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沙航院師生深入靖州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本網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誓言激勵了多少人感動了多少人!中國夢、小康夢、精准扶貧夢在神州大地上演繹著無數精彩的故事。

在這場中華兒女眾志成城脫貧奔小康的幸福洪流裡,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們不拋棄、不放棄,以實際行動深入靖州調研,為靖州縣扶貧辦完備精准扶貧檔案和脫貧攻堅作戰圖助力,為湘西這片美麗而貧窮的土地富饒起來而殫精竭力!

脫貧攻堅,時間緊迫,任務艱巨。為真正摸清家底,核准資料,給下一階段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客觀全面的參考資料資訊,

今年七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組織開展一次“心系湖湘大地·情牽脫貧攻堅”為主題的大型實踐調研活動。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積極回應省教育廳號召,7月18日,黨委書記陳勇親自動員,選派60名師生志願者奔赴懷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江沖、高峰、康頭、地筍等60個貧困村展開為期15天的調研。儘管烈日炎炎,但參與調研的師生克服高溫酷暑,堅持走村入戶,與村民們話家常、訪民情、做問卷,
與鄉鎮和村裡的幹部相互交流,獲取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宣傳了國家的扶貧政策,提出了大量的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以實際行動築造中國夢。

長沙航院60名師生趕赴靖州開展暑期“情牽脫貧攻堅”實踐活動。

截至調研最後一天,

筆者共收到了300份調研手記,有志願者冒酷暑暴雨跋山涉水調研的故事,有扶貧工作人員堅守與忠誠的故事,有盡心盡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的故事,有貧困家庭自強不息自助脫貧的故事等等,感動感人,修心勵志。調研的地方信號不暢,所有的記錄全是通過手機一個字一個字打上去的,志願者們邊調研邊記錄,留下了最寶貴的調研手記,為他們點贊。調研者、扶貧者、助貧者、自助者,
用心用手用真情彙聚起豪邁的時代強音,書寫著一個個不拋棄、不放棄的奔夢故事。

用心調研,用情記錄。

不放棄,調研路更是勵志路

在調研中,長沙航院60名志願者分成了20個小組,每個小組由1名老師2名學生組成,15天內要走完3個貧困村,

每個貧困村安排5天。他們不畏艱難,不忘初心,白天翻山越嶺,挨家走訪,甚至帶病堅持;晚上加班討論,整理資料,困了就在辦公室打地鋪,拼凳子床。15天的實地調研中,志願者們在與貧困地區村民的接觸交流中,不僅較為全面地瞭解了脫貧攻堅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更親身體驗了貧困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感觸甚深,收穫良多。“在我們想著怎麼玩樂的時候,大山深處的人家只有一個最簡單的願望就是生存,只是希望可以簡單的生活下去就足夠了,寫到這,我們不得不反思,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而對於我們來說,眼下就是把接下來的扶貧調研工作做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第3組調研者發自內心的感慨。

長沙航院師生在調研路上。

大山深處有人家。文溪村西片區是靖州縣環境最惡劣的,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不通水電不通路,五戶人家四戶貧”。走在不是路的路上,和會割人的“芒動草”戰鬥,謹防著五步蛇、眼鏡蛇、菜花蛇等的襲擊,翻越了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經過了近4個小時的跋涉,在第17組三人皆輕微中暑的情況下終於到了目的地。大家一句感慨“征服大山的感覺真好!”那裡有5戶人家,其中4戶是貧困戶,常住人口只有年逾80歲的林大爺和老伴。林大爺的兒子們為了生計,都已經外出打工去了。在調研中瞭解到有一年春節,林大爺突然病了,兩個兒子是頂著嚴寒與交通的不便,輪流交換花了將近四小時才把大爺背到了集鎮上,然後被救護車接到了縣裡,辛虧搶救及時,才救回了林大爺的命。現在這大山深處只剩下了這老兩口,萬一生個病什麼的他們該怎麼辦呢?李文淨同學在調研手記中寫道:“大山深處的渴望觸動了我們的靈魂,很難想像現在一個家庭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是怎麼生活的。我很慶倖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有健康的身體,住的高樓大廈,水電齊全,風吹不到、雨淋不著。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工作學習,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為社會多創造價值,盡自己全力為需要的人盡一份愛心。”

和病魔戰其樂無窮。在調研期間,師生中暑、被蚊蟲叮咬、蟄傷的情況常有發生。謝紅桂老師喉嚨發炎,馬曉亮同學出了滿頭痱子,吳浩同學皮膚過敏,段傑同學感冒生病,吳效儒、郭航菘同學水土不服,覃奕晨同學帶著胃病,蔣天翔中暑,陳志堯老師、雷靜老師、王安同學、易志輝同學、邱世喜同學等被蚊蟲叮咬、蟄傷,特別是邱世喜腳腕被蚊蟲咬傷導致紅腫,甚至走路都很困難,但為了順利完成每日的調研任務,他們都咬牙堅持著,不願當拖後腿的人。賀浪同學在平茶鎮棉花村調研時,主動幫助居民固定房屋門窗,不小心被生銹的鐵釘劃傷,在就近的醫務室打了破傷風針之後,又繼續踏上調研之路。各種狀況,層出不究,他們都堅持扛了下來。每到一戶,都詳細瞭解實際情況 :家中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有多少田地、一年的糧食收成有多少、是否能自足、有無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員、家中是否有留守兒童、當前家庭面臨的主要困難等實際問題,深入談心交流,推進精准扶貧政策的落地。“下鄉扶貧走訪調研工作任務艱巨繁重,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不同尋常的耐心和毅力,要麼頂著烈日驕陽,要麼頂著傾盆大雨走訪農戶,但我們感覺這是值得的。因為我們能夠實實在在的為這些貧困戶做些實事,讓他們充滿鬥志,讓他們看到希望。我們堅信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搶抓機遇,奮力拼搏,這些貧困戶定能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實現小康夢。”調研者用一顆熱忱的心溫暖貧戶,照亮前景。

長沙航院調研師生集體吃速食麵。

不拋棄,脫貧路上攜手奔小康

脫貧與返貧,道不盡的辛酸淚。7月27日,長沙航院團委書記胡佳帶領的第13組調研隊深入排牙山源龍村、三鍬鄉地筍村等地走訪調研。這裡脫貧與返貧,吳大叔一家的辛酸淚牽動著大家的心。

調研組來到三鍬鄉地筍村六組吳大叔一家,因2015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再次返貧。拿不到足夠的賠償,這個家庭四處舉債借錢。家中八十歲的老母親,只會苗語難以交流,妻子和兒子為了照顧吳大叔只能在家務農。即使是每天翻身,吳大叔的病情也沒有好轉,手腳開始萎縮,背部生出褥瘡,血壓高達180。吳大叔的弟弟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且於6年前離家出走,至今渺無音訊,弟弟的女兒從1歲開始就由吳大叔撫養,迫於經濟壓力,16歲的小姑娘早早輟學打工,僅夠養活自己。吳大叔的妻子告訴來訪者,全村40個群眾代表投票,37票認為他家貧困,排名第一,但是卻因曾已脫貧而不再符合要求,無法享受政策補貼。

第13組領隊老師胡佳在日記中寫到:準備離開吳大叔家的時候,吳大叔的妻子不斷對他說這日子過不下去了。他鼓勵到,“心若在,夢就在,日子總要過得,就算家徒四壁也要充滿希望,靠著勤奮的雙手、堅強的意志,日子一定會好起來!”

7月28日一早,調研組在趕集市場巧遇吳大叔母親,就幫她買好所需的菜和肉,並將300元慰問金送至老人家手中。

趕集市場上的愛心傳遞。

基於吳大叔家庭的特殊情況,調研組組長找到鄉長,希望能將該戶作為特例給予救助。三鍬鄉鄉長表示該戶情況真實準確,將儘快在鄉里開會研究,努力把這一特殊情況反映給縣扶貧辦。其實,像吳大叔家庭這樣因變故而再次返貧的家庭不止一戶,可是如何讓返貧家庭不被排除在貧困之外,這是政府落實精准扶貧政策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把光明和溫暖送給你!第7組在調研時遇到了一個堅強樂觀的盲人小女孩,在他們的努力下,小女孩得以繼續上學。7月26日,在帶隊老師王菲菲的帶領下,第7組走訪了一戶低保兜底貧困戶,家裡有個名叫丁麗元的小女孩,因病導致全盲,父母離異,爺爺奶奶家拒絕撫養,外公外婆不忍心,就撫養了她。在走訪過程中,丁麗元臉上一直帶著甜甜的笑容,開心地和他們打招呼,根本感覺不到她是個眼睛殘疾的小姑娘。外婆告訴他們,因為家庭困難不想再送丁麗元讀書,而麗元對外婆說她會很乖的,會好好地讀書孝敬兩位老人家,外婆說起的時候不停的落淚,看得大家一陣陣的心酸。調研組馬上行動起來,聯繫了長沙市一家公司,他們公司有專門的慈善基金。經過村幹部沈主任提出申請,並上交材料,現在已經為小女孩丁麗元爭取到貧困助學金,公司決定補助2年的生活費,按400元每月補助,一次補助8000元。

小女孩和外公外婆以及村支書(右一)。

第19組在走訪覃團村6,8,12組三戶特困戶時,看到破舊的房屋和簡陋的設施,帶隊老師陳志堯組織成員自掏腰包,為特困戶送上了大米、食用油以及牛奶等食品。

第19調研組為特困戶送去米糧油。

不貪心,把名額讓給最需要的人!

7月26日, 調研第八天,伴隨著第一縷晨光,第12組開始了新一天的走訪調研活動。這一天,他們遇到了一個特殊戶,把貧困名額讓給更需要的家庭!農戶用質樸與善良詮釋著中國夢。

上午11時30分,12組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已經走訪完十戶人家,此時驕陽當空直射,一行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疲憊了,他們決定再走訪一戶就收工。大家喝了一口涼水,繼續尋找在家的農戶。此時,有一戶人家進入了帶隊老師喬騫的視線,這戶人家看起來很特別,主要表現在住房。來這個村已經三天了,村裡也基本上走了個遍,但是這麼殘破的房屋還是第一次見。房頂一部分鋪的是木板,一部分僅用草蓋著,比起鄉間其他磚瓦房頂顯得十分格格不入。喬騫提議到那一家去看看。聽完村幹部的介紹,很是出人意料。那家屬于一般戶,今年竟然沒有參選貧困戶和低保戶。帶著疑問,他們走入了那戶人家。

青山綠水間的那個房屋。

農戶家的主人是一位40多歲的大叔,待人十分熱情。見到有人來了,立馬回裡屋搬來凳子讓大家休息。據大叔自述,家裡情況還算不錯,自己在村裡有4畝田,還養了不少雞鴨,妻子在家操持家務,每年靠自己能做到吃穿不愁。自己膝下有2個兒子,有出息,都在外地工作,有穩定收入,雖不多,但在經濟上也能幫襯一下自己。聽起來很不錯,但與村裡的貧困戶相比,這一戶住的真的很差。到底什麼原因呢?原來大叔的母親患有帕金森和眾多心腦血管疾病,現在已接近癱瘓,為了給她治病,家裡沒少花錢。大叔說,家裡的房子現在不方便,也很寒酸,但是沒辦法,老母親這個病必須要用藥物維持,每個月家裡都有很大一筆醫用支出,除了溫飽,實在是顧不上別的東西了。“為什麼不向村裡申請貧困戶或低保戶呢?評上了能享受到國家政策與物質上的支持,也能稍微緩解家裡的壓力不是嗎?”喬老師不解的問道。 大叔笑了笑,說出了心中的想法:“其實我們家目前雖然比較困難,但貴在有充足的勞動力,也有致富的辦法;我們村是貧困村,目前村裡比我們家條件差的可能很少,但有些家庭勞動力少,或是缺技術,一年下來只能做到吃飽,他們才是最需要政府技術與政策扶持的,要把政府的好政策留給更需要的人,告訴他們如何才能脫貧,這才是最重要的。”“一次臨時調研,人人都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伸手向國家要固然不算什麼,但是自力更生,自謀出路,自我脫貧,把名額留給更需要的人,卻顯得難能可貴。有道是,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在這個大叔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調研者喬騫如是說。

不移志,用熱血澆築脫貧路!

脫貧攻堅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且脫貧之後還有一個如何致富的問題,更需久久為功。在打贏脫貧攻堅這一戰,無數人用行動在推進。這裡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扶貧工作人員”,他們在基層一線,上傳下達,發揮著橋樑作用,承載著農戶的喜怒哀樂!

山美,水美,人更美,眾志成城努力建設家園。

隨叫隨到的基層扶貧工作者戈承毅。他是2015年12月進入鋪口鎮林源村擔任扶貧工作駐村幹部的,憑著一腔忠誠和信念,一年多來兢兢業業,從最初對村莊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熟悉每家每戶。這次走訪林源村期間,他每天都準時在約好的地點等調研組人員,每到一家貧困戶,他就像進自己的家一樣熟悉。哪個貧困戶家裡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人就是戈承毅,他是大家的主心骨、他是大家的萬事通、他是水電管網的活地圖,他是大家最信任的一位村民。不論出現的問題大小、程度難易,只要有他在,大家就會感到踏實;只要有他在,大家就會心裡有底;只要有他在,發生問題的家庭就會安心,大家都願意去相信他的每一個決定。他很會和貧困戶嘮家常,有事叫他都是隨叫隨到,毫無怨言,且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這些事情說起來可能很簡單、很平凡,每個人都可以去做,但往往卻沒有人願意去管別人家的事,最真實的感動就蘊藏在這些最簡單的平凡之中。他是鄉政府工作人員一致認同的鋪口鎮整個扶貧隊伍裡最認真負責的基層幹部。

用一生繁榮家鄉的老黨員林澤雲!新廠鎮地交村的駐村幹部是一名有著43年黨齡的老黨員林澤雲,他已退休,本可在家中頤養天年!他接到縣委辦公室的聘請,就毅然接受,走到了扶貧攻堅第一線,和貧困戶吃住在一起。在帶領調研組走訪貧困戶時,每家每戶的情況都瞭解,同時無論貧困戶家中遇到什麼問題,過來諮詢他,都能一一為他們解答,確實不知道的,也會承諾知道情況後第一時間通知他們,切實為貧困戶的利益考慮。為了治理水患,他自費叫來挖掘機為村民疏通管道。在交談中調研組還瞭解到,他是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考入湖南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就回到家鄉,紮根湘西大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的老黨員,很值得學習。

放棄打工還鄉工作的村長龍開華。藕團鄉老裡村村長龍開華是通過今年換屆選舉擔任老裡村村長的。雖然才任職兩個多月,但是對於貧困戶家庭情況卻是倒背如流。龍開華之前一直在廣東一帶工作,收入很不錯,日子過的比村子裡一般人家都強。在外漂流久了的龍開華,總想著為家鄉做點什麼。老裡村貧困發生率為21.04%,這些沒有嚇倒他,今年5月他依然辭職參加了換屆選舉,主動挑起了本村的扶貧工作重擔。剛剛任職的他遇上了五六月份靖州縣貧困戶摸排調查,這兩個月他天天走訪調研,五+二,八+X成了家常便飯。通過兩個月的努力,剛剛上任的龍開華已經掌握了全村貧困戶所有資料。面對本村的貧困現狀,他積極主動作為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鼓勵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通過輸送勞動力增加村民經濟收入。留守在家的村民他組織人員參加合作社……老裡村目前仍是貧困大村,龍開華村長的要走的路還很長,很艱辛。像龍開華這樣負責的村長還有很多,他們帶領著鄉親們一定會打贏脫貧攻堅戰,而他們的下一代則要靠教育靠科技脫貧脫貧致富!扶貧、扶志、扶智,激發自立自強,激勵造血功能,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情系鄉里,一切都會好的!(通訊員 張少利 李雪榮 謝瑩蘋 劉嫄)

只是希望可以簡單的生活下去就足夠了,寫到這,我們不得不反思,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而對於我們來說,眼下就是把接下來的扶貧調研工作做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第3組調研者發自內心的感慨。

長沙航院師生在調研路上。

大山深處有人家。文溪村西片區是靖州縣環境最惡劣的,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不通水電不通路,五戶人家四戶貧”。走在不是路的路上,和會割人的“芒動草”戰鬥,謹防著五步蛇、眼鏡蛇、菜花蛇等的襲擊,翻越了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經過了近4個小時的跋涉,在第17組三人皆輕微中暑的情況下終於到了目的地。大家一句感慨“征服大山的感覺真好!”那裡有5戶人家,其中4戶是貧困戶,常住人口只有年逾80歲的林大爺和老伴。林大爺的兒子們為了生計,都已經外出打工去了。在調研中瞭解到有一年春節,林大爺突然病了,兩個兒子是頂著嚴寒與交通的不便,輪流交換花了將近四小時才把大爺背到了集鎮上,然後被救護車接到了縣裡,辛虧搶救及時,才救回了林大爺的命。現在這大山深處只剩下了這老兩口,萬一生個病什麼的他們該怎麼辦呢?李文淨同學在調研手記中寫道:“大山深處的渴望觸動了我們的靈魂,很難想像現在一個家庭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是怎麼生活的。我很慶倖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有健康的身體,住的高樓大廈,水電齊全,風吹不到、雨淋不著。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工作學習,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為社會多創造價值,盡自己全力為需要的人盡一份愛心。”

和病魔戰其樂無窮。在調研期間,師生中暑、被蚊蟲叮咬、蟄傷的情況常有發生。謝紅桂老師喉嚨發炎,馬曉亮同學出了滿頭痱子,吳浩同學皮膚過敏,段傑同學感冒生病,吳效儒、郭航菘同學水土不服,覃奕晨同學帶著胃病,蔣天翔中暑,陳志堯老師、雷靜老師、王安同學、易志輝同學、邱世喜同學等被蚊蟲叮咬、蟄傷,特別是邱世喜腳腕被蚊蟲咬傷導致紅腫,甚至走路都很困難,但為了順利完成每日的調研任務,他們都咬牙堅持著,不願當拖後腿的人。賀浪同學在平茶鎮棉花村調研時,主動幫助居民固定房屋門窗,不小心被生銹的鐵釘劃傷,在就近的醫務室打了破傷風針之後,又繼續踏上調研之路。各種狀況,層出不究,他們都堅持扛了下來。每到一戶,都詳細瞭解實際情況 :家中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有多少田地、一年的糧食收成有多少、是否能自足、有無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員、家中是否有留守兒童、當前家庭面臨的主要困難等實際問題,深入談心交流,推進精准扶貧政策的落地。“下鄉扶貧走訪調研工作任務艱巨繁重,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不同尋常的耐心和毅力,要麼頂著烈日驕陽,要麼頂著傾盆大雨走訪農戶,但我們感覺這是值得的。因為我們能夠實實在在的為這些貧困戶做些實事,讓他們充滿鬥志,讓他們看到希望。我們堅信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搶抓機遇,奮力拼搏,這些貧困戶定能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實現小康夢。”調研者用一顆熱忱的心溫暖貧戶,照亮前景。

長沙航院調研師生集體吃速食麵。

不拋棄,脫貧路上攜手奔小康

脫貧與返貧,道不盡的辛酸淚。7月27日,長沙航院團委書記胡佳帶領的第13組調研隊深入排牙山源龍村、三鍬鄉地筍村等地走訪調研。這裡脫貧與返貧,吳大叔一家的辛酸淚牽動著大家的心。

調研組來到三鍬鄉地筍村六組吳大叔一家,因2015年底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再次返貧。拿不到足夠的賠償,這個家庭四處舉債借錢。家中八十歲的老母親,只會苗語難以交流,妻子和兒子為了照顧吳大叔只能在家務農。即使是每天翻身,吳大叔的病情也沒有好轉,手腳開始萎縮,背部生出褥瘡,血壓高達180。吳大叔的弟弟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且於6年前離家出走,至今渺無音訊,弟弟的女兒從1歲開始就由吳大叔撫養,迫於經濟壓力,16歲的小姑娘早早輟學打工,僅夠養活自己。吳大叔的妻子告訴來訪者,全村40個群眾代表投票,37票認為他家貧困,排名第一,但是卻因曾已脫貧而不再符合要求,無法享受政策補貼。

第13組領隊老師胡佳在日記中寫到:準備離開吳大叔家的時候,吳大叔的妻子不斷對他說這日子過不下去了。他鼓勵到,“心若在,夢就在,日子總要過得,就算家徒四壁也要充滿希望,靠著勤奮的雙手、堅強的意志,日子一定會好起來!”

7月28日一早,調研組在趕集市場巧遇吳大叔母親,就幫她買好所需的菜和肉,並將300元慰問金送至老人家手中。

趕集市場上的愛心傳遞。

基於吳大叔家庭的特殊情況,調研組組長找到鄉長,希望能將該戶作為特例給予救助。三鍬鄉鄉長表示該戶情況真實準確,將儘快在鄉里開會研究,努力把這一特殊情況反映給縣扶貧辦。其實,像吳大叔家庭這樣因變故而再次返貧的家庭不止一戶,可是如何讓返貧家庭不被排除在貧困之外,這是政府落實精准扶貧政策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把光明和溫暖送給你!第7組在調研時遇到了一個堅強樂觀的盲人小女孩,在他們的努力下,小女孩得以繼續上學。7月26日,在帶隊老師王菲菲的帶領下,第7組走訪了一戶低保兜底貧困戶,家裡有個名叫丁麗元的小女孩,因病導致全盲,父母離異,爺爺奶奶家拒絕撫養,外公外婆不忍心,就撫養了她。在走訪過程中,丁麗元臉上一直帶著甜甜的笑容,開心地和他們打招呼,根本感覺不到她是個眼睛殘疾的小姑娘。外婆告訴他們,因為家庭困難不想再送丁麗元讀書,而麗元對外婆說她會很乖的,會好好地讀書孝敬兩位老人家,外婆說起的時候不停的落淚,看得大家一陣陣的心酸。調研組馬上行動起來,聯繫了長沙市一家公司,他們公司有專門的慈善基金。經過村幹部沈主任提出申請,並上交材料,現在已經為小女孩丁麗元爭取到貧困助學金,公司決定補助2年的生活費,按400元每月補助,一次補助8000元。

小女孩和外公外婆以及村支書(右一)。

第19組在走訪覃團村6,8,12組三戶特困戶時,看到破舊的房屋和簡陋的設施,帶隊老師陳志堯組織成員自掏腰包,為特困戶送上了大米、食用油以及牛奶等食品。

第19調研組為特困戶送去米糧油。

不貪心,把名額讓給最需要的人!

7月26日, 調研第八天,伴隨著第一縷晨光,第12組開始了新一天的走訪調研活動。這一天,他們遇到了一個特殊戶,把貧困名額讓給更需要的家庭!農戶用質樸與善良詮釋著中國夢。

上午11時30分,12組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已經走訪完十戶人家,此時驕陽當空直射,一行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疲憊了,他們決定再走訪一戶就收工。大家喝了一口涼水,繼續尋找在家的農戶。此時,有一戶人家進入了帶隊老師喬騫的視線,這戶人家看起來很特別,主要表現在住房。來這個村已經三天了,村裡也基本上走了個遍,但是這麼殘破的房屋還是第一次見。房頂一部分鋪的是木板,一部分僅用草蓋著,比起鄉間其他磚瓦房頂顯得十分格格不入。喬騫提議到那一家去看看。聽完村幹部的介紹,很是出人意料。那家屬于一般戶,今年竟然沒有參選貧困戶和低保戶。帶著疑問,他們走入了那戶人家。

青山綠水間的那個房屋。

農戶家的主人是一位40多歲的大叔,待人十分熱情。見到有人來了,立馬回裡屋搬來凳子讓大家休息。據大叔自述,家裡情況還算不錯,自己在村裡有4畝田,還養了不少雞鴨,妻子在家操持家務,每年靠自己能做到吃穿不愁。自己膝下有2個兒子,有出息,都在外地工作,有穩定收入,雖不多,但在經濟上也能幫襯一下自己。聽起來很不錯,但與村裡的貧困戶相比,這一戶住的真的很差。到底什麼原因呢?原來大叔的母親患有帕金森和眾多心腦血管疾病,現在已接近癱瘓,為了給她治病,家裡沒少花錢。大叔說,家裡的房子現在不方便,也很寒酸,但是沒辦法,老母親這個病必須要用藥物維持,每個月家裡都有很大一筆醫用支出,除了溫飽,實在是顧不上別的東西了。“為什麼不向村裡申請貧困戶或低保戶呢?評上了能享受到國家政策與物質上的支持,也能稍微緩解家裡的壓力不是嗎?”喬老師不解的問道。 大叔笑了笑,說出了心中的想法:“其實我們家目前雖然比較困難,但貴在有充足的勞動力,也有致富的辦法;我們村是貧困村,目前村裡比我們家條件差的可能很少,但有些家庭勞動力少,或是缺技術,一年下來只能做到吃飽,他們才是最需要政府技術與政策扶持的,要把政府的好政策留給更需要的人,告訴他們如何才能脫貧,這才是最重要的。”“一次臨時調研,人人都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伸手向國家要固然不算什麼,但是自力更生,自謀出路,自我脫貧,把名額留給更需要的人,卻顯得難能可貴。有道是,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在這個大叔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調研者喬騫如是說。

不移志,用熱血澆築脫貧路!

脫貧攻堅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且脫貧之後還有一個如何致富的問題,更需久久為功。在打贏脫貧攻堅這一戰,無數人用行動在推進。這裡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扶貧工作人員”,他們在基層一線,上傳下達,發揮著橋樑作用,承載著農戶的喜怒哀樂!

山美,水美,人更美,眾志成城努力建設家園。

隨叫隨到的基層扶貧工作者戈承毅。他是2015年12月進入鋪口鎮林源村擔任扶貧工作駐村幹部的,憑著一腔忠誠和信念,一年多來兢兢業業,從最初對村莊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熟悉每家每戶。這次走訪林源村期間,他每天都準時在約好的地點等調研組人員,每到一家貧困戶,他就像進自己的家一樣熟悉。哪個貧困戶家裡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人就是戈承毅,他是大家的主心骨、他是大家的萬事通、他是水電管網的活地圖,他是大家最信任的一位村民。不論出現的問題大小、程度難易,只要有他在,大家就會感到踏實;只要有他在,大家就會心裡有底;只要有他在,發生問題的家庭就會安心,大家都願意去相信他的每一個決定。他很會和貧困戶嘮家常,有事叫他都是隨叫隨到,毫無怨言,且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這些事情說起來可能很簡單、很平凡,每個人都可以去做,但往往卻沒有人願意去管別人家的事,最真實的感動就蘊藏在這些最簡單的平凡之中。他是鄉政府工作人員一致認同的鋪口鎮整個扶貧隊伍裡最認真負責的基層幹部。

用一生繁榮家鄉的老黨員林澤雲!新廠鎮地交村的駐村幹部是一名有著43年黨齡的老黨員林澤雲,他已退休,本可在家中頤養天年!他接到縣委辦公室的聘請,就毅然接受,走到了扶貧攻堅第一線,和貧困戶吃住在一起。在帶領調研組走訪貧困戶時,每家每戶的情況都瞭解,同時無論貧困戶家中遇到什麼問題,過來諮詢他,都能一一為他們解答,確實不知道的,也會承諾知道情況後第一時間通知他們,切實為貧困戶的利益考慮。為了治理水患,他自費叫來挖掘機為村民疏通管道。在交談中調研組還瞭解到,他是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考入湖南大學的學生,畢業後就回到家鄉,紮根湘西大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的老黨員,很值得學習。

放棄打工還鄉工作的村長龍開華。藕團鄉老裡村村長龍開華是通過今年換屆選舉擔任老裡村村長的。雖然才任職兩個多月,但是對於貧困戶家庭情況卻是倒背如流。龍開華之前一直在廣東一帶工作,收入很不錯,日子過的比村子裡一般人家都強。在外漂流久了的龍開華,總想著為家鄉做點什麼。老裡村貧困發生率為21.04%,這些沒有嚇倒他,今年5月他依然辭職參加了換屆選舉,主動挑起了本村的扶貧工作重擔。剛剛任職的他遇上了五六月份靖州縣貧困戶摸排調查,這兩個月他天天走訪調研,五+二,八+X成了家常便飯。通過兩個月的努力,剛剛上任的龍開華已經掌握了全村貧困戶所有資料。面對本村的貧困現狀,他積極主動作為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鼓勵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通過輸送勞動力增加村民經濟收入。留守在家的村民他組織人員參加合作社……老裡村目前仍是貧困大村,龍開華村長的要走的路還很長,很艱辛。像龍開華這樣負責的村長還有很多,他們帶領著鄉親們一定會打贏脫貧攻堅戰,而他們的下一代則要靠教育靠科技脫貧脫貧致富!扶貧、扶志、扶智,激發自立自強,激勵造血功能,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情系鄉里,一切都會好的!(通訊員 張少利 李雪榮 謝瑩蘋 劉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