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蒼生大醫之六十八:公職辭了,蔡院長還想忙嘛私事啊?

《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孟子梁惠王》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殘有所治,老有所養。”這是蔡木林同志多年的夙願,也是壓在他心頭的一塊石頭。蔡木林同志清楚地知道,貧困的家庭條件、昂貴的治療費用、艱難的康復過程,加上人們聽天由命的固有思想,“殘有所治”從何而談?老有所居,

老有所樂,老有所養,儘管是我們每一個人追逐的夢想,可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農村,有多少老人不是坐等死期?這一系列問題既是黨和國家的憂慮所在,也是每一個醫護工作人員的職責所在,因為國人平均壽命的逐年增加,都是國家經濟實力提升、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和國家醫療條件改善的明顯標誌。

一輩子隻想著黨和國家,只想著人民群眾,只想著治病救人,就是不想著自己的蔡木林同志,要向實現終生夙願邁進,要向搬掉心頭石頭進軍。一九九九年,蔡木林同志已是年過六旬。這年三月,按照農村的習俗,兒女們給他過壽慶生。壽宴上,蔡木林同志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他念念不忘的是能在有生之年,

在新青城裡新建一所“殘有所治,老有所養”的康復醫院。

宴席將散,他組織召開了一個特殊的家庭會議,決定讓二兒子和兒媳辭去公職,在新青城裡開辦一所康復醫院。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在滄州市區事業有成的二兒子和兒媳決定滿足老父親的心願,

毅然辭去公職,回家和父親白手起家,興建康復醫院。蔡木林院長心裡明白,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決定由二兒子蔡嶺任院長,他甘居幕後,踏踏實實做醫生。一切從零開始,全家人合力向著“殘有所治,老有所養”的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