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食藥科普」這是公認的一級致癌物,離你最近你卻不知道!

致癌,讓很多人害怕!

那,哪些東西致癌的可能性最高?

離你最近的致癌物是什麼?

想知道答案,仔細看↓↓

我們先來看看對致癌物的分類!

致癌物的分類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關於致癌物的分類:

按對人的致癌危險性,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致癌因數分成1、2A、2B、3、4共5類。

1類致癌因數,也有人稱之為“板上釘釘”類,即有充分證據證明對人類有致癌作用,屬於明確的人類致癌物。

截至2015年10月,1類致癌因數名單上共有118個成員!

當然,通過梳理,我們發現,

離你最近的、常在你身邊出現的主要是以下幾種:

黃麴黴素、

甲醛、

尼古丁、

亞硝胺(前體物質是亞硝酸鹽,即亞硝酸鹽在特定條件下才轉化成亞硝胺)、

苯並芘、

砒霜、檳榔、酒精等

砒霜、檳榔、酒精相信你一眼就能識穿,無須小編再說,接下來,我們逐一看看黃麴黴素、甲醛、尼古丁、亞硝酸鹽、苯並芘這五種一級致癌物!

一、 黃麴黴素:最強的生物致癌劑

1毫克黃麴黴素,就是致癌劑量!它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

小心!這些食物裡都藏著黃麴黴素!

發黴的花生玉米

黃麴黴素藏在發黴的食物裡,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裡,比如花生、玉米等。澱粉在高溫和潮濕的環境下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麴黴菌。我們常吃的大米、小米、豆類,尤其是在高溫濕潤的環境下,一旦黴變也會陷入它的魔爪。

建議:每次少買點,不要“存”,以免黴變。

因為黃麴黴菌以孢子形式傳播,

食物容易牽連黴變,而且黃麴黴素在水中的溶解度較低,處理起來也比較麻煩。如果您發現有一顆花生壞了,那一碗花生米,或者是存放的一袋子的花生米都得扔掉。

變質的米飯

別以為做熟了就能放鬆警惕,變質的米飯是最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的!

我身邊就有常年吃剩飯菜的長輩40多歲就患癌症的事例。為了不浪費,他經常吃已經有些異味的米飯。要知道,變質的米飯是最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的!可能他的患病跟這個習慣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至少這個習慣並不健康,會危害我們的身體。”

建議:做飯菜,吃多少、做多少,最好當天吃完,不留剩飯菜。

發苦的堅果

如果吃到變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時吐掉並且漱口,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黴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黴毒素,

經常攝入會增加肝癌風險。

建議:吃到黴變的、發苦的堅果千萬別犯懶,一定要馬上吐出來。

沒洗乾淨的筷子

很多家庭也都有這個習慣,筷子用到細縫發黑都不捨得扔掉,洗碗布也完全沒有形狀了,還在努力服役。

而年輕人的早期肝癌可能跟我們使用的筷子有關。筷子本身並不會長黃麴黴菌,但我們平時使用筷子來吃花生、玉米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時,筷子縫裡最容易藏澱粉,一來二去黴變了,黃麴黴素就藏在裡面了。

建議:最佳選擇是鐵筷子,很難出裂痕,也就不會有食物殘渣。平時洗筷子的時候要記得先泡一泡,軟化上面的食物殘渣,以便容易清洗掉。

劣質芝麻醬

你愛吃的芝麻醬、花生醬,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原料,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含有黃麴黴毒素。而且這種加工後的產品,可比發黴花生難識別多了。

小作坊自榨油

一些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等在儲存過程中如果發黴,榨得的油中還可能帶入黃麴黴毒素。

有的花生外表正常,但內部已出現黃麴黴素,而小作坊的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的工藝,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即使自己選料,也可能會出現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問題,以及存在高致癌物黃麴黴毒素問題。

二、苯並芘:可誘發多種癌!

動物實驗證明,長期吸入或食用含苯並芘較高的食物易誘發肺癌、肝癌、腸胃道癌症等。

小心!這些東西都含有苯並芘!

1

高溫油炸食品

多次使用的高溫植物油、油炸過火、爆炒的食品都會產生苯並芘。焦糊的食品中其含量比普通食物的要增加10-20倍。

2

炒菜油煙

據測定,食油加熱到270攝氏度時產生的油煙中含有苯並芘等化合物。

最錯誤的做法就是:鍋裡油冒煙了才放菜!炒完一道菜後,不刷鍋就接著炒!這兩種做法都容易產生苯並芘

3

熏烤食品

熏烤所用的燃料木炭,本來就含有少量的苯並芘,在高溫下它們便有可能伴隨著煙霧侵入食品中。另一方面,被熏烤的魚或肉自身含有的糖和脂肪不完全燃燒也會產生苯並芘。

4

掛爐烤鴨

“掛爐”方式製作烤鴨時,一方面,果木自身燃燒會產生一些苯並芘;另一方面,鴨肉經高溫產生的油脂等滴到火上,這些脂肪在高溫下發生熱解或熱聚反應,也會產生苯並芘,然後這些苯並芘就隨煙塵上升,附到烤鴨上。

三、亞硝酸鹽:有毒、間接致癌!

有毒?真的!

致癌?間接!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進入體內會和胃內的蛋白分解物結合,形成致癌物亞硝胺。

“食物致癌”的說法雖然五花八門,可是有些事實就是如此,回看又有很多活鮮鮮的例子每天在不斷上演著。

小心,這些食物含亞硝酸鹽!

1

熟肉製品

亞硝酸鹽是各國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主要用在肉製品當中。

它可以讓肉色變得更紅豔,顏色討人喜歡。

對比下,是否加亞硝酸鹽發色的肉顏色差異有多大...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提醒,正規肉製品廠的產品是可以放心的,添加亞硝酸鹽時會控制數量,也有國家部門的檢查管理。

但小作坊、餐館、農貿市場的產品一定要非常當心。

2

久存綠葉菜

由於過度施用氮肥,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經常偏高。而硝酸鹽可以在蔬菜存放過程中被植物自己的“硝酸還原酶”轉變成亞硝酸鹽。

新鮮蔬菜亞硝酸鹽含量是非常低的,如果買來綠葉蔬菜又沒有馬上吃,而是放了兩三天吃,其中的亞硝酸鹽就很有可能升高。

3

隔夜菜

蔬菜食用時經過幾雙筷子的反復翻騰,已經讓細菌充分接種。即便吃完之後把剩菜放在冰箱裡,細菌也會緩慢地滋生。放的時間越長,產生的亞硝酸鹽就越多。

4

醃菜

有必要知道一個普遍規律:醃制蔬菜的頭一兩周亞硝酸鹽含量最高,20-30天后含量很低。

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鐘凱介紹,臨床上出現的吃醃菜中毒的病人,一般是吃“爆醃菜”,也就是醃制時間很短的蔬菜。

5

涼拌菜

天熱了,很多家庭喜歡拌點涼菜吃,有時拌得多就放在冰箱裡。雖然涼拌菜放幾天之後看起來還是很新鮮脆嫩,但放一兩天之後,其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卻比剩菜還要多。

四、 甲醛:致癌致畸!

多項研究發現甲醛可誘發口腔、鼻腔、咽喉、皮膚和消化系統的癌症。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研究表明,甲醛的釋放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這一釋放期長達10~15年,會對人體造成長期的、不可逆的危害。

小心,這些東西被查出甲醛超標!

1

娃娃菜等保鮮蔬菜

此前頻繁有媒體曝光,蔬菜市場使用甲醛對娃娃菜進行保鮮。

2

魷魚等水產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姜微波曾介紹,為了防腐和增加重量,魷魚、牛百葉、鴨腸等水發食品和水產品,最容易成為不法商販的添加對象。因為用甲醛處理的水發產品如魷魚,能使重量翻倍,從而獲利更多。

3

部分牛仔褲、兒童服裝等

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介紹:

容易造成甲醛超標的紡織品主要有四類:

一是免燙服裝,

二是色澤深淺不一的牛仔褲,

三是兒童服裝,

四是在新舊人造板傢俱中存放的服裝。

4

汽車腳墊

2015年8月,寧波市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對汽車腳墊進行的一項檢測結果顯示,隨機購買的22組汽車腳墊樣品中,有17組甲醛濃度超限。其中最嚴重的超127.3倍。

新買回來的汽車腳墊建議不要馬上使用,應先在陽光下晾曬,加快有機物揮發。如感覺腳墊刺激性氣味較重,要及時更換。

5

裝修中的勾縫膠

脲醛樹脂黏膠就是裝修房屋時用到的勾縫膠,被用於門窗、傢俱、地板等拐角、接合處。許多裝修隊為節省成本,會選擇這種黏性強,卻成本低廉的膠水。而黏性越好,甲醛就含量越高。

五、 尼古丁

煙草!

吸煙能吸入尼古丁,相信很多人都知曉。但你未必瞭解的是,香煙燃燒時所產生的煙霧中至少含有2000余種有害成分,除尼古丁外,還有苯並芘、亞硝胺、等!所以,為了生命(你和你身邊人的),遠離煙草!

致癌物需要引起我們特別注意,不光是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還包括身邊一些含致癌物質的比如環境等,離你最近的,很可能隨時奪取你的生命!

還在努力服役。

而年輕人的早期肝癌可能跟我們使用的筷子有關。筷子本身並不會長黃麴黴菌,但我們平時使用筷子來吃花生、玉米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時,筷子縫裡最容易藏澱粉,一來二去黴變了,黃麴黴素就藏在裡面了。

建議:最佳選擇是鐵筷子,很難出裂痕,也就不會有食物殘渣。平時洗筷子的時候要記得先泡一泡,軟化上面的食物殘渣,以便容易清洗掉。

劣質芝麻醬

你愛吃的芝麻醬、花生醬,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原料,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含有黃麴黴毒素。而且這種加工後的產品,可比發黴花生難識別多了。

小作坊自榨油

一些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等在儲存過程中如果發黴,榨得的油中還可能帶入黃麴黴毒素。

有的花生外表正常,但內部已出現黃麴黴素,而小作坊的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的工藝,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即使自己選料,也可能會出現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問題,以及存在高致癌物黃麴黴毒素問題。

二、苯並芘:可誘發多種癌!

動物實驗證明,長期吸入或食用含苯並芘較高的食物易誘發肺癌、肝癌、腸胃道癌症等。

小心!這些東西都含有苯並芘!

1

高溫油炸食品

多次使用的高溫植物油、油炸過火、爆炒的食品都會產生苯並芘。焦糊的食品中其含量比普通食物的要增加10-20倍。

2

炒菜油煙

據測定,食油加熱到270攝氏度時產生的油煙中含有苯並芘等化合物。

最錯誤的做法就是:鍋裡油冒煙了才放菜!炒完一道菜後,不刷鍋就接著炒!這兩種做法都容易產生苯並芘

3

熏烤食品

熏烤所用的燃料木炭,本來就含有少量的苯並芘,在高溫下它們便有可能伴隨著煙霧侵入食品中。另一方面,被熏烤的魚或肉自身含有的糖和脂肪不完全燃燒也會產生苯並芘。

4

掛爐烤鴨

“掛爐”方式製作烤鴨時,一方面,果木自身燃燒會產生一些苯並芘;另一方面,鴨肉經高溫產生的油脂等滴到火上,這些脂肪在高溫下發生熱解或熱聚反應,也會產生苯並芘,然後這些苯並芘就隨煙塵上升,附到烤鴨上。

三、亞硝酸鹽:有毒、間接致癌!

有毒?真的!

致癌?間接!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進入體內會和胃內的蛋白分解物結合,形成致癌物亞硝胺。

“食物致癌”的說法雖然五花八門,可是有些事實就是如此,回看又有很多活鮮鮮的例子每天在不斷上演著。

小心,這些食物含亞硝酸鹽!

1

熟肉製品

亞硝酸鹽是各國許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主要用在肉製品當中。

它可以讓肉色變得更紅豔,顏色討人喜歡。

對比下,是否加亞硝酸鹽發色的肉顏色差異有多大...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提醒,正規肉製品廠的產品是可以放心的,添加亞硝酸鹽時會控制數量,也有國家部門的檢查管理。

但小作坊、餐館、農貿市場的產品一定要非常當心。

2

久存綠葉菜

由於過度施用氮肥,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經常偏高。而硝酸鹽可以在蔬菜存放過程中被植物自己的“硝酸還原酶”轉變成亞硝酸鹽。

新鮮蔬菜亞硝酸鹽含量是非常低的,如果買來綠葉蔬菜又沒有馬上吃,而是放了兩三天吃,其中的亞硝酸鹽就很有可能升高。

3

隔夜菜

蔬菜食用時經過幾雙筷子的反復翻騰,已經讓細菌充分接種。即便吃完之後把剩菜放在冰箱裡,細菌也會緩慢地滋生。放的時間越長,產生的亞硝酸鹽就越多。

4

醃菜

有必要知道一個普遍規律:醃制蔬菜的頭一兩周亞硝酸鹽含量最高,20-30天后含量很低。

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鐘凱介紹,臨床上出現的吃醃菜中毒的病人,一般是吃“爆醃菜”,也就是醃制時間很短的蔬菜。

5

涼拌菜

天熱了,很多家庭喜歡拌點涼菜吃,有時拌得多就放在冰箱裡。雖然涼拌菜放幾天之後看起來還是很新鮮脆嫩,但放一兩天之後,其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卻比剩菜還要多。

四、 甲醛:致癌致畸!

多項研究發現甲醛可誘發口腔、鼻腔、咽喉、皮膚和消化系統的癌症。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研究表明,甲醛的釋放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這一釋放期長達10~15年,會對人體造成長期的、不可逆的危害。

小心,這些東西被查出甲醛超標!

1

娃娃菜等保鮮蔬菜

此前頻繁有媒體曝光,蔬菜市場使用甲醛對娃娃菜進行保鮮。

2

魷魚等水產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姜微波曾介紹,為了防腐和增加重量,魷魚、牛百葉、鴨腸等水發食品和水產品,最容易成為不法商販的添加對象。因為用甲醛處理的水發產品如魷魚,能使重量翻倍,從而獲利更多。

3

部分牛仔褲、兒童服裝等

國家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介紹:

容易造成甲醛超標的紡織品主要有四類:

一是免燙服裝,

二是色澤深淺不一的牛仔褲,

三是兒童服裝,

四是在新舊人造板傢俱中存放的服裝。

4

汽車腳墊

2015年8月,寧波市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對汽車腳墊進行的一項檢測結果顯示,隨機購買的22組汽車腳墊樣品中,有17組甲醛濃度超限。其中最嚴重的超127.3倍。

新買回來的汽車腳墊建議不要馬上使用,應先在陽光下晾曬,加快有機物揮發。如感覺腳墊刺激性氣味較重,要及時更換。

5

裝修中的勾縫膠

脲醛樹脂黏膠就是裝修房屋時用到的勾縫膠,被用於門窗、傢俱、地板等拐角、接合處。許多裝修隊為節省成本,會選擇這種黏性強,卻成本低廉的膠水。而黏性越好,甲醛就含量越高。

五、 尼古丁

煙草!

吸煙能吸入尼古丁,相信很多人都知曉。但你未必瞭解的是,香煙燃燒時所產生的煙霧中至少含有2000余種有害成分,除尼古丁外,還有苯並芘、亞硝胺、等!所以,為了生命(你和你身邊人的),遠離煙草!

致癌物需要引起我們特別注意,不光是我們每天吃的食物,還包括身邊一些含致癌物質的比如環境等,離你最近的,很可能隨時奪取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