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名人大壽,友人特意為他寫了一副對聯,他看到四個字後吐血而亡

在古代,一句話的應驗帶來的可能就是一個國家的消失,也因此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一語成讖的故事。然而,一語成讖到底是烏鴉嘴還是純屬巧合?

相傳,在西元前227年,秦朝有一個著名方士,主要的職責就是四處求訪,望能有幸求得長生不老的神藥獻給皇帝。有一次,這個方士回到秦朝,獻上一本書,名叫《錄圖書》,能夠預測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書上記載“胡”會滅亡秦朝,當時嬴政認為書上的“胡”是指北方胡族,認為胡人是秦朝最大的威脅,

當即派兵攻打胡人。

多年征戰胡人,使得都城兵力空虛,秦朝被滅。可是,這書上所謂的“胡”並不是北方胡族,而是秦二代胡亥,他的暴政才是秦朝滅亡的根本所在。

這裡還有一個驚人的巧合:

先秦時期史學經典《國語·鄭語》中記錄了西周時代周宣王在位時期的一則童謠:“檿弧箕服,

實亡周國。”宣王大驚立即派人捕殺賣桑弓、箕箭袋人,一對賣弓箭夫婦逃避殺戮逃離京城奔向褒國。此時正好宮中一個宮女不夫而育,害怕之下將女嬰丟棄,正好被逃亡夫婦撿到。

這個女嬰就是後來的褒姒。

接下來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啦,結果,幽王從此便失信于諸侯,最後,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

不久,他便死於刀下,亡了西周。正應了“檿弧箕服,實亡周國。”這句讖言。

不光如此,各個朝代都有這種情況:

——元朝的皇宮是專門用來舉行盛大而隆重的典禮的,而且,元代的皇帝大多在大明殿登基,最終是明朝滅了元朝,將元人趕出中原;

——明代的天子是從乾清殿的應門進入正朝開始每日的早朝,

最終清朝滅了明朝,遊牧民族的鐵騎踏上中原土地;

——清朝皇宮內的武英殿中的西配殿叫煥章,最終是馮煥章將清帝趕出了宮;

——清朝皇宮裡,在皇帝休息的宮殿裡有一個殿叫中正殿,“中正”恰巧正正對上了蔣介石的字。

明代的崇禎皇帝將一座行宮修在了盧溝橋,給左右兩個行宮分別命名為永昌和順治。後來,大順皇帝帶兵一路北上,攻下多數城池,最終把軍隊帶到了北京。西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八日,軍隊攻陷北京,聽到消息的崇禎帶著貼身太監匆忙逃上萬壽山。十九日清晨,他自己吊死在萬壽山上,而大順皇帝的年號正正就是永昌,無獨有偶,清朝第一位正式登基的皇帝年號也恰巧是順治。

難道這僅僅只是巧合嗎?個中緣由真的是耐人尋味。

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期間,曾有謠言說清朝得到上天的授命,傳了十代之後就會滅亡,而清帝的皇帝從福臨到溥儀的確僅僅傳了十代,溥儀之後清朝再無皇帝。又曾有一首關於宣統的拆字歌謠:“日宣三德,曆算三統。”有人就解釋說,這句歌謠“宣統”兩個字之間都巧妙地嵌合了“三”,再加上“統”的偏旁的“絕”的偏旁,因此清朝是不會延續得長久的,並且會在宣統時期斷絕。

溥儀在三歲的時候登基,但年齡尚幼,並不能真正地掌控朝野,處理政事,主要是由他的父親載灃管理清朝政務,任監國攝政王一職。在他登基的時候,監國攝政王雙手扶著他坐上龍椅,太和殿中的官員紛紛下跪朝拜新皇帝。宣統年紀尚小,在龍椅上哭喊著要回家去,父親只好連聲低哄:“說別哭了,就快完了。”

這個監國攝政王一語成讖,三年之後,清朝皇帝從龍椅上起身,清朝就這樣完了,溥儀也回家了。

袁慰亭為控制輿論將章炳麟囚禁起來,章炳麟十分地憤怒,經常將“袁世凱”這三個字寫下來,然後用手掌拍打這三個字。他還經常寫“死耳”兩個字,然後送給別人。一九一五年,章炳麟寫下“明年祖龍死”這五個字,第二年,袁慰亭就暴斃而亡,章炳麟也從龍泉寺中出來,重新獲得自由。黃季子一直苦心鑽研學問,深受章炳麟的賞識,但他卻一直秉持著述而不作的理念。

一九三五年初,黃季子五十歲生日宴會上,章炳麟特意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他。

上聯是“韋編三絕今知命”,用了孔子五十歲苦讀《易經》的典故,稱讚黃季子勤奮;下聯是“黃娟初裁好著書”,引用了蔡邕為曹娥碑題詞的典故,期盼黃季子能夠早日寫出精妙絕句,流傳後世。這一副賀聯完全是對黃季子的稱讚和期盼,但黃季子見到這賀聯時卻是臉色一變,內心惶恐,只因這副對聯竟恰巧隱含了“黃絕命書”這四個字。

黃季子素來迷信,看到這副對聯後就覺得這副對聯是在預言自己即將會死去。果不其然,就在他五十歲生日的這年,黃季子就因為喝了過多的酒,最終是吐血身亡,這賀聯又是一語成讖。因此有許多人責駡章炳麟不細心,而他本人也是十分地自責懊悔,在得到黃季子去世的消息時痛哭不已,又寫下一副對聯,用以表達自己對黃季子去世的萬分惋惜。

從古至今都有不少一語成讖的典故,它們早已經成為了過往。它們是令人悲傷的,因為它們大多都是悲劇結尾。但我們不需太過在意,因為這些其實都只是巧合而已。

難道這僅僅只是巧合嗎?個中緣由真的是耐人尋味。

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期間,曾有謠言說清朝得到上天的授命,傳了十代之後就會滅亡,而清帝的皇帝從福臨到溥儀的確僅僅傳了十代,溥儀之後清朝再無皇帝。又曾有一首關於宣統的拆字歌謠:“日宣三德,曆算三統。”有人就解釋說,這句歌謠“宣統”兩個字之間都巧妙地嵌合了“三”,再加上“統”的偏旁的“絕”的偏旁,因此清朝是不會延續得長久的,並且會在宣統時期斷絕。

溥儀在三歲的時候登基,但年齡尚幼,並不能真正地掌控朝野,處理政事,主要是由他的父親載灃管理清朝政務,任監國攝政王一職。在他登基的時候,監國攝政王雙手扶著他坐上龍椅,太和殿中的官員紛紛下跪朝拜新皇帝。宣統年紀尚小,在龍椅上哭喊著要回家去,父親只好連聲低哄:“說別哭了,就快完了。”

這個監國攝政王一語成讖,三年之後,清朝皇帝從龍椅上起身,清朝就這樣完了,溥儀也回家了。

袁慰亭為控制輿論將章炳麟囚禁起來,章炳麟十分地憤怒,經常將“袁世凱”這三個字寫下來,然後用手掌拍打這三個字。他還經常寫“死耳”兩個字,然後送給別人。一九一五年,章炳麟寫下“明年祖龍死”這五個字,第二年,袁慰亭就暴斃而亡,章炳麟也從龍泉寺中出來,重新獲得自由。黃季子一直苦心鑽研學問,深受章炳麟的賞識,但他卻一直秉持著述而不作的理念。

一九三五年初,黃季子五十歲生日宴會上,章炳麟特意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他。

上聯是“韋編三絕今知命”,用了孔子五十歲苦讀《易經》的典故,稱讚黃季子勤奮;下聯是“黃娟初裁好著書”,引用了蔡邕為曹娥碑題詞的典故,期盼黃季子能夠早日寫出精妙絕句,流傳後世。這一副賀聯完全是對黃季子的稱讚和期盼,但黃季子見到這賀聯時卻是臉色一變,內心惶恐,只因這副對聯竟恰巧隱含了“黃絕命書”這四個字。

黃季子素來迷信,看到這副對聯後就覺得這副對聯是在預言自己即將會死去。果不其然,就在他五十歲生日的這年,黃季子就因為喝了過多的酒,最終是吐血身亡,這賀聯又是一語成讖。因此有許多人責駡章炳麟不細心,而他本人也是十分地自責懊悔,在得到黃季子去世的消息時痛哭不已,又寫下一副對聯,用以表達自己對黃季子去世的萬分惋惜。

從古至今都有不少一語成讖的典故,它們早已經成為了過往。它們是令人悲傷的,因為它們大多都是悲劇結尾。但我們不需太過在意,因為這些其實都只是巧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