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創新工廠張麗君:中產階級的成長帶來教育創業投資新機會

創新工廠執行董事張麗君是看教育方向的投資人,同時也是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當媽媽的體驗讓她在投資時更能理解孩子的需求。

“據我觀察,對於4歲孩童來說,社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他上課不只是為了學東西,也是為了和其他孩子玩,為了和好朋友在一起。社交環境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老師跟孩子的社交、孩子跟孩子的社交等場景很難通過線上技術手段模擬。”

所以張麗君在尋找投資標的時,不只是關注純線上教育,也開始更多關注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

她說,未來只有一部分教育公司會作為純線上的形態存在,大部分會以線下場地為依託,

融合線上資源,但純線下場景的教育會變得非常少。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是未來的主流。

對這一代的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在中國,中產階級只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這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是經歷過九十年代大學擴招的一代,在極強競爭背景下被教育起來,具有責任感又努力奮進,視野更國際化,也有更多獨立思考,

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充滿期待,同時又有很多恐懼,擔心能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所以他們是一波“糾結”的家長,對子女的期待是雙重的,既要有競爭力,又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同時,多數家長又很忙,於是也通過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來適當降低自己內心的焦慮感。

這種焦慮感會讓中產家庭在考察教育項目的時候表現出一種特殊的心理特徵。既關注直接的教學效果,又關注孩子真實素質能力的提升。

從創業投資的角度看,這不是一件壞事。中產階級的教育焦慮以及對教育的重視,給創業者,也給投資人帶來了一波新機會。

這篇文章是張麗君在健一會素質教育專題沙龍上的分享,主題是“互聯網投資趨勢下的教育風口”。文章很長,但請相信,絕對值得你讀完。

創新工廠執行董事張麗君

人物介紹:中國人民大學技術經濟與管理碩士。2011年加入創新工廠,專注於線上教育領域投資,曾成功主導投資多貝、VIPKID、優才、盒子魚、壹枱智慧鋼琴等項目。在加盟創新工廠之前,曾就職于易觀國際,服務專案包括戰略規劃、業務發展規劃、市場拓展及行銷策略等,典型客戶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工商銀行、微軟、諾基亞、搜狐等。

創新工廠目前擁有一個關注教育項目的團隊,主要關注A、B、C輪,人民幣美元皆可。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健一會(ID: jianyihui2011)

原標題:創新工廠張麗君:教育風口別盲目追,看懂趨勢才能把握機遇

中國經濟與教育行業的關係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我把中國、日本和美國多年來的人均GDP和教育支出做了一個對比。

中國、美國、日本歷年人均GDP對比

中國、美國、日本歷年教育開支在GDP中的占比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目前的人均GDP還處在美國和日本幾十年前的水準。而對比中國、日本和美國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中國每年的教育支出還不到GDP總量的2%,此後比例不斷上升,最近這幾年則達到了4%—5%的水準,表明政府在教育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

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在教育領域的支出從2%—3%的水準上升到了4%—5%,在90年代達到了一個高峰期,後來隨著日本經濟環境的變化,這一水準趨向平穩。而美國經濟發展持續增長,所以教育支出一直保持在GDP的5%—6%左右,目前仍在增長。2012年中國教育支出比重達到了世界平均水準,而2013年中國教育行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熱潮。不難看出,只有當經濟投入達到一定水準,教育才能獲得更加繁榮的發展。

目前中國的政府、企業和學校每年在教育領域投入的經費是3.8萬億,而消費者在教育領域的消費額甚至高於國家投入,所以目前中國教育市場大概有10萬億的體量。

如果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增長,那麼國家在教育領域的投入同樣會保持在一個高位,消費者尤其是家長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多。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經費投入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關係,教育的良性發展也會進一步推動經濟的增長。

2011年以來的教育創業和投資狀況

2011年很多教育類項目都處於初創階段,創業者也都很年輕,缺乏經驗,面臨很多困難,比如網路教室專案普遍缺乏優質內容。

2013年、2014年教育創業投資人的圈子開始形成,眾多教育從業者、互聯網從業者、80後父母開始在教育領域創業,眾多教育專案技術越來越成熟,內容越來越豐富,體驗越來越完善。其中有一大波人原來做線下教育,他們看到了線上教育的機會,開始轉向互聯網方向。

到了2015年、2016年的時候,大家發現教育行業資本化的路徑不太順,針對“民促法”(民辦教育促進法)開始產生各種各樣的討論,逐漸將路徑探索清晰。目前已經有四個省針對民辦教育出臺了配套政策,退出路徑的變得更為清晰,必定會吸引更多基金的介入。

許多上市的教育公司也在尋找適合並購的專案,由於二胎政策的放開,一些其它領域的上市公司也想貼教育標,往教育方向轉,正在尋找教育領域的優秀資產。所以現在教育是一個好標的,發展勢頭迅猛。

今年5月15號,新東方和好未來在美國的市值都在100億美元左右,現在兩個月過去了,新東方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20億美元。兩個半月的時間上漲了20%,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市場非常看好中國的教育產業。

歸根到底,大家進入到教育領域的動因有兩個,一個是需求,需求本身開始發生變化,這是最根本的。教育的本質還是要滿足受教育者和家長這兩波人的需求。另一個是技術創新,技術的變化加上教育情形的變化產生了一些新的機會,改變了成本結構和教育場景。

中產階層的焦慮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中美日各階層分佈結構態勢

從中國、美國、日本的財富階層分佈圖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的發展距離美國和日本仍有較大差距。

大部分中國人仍舊處於低財富階層,中產階層占比只有五分之一,而高財富階層只占總人口的1%。目前中國市場還處於從低財富階層向中產階層自下而上流動的過程。

中國的中產階層大多是經歷過九十年代大學擴招的一代。這一代是在極強競爭背景下被教育起來的,具有責任感又努力奮進,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充滿期待,同時又有很多恐懼,擔心能否實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目標。

所以中產階層的家長是一波“糾結”的家長,他們能賺錢,對子女有很高期望,但是自己很忙,於是通過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的方式來降低自己內心的焦慮感。

這種焦慮感會讓中產家庭在考察教育專案的時候更希望看到“應試類”素質教育和“素質類”應試教育,即在考察素質類教育專案時會關注對子女升學是否有幫助,對出國留學是否有幫助,在考察應試類教育專案時則會關注能否真正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國內有一些體育專案,請外教來帶著孩子做運動,孩子身體得到了鍛煉,英語能力得到了提升,對出國也有幫助,未來還可以豐富簡歷,所以這些項目深受家長們的歡迎。

因此,素質教育專案應該想辦法和應試教育結合,靈活實現家長的需求,讓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產出結果儘量能和應試剛需產生或多或少的連接,讓家長更容易接受你,從而把握好發展機遇。許多教育公司因此開始研究心理學,在滿足家長的需求上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十年之後或者更遠期,家長們的焦慮感會下降。在需求端,未來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會越來越多,家長們對教學品質、教學服務的要求會更高。而在技術端,很多應用於教育領域的新技術並不完備,還需要不斷發展。

當前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所以教育行業仍有很大發展機會,但關鍵是先要把教育產品做好。

把握教育行業的本質,線上線下齊發力

教育的本質屬於服務業,大型教育類的企業依然基於服務業生存。

傳統教育行業的基本商業模式包括產品類、服務類、ToB類。服務類的市場是最大的,產品類和ToB類很難做到足夠大的體量。

線上教育屬於對傳統教育的變革式創新,但是傳統教育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形態並未發生變化。

線上教育的變化在於:1、有了新的獲客方式。比如利用微信更容易接觸顧客。2、新服務的供給。比如三四線城市能夠拿到一線城市的優質教師資源的供給。3、新的服務場景和媒體的變化。新技術變化帶來了不同的教育場景。4、財務結構的優化,線下的房租越來越高以致難以承受,線上教育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優化財務結構。

未來只有一小部分教育公司會做純線上項目,大部分會以線下場地為依託,融合線上資源,而純線下場景的教育會變得非常少。所以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是未來的主流,而我們現在投線下項目時必須確保這些項目未來能夠和其它資源融合。

純線上項目主要以線上直播課為主。線上直播課目前有1對1、班組課、大班課三種模型。這三種模型打破了原來純線下單校區複製的模型,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實現全程資料化,實現優質資源供給。

這三種模型各有特點,1對1課程銷售快,但利潤少;班組課組班難,師資壓力大,但是品質好;大班課利潤大,但互動性太弱。

某種模型好不好應該根據場景進行綜合判定,分析各種模型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場景和受眾,再從受眾的特點出發決定課程模型。此外,三種模型與企業發展速度、運營的複雜度和用人的特點也都是密切相關的,必須要有區別使用的意識。

採用這三種模型開展素質教育的企業大多是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為主,純線下的專案多以大班課模型為基礎,然後增加小班的班主任,比如兩三百人的大課增加二三十人作為一個服務群組,這是一種新形式的模型,但是從市場的回饋來看採用這種模型的課程續約情況不好。

未來的教育,商業模式本質依然是核心。新技術能提供新供給和新服務,但是未必能真正改變你的獲客管道,也不一定能夠改變你的創意,它也無法塑造一種具有儀式感和場景感的東西。所以線上線下的教育融合是大勢所趨。

純線上能夠解決的領域有限,只有當我線上下無法以同等或者稍高的價格獲取同等品質的服務,比如線上下無法獲取某位元名師的授課服務,我再加20%的費用也聘請不到名師,我會選擇純線上服務。

作為一個家長,只要我能夠線上下獲取名師資源,就不會選擇線上。據我觀察,對於4歲孩童來說,社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上課不只是為了學東西,也是為了和其他孩子玩,為了和好朋友在一起。社交環境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老師跟孩子的社交、孩子跟孩子的社交等場景很難通過線上技術手段模擬。

而在成年人的領域裡,一個自製力足夠強、目標足夠積極向上的上班族或者創業者,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他會選擇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的純線上模式。

線下模式是素質教育賽道上的主體,因為素質教育最大的群體是三到十歲的兒童群體,這個年齡段的兒童需要線上下的物理場景去參與某些活動。家長往往時間有限,大量的孩子被放到幼稚園、小學的託管班、安親班裡面去託管,這個場景始終存在,即便家長回到家也不能很好的陪伴孩子,所以看護孩子本身就是個剛需,因此如何高品質看護和陪伴孩子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需求。

所以近幾年在K12教育領域裡,家長的選擇還是傾向於線下課程。未來線下課程會使用和線上1對1、小班課、大班課一樣的邏輯,不去劃定模型的優劣,還是會根據孩子的特點以及所學科目來判斷使用何種形式來實現最優的教育過程。

現在有很多線上線下融合模型,比如雙師課堂模型,再比如學習中心模型,讓孩子們聚到一起,每個孩子一台電腦進行自學,還有一些體驗中心,第一課堂是線下體驗,以後利用ipad自己回家上直播課。這些模型都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場景來進行設計,而且需要很多無縫的融合,可能前一個環節線上上,後一個環節線上下。包括獲客的時候,一部分是來自於線上微信群裡的客流,一部分是線下發傳單的客流。這種融合不應只出現在教學層面上,整個企業包括行銷、師資培訓、內部結構等全部實現數位化,然後融合企業文化,這會是一個很大的趨勢。

教育風口中值得關注的點

在學前階段我們比較關注幼稚園,因為幼稚園的供給仍舊比較稀缺。此外還有託管,託管和任何的教學模型結合都可能產生不錯的效果,但是目前做託管的人都只在做託管,單純的託管模型很難做大,單個體量太小。

從長遠角度來看,中產家庭對於幼稚教育階段的需求會更注重教育公平化,現在各種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覆蓋到了三四線城市,這些地方的家長和受教育人群也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他們希望為孩子找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另外高考改革也帶來了很多新問題,讓很多學生和家長都不知所措,所以這條線也很重要。

而在職業教育方面,必須要關注未來勞動力需求的變化,產業轉型帶來了人才就業的壓力,而整個職業教育的核心還是為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我們要研究這方面的變化趨勢,來判斷會有哪些人才輸出。一個大的結論是越來越多的人會進入到服務業當中。很多人以為富士康是一個主要依靠人力的製造業企業,其實它也有很多機器人在工作。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標準化行業會越來越多,但服務業整體還是需要人,需要人的情感、人的陪伴,這個部分很難被人工智慧替代,教育是其中一個大類。

技術發展也會產生很多不同的變化,所以會有很多新的機會出現。創新工廠(chuangxin2009)目前只投了兩個素質教育專案,這兩個專案都生產硬體產品,同時這兩個專案的內容研發能力很強,除了做硬體之外還研發了自己的APP,都是具備硬體生產能力和內容教研生產能力的產品,我們是基於這樣的邏輯才選擇投這兩個項目的。

教育行業與人工智慧的交集

現在人工智慧的話題非常熱,但是人工智慧跟教育是什麼關係?我們認為當下的人工智慧還沒有成長為能夠完全服務於C端業務的形態,還是以服務於B端企業、提升B端企業的效能作為主要形態。

人工智慧的核心前提是需要搜集資料,因為金融行業的資訊化程度最好,資料完備,所以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最多。教育領域涉及到的資料都很難分析,所以很難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線上教育企業擁有的資料都以視頻為主,都不是結構化的可分析資料,而線下企業甚至都沒有資料,不可能應用人工智慧。

所以教育企業想要應用人工智慧,首要任務是收集盡可能多的優質資料,然後判斷能否使用這些資料。在一些教學環節中,比如推薦學習和批改作業等環節,只要有相應資料做基礎,人工智慧可以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在與教育不相關環節,比如銷售和客服方面,人工智慧同樣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從遠期來看,教育行業的很多基礎功能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但不可替代的是什麼?我認為是偏情感類和偏創意引導類的需求,機器很難學到這些東西。

素質教育創業者需要思考你的場景中有哪些東西必須由人來完成,哪些東西要線上下場景中得到加強,這個場景化的部分是線上教育和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不可替代之處挖掘的越多,得到的就會越多,就可以找到自己線上下模型中安身立命的點。

中國、美國、日本歷年人均GDP對比

中國、美國、日本歷年教育開支在GDP中的占比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目前的人均GDP還處在美國和日本幾十年前的水準。而對比中國、日本和美國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中國每年的教育支出還不到GDP總量的2%,此後比例不斷上升,最近這幾年則達到了4%—5%的水準,表明政府在教育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

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在教育領域的支出從2%—3%的水準上升到了4%—5%,在90年代達到了一個高峰期,後來隨著日本經濟環境的變化,這一水準趨向平穩。而美國經濟發展持續增長,所以教育支出一直保持在GDP的5%—6%左右,目前仍在增長。2012年中國教育支出比重達到了世界平均水準,而2013年中國教育行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熱潮。不難看出,只有當經濟投入達到一定水準,教育才能獲得更加繁榮的發展。

目前中國的政府、企業和學校每年在教育領域投入的經費是3.8萬億,而消費者在教育領域的消費額甚至高於國家投入,所以目前中國教育市場大概有10萬億的體量。

如果中國經濟能夠持續增長,那麼國家在教育領域的投入同樣會保持在一個高位,消費者尤其是家長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多。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經費投入是一個互相影響的關係,教育的良性發展也會進一步推動經濟的增長。

2011年以來的教育創業和投資狀況

2011年很多教育類項目都處於初創階段,創業者也都很年輕,缺乏經驗,面臨很多困難,比如網路教室專案普遍缺乏優質內容。

2013年、2014年教育創業投資人的圈子開始形成,眾多教育從業者、互聯網從業者、80後父母開始在教育領域創業,眾多教育專案技術越來越成熟,內容越來越豐富,體驗越來越完善。其中有一大波人原來做線下教育,他們看到了線上教育的機會,開始轉向互聯網方向。

到了2015年、2016年的時候,大家發現教育行業資本化的路徑不太順,針對“民促法”(民辦教育促進法)開始產生各種各樣的討論,逐漸將路徑探索清晰。目前已經有四個省針對民辦教育出臺了配套政策,退出路徑的變得更為清晰,必定會吸引更多基金的介入。

許多上市的教育公司也在尋找適合並購的專案,由於二胎政策的放開,一些其它領域的上市公司也想貼教育標,往教育方向轉,正在尋找教育領域的優秀資產。所以現在教育是一個好標的,發展勢頭迅猛。

今年5月15號,新東方和好未來在美國的市值都在100億美元左右,現在兩個月過去了,新東方的市值已經達到了120億美元。兩個半月的時間上漲了20%,由此可以看出美國市場非常看好中國的教育產業。

歸根到底,大家進入到教育領域的動因有兩個,一個是需求,需求本身開始發生變化,這是最根本的。教育的本質還是要滿足受教育者和家長這兩波人的需求。另一個是技術創新,技術的變化加上教育情形的變化產生了一些新的機會,改變了成本結構和教育場景。

中產階層的焦慮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中美日各階層分佈結構態勢

從中國、美國、日本的財富階層分佈圖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的發展距離美國和日本仍有較大差距。

大部分中國人仍舊處於低財富階層,中產階層占比只有五分之一,而高財富階層只占總人口的1%。目前中國市場還處於從低財富階層向中產階層自下而上流動的過程。

中國的中產階層大多是經歷過九十年代大學擴招的一代。這一代是在極強競爭背景下被教育起來的,具有責任感又努力奮進,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充滿期待,同時又有很多恐懼,擔心能否實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目標。

所以中產階層的家長是一波“糾結”的家長,他們能賺錢,對子女有很高期望,但是自己很忙,於是通過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的方式來降低自己內心的焦慮感。

這種焦慮感會讓中產家庭在考察教育專案的時候更希望看到“應試類”素質教育和“素質類”應試教育,即在考察素質類教育專案時會關注對子女升學是否有幫助,對出國留學是否有幫助,在考察應試類教育專案時則會關注能否真正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國內有一些體育專案,請外教來帶著孩子做運動,孩子身體得到了鍛煉,英語能力得到了提升,對出國也有幫助,未來還可以豐富簡歷,所以這些項目深受家長們的歡迎。

因此,素質教育專案應該想辦法和應試教育結合,靈活實現家長的需求,讓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產出結果儘量能和應試剛需產生或多或少的連接,讓家長更容易接受你,從而把握好發展機遇。許多教育公司因此開始研究心理學,在滿足家長的需求上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十年之後或者更遠期,家長們的焦慮感會下降。在需求端,未來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會越來越多,家長們對教學品質、教學服務的要求會更高。而在技術端,很多應用於教育領域的新技術並不完備,還需要不斷發展。

當前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所以教育行業仍有很大發展機會,但關鍵是先要把教育產品做好。

把握教育行業的本質,線上線下齊發力

教育的本質屬於服務業,大型教育類的企業依然基於服務業生存。

傳統教育行業的基本商業模式包括產品類、服務類、ToB類。服務類的市場是最大的,產品類和ToB類很難做到足夠大的體量。

線上教育屬於對傳統教育的變革式創新,但是傳統教育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形態並未發生變化。

線上教育的變化在於:1、有了新的獲客方式。比如利用微信更容易接觸顧客。2、新服務的供給。比如三四線城市能夠拿到一線城市的優質教師資源的供給。3、新的服務場景和媒體的變化。新技術變化帶來了不同的教育場景。4、財務結構的優化,線下的房租越來越高以致難以承受,線上教育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會優化財務結構。

未來只有一小部分教育公司會做純線上項目,大部分會以線下場地為依託,融合線上資源,而純線下場景的教育會變得非常少。所以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是未來的主流,而我們現在投線下項目時必須確保這些項目未來能夠和其它資源融合。

純線上項目主要以線上直播課為主。線上直播課目前有1對1、班組課、大班課三種模型。這三種模型打破了原來純線下單校區複製的模型,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實現全程資料化,實現優質資源供給。

這三種模型各有特點,1對1課程銷售快,但利潤少;班組課組班難,師資壓力大,但是品質好;大班課利潤大,但互動性太弱。

某種模型好不好應該根據場景進行綜合判定,分析各種模型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場景和受眾,再從受眾的特點出發決定課程模型。此外,三種模型與企業發展速度、運營的複雜度和用人的特點也都是密切相關的,必須要有區別使用的意識。

採用這三種模型開展素質教育的企業大多是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為主,純線下的專案多以大班課模型為基礎,然後增加小班的班主任,比如兩三百人的大課增加二三十人作為一個服務群組,這是一種新形式的模型,但是從市場的回饋來看採用這種模型的課程續約情況不好。

未來的教育,商業模式本質依然是核心。新技術能提供新供給和新服務,但是未必能真正改變你的獲客管道,也不一定能夠改變你的創意,它也無法塑造一種具有儀式感和場景感的東西。所以線上線下的教育融合是大勢所趨。

純線上能夠解決的領域有限,只有當我線上下無法以同等或者稍高的價格獲取同等品質的服務,比如線上下無法獲取某位元名師的授課服務,我再加20%的費用也聘請不到名師,我會選擇純線上服務。

作為一個家長,只要我能夠線上下獲取名師資源,就不會選擇線上。據我觀察,對於4歲孩童來說,社交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上課不只是為了學東西,也是為了和其他孩子玩,為了和好朋友在一起。社交環境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老師跟孩子的社交、孩子跟孩子的社交等場景很難通過線上技術手段模擬。

而在成年人的領域裡,一個自製力足夠強、目標足夠積極向上的上班族或者創業者,出於節約成本的考慮,他會選擇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的純線上模式。

線下模式是素質教育賽道上的主體,因為素質教育最大的群體是三到十歲的兒童群體,這個年齡段的兒童需要線上下的物理場景去參與某些活動。家長往往時間有限,大量的孩子被放到幼稚園、小學的託管班、安親班裡面去託管,這個場景始終存在,即便家長回到家也不能很好的陪伴孩子,所以看護孩子本身就是個剛需,因此如何高品質看護和陪伴孩子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需求。

所以近幾年在K12教育領域裡,家長的選擇還是傾向於線下課程。未來線下課程會使用和線上1對1、小班課、大班課一樣的邏輯,不去劃定模型的優劣,還是會根據孩子的特點以及所學科目來判斷使用何種形式來實現最優的教育過程。

現在有很多線上線下融合模型,比如雙師課堂模型,再比如學習中心模型,讓孩子們聚到一起,每個孩子一台電腦進行自學,還有一些體驗中心,第一課堂是線下體驗,以後利用ipad自己回家上直播課。這些模型都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場景來進行設計,而且需要很多無縫的融合,可能前一個環節線上上,後一個環節線上下。包括獲客的時候,一部分是來自於線上微信群裡的客流,一部分是線下發傳單的客流。這種融合不應只出現在教學層面上,整個企業包括行銷、師資培訓、內部結構等全部實現數位化,然後融合企業文化,這會是一個很大的趨勢。

教育風口中值得關注的點

在學前階段我們比較關注幼稚園,因為幼稚園的供給仍舊比較稀缺。此外還有託管,託管和任何的教學模型結合都可能產生不錯的效果,但是目前做託管的人都只在做託管,單純的託管模型很難做大,單個體量太小。

從長遠角度來看,中產家庭對於幼稚教育階段的需求會更注重教育公平化,現在各種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覆蓋到了三四線城市,這些地方的家長和受教育人群也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他們希望為孩子找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另外高考改革也帶來了很多新問題,讓很多學生和家長都不知所措,所以這條線也很重要。

而在職業教育方面,必須要關注未來勞動力需求的變化,產業轉型帶來了人才就業的壓力,而整個職業教育的核心還是為社會輸送有用的人才,我們要研究這方面的變化趨勢,來判斷會有哪些人才輸出。一個大的結論是越來越多的人會進入到服務業當中。很多人以為富士康是一個主要依靠人力的製造業企業,其實它也有很多機器人在工作。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標準化行業會越來越多,但服務業整體還是需要人,需要人的情感、人的陪伴,這個部分很難被人工智慧替代,教育是其中一個大類。

技術發展也會產生很多不同的變化,所以會有很多新的機會出現。創新工廠(chuangxin2009)目前只投了兩個素質教育專案,這兩個專案都生產硬體產品,同時這兩個專案的內容研發能力很強,除了做硬體之外還研發了自己的APP,都是具備硬體生產能力和內容教研生產能力的產品,我們是基於這樣的邏輯才選擇投這兩個項目的。

教育行業與人工智慧的交集

現在人工智慧的話題非常熱,但是人工智慧跟教育是什麼關係?我們認為當下的人工智慧還沒有成長為能夠完全服務於C端業務的形態,還是以服務於B端企業、提升B端企業的效能作為主要形態。

人工智慧的核心前提是需要搜集資料,因為金融行業的資訊化程度最好,資料完備,所以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最多。教育領域涉及到的資料都很難分析,所以很難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線上教育企業擁有的資料都以視頻為主,都不是結構化的可分析資料,而線下企業甚至都沒有資料,不可能應用人工智慧。

所以教育企業想要應用人工智慧,首要任務是收集盡可能多的優質資料,然後判斷能否使用這些資料。在一些教學環節中,比如推薦學習和批改作業等環節,只要有相應資料做基礎,人工智慧可以提供非常大的幫助。在與教育不相關環節,比如銷售和客服方面,人工智慧同樣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從遠期來看,教育行業的很多基礎功能可以被人工智慧替代。但不可替代的是什麼?我認為是偏情感類和偏創意引導類的需求,機器很難學到這些東西。

素質教育創業者需要思考你的場景中有哪些東西必須由人來完成,哪些東西要線上下場景中得到加強,這個場景化的部分是線上教育和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不可替代之處挖掘的越多,得到的就會越多,就可以找到自己線上下模型中安身立命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