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七年苦戰攻破鋰離子電池難題 記哈爾濱博爾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夏雲飛

黑龍江日報8月7日訊 夏雲飛端坐在屋子裡認真地擺弄著四個看似普通的玻璃瓶,這些瓶子裡裝著的黑白粉末是他的“寶貝”。

夏雲飛說:“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於鋰離子電池,而鋰離子電池的主要限制就在於正極性能的不足。

”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科研攻關,夏雲飛所在的團隊終於煆燒出了這些粉末,而它們正是突破鋰離子電池技術難題的關鍵材料。

夏雲飛曾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碩士研究生,25歲的他畢業後擔任哈爾濱博爾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夏雲飛在做電池的恒溫測試。

目前,博爾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擁有30多人的強大研發團隊,在鋰離子電池材料方面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項,授權14項。夏雲飛參與發明的高壓鎳錳酸鋰獲得了5項專利,三元材料獲得了3項專利。夏雲飛自豪地告訴記者:“到2020年,我國要達到5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保有量,而鋰離子電池技術應用在新能源汽車上,

將大大降低尾氣排放,減少環境污染。”

七年科研路上的熬夜和等待

如果從大二做科技創新開始算起,夏雲飛已走過了七年的科研之路。

“在很多人看來,科研人員是穿著白大褂,站在實驗室裡搖晃著燒瓶,不經意間加入一些東西就得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但實際上這種激動人心的場景是很少的。”夏雲飛回憶起自己的科研時光,幽默地稱自己是在“燒爐子,

燒開水”。

“那時的實驗室很簡陋,沒有全自動的控制設備,而做三元前驅體的材料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溶液反應體系的PH值,這就需要一直看著反應釜,而這一看就要花費30幾個小時。”夏雲飛幽默地用“刷夜”來形容自己的科研工作日常。實際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了不讓實驗中斷,他有時要借助夜晚的微光進行觀測,熬夜和漫長的等待成為了家常便飯。

與多家下游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7個新興戰略產業之一,新能源汽車市場對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需求以及高校科研的激勵政策加上哈工大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積累的研究經驗,這些都是夏雲飛團隊選擇做這個科研項目的原因。

搞科研之初,夏雲飛曾去西安採購一批原材料,剛步入社會的他就遇到賣家“以次充好”,工藝產品與科研實驗室提供的原料的純度不同,

使得原本15天的工作變成了兩個月。初出茅廬遭遇挫折,這讓夏雲飛成長了許多,他意識到,不僅要埋頭搞科研,也要善於走出實驗室,瞭解和跑贏市場。

去年,夏雲飛帶著創業項目參加了哈爾濱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並獲得了二等獎,遇到了很多同樣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也正是那次大賽讓他開始從科研思維向市場思維轉變。

“我們的技術成熟,綜合性能好,性價比高,這是我們的優勢。”博爾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電池材料產地選擇在重慶,因為那裡有豐富的礦業資源和下游市場。夏雲飛說,目前,已經有好幾家下游企業與他們達成了明確的合作意向。

“博文邇雅,特納百川”是夏雲飛對公司名稱的解讀,他希望企業成為研發、產業與資本投資融合的典範。現在的夏雲飛既要忙著路演去推介自己的產品,又要處理公司的各項事務,在繁忙之餘也喜歡看書、健身、寫作。“現在我已經學會了電腦‘盲打’。”夏雲飛笑著說。

通過技術革新實現綠色GDP

“據有關統計,創業成功率只有2%左右。”夏雲飛說。

“我走的這條路和很多人其實都不一樣。正常的路應該是去一些大的電池材料生產企業或者去一些科研院所尋求經驗,安頓下來。但我覺得這樣的話人生就能一眼看到底。”夏雲飛談起自己人生路途的選擇時,眼神裡透著一份執著。

當年,這名年輕的安徽男孩懷著看雪的浪漫憧憬,千里迢迢地來到哈爾濱求學。如今,他的創業理想正在這裡紮根。“以前不知道什麼是想家,現在知道想家其實是想奶奶做的飯菜的味道,是想家裡看門的那只拉布拉多犬。”凝視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一絲孤獨從眼前這名25歲青年的臉上掠過。

夏雲飛說,思鄉、孤獨之情只是一瞬間,在平時的科技創新中,他身邊有許多可親可敬的師長和夥伴。他的導師王振波教授常常教導他:“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更多地考慮為國家和民族做些什麼。我們所做的產品被生產成電池之後,用於老百姓的電動自行車或者電動車上,就是為他們的綠色出行做了保障。通過我們技術的不斷革新,為國家實現綠色GDP做出貢獻。”這些話語給了夏雲飛很大的支持和鼓舞。

說起創業之路的“風險”時,夏雲飛語氣堅定地說:“創業路上會有非常多的困難,特別是像我們搞科研出身的人可能會遇到很多公司行政事務上的問題,這些會讓你非常惱火,甚至會讓你有‘撂挑子’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還是需要堅持和毅力,把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

”博爾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電池材料產地選擇在重慶,因為那裡有豐富的礦業資源和下游市場。夏雲飛說,目前,已經有好幾家下游企業與他們達成了明確的合作意向。

“博文邇雅,特納百川”是夏雲飛對公司名稱的解讀,他希望企業成為研發、產業與資本投資融合的典範。現在的夏雲飛既要忙著路演去推介自己的產品,又要處理公司的各項事務,在繁忙之餘也喜歡看書、健身、寫作。“現在我已經學會了電腦‘盲打’。”夏雲飛笑著說。

通過技術革新實現綠色GDP

“據有關統計,創業成功率只有2%左右。”夏雲飛說。

“我走的這條路和很多人其實都不一樣。正常的路應該是去一些大的電池材料生產企業或者去一些科研院所尋求經驗,安頓下來。但我覺得這樣的話人生就能一眼看到底。”夏雲飛談起自己人生路途的選擇時,眼神裡透著一份執著。

當年,這名年輕的安徽男孩懷著看雪的浪漫憧憬,千里迢迢地來到哈爾濱求學。如今,他的創業理想正在這裡紮根。“以前不知道什麼是想家,現在知道想家其實是想奶奶做的飯菜的味道,是想家裡看門的那只拉布拉多犬。”凝視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一絲孤獨從眼前這名25歲青年的臉上掠過。

夏雲飛說,思鄉、孤獨之情只是一瞬間,在平時的科技創新中,他身邊有許多可親可敬的師長和夥伴。他的導師王振波教授常常教導他:“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更多地考慮為國家和民族做些什麼。我們所做的產品被生產成電池之後,用於老百姓的電動自行車或者電動車上,就是為他們的綠色出行做了保障。通過我們技術的不斷革新,為國家實現綠色GDP做出貢獻。”這些話語給了夏雲飛很大的支持和鼓舞。

說起創業之路的“風險”時,夏雲飛語氣堅定地說:“創業路上會有非常多的困難,特別是像我們搞科研出身的人可能會遇到很多公司行政事務上的問題,這些會讓你非常惱火,甚至會讓你有‘撂挑子’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還是需要堅持和毅力,把這條路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