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0核心只是個開始:Intel史上第一款Core i9評測

【AMD強勢回歸 Intel兵來將擋】

因為種種原因,PC DIY市場已經沉寂多年,各種出貨量、銷量資料一直都是慘不忍睹,很多人也直言PC已死,令人歎息。

尤其是在CPU處理器領域,AMD、Intel上演了多年的雙雄會之後,

面臨著截然不同的局面。AMD因為“推土機”架構的失敗而徹底沉淪,幾乎完全放棄了高端市場。

Intel則憑藉“酷睿”架構獨步天下,Tick-Tock架構、工藝逐年交替前進戰略堪稱雷厲風行,但是失去挑戰之後,巨頭也逐漸意興闌珊,再加上半導體推進挑戰越來越大,新產品的提升幅度越來越小。

不過進入2017年之後,隱忍十年之久的AMD放出了驚天炸雷,全新設計的“Zen”架構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性能、功耗都表現堪稱完美,

價格也一如既往地“良心”。

Intel這邊就像一頭沉睡已久的雄獅,突然受到刺激之後立刻重新煥發了精神,開始了從高到低的全線反擊,畢竟雄厚的技術實力在那兒擺著。

伺服器領域,AMD拿出32核心64執行緒的EPYC,Intel則馬上帶來28核心56執行緒、全新網格架構的可擴展Xeon。

桌面主流領域,AMD Ryzen 7/5/3系列相繼出擊,Intel第八代酷睿Coffee Lake則立刻提速,全面普及6核心,甚至傳聞連i3都要上4核心8執行緒。

桌面發燒領域,AMD Ryzen ThreadRipper直接堆出16個核心32個執行緒,Intel Skylake-X立刻還以顏色,從原來的10核心20執行緒一下子進步到18核心36執行緒。

筆記本領域,AMD APU、Zen架構也都蓄勢待發,Intel也要全面提升,遊戲本全面上6核心,輕薄本都要推廣4核心。

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底蘊,顯然不可能在幾乎所有產品線上展開針鋒相對的對戰,

Intel從奔騰4泥沼中走出、酷睿強勢反擊之後AMD幾乎立刻墮落下去就是明證。

今天我們就重點聊聊桌面發燒領域。這裡總是讓人激動萬分,因為它引領著潮流,總是站在消費級產品的最前沿。

Intel HEDT高端桌面平臺之前都是一年多更新一次,

代號都是以-E結尾,而今年一下子同時帶來了兩個平臺Skylake-X、Kaby Lake-X,而且改成-X結尾,寓意著全新的開始。

甚至在產品命名上,Intel也終於祭出了Core i9系列——早在Intel HEDT平臺誕生的時候,大家就猜測Intel會將其劃歸到更高大上的Core i9系列,但是Intel一直沒有這麼做,直到如今才拿出這個大殺器,足可見Intel對高端市場的重視。

同時,Intel也為發燒級處理器開闢了一個特殊的Core X序列,型號命名全部以X(或者XE)結尾,更方便用戶識別,

但這個序列和Core i5/i7/i9序列有很大的交錯,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混淆,也希望Intel未來的產品線劃分能夠更加明晰。

【Skylake-X平臺詳解:不一樣的加速、緩存】

在進入測試之前,首先來聊聊Core X系列的一些主要新變化。

這一次,Intel同時帶來了兩套發燒平臺,不過Kaby Lake-X其實算不上太發燒,更像是一個入門級的發燒平臺,所以我們重點來看Skylake-X。

和以往的發燒平臺一樣,Skylake-X也是源自於伺服器產品,本質上就是Skylake-SP Xeon Scalable(可擴展至強)重新修正後,降臨到桌面平臺,規格上自然也有很多相通之處,尤其是依然基於全新的網格式多核心架構,CPU核心與諸多功能模組之前的通信聯絡更加高效。

Skylake-X依然採用Intel 14nm工藝製造,提供6-18個不同數量的CPU核心,搭配重新設計、更加平衡的智慧緩存系統,並支援新的睿頻加速技術Turbo Boost Max 3.0。

記憶體通道依然是四個,不過頻率提高到了2666MHz,PCI-E 3.0通道也增加到了最多44條(最低的6核心i7-7800X、8核心i7-7820X僅有28條)。

熱設計功耗方面,截止到10核心的i9-7900X,依然都控制在了140W,不過更高核心的達到了165W,但12-18核心的具體指標均未公佈。

封裝介面從LGA2011-3改成了新的LGA2066,搭配晶片組也升級為全新的X299,不過良心的是,由於安裝孔位沒變,現在的散熱器依然相容新平臺,無需升級。

Turbo Boost睿頻技術第一次讓CPU的主頻不再那麼死板,尤其是多核心處理器中,可以根據實際負載需要,針對不同數量核心進行不同程度的加速,可以說大大提高了多核心處理器的執行效率,兼顧單執行緒與多執行緒性能。

睿頻技術已經發展了三代,Skylake-X又迎來了加強版的睿頻Max 3.0,但是注意6核心的i7-7800X不支持。

簡單地說,該技術終於用來提升單個、兩個核心的性能,但不是固定提升某一個或兩個核心的頻率,而是針對不同處理器、不同核心的體質,每次都找出最好的一兩個核心來加速,從而獲得更高頻率。

如今,處理器的三級緩存容量越來越大,但執行效率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尤其是命中率、延遲兩項指標。

為此,Skylake-X重新設計了更加平衡的緩存系統,容量更小了,每個核心從2.5MB減小到1.375MB,這主要是因為三級緩存從包含式(inclusive)變成了非包含式(non-inclusive),也就是說三級緩存內不再保存一份二級緩存內容的備份,所需空間自然更小。

作為彌補,每個核心獨有的二級緩存則從256KB增大到1MB。

可以理解為,Skylake-X將原來的部分共用式三級緩存,變成了獨享式二級緩存。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每個核心可以獲得更大的自主活動空間,效率更高,同時所有核心依然有充足的共用空間。

Skylake-X、Kaby Lake-X雖然都是發燒級平臺,共用LGA2066封裝介面和X299主機板,但規格相差很大,前者更加發燒一些,後者相比主流的Kaby Lake其實變化並不是特別大。

Kaby Lake-X、Skylake-X系列型號規格表,目前已上市的只到10核心i9-7900X,12核心的i9-7920X開始具體規格還沒有完全公佈,但價格已定,將在最近兩個月陸續推出。

i9-7900X/i7-7820X因為支援睿頻Max 3.0,可以在睿頻2.0 4.3GHz加速的基礎上, 單個或兩個核心能進一步跑到4.5GHz。

尤其是頂級的18核心36執行緒Core i9-7980XE,將是史上最強大的消費級處理器,可以提供TFlops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

從內核圖片上就可以看出,它和伺服器上的Xeon Scalable是一家人,內部佈局進行了重新設計,支持網格式互連,不過從目前的情報,16/14/12核心型號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10核心開始往下則是另外一顆Die,原生10核心。

X299晶片組作為Skylake-X、Kaby Lake-X的御用座駕,可提供多達30條高速輸入輸出通道HSIO,包括最多24條PCI-E 3.0、8個SATA 6Gbps、10個USB 3.0,還支援最多三個RST PCI-E 3.0 x4存放裝置、Intel I219千兆網卡。

另外,它也支援Optane傲騰存儲技術,並且通過更快的DMI 3.0匯流排和處理器互連。

【測試平臺配置:兩代十核的PK】

本次的測試主角是Core i9-7900X,是全新Core i9序列中的起步型號,10核心20執行緒,二級緩存10MB,三級緩存13.75MB,基礎頻率3.3GHz,睿頻2.0可以加速到4.3GHz,睿頻Max 3.0可以進一步達到4.5GHz。

Intel上一代發燒平臺的旗艦型號Core i7-6950X就是10核心20執行緒,熱設計功耗也是140W,所以拿來和Core i9-7900X作對比再合適不過。

不過注意,Core i7-6950X的頻率較低,只有3.0-3.5GHz,而三級緩存較大,擁有25MB。

同時我們也加入了AMD主流旗艦Ryzen 7 1800X作為參考對比,畢竟此前測試表明,8核心16執行緒的它經常有實力挑戰Core i7-6950X,頻率為3.6-4.0GHz。

主機板採用華碩PRIME X299-A,雖然不是玩家國度,但釋放Core i9-7900X的性能絕對不是問題。

散熱器採用酷冷至尊提供的水冷版冰神G240,完全支援LGA2066,一體式設計,雙腔水冷頭+高效方形水冷排鰭片+雙風扇設計,並有更多微通道、FEP高分子水冷管,號稱散熱性能比上代提升40%。

記憶體是金邦的四條DDR4 8GB,頻率設定在2666MHz,組成四通道。

CPU-Z 1.80已經可以完全識別Core i-7900X

每核心1MB二級緩存、共用13.75MB三級緩存:大家要習慣這種特殊的容量了

華碩Prime X299-X主機板

金邦四通道DDR4-2666 32GB

顯卡是一塊超頻版GTX 1080

【CPU基準性能測試:這提升太猛了】

測試分兩大部分,首先是CPU基準性能考察,可體現一款產品的理論性能水準。

CPU-Z自帶了一個簡單的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測試工具,非常簡單實用,不過CPU-Z 1.80版本開始改變了評分標準,為了便於對比這裡我們仍採用1.78版本的成績,後續逐漸統一到1.80版本。

測試中,i9-7900X相對於i7-6950X提升明顯,尤其是單執行緒提升多達16%,更高的頻率和睿頻發揮了作用,多執行緒則只提升了6%,畢竟都是10核心20執行緒。

同時,i9-7900X也完全追平了Ryzen 7 1800X,不過CPU-Z作者曾經指出,舊版對於Ryzen的評判過高,僅供參考。

CineBench是考驗處理器基準性能的最典型代表。i9-7900X單執行緒得分已經接近200,比上代提升足有18%,多執行緒更是提升了23%,效率高的多,而頻率偏低、核心偏少的Ryzen 7 1800X只能陪太子讀書了。

憑藉極高的頻率,i9-7900X SuperPI 1M最快只需8.469秒即可完成,比上代提速17%,Ryzen 7 1800X更是還在10秒開外。

wPrime對多執行緒支持良好,i9-7900X成績很優秀,32M只需4.5秒多一點,提速28%,1024M也不過78秒,提速35%!

國際象棋最高只能支持到16個執行緒,i9-7900X依然有進步,提升了約5%。

HandBrake轉碼測試中,我們將一段1080p視頻轉為720p,i9-7900X依然搶眼,不到1分鐘搞定,加快了6秒鐘。

3DMark物理測試,i9-7900X表現驚人,兩個項目居然分別暴漲了26%、38%!

小結:憑藉更新的架構、更高的頻率、更合理的調度,Core i9-7900X的性能表現相當突出,對比上代Core i7-6950X提升十分明顯,單執行緒輕鬆有10-20%,多執行緒更猛,令人驚喜。

【遊戲性能測試:意外翻車】

對於如今的大型PC遊戲,瓶頸主要在顯卡,處理器只要不低於主流檔次,都不會明顯拖後腿,測試成績也相差不會太多。

其實關於高端處理器的遊戲性能測試,一直有兩種聲音:一是將遊戲解析度和畫質設到相當低的程度,徹底避免顯卡瓶頸,完全靠處理器去發揮;二是遊戲解析度和畫質都調到很高的檔次,模擬實際環境。

二者都沒錯,一個是考察理論性能,一個是看實際表現,但普通人更在意的肯定是後者,所以我們也採取了這種測試方法。

如此頂尖的產品測試中,遊戲畫質選項都調到最高級別,但抗鋸齒基本關閉,解析度如無特殊說明都是和系統相同的3440×1440。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測試環節,i9-7900X表現有點反常,圖形得分和綜合得分都比其他兩位低了100多分。難道是3DMark還不適應新的架構和加速技術?

Unigine Heaven大家表現都差不多,Ryzen略高一點點但無足輕重。

《古墓麗影:崛起》i9-7900X平均幀率並不低,但三個項目不是很均衡,有的偏高有的偏低。

《文明6》測試,i9-7900X的速度有點慢,比上代低了14%之多,也不如Ryzen 7 1800X。

《GTA5》中i9-7900X也有點奇怪,平均幀率非常高,遠遠領先其他兩位,但最低幀率又低得多,不是太穩定。

小結:不知道是不是還不適應新的互連架構、緩存結構、加速狀態,Core i9-7900X的遊戲表現並不盡如人意。雖然保證流暢性絕無問題,但並不是很穩定,波動較大,不過還好Core i9-7900X這樣的處理器定位主要不是遊戲,而是設計、內容創作方面,影響不大。

【溫度功耗測試:水冷已成標配】

功耗部分考察待機、OCCT拷機兩個極端,一個最低,一個最高,不過注意都是除顯示器外的整機功耗。

i9-7900X依然是14nm工藝、熱設計功耗也保持在140W,但是實際測試中功耗相當驚人,對比i7-6950X竟然猛增了足足100W,顯然水冷是十分必要的。

待機功耗控制倒是不錯,降低了一些。

由於不同平臺、不同散熱器沒有可比性,溫度方面我們只看i9-7900X自己的。

在水冷壓制下,i9-7900X的溫度依然不算很低,極限拷機的時候達到了75℃,而如果使用普通風冷的話,可以輕易突破100℃。

【總結:有競爭就是好 未來還會更精彩】

作為x86處理器市場上多年穩固的領頭羊,Intel的地位已經沒啥可說的,而做到這一點,憑藉的自然是無可比擬的技術實力,從伺服器到桌面再到筆記本,從高端到主流再到入門級,莫不如此。

HEDT桌面高端平臺,一直是Intel獻給發燒友玩家的大禮,也一直是Intel技術實力的展現。今年,Intel更是帶來了HEDT領域最大的飛躍,各種產品令人眼花繚亂。

作為史上第一款打著Core i9名號的處理器,Core i9-7900X雖然還是10個核心20個執行緒、14nm製造工藝,但是憑藉全新的網格式互連架構、更深度的睿頻Max 3.0深度加速技術、更平衡的緩存架構設計、更豐富的擴展輸入輸出,性能依然比上代旗艦Core i7-6950X有著極為明顯的進步。

遊戲方面表現有點意外,並不是很穩定,看來還需要繼續優化完善,不過影響也不大,畢竟這種旗艦產品的主要目的不是玩遊戲,而是設計與內容創作。

當然了,如此高端的處理器,功耗、發熱和溫度一直都是個頭疼的問題,Core i9-7900X必須搭配設計到位的水冷散熱器方可。隨著Intel即將轉入10nm工藝,相信未來這個問題會得到很大緩解。

而這個10核心的Core i7-7900X,還只是Intel高端發力的中途站,後續我們會陸續迎來12核心Core i9-7920X、14核心Core i9-7940X、16核心Core i9-7960X、18核心Core i9-7980XE。

尤其是Core i9-7980XE,作為新的頂級至尊版,將徹底壓制AMD 16核心32執行緒的Ryzen ThreadRipper 1950X,牢牢穩固Intel的王者地位。

我們常說有競爭的市場才會有進步,才能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福祉,而今年的處理器市場,徹底證明了這一點。

由於長期缺乏競爭對手,Intel已經有些太過於寂寞,產品定價也可以隨心所欲,比如說上一代發燒平臺Broadwell-E,頂級十核心Core i7-6950X的定價一下子飆升到了1723美元,而以往歷代的這種至尊版產品可都是固定在999美元。

結果現在,即便是次旗艦8核心的Core i7-6800K,也要1089美元之多。

AMD Ryzen的到來改變了一切,10核心的i9-7900X瞬間回歸到標準的999美元,8核心的Core i7-7820X則下降到599美元。

當然了,18核心的頂級Core i9-7980XE依然有點高不可攀,1999美元的天價讓人望而卻步,而在AMD方面,Ryzen ThreadRipper 1950X則定在了999美元,直面10核心的Core i9-7900X。

所以說,好戲才 剛剛開始……

更像是一個入門級的發燒平臺,所以我們重點來看Skylake-X。

和以往的發燒平臺一樣,Skylake-X也是源自於伺服器產品,本質上就是Skylake-SP Xeon Scalable(可擴展至強)重新修正後,降臨到桌面平臺,規格上自然也有很多相通之處,尤其是依然基於全新的網格式多核心架構,CPU核心與諸多功能模組之前的通信聯絡更加高效。

Skylake-X依然採用Intel 14nm工藝製造,提供6-18個不同數量的CPU核心,搭配重新設計、更加平衡的智慧緩存系統,並支援新的睿頻加速技術Turbo Boost Max 3.0。

記憶體通道依然是四個,不過頻率提高到了2666MHz,PCI-E 3.0通道也增加到了最多44條(最低的6核心i7-7800X、8核心i7-7820X僅有28條)。

熱設計功耗方面,截止到10核心的i9-7900X,依然都控制在了140W,不過更高核心的達到了165W,但12-18核心的具體指標均未公佈。

封裝介面從LGA2011-3改成了新的LGA2066,搭配晶片組也升級為全新的X299,不過良心的是,由於安裝孔位沒變,現在的散熱器依然相容新平臺,無需升級。

Turbo Boost睿頻技術第一次讓CPU的主頻不再那麼死板,尤其是多核心處理器中,可以根據實際負載需要,針對不同數量核心進行不同程度的加速,可以說大大提高了多核心處理器的執行效率,兼顧單執行緒與多執行緒性能。

睿頻技術已經發展了三代,Skylake-X又迎來了加強版的睿頻Max 3.0,但是注意6核心的i7-7800X不支持。

簡單地說,該技術終於用來提升單個、兩個核心的性能,但不是固定提升某一個或兩個核心的頻率,而是針對不同處理器、不同核心的體質,每次都找出最好的一兩個核心來加速,從而獲得更高頻率。

如今,處理器的三級緩存容量越來越大,但執行效率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尤其是命中率、延遲兩項指標。

為此,Skylake-X重新設計了更加平衡的緩存系統,容量更小了,每個核心從2.5MB減小到1.375MB,這主要是因為三級緩存從包含式(inclusive)變成了非包含式(non-inclusive),也就是說三級緩存內不再保存一份二級緩存內容的備份,所需空間自然更小。

作為彌補,每個核心獨有的二級緩存則從256KB增大到1MB。

可以理解為,Skylake-X將原來的部分共用式三級緩存,變成了獨享式二級緩存。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每個核心可以獲得更大的自主活動空間,效率更高,同時所有核心依然有充足的共用空間。

Skylake-X、Kaby Lake-X雖然都是發燒級平臺,共用LGA2066封裝介面和X299主機板,但規格相差很大,前者更加發燒一些,後者相比主流的Kaby Lake其實變化並不是特別大。

Kaby Lake-X、Skylake-X系列型號規格表,目前已上市的只到10核心i9-7900X,12核心的i9-7920X開始具體規格還沒有完全公佈,但價格已定,將在最近兩個月陸續推出。

i9-7900X/i7-7820X因為支援睿頻Max 3.0,可以在睿頻2.0 4.3GHz加速的基礎上, 單個或兩個核心能進一步跑到4.5GHz。

尤其是頂級的18核心36執行緒Core i9-7980XE,將是史上最強大的消費級處理器,可以提供TFlops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

從內核圖片上就可以看出,它和伺服器上的Xeon Scalable是一家人,內部佈局進行了重新設計,支持網格式互連,不過從目前的情報,16/14/12核心型號都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而來,10核心開始往下則是另外一顆Die,原生10核心。

X299晶片組作為Skylake-X、Kaby Lake-X的御用座駕,可提供多達30條高速輸入輸出通道HSIO,包括最多24條PCI-E 3.0、8個SATA 6Gbps、10個USB 3.0,還支援最多三個RST PCI-E 3.0 x4存放裝置、Intel I219千兆網卡。

另外,它也支援Optane傲騰存儲技術,並且通過更快的DMI 3.0匯流排和處理器互連。

【測試平臺配置:兩代十核的PK】

本次的測試主角是Core i9-7900X,是全新Core i9序列中的起步型號,10核心20執行緒,二級緩存10MB,三級緩存13.75MB,基礎頻率3.3GHz,睿頻2.0可以加速到4.3GHz,睿頻Max 3.0可以進一步達到4.5GHz。

Intel上一代發燒平臺的旗艦型號Core i7-6950X就是10核心20執行緒,熱設計功耗也是140W,所以拿來和Core i9-7900X作對比再合適不過。

不過注意,Core i7-6950X的頻率較低,只有3.0-3.5GHz,而三級緩存較大,擁有25MB。

同時我們也加入了AMD主流旗艦Ryzen 7 1800X作為參考對比,畢竟此前測試表明,8核心16執行緒的它經常有實力挑戰Core i7-6950X,頻率為3.6-4.0GHz。

主機板採用華碩PRIME X299-A,雖然不是玩家國度,但釋放Core i9-7900X的性能絕對不是問題。

散熱器採用酷冷至尊提供的水冷版冰神G240,完全支援LGA2066,一體式設計,雙腔水冷頭+高效方形水冷排鰭片+雙風扇設計,並有更多微通道、FEP高分子水冷管,號稱散熱性能比上代提升40%。

記憶體是金邦的四條DDR4 8GB,頻率設定在2666MHz,組成四通道。

CPU-Z 1.80已經可以完全識別Core i-7900X

每核心1MB二級緩存、共用13.75MB三級緩存:大家要習慣這種特殊的容量了

華碩Prime X299-X主機板

金邦四通道DDR4-2666 32GB

顯卡是一塊超頻版GTX 1080

【CPU基準性能測試:這提升太猛了】

測試分兩大部分,首先是CPU基準性能考察,可體現一款產品的理論性能水準。

CPU-Z自帶了一個簡單的單執行緒和多執行緒測試工具,非常簡單實用,不過CPU-Z 1.80版本開始改變了評分標準,為了便於對比這裡我們仍採用1.78版本的成績,後續逐漸統一到1.80版本。

測試中,i9-7900X相對於i7-6950X提升明顯,尤其是單執行緒提升多達16%,更高的頻率和睿頻發揮了作用,多執行緒則只提升了6%,畢竟都是10核心20執行緒。

同時,i9-7900X也完全追平了Ryzen 7 1800X,不過CPU-Z作者曾經指出,舊版對於Ryzen的評判過高,僅供參考。

CineBench是考驗處理器基準性能的最典型代表。i9-7900X單執行緒得分已經接近200,比上代提升足有18%,多執行緒更是提升了23%,效率高的多,而頻率偏低、核心偏少的Ryzen 7 1800X只能陪太子讀書了。

憑藉極高的頻率,i9-7900X SuperPI 1M最快只需8.469秒即可完成,比上代提速17%,Ryzen 7 1800X更是還在10秒開外。

wPrime對多執行緒支持良好,i9-7900X成績很優秀,32M只需4.5秒多一點,提速28%,1024M也不過78秒,提速35%!

國際象棋最高只能支持到16個執行緒,i9-7900X依然有進步,提升了約5%。

HandBrake轉碼測試中,我們將一段1080p視頻轉為720p,i9-7900X依然搶眼,不到1分鐘搞定,加快了6秒鐘。

3DMark物理測試,i9-7900X表現驚人,兩個項目居然分別暴漲了26%、38%!

小結:憑藉更新的架構、更高的頻率、更合理的調度,Core i9-7900X的性能表現相當突出,對比上代Core i7-6950X提升十分明顯,單執行緒輕鬆有10-20%,多執行緒更猛,令人驚喜。

【遊戲性能測試:意外翻車】

對於如今的大型PC遊戲,瓶頸主要在顯卡,處理器只要不低於主流檔次,都不會明顯拖後腿,測試成績也相差不會太多。

其實關於高端處理器的遊戲性能測試,一直有兩種聲音:一是將遊戲解析度和畫質設到相當低的程度,徹底避免顯卡瓶頸,完全靠處理器去發揮;二是遊戲解析度和畫質都調到很高的檔次,模擬實際環境。

二者都沒錯,一個是考察理論性能,一個是看實際表現,但普通人更在意的肯定是後者,所以我們也採取了這種測試方法。

如此頂尖的產品測試中,遊戲畫質選項都調到最高級別,但抗鋸齒基本關閉,解析度如無特殊說明都是和系統相同的3440×1440。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測試環節,i9-7900X表現有點反常,圖形得分和綜合得分都比其他兩位低了100多分。難道是3DMark還不適應新的架構和加速技術?

Unigine Heaven大家表現都差不多,Ryzen略高一點點但無足輕重。

《古墓麗影:崛起》i9-7900X平均幀率並不低,但三個項目不是很均衡,有的偏高有的偏低。

《文明6》測試,i9-7900X的速度有點慢,比上代低了14%之多,也不如Ryzen 7 1800X。

《GTA5》中i9-7900X也有點奇怪,平均幀率非常高,遠遠領先其他兩位,但最低幀率又低得多,不是太穩定。

小結:不知道是不是還不適應新的互連架構、緩存結構、加速狀態,Core i9-7900X的遊戲表現並不盡如人意。雖然保證流暢性絕無問題,但並不是很穩定,波動較大,不過還好Core i9-7900X這樣的處理器定位主要不是遊戲,而是設計、內容創作方面,影響不大。

【溫度功耗測試:水冷已成標配】

功耗部分考察待機、OCCT拷機兩個極端,一個最低,一個最高,不過注意都是除顯示器外的整機功耗。

i9-7900X依然是14nm工藝、熱設計功耗也保持在140W,但是實際測試中功耗相當驚人,對比i7-6950X竟然猛增了足足100W,顯然水冷是十分必要的。

待機功耗控制倒是不錯,降低了一些。

由於不同平臺、不同散熱器沒有可比性,溫度方面我們只看i9-7900X自己的。

在水冷壓制下,i9-7900X的溫度依然不算很低,極限拷機的時候達到了75℃,而如果使用普通風冷的話,可以輕易突破100℃。

【總結:有競爭就是好 未來還會更精彩】

作為x86處理器市場上多年穩固的領頭羊,Intel的地位已經沒啥可說的,而做到這一點,憑藉的自然是無可比擬的技術實力,從伺服器到桌面再到筆記本,從高端到主流再到入門級,莫不如此。

HEDT桌面高端平臺,一直是Intel獻給發燒友玩家的大禮,也一直是Intel技術實力的展現。今年,Intel更是帶來了HEDT領域最大的飛躍,各種產品令人眼花繚亂。

作為史上第一款打著Core i9名號的處理器,Core i9-7900X雖然還是10個核心20個執行緒、14nm製造工藝,但是憑藉全新的網格式互連架構、更深度的睿頻Max 3.0深度加速技術、更平衡的緩存架構設計、更豐富的擴展輸入輸出,性能依然比上代旗艦Core i7-6950X有著極為明顯的進步。

遊戲方面表現有點意外,並不是很穩定,看來還需要繼續優化完善,不過影響也不大,畢竟這種旗艦產品的主要目的不是玩遊戲,而是設計與內容創作。

當然了,如此高端的處理器,功耗、發熱和溫度一直都是個頭疼的問題,Core i9-7900X必須搭配設計到位的水冷散熱器方可。隨著Intel即將轉入10nm工藝,相信未來這個問題會得到很大緩解。

而這個10核心的Core i7-7900X,還只是Intel高端發力的中途站,後續我們會陸續迎來12核心Core i9-7920X、14核心Core i9-7940X、16核心Core i9-7960X、18核心Core i9-7980XE。

尤其是Core i9-7980XE,作為新的頂級至尊版,將徹底壓制AMD 16核心32執行緒的Ryzen ThreadRipper 1950X,牢牢穩固Intel的王者地位。

我們常說有競爭的市場才會有進步,才能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福祉,而今年的處理器市場,徹底證明了這一點。

由於長期缺乏競爭對手,Intel已經有些太過於寂寞,產品定價也可以隨心所欲,比如說上一代發燒平臺Broadwell-E,頂級十核心Core i7-6950X的定價一下子飆升到了1723美元,而以往歷代的這種至尊版產品可都是固定在999美元。

結果現在,即便是次旗艦8核心的Core i7-6800K,也要1089美元之多。

AMD Ryzen的到來改變了一切,10核心的i9-7900X瞬間回歸到標準的999美元,8核心的Core i7-7820X則下降到599美元。

當然了,18核心的頂級Core i9-7980XE依然有點高不可攀,1999美元的天價讓人望而卻步,而在AMD方面,Ryzen ThreadRipper 1950X則定在了999美元,直面10核心的Core i9-7900X。

所以說,好戲才 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