求、具有潛在利用價值的已修復土地和廢棄設施進行規劃設計,建設遺址公園、郊野公園等,實現廢棄地再利用。

(七)完善綠地系統。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努力修復被割斷的綠地系統,加強城市綠地與週邊山水林田湖的連接。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的要求,均衡佈局公園綠地,通過拆遷建綠、破硬複綠、見縫插綠、立體綠化等措施,拓展綠色空間,讓綠網成蔭。因地制宜建設濕地公園、雨水花園等海綿綠地,推廣老舊公園改造,提升存量綠地品質和功能。推行生態綠化方式,提高鄉土植物應用比例。

http://finance.laoqianzhuang.com/guoneicaijing/20170718/115960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