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鎮江患癌志願者母女接力幫扶 重刑犯高牆裡寫下“感恩信”

交匯點訊 “張阿姨,您的目光,是愛的詩行,寫滿深情,寫滿大愛,寫滿生命延續的曙光……”7月30日下午,“有愛有希望路在腳下”感恩教育會,在省鎮江監獄七監區舉行。服刑人員陳強(化名)聲情並茂地朗讀著一封自己寫的信,

流動的真情充斥全場,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服刑人員。

寫信者是監獄在押犯,收信者是已駕鶴西去的“愛心使者”。3年多的時間,陰陽兩隔,而篇篇鴻雁,寄託的是失足浪子感恩悔改、不斷自新的心路歷程。

“愛心使者”張琪萍。

“愛心使者”結對服刑犯猶如親人

信中所提的“張阿姨”,名叫張琪萍,是“格桑花”義工、鎮江“黃絲帶”義工、鎮江市優秀志願者。不幸的是,2014年1月27日,離馬年春節還有短短3天,她帶著對家人、朋友和美好生活的無限眷戀,溘然長逝。

令人感動的是,在彌留之際,她還沒忘了給自己的幫教物件陳強留下一句話:“好好改造,早日新生。”

從此,陳強用這句臨終叮囑,時時鞭策自己,加速悔改自新的步伐。

每年他都會寫信,向遙遠天堂裡的的張阿姨,彙報自己的心路歷程。

獄方介紹,“愛心使者”張琪萍與服刑犯陳強的故事,最早要從2012年7月說起。那時鎮江市腫瘤防治與康復協會的6位“抗癌明星”,與6名服刑人員結成幫教對子,張琪萍和小陳便是其中一對。

陳強告訴記者,那一年,張阿姨53歲,他25歲。在以後2年多的日子裡,張阿姨不斷寫信鼓勵,每逢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更像親人般如期而至,

面對面地談心,幫助監獄民警做深入細緻的勸導工作。

2014年春節前,志願者們又一次來到監獄幫教,但這一次,張琪萍沒來,更讓小陳想不到的是,他的張阿姨永遠也來不了。

張琪萍和其資助的貧困學生。

臨終遺言服刑犯“好好改造,早日新生”

在感恩信中,陳強回憶著當時的情景:腫瘤防治與康復協會的胡玉留會長告訴他,張阿姨病情惡化,已經住院幾個月了,連元旦都是在醫院度過的。但她依然樂觀,還約定1月17日一起到監獄參加幫教,那天早上張阿姨打電話給胡會長,說是為了要來參加幫教,堅持從病床上下來活動。可是從她氣喘吁吁的話音中,胡會長不允許她來,由他轉告小陳並代她完成這次探望。

“張阿姨當時講了,

她的身體狀況有好轉,一定會再來看望陳強,分享他棄舊圖新的喜悅”,胡玉留轉告陳強。

“然而,當人們沉浸在春節將至的氣氛中時,我的張阿姨,帶著她那一顆永恆的、無價的愛心,永遠地離開了,而我再也不能為自己當初的無知、麻木說一聲‘對不起’,這將是我永遠的悔與恨.......”在30日的感恩教育會上,陳強雙眼含淚。

而在張琪萍的不多遺言中,有一句話是專門給服刑犯陳強的:“好好改造,早日新生。”

張琪萍的志願者同仁迎接幫扶的浪子新生出獄。

母女志願者接力重刑犯褪去浮躁輕狂

感恩教育會現場,陳強還如實袒露了自己的心跡:

他是四川人,雖然年輕,但不簡單,是經過大風大浪的重刑犯。作為一名販賣和運輸毒☆禁☆品的罪犯,早已不知情為何物。故此,對於參加監獄的結對幫教活動,也只是打發寂寞時光,應付應付而已。

然而,在張阿姨一次次教誨感化下,自己逐漸褪去浮躁輕狂。“她的目光充滿慈愛,猶如一根縫合心痕的線,時刻系在我的心上,那麼明澈,讓我無地自容。”

更令人感動的是,張琪萍病逝後,她在蘇州工作的女兒王侃,依從母願,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接力”給從未謀面的陳強寫來一封信,而這使得他更多地瞭解到一位“愛心使者”的大愛情懷:

“媽媽和我說過,她參加這個幫教活動不是為了說教,只是真心希望和你做朋友,聊聊天、說說話,帶一點溫暖到這個大牆裡。媽媽,她生活裡有太多的溝溝坎坎,作為家裡的老大,從小犧牲很多,為了父母放棄讀大學的機會,為了我讀書放棄了升職的機會,放棄了太多。命運也和她開玩笑,2008年得了癌症,接受手術、化療,已經是半條命的人。雖然受了這麼多若,她總是很積極的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總是露出陽光的笑容,積極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只是希望充實自己的生活,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幫人一把,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就她這樣的。”

感恩教育會上,小陳讀著這段話,語音哽咽,眼眶裡噙滿淚花,現場一時沉寂無聲,其他罪犯也紛紛觸景落淚。

高牆電網並沒有隔斷人間真情,大愛大善融化著迷茫者內心深處的堅冰。“張阿姨的目光,是一抹心燈,慈愛的視線,即使在迷茫的黑夜,也會照亮前方!”行將結束時,陳強一再表示要心懷感恩,在先後3次減刑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一步一步地走好腳下的路,不負張阿姨的期望。

通訊員 解西輝 交匯點記者 萬淩雲

早日新生。”

張琪萍的志願者同仁迎接幫扶的浪子新生出獄。

母女志願者接力重刑犯褪去浮躁輕狂

感恩教育會現場,陳強還如實袒露了自己的心跡:

他是四川人,雖然年輕,但不簡單,是經過大風大浪的重刑犯。作為一名販賣和運輸毒☆禁☆品的罪犯,早已不知情為何物。故此,對於參加監獄的結對幫教活動,也只是打發寂寞時光,應付應付而已。

然而,在張阿姨一次次教誨感化下,自己逐漸褪去浮躁輕狂。“她的目光充滿慈愛,猶如一根縫合心痕的線,時刻系在我的心上,那麼明澈,讓我無地自容。”

更令人感動的是,張琪萍病逝後,她在蘇州工作的女兒王侃,依從母願,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接力”給從未謀面的陳強寫來一封信,而這使得他更多地瞭解到一位“愛心使者”的大愛情懷:

“媽媽和我說過,她參加這個幫教活動不是為了說教,只是真心希望和你做朋友,聊聊天、說說話,帶一點溫暖到這個大牆裡。媽媽,她生活裡有太多的溝溝坎坎,作為家裡的老大,從小犧牲很多,為了父母放棄讀大學的機會,為了我讀書放棄了升職的機會,放棄了太多。命運也和她開玩笑,2008年得了癌症,接受手術、化療,已經是半條命的人。雖然受了這麼多若,她總是很積極的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總是露出陽光的笑容,積極參加各類公益活動。只是希望充實自己的生活,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幫人一把,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就她這樣的。”

感恩教育會上,小陳讀著這段話,語音哽咽,眼眶裡噙滿淚花,現場一時沉寂無聲,其他罪犯也紛紛觸景落淚。

高牆電網並沒有隔斷人間真情,大愛大善融化著迷茫者內心深處的堅冰。“張阿姨的目光,是一抹心燈,慈愛的視線,即使在迷茫的黑夜,也會照亮前方!”行將結束時,陳強一再表示要心懷感恩,在先後3次減刑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一步一步地走好腳下的路,不負張阿姨的期望。

通訊員 解西輝 交匯點記者 萬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