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人為何把第三個季節稱為“秋”?看看甲骨文“秋”咋寫的就明白

最早的“秋”字怎麼寫?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立秋風俗圖)

今天是“立秋”節氣。

老話說“立了秋,涼颼颼”,意味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離去。立秋為節氣上的“四立”之一,秋季之始,在時序相當重要。那麼,古人為什麼把一年中的第三個季節稱為“秋”?從古今“秋”字的變化和不同上,可以發現答案。

要談“立秋”,首先得弄清“秋”這個字。

“秋”與“春”一樣,是古人最早定義出的季節,從河南安陽殷墟甲骨卜辭中,已發現了最早的“秋”字。

在釋為“秋”字的前提之下,有學者就此引申,

認為“秋”之所以念qiū音,可能就是從秋蟲的“啾啾”聲音轉來的——這恐怕不少大學教授也弄不清吧!如果真屬秋蟲,釋為“秋”自然有道理,再釋為“夏”便不妥,反之亦然。但問題是,有的蟲夏秋皆有,而且都有突出的表現。

如鳴蟬,夏至時已出現,“蟬始鳴”為夏至三候之一,

而秋天也有鳴蟬,即所謂“寒蟬”,比夏天鳴得更有特點;同樣的,蟋蟀為小暑三候之一“蟋蟀居宇”,但蟋蟀在整個秋天表現更活動,到陰曆十月方“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之《七月》)。所以,釋“秋”與釋“夏”都有一定道理,夏秋難分。

(甲骨文不好打,文章以圖片發上來)

(古“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