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航海|6.葡萄牙:為什麼從這裡開始

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葡萄牙和西班牙正在掙扎前進:他們收復失地;他們驅逐摩爾人;他們將要探索未知。

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是從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顆牙”——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的。

為什麼會是這裡呢?

大幕在哪裡拉開

本來,要論航運條件最成熟、經驗最豐富的,應該是義大利的那些城市共和國。事實上,歐洲人對於外海的探索,早期也是以義大利人為主的。他們航海經驗最豐富,雖說主要是從地中海裡獲得的經驗,但是在近海的地方,也勉強夠用。幾百年來,他們航行到非洲海岸,也發現了一些近海的島嶼。而“大航海時代”初期的大航海家,很多也都是義大利人,

比如哥倫布。

但是作為大規模航海時代的開局,義大利就顯得動機不足——既然傳統的東方商路上已經有了足夠的利益,為什麼要費盡千辛萬苦地去開闢新航路呢?

動機最足的,就是在地中海商圈之外的國家,是一些面向大西洋的國家。

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圖上都處於西邊邊緣的位置。既然已經處於地圖的邊緣了,東邊的利益好像跟他們都沒有什麼關係。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地圖之內沒有位置,那就只能往地圖之外去尋找了。

邁出第一步的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為什麼是他們?

收復失地運動

除了那個時代整體歐洲人面對的歷史背景、知識儲備和眼界之外,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還面對著他們特殊的背景——綿延了幾百年的“收復失地運動”。

收復失地運動

“收復失地運動”是一個特有的歷史名詞,指的是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天主教國家驅逐穆斯林勢力的過程。

現在的歐洲,除了巴爾幹半島上若干地區和賽普勒斯島上的土耳其人勢力之外,已經沒有了完整的穆斯林國家。但是在一千年前,歐洲卻受到剛剛興起的穆斯林勢力的嚴酷擠壓。

陸地上,傳承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的領土一點一點被穆斯林勢力蠶食,直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了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並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之後奧斯曼土耳其人勢如破竹,一直打到了歐洲腹地,一度打到了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城下。

海洋中,原本是羅馬帝國內海的地中海,在中世紀被穆斯林勢力佔領過好幾輪。

到了西元8世紀,穆斯林勢力已經佔領了整個北非,然後跨過又窄又淺的直布羅陀海峽,登陸伊比利亞半島。自此,穆斯林的勢力直接從西面滲入歐洲,基本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甚至跨越了現今西班牙和法國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向法國挺進。要不是查理·馬特(鐵錘查理)在普瓦提埃打了一場勝仗,整個歐洲說不定都會就此淪陷。但即便如此,伊比利亞半島還是丟了。

那個時候正是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時期。在東線,雖然阿拉伯帝國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大片亞洲和非洲的領土,可是卻沒有佔據多少歐洲的領土。可是因為伊比利亞半島在阿拉伯帝國手中,所以阿拉伯帝國在倭馬亞王朝的後期,也形成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

雖然伊比利亞半島的絕大部分是在穆斯林勢力的統治之下,可是,仍然存在一些小的天主教國家。這些小國從西元718年開始,也就是穆斯林勢力基本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之後,就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收復失地運動。一直到西元1492年,西班牙王國佔領了在穆斯林統治下的最後一個據點——格拉納達,才整個把穆斯林勢力驅逐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上帝與我們同在

在這長達700多年的時間裡,天主教勢力和穆斯林勢力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反復拉鋸,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後以天主教國家的完勝而結束——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伊比利亞半島上天主教王國的國王和臣民,相比別處的信徒,就更加具有宗教的狂熱。因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他們完成了,對他們來說,唯一的解釋就是:上帝與他們同在。

這就造就了伊比利亞半島上濃厚的宗教氛圍,羅馬教皇在這裡有極高的威望。也是因為宗教的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於海外的擴張就非常積極——他們不止要追求財富,更加擔負著把天主教向異教徒傳播的重任。

踏上征途

可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步調並不一致,葡萄牙要走在西班牙的前面。

為什麼呢?

因為它小。

因為體量小,所以它早於西班牙200年,就完成了收復失地的任務,此後它的本土疆域就基本沒變過,因此它可以更早地騰出精力來幹點別的。

在收復失地成功後的一百年時間裡,葡萄牙確實也做了一些周邊地區的探索,但是用現在的眼光看,這都是無關緊要的。

要說真真正正邁出“大航海”這一步,還是要從進入15世紀開始說起。

1415年,葡萄牙人出兵佔領了北非的一個據點,叫做休達。之前穆斯林就是從這兒出發,去往伊比利亞半島的,因為這個地方是離伊比利亞半島最近的地方。它的對面就是直布羅陀,兩個據點之間狹窄的水道,就是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狹窄水道——直布羅陀海峽。

跨過這一灣淺淺地海峽,就意味著歐洲人終於邁出了他們海外擴張的步伐。

大航海時代開始了!

那個時候正是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時期。在東線,雖然阿拉伯帝國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大片亞洲和非洲的領土,可是卻沒有佔據多少歐洲的領土。可是因為伊比利亞半島在阿拉伯帝國手中,所以阿拉伯帝國在倭馬亞王朝的後期,也形成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

雖然伊比利亞半島的絕大部分是在穆斯林勢力的統治之下,可是,仍然存在一些小的天主教國家。這些小國從西元718年開始,也就是穆斯林勢力基本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之後,就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收復失地運動。一直到西元1492年,西班牙王國佔領了在穆斯林統治下的最後一個據點——格拉納達,才整個把穆斯林勢力驅逐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上帝與我們同在

在這長達700多年的時間裡,天主教勢力和穆斯林勢力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反復拉鋸,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後以天主教國家的完勝而結束——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伊比利亞半島上天主教王國的國王和臣民,相比別處的信徒,就更加具有宗教的狂熱。因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他們完成了,對他們來說,唯一的解釋就是:上帝與他們同在。

這就造就了伊比利亞半島上濃厚的宗教氛圍,羅馬教皇在這裡有極高的威望。也是因為宗教的原因,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於海外的擴張就非常積極——他們不止要追求財富,更加擔負著把天主教向異教徒傳播的重任。

踏上征途

可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步調並不一致,葡萄牙要走在西班牙的前面。

為什麼呢?

因為它小。

因為體量小,所以它早於西班牙200年,就完成了收復失地的任務,此後它的本土疆域就基本沒變過,因此它可以更早地騰出精力來幹點別的。

在收復失地成功後的一百年時間裡,葡萄牙確實也做了一些周邊地區的探索,但是用現在的眼光看,這都是無關緊要的。

要說真真正正邁出“大航海”這一步,還是要從進入15世紀開始說起。

1415年,葡萄牙人出兵佔領了北非的一個據點,叫做休達。之前穆斯林就是從這兒出發,去往伊比利亞半島的,因為這個地方是離伊比利亞半島最近的地方。它的對面就是直布羅陀,兩個據點之間狹窄的水道,就是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狹窄水道——直布羅陀海峽。

跨過這一灣淺淺地海峽,就意味著歐洲人終於邁出了他們海外擴張的步伐。

大航海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