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呼倫貝爾草原馭見最美聲音,只為做勇敢的“探界者”(三)

久居都市的我們,每天被各種聲音襲擾,來自外部世界的聲音越嘈雜,內心世界的聲音就越模糊。為此,你需要探尋一段俗世天籟,它直達你心靈的彼岸,啟迪你內心世界對美的共鳴,

這一次,跟隨雪佛蘭探界者探尋祖國北疆的邊界,讓聲音引領你找到最美中國。

勇闖國門

到了滿洲里,國門是必去的景點,留下一張拍照合影應該夠朋友圈中吹很久的牛逼了。

我們都以為是要去這張熟悉的建築前面留下自己的合影,結果因為時間的安排,我們只能在這個國門景區的大門口處留下自己的合影就匆忙離去。

在滿洲里國門景區的入口處,火車頭廣場也是遊人必到之處,這輛編號為“1861”號的1940年的日制蒸汽機車頭,在1949年曾經拉著毛澤東的專列,從滿洲里駛出國門訪問蘇聯。

時至今日,這個國門已經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因為與邊界的公路運輸相比,這條擁有百年歷史的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相比中俄互市貿易旅遊區和滿洲里公路口岸而言,

由於年久失修已經越來越低效了。

由於中國採用的1435mm的國際標準規矩與俄羅斯採用的寬軌存在明顯差異,因而在滿洲里火車站至今,這種“鐵軌套鐵軌”的雙軌距鐵路並存現象仍然得以保留,凡是要出國門駛往俄羅斯的國際列車都要先進入國際列車換輪場,

接受更換車輪轉向架。

享用過奶香和肉香交織在一起的蒙古族傳統美食——鍋茶,之後就我們離開了這座大街上時而能見到高挑金髮碧眼的俄羅斯美女和馬路上隨時能見到俄羅斯車牌的城市,開啟了本次最美中國行呼倫貝爾草原最後一天的穿越之旅。

穿越北方最大的湖

告別滿洲里,我們當天以事先探路統計為206公里,但一路上的艱險刺激,也是這幾天的行程當中最艱險的,穿越呼倫湖西岸50多公里純越野路面對於車輛的越野性能也是一種極致的考驗。

車隊沿著國道一路向前,翻過幾座山嶺後,便下了鋪裝路,等待我們的是幾十公里的純砂石路面,沒有經過人工修葺,幾乎就是當地牧民和越野愛好者們在茫茫戈壁中淌出來的一條路。

與前幾天我們車輪碾壓過的草原的黑土地不同,這裡受到風沙的侵蝕十分明顯,在大風的吹拂之下,一路都是沙石飛揚,草場已經退化成了砂石,而這裡的支柱產業也已經從放牧變成了捕魚。行駛在這種砂石路上,車輪與那些飄忽不定的石頭擦肩而過,輪胎長期處於打滑狀態,底盤一直處於比比利時路更加顛簸的狀態,其濾震性能受到這幾天以來最嚴酷的考驗,而除此之外,彈跳起來的底盤能否保持足夠的抓地力,在落下去之後,依然能夠穩穩當當地貼合地面,也是對於車輛運動性能的一項極致考驗,這種路面,讓我想起來去年經歷過的CRC山西昔陽站。

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要保持50~60公里的時速前進,對於轉向、底盤以及駕駛者反應和判斷能力都是嚴峻的考驗,即便說我們是一群人在玩豁車,一點都不過分。穿越茫茫戈壁灘上幾十公里的無人區,手機信號大部分時段處於空白的狀態,如果讓我們一輛車獨行走麼長的路,說實話真不敢,路上發生個什麼意外的爆胎事件,恐怕晚上等待我們的就只有鬼哭狼嚎了。

關於呼倫貝爾名字的由來,草原上流傳著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侶,在於風妖沙魔的鬥爭中,耗盡生命雙雙化作呼倫和貝爾兩個清澈汪洋的大湖。草原有情,暗暗地迸裂開出一道烏爾遜河,把兩顆年輕的心連了起來,成就了這片草原的水草豐美,呼倫貝爾也成了她的名字。

我們上午的任務就是要駕車穿越的呼倫湖西岸,等待我們的除了大漠孤煙的壯美,還有呼倫湖呼倫湖西岸起伏的山巒和俊俏的懸崖陡壁,我們在此做了短暫的停留,以便大家拍照。

呼倫湖的水質變化主要取決於湖水量的增減:當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成為排水湖,是一池“活水”時,含鹽量就降低,屬於淡水湖;當湖水量持續減少,水位不斷下降,只吞不吐,甚至與外流河聯繫中斷而變為內陸湖,成為一池“死水”時,湖水含鹽量就增高,甚至會變為微鹹水湖。用手捧起呼倫湖的水,嘗一口,會有一苦鹹味自舌尖蔓延開來。

看到高聳的移動信號基站,我們似乎感覺離有人煙的地方應該不遠了,而我們的手機也漸漸恢復了信號。中午時分,我們抵達了呼倫湖漁業有限公司的紅旗捕撈隊,等待我們的是一桌,呼倫湖中現撈出的各種魚和白蝦做成的一桌豐盛的宴席,儘管由於交通偏僻,與外界的溝通不暢,沒有內地那樣豐富的佐料以便精心燒制,因為沒有過濾設備,用湖水燒好的開水,也都是滿滿的鹹味。但是能在這裡享用這樣一桌帶有淳樸民風的全魚宴也是對於原生態和自然的敬畏,半天的舟車勞頓全被拋在了九霄雲外。

用過午飯,短暫的休息時間,我走出營房,狂風呼嘯而不停歇,來到湖邊,在砂石灘上發現了好幾隻這樣捕撈上岸滯後,灑落在地的小魚,在風的吹拂之下,就變成了魚幹,根本不給它任何腐爛的機會,即便在盛夏時節,蒼蠅蚊子什麼的都是這裡的世外之物,早不知被風卷到什麼地方去了。

午飯之後,我們從旁邊另一條路返回,大家的興致上來之後,出現了幾輛SUV並駕齊驅的盛景。

探界者的四驅系統不容易被覺察,尤其是自動模式下,前驅模式會根據路面實際情況自動切換到四驅模式,對於探界者而言,越野不是去挑戰自我與極限,而是在保持正常駕駛風格的情況下,讓你夠舒適,夠安全。砂石或越野路面上,當車輪打滑時,ESP會限制油門加不起來,所以要關掉Ta,但探界者的ESP也會根據抓地力的情況,在必要的時候自動啟動,以保證車身的穩定和安全。

草原上確實找不到什麼可以遮擋的,大家也就不必太介意了。不過看到這個場景,你是不是突然間知道為啥蒙古人都喜歡穿袍子了?不論男女,隨時蹲下解決都很方便啊!

套馬的漢子

一路顛簸之後,終於回到了國道上面,我們一路向東朝著海拉爾的方向繼續向前,而我們今天行程的終點卻不是海拉爾,而是距離海拉爾市區幾十公里之外莫爾格勒河畔的金帳汗部落。當晚是我們此次雪佛蘭八區,“最美中國行馭見最美聲音”自駕遊活動的最後一晚,也是夜宿草原,深度體驗草原和蒙古族文化最難得的機遇。

當我們的車隊駛近金帳汗部落的時候,一幅遼闊壯美的畫卷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了,藍天白雲,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圍著半山坡上的大帳依次而立,嫋嫋炊煙,還有山頂上的敖包,不正是我們兒時對於大草原的夢想麼?沒錯,除了夏季旅遊之外,這裡更是作為影視基地所用。

迎賓的馬隊已經排列在馬路兩旁,領著我們的車隊前往。自駕遊活動第二批的隊員們早已在金帳汗部落等候我們已有多時,兩隊人馬的匯合,驟然間掀起了整個活動的高☆禁☆潮。

以右手無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額),施禮示敬並引過酒之後,我們就正式入帳了。

趁著當天夕陽,我們進入了套馬表演環節,“套馬”已經由一種技能原為牧民放馬匹時的一種馴馬的必備技能逐漸演變為少數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

此時此刻,一曲“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飛馳的駿馬像疾風一樣……”是不是正在你的胸中回蕩?

詐馬宴,享受規格的賓客禮儀

套馬表演過後,我們進入了當天的重頭戲——詐馬宴,這是蒙古族接待貴賓的最高禮遇,被譽為“蒙古第一宴”。據說在古代,只有蒙古的王公貴族才能赴宴,赴宴者必須盛裝出席,享受最高規格的禮遇,不過別急,在正式入宴之前還有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從我們當中推舉出以為蒙古王爺來,由他來主持這場宴席。

詐馬,蒙語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殺後,用熱水退毛,去掉內臟,烤制或煮制上席。而這次等著我們的是一整只牛,好傢伙,平均分攤一下,一人十斤肉帶骨,還不算其他的肉和菜。

一邊吃著新鮮的烤肉,一遍喝著草原的美酒,說起草原的酒,大家都被“悶倒驢”這種名聲在外的高度白酒給壞了,其實草原的酒多以糧食釀成,度數並不太高,如較為常見的38度的“蒙古王”,香味協調,酒體柔順、醇厚,原酒中有益的香味物質得到了較好地保存,即便即興之後大醉一場,第二天醒來也不上頭。

說英語的外蒙古舞者

不知道,大家經過了酒和肉之間這樣輪番的多少個來回,到腹中實在不肯增加為止,一場詐馬宴才告結束,而此時走出大帳,夕陽還掛在天邊,夜間的慶祝活動才剛剛開始。

此時在賬外的草地上已經生起了篝火,此時穿著華麗的傳統服飾的蒙古小夥兒和姑娘們來到篝火的中間,隨著音樂的節拍,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對於草原人民的熱情相約,大夥兒都即興地邁開歡快的舞步,一起載歌載舞,直至深夜。

在舞蹈的間歇,我與這些蒙古族的舞者們嘗試聊一些這個蒙古旅遊部落的風土人情什麼的話題,一經我用中文開始發問,他很快便禮貌性地用英文回應:“Sorry,WeCan'tSpeakChinese。”由於我平時在網上閒逛的時候瞭解過一些關於外蒙的情況,恍然之間,突然明白,原來他們是一群來自外蒙古的舞者。

話說外蒙與內蒙的差異,其實自明清以來早已有之,同一個民族之間的隔閡其實要遠大於現在朝鮮與韓國,而呼倫貝爾這片廣闊的草原便是這個民族的發祥地。外蒙獨立運動百多年來,在經歷了蘇俄時代之後,這20多年來,文化和價值觀方面正在快速的西化,包括民主化政治的發展,卻不得不面臨青少年一代信仰缺失的難題,客觀上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在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穩定社會秩序方面,還困難重重。

較為流利的英文表達,至少說明了他們的學歷和教育還不低,而如今要學以致用,要在自己國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許以眼下外蒙的現狀來看,還比較困難。

每年的6-8月是呼倫貝爾草原旅遊的最佳季節,在這裡,我拾起了多年不用的英語,用比較蹩腳的對話與他們進行了簡短的溝通,在這個夏天過後,他們就要回到自己的國家去了,因為接下來就是草原上漫長的冬季,其中有半年的時間積雪不化。

遼闊的草原上,本沒有顯著的地標,蒙古族人便用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作為標記,稱之為“敖包”,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自古以來,蒙古民族通過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敖包“神靈”的形式,傳承和發揚光大人與自然和諧的道德理念,使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進一步統一規範,人人都把敬畏生命、珍愛生態、和諧自然當作義不容辭的天職,並以此求得長生天的保佑和祝福。

在我們告別這片草原之前,祭祀敖包是我們最後的一項活動,帶著祝福和滿滿的記憶即將回到現實的工作和奮鬥中去,為此次探界之旅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探索邊界的行為從未結束,我們一直在探索未知,嘗試去突破自我和認知的邊界,只要擁有這顆不甘於平凡的心,每個人都是勇敢的“探界者”。

車隊沿著國道一路向前,翻過幾座山嶺後,便下了鋪裝路,等待我們的是幾十公里的純砂石路面,沒有經過人工修葺,幾乎就是當地牧民和越野愛好者們在茫茫戈壁中淌出來的一條路。

與前幾天我們車輪碾壓過的草原的黑土地不同,這裡受到風沙的侵蝕十分明顯,在大風的吹拂之下,一路都是沙石飛揚,草場已經退化成了砂石,而這裡的支柱產業也已經從放牧變成了捕魚。行駛在這種砂石路上,車輪與那些飄忽不定的石頭擦肩而過,輪胎長期處於打滑狀態,底盤一直處於比比利時路更加顛簸的狀態,其濾震性能受到這幾天以來最嚴酷的考驗,而除此之外,彈跳起來的底盤能否保持足夠的抓地力,在落下去之後,依然能夠穩穩當當地貼合地面,也是對於車輛運動性能的一項極致考驗,這種路面,讓我想起來去年經歷過的CRC山西昔陽站。

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要保持50~60公里的時速前進,對於轉向、底盤以及駕駛者反應和判斷能力都是嚴峻的考驗,即便說我們是一群人在玩豁車,一點都不過分。穿越茫茫戈壁灘上幾十公里的無人區,手機信號大部分時段處於空白的狀態,如果讓我們一輛車獨行走麼長的路,說實話真不敢,路上發生個什麼意外的爆胎事件,恐怕晚上等待我們的就只有鬼哭狼嚎了。

關於呼倫貝爾名字的由來,草原上流傳著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一對相親相愛的情侶,在於風妖沙魔的鬥爭中,耗盡生命雙雙化作呼倫和貝爾兩個清澈汪洋的大湖。草原有情,暗暗地迸裂開出一道烏爾遜河,把兩顆年輕的心連了起來,成就了這片草原的水草豐美,呼倫貝爾也成了她的名字。

我們上午的任務就是要駕車穿越的呼倫湖西岸,等待我們的除了大漠孤煙的壯美,還有呼倫湖呼倫湖西岸起伏的山巒和俊俏的懸崖陡壁,我們在此做了短暫的停留,以便大家拍照。

呼倫湖的水質變化主要取決於湖水量的增減:當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成為排水湖,是一池“活水”時,含鹽量就降低,屬於淡水湖;當湖水量持續減少,水位不斷下降,只吞不吐,甚至與外流河聯繫中斷而變為內陸湖,成為一池“死水”時,湖水含鹽量就增高,甚至會變為微鹹水湖。用手捧起呼倫湖的水,嘗一口,會有一苦鹹味自舌尖蔓延開來。

看到高聳的移動信號基站,我們似乎感覺離有人煙的地方應該不遠了,而我們的手機也漸漸恢復了信號。中午時分,我們抵達了呼倫湖漁業有限公司的紅旗捕撈隊,等待我們的是一桌,呼倫湖中現撈出的各種魚和白蝦做成的一桌豐盛的宴席,儘管由於交通偏僻,與外界的溝通不暢,沒有內地那樣豐富的佐料以便精心燒制,因為沒有過濾設備,用湖水燒好的開水,也都是滿滿的鹹味。但是能在這裡享用這樣一桌帶有淳樸民風的全魚宴也是對於原生態和自然的敬畏,半天的舟車勞頓全被拋在了九霄雲外。

用過午飯,短暫的休息時間,我走出營房,狂風呼嘯而不停歇,來到湖邊,在砂石灘上發現了好幾隻這樣捕撈上岸滯後,灑落在地的小魚,在風的吹拂之下,就變成了魚幹,根本不給它任何腐爛的機會,即便在盛夏時節,蒼蠅蚊子什麼的都是這裡的世外之物,早不知被風卷到什麼地方去了。

午飯之後,我們從旁邊另一條路返回,大家的興致上來之後,出現了幾輛SUV並駕齊驅的盛景。

探界者的四驅系統不容易被覺察,尤其是自動模式下,前驅模式會根據路面實際情況自動切換到四驅模式,對於探界者而言,越野不是去挑戰自我與極限,而是在保持正常駕駛風格的情況下,讓你夠舒適,夠安全。砂石或越野路面上,當車輪打滑時,ESP會限制油門加不起來,所以要關掉Ta,但探界者的ESP也會根據抓地力的情況,在必要的時候自動啟動,以保證車身的穩定和安全。

草原上確實找不到什麼可以遮擋的,大家也就不必太介意了。不過看到這個場景,你是不是突然間知道為啥蒙古人都喜歡穿袍子了?不論男女,隨時蹲下解決都很方便啊!

套馬的漢子

一路顛簸之後,終於回到了國道上面,我們一路向東朝著海拉爾的方向繼續向前,而我們今天行程的終點卻不是海拉爾,而是距離海拉爾市區幾十公里之外莫爾格勒河畔的金帳汗部落。當晚是我們此次雪佛蘭八區,“最美中國行馭見最美聲音”自駕遊活動的最後一晚,也是夜宿草原,深度體驗草原和蒙古族文化最難得的機遇。

當我們的車隊駛近金帳汗部落的時候,一幅遼闊壯美的畫卷已經展現在我們眼前了,藍天白雲,彎彎河水,茵茵綠草,群群牛羊,點點氈房,圍著半山坡上的大帳依次而立,嫋嫋炊煙,還有山頂上的敖包,不正是我們兒時對於大草原的夢想麼?沒錯,除了夏季旅遊之外,這裡更是作為影視基地所用。

迎賓的馬隊已經排列在馬路兩旁,領著我們的車隊前往。自駕遊活動第二批的隊員們早已在金帳汗部落等候我們已有多時,兩隊人馬的匯合,驟然間掀起了整個活動的高☆禁☆潮。

以右手無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額),施禮示敬並引過酒之後,我們就正式入帳了。

趁著當天夕陽,我們進入了套馬表演環節,“套馬”已經由一種技能原為牧民放馬匹時的一種馴馬的必備技能逐漸演變為少數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

此時此刻,一曲“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飛馳的駿馬像疾風一樣……”是不是正在你的胸中回蕩?

詐馬宴,享受規格的賓客禮儀

套馬表演過後,我們進入了當天的重頭戲——詐馬宴,這是蒙古族接待貴賓的最高禮遇,被譽為“蒙古第一宴”。據說在古代,只有蒙古的王公貴族才能赴宴,赴宴者必須盛裝出席,享受最高規格的禮遇,不過別急,在正式入宴之前還有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從我們當中推舉出以為蒙古王爺來,由他來主持這場宴席。

詐馬,蒙語是指退掉毛的整畜,意思是把牛、羊家畜宰殺後,用熱水退毛,去掉內臟,烤制或煮制上席。而這次等著我們的是一整只牛,好傢伙,平均分攤一下,一人十斤肉帶骨,還不算其他的肉和菜。

一邊吃著新鮮的烤肉,一遍喝著草原的美酒,說起草原的酒,大家都被“悶倒驢”這種名聲在外的高度白酒給壞了,其實草原的酒多以糧食釀成,度數並不太高,如較為常見的38度的“蒙古王”,香味協調,酒體柔順、醇厚,原酒中有益的香味物質得到了較好地保存,即便即興之後大醉一場,第二天醒來也不上頭。

說英語的外蒙古舞者

不知道,大家經過了酒和肉之間這樣輪番的多少個來回,到腹中實在不肯增加為止,一場詐馬宴才告結束,而此時走出大帳,夕陽還掛在天邊,夜間的慶祝活動才剛剛開始。

此時在賬外的草地上已經生起了篝火,此時穿著華麗的傳統服飾的蒙古小夥兒和姑娘們來到篝火的中間,隨著音樂的節拍,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對於草原人民的熱情相約,大夥兒都即興地邁開歡快的舞步,一起載歌載舞,直至深夜。

在舞蹈的間歇,我與這些蒙古族的舞者們嘗試聊一些這個蒙古旅遊部落的風土人情什麼的話題,一經我用中文開始發問,他很快便禮貌性地用英文回應:“Sorry,WeCan'tSpeakChinese。”由於我平時在網上閒逛的時候瞭解過一些關於外蒙的情況,恍然之間,突然明白,原來他們是一群來自外蒙古的舞者。

話說外蒙與內蒙的差異,其實自明清以來早已有之,同一個民族之間的隔閡其實要遠大於現在朝鮮與韓國,而呼倫貝爾這片廣闊的草原便是這個民族的發祥地。外蒙獨立運動百多年來,在經歷了蘇俄時代之後,這20多年來,文化和價值觀方面正在快速的西化,包括民主化政治的發展,卻不得不面臨青少年一代信仰缺失的難題,客觀上由於經濟基礎薄弱,在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穩定社會秩序方面,還困難重重。

較為流利的英文表達,至少說明了他們的學歷和教育還不低,而如今要學以致用,要在自己國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許以眼下外蒙的現狀來看,還比較困難。

每年的6-8月是呼倫貝爾草原旅遊的最佳季節,在這裡,我拾起了多年不用的英語,用比較蹩腳的對話與他們進行了簡短的溝通,在這個夏天過後,他們就要回到自己的國家去了,因為接下來就是草原上漫長的冬季,其中有半年的時間積雪不化。

遼闊的草原上,本沒有顯著的地標,蒙古族人便用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作為標記,稱之為“敖包”,後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徵。自古以來,蒙古民族通過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敖包“神靈”的形式,傳承和發揚光大人與自然和諧的道德理念,使人們的生態道德意識進一步統一規範,人人都把敬畏生命、珍愛生態、和諧自然當作義不容辭的天職,並以此求得長生天的保佑和祝福。

在我們告別這片草原之前,祭祀敖包是我們最後的一項活動,帶著祝福和滿滿的記憶即將回到現實的工作和奮鬥中去,為此次探界之旅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探索邊界的行為從未結束,我們一直在探索未知,嘗試去突破自我和認知的邊界,只要擁有這顆不甘於平凡的心,每個人都是勇敢的“探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