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福安大山深處的古村落獨特兩姓祠堂!

山岫宅 坐落于福建省福安市範坑鄉的西北部,與浙江省泰順縣接壤,路段自然風景優美,有著福安"小香格里拉"之稱,據該村祖譜記載,宋朝宣和年間,鄭、劉兩姓先人先後遷居山岫宅,
"見蘭溪之境尤有意以蟠山雲無心而出,岫指宅而居,遂名山岫宅"。

山岫宅坐落于範坑鄉東北部的山岡上,地理座標為北緯26°41′-27°24′,東經119°23′-119°51′。總面積7.8平方千米。因為路段自然,地理條件良好,曾被稱為福安的"小香格里拉"。全村現有人口180多戶、900多人,幾乎全是鄭、劉兩姓人家。
自古以來,兩姓村民便是親如一家。廟據村祖譜記載,宋朝宣和年間,鄭、劉兩姓先人先後遷居山岫宅,"見蘭溪之境尤有意以蟠山雲無心而出,岫指宅而居,遂名山岫宅"。兩家人同墾荒共興業,相濡以沫,生息繁衍,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以至於後來兩姓人家通婚結親,不分彼此。為銘記這份難得的情誼,世代和睦相處,明嘉靖年間,兩姓族人共同建起了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劉鄭宗祠。
經清光緒乙卯五年(1879年)重建及20世紀70年代的再修,劉鄭宗祠屹立村口,攬盡百年滄桑,熾烈鄉情亙古如一。

自唐至清,溪畔古道就是上京趕考舉子的必經之路,攬盡昔日浮華和歷史的滄桑。寧靜致遠的官司路上,曾經有36間“當店”、72家“驛棧”。雖然隱藏山坳的時光早就墜入遙遠,但依稀可見舊時古道之痕跡。明末清初期間,由於政局動盪、盜匪橫行、民不聊生。該村裔孫鄭先華為了山岫宅的安寧,

自發到泉州“少林寺”拜師學藝。他練就一身武功,返鄉除暴安民,留下傳奇故事與動人傳說; 1934年,山岫宅村民大多參加革命根據地工作,其中鄭老弟等15位村民獻身革命,被評上“革命烈士” ,還有何阿鈴等20多位同志被評為“五老”。老紅軍劉發祿(連長)跟隨毛主席爬雪山、過草地,歷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改革開放以來,曾經被稱作是福安“西伯利亞”的山岫宅,在寧德市人大等七個部門的大力支持下,
硬化鋪上了四級水泥公路。程式控制電話、移動手機信號覆蓋全村。閉路電視入戶,所收節目與城關居民同步。

“流水灘下非有意,白雲山岫本無心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這世上有許多事,都是機緣巧合。洋坑溪畔集油坑梯級瀑布群、九曲溪漂流、桃園山莊、馬仙岩、八仙下棋盤、太白仙遊峰、七曲嶺風景、銀坑洞古跡等旅遊資源,

恰如山岫淙淙的水聲,仿佛在向遊客奏響親切的迎賓曲。這是天籟之音,也是山岫宅發出的呼喚。一座在大山中的村落譜寫著歷史的符調。

▍圖文編輯:甯文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