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600人齊聚“小龍蝦之鄉”,共聽行業高端見解

中國水產頻道獨家報導,2015年以來,隨著消費者的觀念轉變、消費需求量的加大,河蟹、小龍蝦的養殖面積在不斷增加,並逐漸在全國範圍內卷起了一陣“紅色旋風”。據統計,全國河蟹養殖面積1000多萬畝,

產量70多萬噸,產值達450億元。湖北小龍蝦養殖面積500多萬畝,產量約50萬噸,產值約700多億元。

2017年3月24號,由《水產前沿》雜誌、中國水產頻道、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鮮指南主辦,嘉吉飼料(鎮江)有限公司承辦,廣東綠百多生物開發有限公司協辦,

北京漁經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廈門科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濟南中海賽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支援的2017中國水產高峰論壇暨春季水產養殖見面會河蟹小龍蝦專場(潛江站)在湖北省潛江市舉行。吸引了包括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張堂林研究員、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顧澤茂教授、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舒新亞研究員、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馬達文站長等科研院校知名學者、企業代表、養殖戶等近600名嘉賓前往參加。

《水產前沿》雜誌、中國水產頻道運營總監揭小麗、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愛民、嘉吉水產中西區商務總監孫德分別作為主辦方和嘉賓代表在開幕式致辭。

嘉賓們表示,世界小龍蝦看中國,中國小龍蝦看湖北,湖北小龍蝦看潛江。潛江作為“小龍蝦之鄉”,在河蟹小龍蝦行業的發展之路上無疑是走在了行業的前端。

而我們在此彙集了水產行業中的高端力量,共同探討河蟹小龍蝦行業的現狀以及未來行業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為河蟹、小龍蝦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共謀對策。

湖北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馬達文《蝦稻綜合種養技術》指出,2010年後“蝦稻田生態種養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的成功研發,推動並打造出小龍蝦產業化發展階段。目前,小龍蝦已經成為我國水產業中發展最為迅猛、產業最具特色、前景最具潛力的養殖品種,許多省市區都在大力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作為養殖品種,小龍蝦有諸多優勢條件:小龍蝦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病害少,能在湖泊、池塘、河溝、稻田等多種水體中生長。而蝦稻綜合種養模式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的目標。稻田生態系統為小龍蝦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水草、有機質、昆蟲、底棲生物又可作為小龍蝦的天然餌料,實現了物質的迴圈利用、蝦稻的和諧共生,生產的水產品、稻米均為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確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蝦稻田生態種養這種模式不僅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保障了糧食安全,而且改善了稻田生態環境,保障了生態安全,最後成功助推農民增收致富,實現了精准扶貧。

湖北省水產科技研究所正高職高級工程師舒新亞研究員在《淡水小龍蝦高產高效健康養殖關鍵技術與新模式》報告中指出現在小龍蝦行業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研究落後於生產實際、嚴重脫離養殖實際;小龍蝦苗種數量少,品質差;小龍蝦病害頻繁發生等。同時舒新亞研究員指出行業中養殖戶對小龍蝦養殖的某些錯誤的認知。

第一,“蝦多少,看水草。”這句話不是指水草越多越好,而是水草品質要好,水草種類要多。

第二,我國水產界多認為該蝦一年繁殖兩次或多次,這是錯誤的,也給許多養殖戶造成損失。其實小龍蝦是一年繁殖一次,並在秋冬季繁殖。

第三,“頭年放種,以後都不再放種”、“早期捕大留小,後期捕小留大”,其實這種做法不利於提高產量和規格。

第四,“養魚要深水,養蝦要淺水”,其實水淺易導致水溫過高,這是養成“鐵殼蝦”的五個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小龍蝦是在臭水溝生活的種類,對水條件要求不高”,其實小龍蝦對水條件的要求比魚類要高。

第六,“春放秋捕”的養殖模式是不好的。小龍蝦最佳生長期在秋季(9-11月)和春季(3月中-6月初),對新環境需較長時間的適應,採用“春放秋捕”這種養殖模式並不適合。很多春季放養小龍蝦的養殖戶,養殖效益不好就是這個原因。

第七,我國小龍蝦傳統運輸方法是“幹運法”,“幹運法”只適合食用蝦,而養殖蝦應該用“水運法”和“半幹半水運輸法”。

(1)養殖水體改造。稻田開挖環形溝和田間溝,加深、加寬田埂和環溝,安置防逃網、誘蟲燈;池塘增加深度和坡度,改造進排水系統。

(2)改變投種時間及模式。將苗種投放時間改為6——8月放親蝦,9——10月投放人工繁殖的1cm幼蝦,來年4-5月補投3-5cm的幼蝦,強調“早放苗、早收穫”。

(3)改一次放種為多次放種。即“夏秋放種、春季補苗、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愛民在報告《把握風險,提升可控》中提出稻蝦輪作模式具有種苗成本高、成活低、餌料係數高底質、水質、水草、病害等問題。

同時指出水質是關鍵問題,提倡“輕施肥,重提肥”的觀念。強調在水體、池塘中並不缺少氮、磷肥,而是用碳、矽、鉀、鈣、鐵、鎂平衡氮、磷進行提肥。

除了水質,底質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底質問題主要是除“三害”,“三害”分別是藥害,肥害,氧害。藥害主要是指菊酯類、有機磷類稻田殺蟲遺留的藥害和中後期化學殺蟲殺苔的藥害。肥害是早期肥水肥草不當及中後期殘餌糞便的污染。氧害則是由多增氧向會增氧轉變,以及由缺氧所引起的水質不穩、倒藻、水渾、草髒、爛根、漂草、紅水、黑水、三高(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蝦瘟(5月魔咒)等問題。

嘉吉水產中國區技術總監馮敏毅博士在報告《小龍蝦養殖的誤區和應對方案》指出,湖北小龍蝦產量超過全國總產量的一半,而且養殖面積繼續大幅增加,其次為安徽,江蘇和江西。但是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第一,苗質毫無保障是小龍蝦行業中的首要問題。第二,管理太過粗放,對營養不注重也是大問題。第三,養殖模式陷入誤區,盲目追求高產,導致規格小,品質低。第四,小龍蝦病害逐漸增多,但養殖戶的病害防治觀念不強。

針對這些問題,馮敏毅提出營養和溶解氧的雙養(氧)管理模式。在營養上,經過對比得出膨化料優於顆粒飼料。在溶解氧上,要注意放養密度、底質管理、水草管理、溶氧管理這個四個方面。

廣東綠百多生物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徐中文在《發酵生物飼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中指出,河蟹“水癟子”病可以從代謝干預的角度探索預防方案。“低氧脅迫對中華絨螯蟹能量代謝的影響”和“饑餓脅迫對中華絨螯蟹仔蟹的影響”兩個實驗中證實能量代謝對於養殖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列舉三個全程使用了全發酵生物飼料的養殖戶例子說明,全發酵飼料的介入(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可以有效消除、緩解和修復來自環境、種苗、飼料等眾多因素造成的機體、組織、器官系統的代謝阻礙,使得動物機體得以正常代謝、生長、發育。同時,全發酵飼料的早期介入可以有效降低環境脅迫的風險。

小龍蝦是一只有難度的蝦,用科學的養殖觀還小龍蝦一個健康。徐中文認為全程使用全發酵微生物飼料同樣也能促進小龍蝦的健康生長。通過早期代謝干預的方式,實現補充能量,能夠減少小龍蝦負擔,從而提高免疫力。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堂林在《河蟹健康養殖技術》中通過大量資料說明,水草不是提供河蟹能源的主要來源,而是飼料和水體中的其他營養來源。但是,水草有利於螺類和水生昆蟲幼蟲的繁殖和攝食,間接增加河蟹喜好的天然餌料數量。同時水草作為棲息和蛻殼場所,能夠提高河蟹的蛻殼率。並具有增加水體中的溶氧,調節水體pH值和水溫,吸收水體中氨氮和無機鹽類,改良底質,淨化水質的功能。而且,水草覆蓋率的增加可以減少河蟹相殘死亡率。因為蛻殼期間發生的相殘行為是導致河蟹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養蟹池塘中,必需保持較高的水草覆蓋度。

張堂林提出可以在河蟹養殖前期投放小規格的螺螄,等到後期才投放大規格的螺絲。這樣有效利用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更符合河蟹的進食習慣。種草投螺、稀放套養、精准投喂、科學管理才是池塘河蟹生態養殖模式的核心。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顧澤茂在《小龍蝦病害防控與健康養殖》中指出消費週期長,投入成本相對不高,當年收回成本等原因是造成小龍蝦養殖激增的原因。養殖激增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病害問題。

病害是養出來的,因為養殖戶加大放養密度就需要其他途徑引入小龍蝦,這種小龍蝦就可能帶來了病害。但是有病毒並不一定就會發病,但這肯定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小龍蝦免疫力降低後,死不死取決於其他因素。這其中的因素就包括所有養殖品種在養殖過程中都很重要的一點,融氧。

引起缺氧的主要因素是養殖環境和放養密度。養殖環境是指對水草的控制,水草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導致水體中出現缺氧的情況。放養密度則是因為密度過高導致耗氧量大大增加。

北京漁經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蔣火金在《水產養殖品品牌建設》報告中指出如果養殖戶如果過度追求高產,將會陷入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環境污染、病害(體質下降、協迫、營養性疾病等)、用藥、藥殘風險、水產品質下降、售價低一系列問題。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廣大養殖戶們應該注重水產品的品牌建設,抓住互聯網時代帶來的農業品牌迅速崛起的商機。以工業品牌的意識,建立水產養殖品的品牌,確定產品的生產商主體、銷售商主體、消費者主體,甚至運輸商主體。最終,推廣出自己的品牌,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主題報告結束後,主辦方特別邀請了多位河蟹、小龍蝦養殖達人與專家、嘉賓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現場的養殖戶與老師們、企業代表們之間的友好交流成為本次論壇的最大亮點。互動交流環節由顧澤茂教授擔任友情主持。

李早霞:15畝小龍蝦,3年,從5月1號到10月1號都有蝦賣,去年畝產1000多斤,利潤達到10000元,第一年投放20斤種蝦,後面每年和別人換15斤種蝦。

潘少斌:40畝河蟹,12年河蟹養殖經驗,河蟹畝產150-200斤/畝,龍蝦200斤/畝

黃正剛:60畝小龍蝦,有10年水產養殖經驗,每年養殖小龍蝦兩茬,每一茬500斤/畝(成蝦)。

陳居茂:潛江小龍蝦養殖業的“一哥”,採用池塘精養模式,公司理念不用藥,少餵料,生態的辦法養好蝦,目前已有4000畝的養殖規模。

2010年後“蝦稻田生態種養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的成功研發,推動並打造出小龍蝦產業化發展階段。目前,小龍蝦已經成為我國水產業中發展最為迅猛、產業最具特色、前景最具潛力的養殖品種,許多省市區都在大力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作為養殖品種,小龍蝦有諸多優勢條件:小龍蝦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病害少,能在湖泊、池塘、河溝、稻田等多種水體中生長。而蝦稻綜合種養模式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的目標。稻田生態系統為小龍蝦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水草、有機質、昆蟲、底棲生物又可作為小龍蝦的天然餌料,實現了物質的迴圈利用、蝦稻的和諧共生,生產的水產品、稻米均為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確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蝦稻田生態種養這種模式不僅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保障了糧食安全,而且改善了稻田生態環境,保障了生態安全,最後成功助推農民增收致富,實現了精准扶貧。

湖北省水產科技研究所正高職高級工程師舒新亞研究員在《淡水小龍蝦高產高效健康養殖關鍵技術與新模式》報告中指出現在小龍蝦行業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研究落後於生產實際、嚴重脫離養殖實際;小龍蝦苗種數量少,品質差;小龍蝦病害頻繁發生等。同時舒新亞研究員指出行業中養殖戶對小龍蝦養殖的某些錯誤的認知。

第一,“蝦多少,看水草。”這句話不是指水草越多越好,而是水草品質要好,水草種類要多。

第二,我國水產界多認為該蝦一年繁殖兩次或多次,這是錯誤的,也給許多養殖戶造成損失。其實小龍蝦是一年繁殖一次,並在秋冬季繁殖。

第三,“頭年放種,以後都不再放種”、“早期捕大留小,後期捕小留大”,其實這種做法不利於提高產量和規格。

第四,“養魚要深水,養蝦要淺水”,其實水淺易導致水溫過高,這是養成“鐵殼蝦”的五個主要原因之一。

第五,“小龍蝦是在臭水溝生活的種類,對水條件要求不高”,其實小龍蝦對水條件的要求比魚類要高。

第六,“春放秋捕”的養殖模式是不好的。小龍蝦最佳生長期在秋季(9-11月)和春季(3月中-6月初),對新環境需較長時間的適應,採用“春放秋捕”這種養殖模式並不適合。很多春季放養小龍蝦的養殖戶,養殖效益不好就是這個原因。

第七,我國小龍蝦傳統運輸方法是“幹運法”,“幹運法”只適合食用蝦,而養殖蝦應該用“水運法”和“半幹半水運輸法”。

(1)養殖水體改造。稻田開挖環形溝和田間溝,加深、加寬田埂和環溝,安置防逃網、誘蟲燈;池塘增加深度和坡度,改造進排水系統。

(2)改變投種時間及模式。將苗種投放時間改為6——8月放親蝦,9——10月投放人工繁殖的1cm幼蝦,來年4-5月補投3-5cm的幼蝦,強調“早放苗、早收穫”。

(3)改一次放種為多次放種。即“夏秋放種、春季補苗、捕大放小、輪捕輪放”。

江蘇好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愛民在報告《把握風險,提升可控》中提出稻蝦輪作模式具有種苗成本高、成活低、餌料係數高底質、水質、水草、病害等問題。

同時指出水質是關鍵問題,提倡“輕施肥,重提肥”的觀念。強調在水體、池塘中並不缺少氮、磷肥,而是用碳、矽、鉀、鈣、鐵、鎂平衡氮、磷進行提肥。

除了水質,底質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底質問題主要是除“三害”,“三害”分別是藥害,肥害,氧害。藥害主要是指菊酯類、有機磷類稻田殺蟲遺留的藥害和中後期化學殺蟲殺苔的藥害。肥害是早期肥水肥草不當及中後期殘餌糞便的污染。氧害則是由多增氧向會增氧轉變,以及由缺氧所引起的水質不穩、倒藻、水渾、草髒、爛根、漂草、紅水、黑水、三高(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蝦瘟(5月魔咒)等問題。

嘉吉水產中國區技術總監馮敏毅博士在報告《小龍蝦養殖的誤區和應對方案》指出,湖北小龍蝦產量超過全國總產量的一半,而且養殖面積繼續大幅增加,其次為安徽,江蘇和江西。但是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第一,苗質毫無保障是小龍蝦行業中的首要問題。第二,管理太過粗放,對營養不注重也是大問題。第三,養殖模式陷入誤區,盲目追求高產,導致規格小,品質低。第四,小龍蝦病害逐漸增多,但養殖戶的病害防治觀念不強。

針對這些問題,馮敏毅提出營養和溶解氧的雙養(氧)管理模式。在營養上,經過對比得出膨化料優於顆粒飼料。在溶解氧上,要注意放養密度、底質管理、水草管理、溶氧管理這個四個方面。

廣東綠百多生物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徐中文在《發酵生物飼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中指出,河蟹“水癟子”病可以從代謝干預的角度探索預防方案。“低氧脅迫對中華絨螯蟹能量代謝的影響”和“饑餓脅迫對中華絨螯蟹仔蟹的影響”兩個實驗中證實能量代謝對於養殖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列舉三個全程使用了全發酵生物飼料的養殖戶例子說明,全發酵飼料的介入(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可以有效消除、緩解和修復來自環境、種苗、飼料等眾多因素造成的機體、組織、器官系統的代謝阻礙,使得動物機體得以正常代謝、生長、發育。同時,全發酵飼料的早期介入可以有效降低環境脅迫的風險。

小龍蝦是一只有難度的蝦,用科學的養殖觀還小龍蝦一個健康。徐中文認為全程使用全發酵微生物飼料同樣也能促進小龍蝦的健康生長。通過早期代謝干預的方式,實現補充能量,能夠減少小龍蝦負擔,從而提高免疫力。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堂林在《河蟹健康養殖技術》中通過大量資料說明,水草不是提供河蟹能源的主要來源,而是飼料和水體中的其他營養來源。但是,水草有利於螺類和水生昆蟲幼蟲的繁殖和攝食,間接增加河蟹喜好的天然餌料數量。同時水草作為棲息和蛻殼場所,能夠提高河蟹的蛻殼率。並具有增加水體中的溶氧,調節水體pH值和水溫,吸收水體中氨氮和無機鹽類,改良底質,淨化水質的功能。而且,水草覆蓋率的增加可以減少河蟹相殘死亡率。因為蛻殼期間發生的相殘行為是導致河蟹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養蟹池塘中,必需保持較高的水草覆蓋度。

張堂林提出可以在河蟹養殖前期投放小規格的螺螄,等到後期才投放大規格的螺絲。這樣有效利用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更符合河蟹的進食習慣。種草投螺、稀放套養、精准投喂、科學管理才是池塘河蟹生態養殖模式的核心。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顧澤茂在《小龍蝦病害防控與健康養殖》中指出消費週期長,投入成本相對不高,當年收回成本等原因是造成小龍蝦養殖激增的原因。養殖激增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病害問題。

病害是養出來的,因為養殖戶加大放養密度就需要其他途徑引入小龍蝦,這種小龍蝦就可能帶來了病害。但是有病毒並不一定就會發病,但這肯定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小龍蝦免疫力降低後,死不死取決於其他因素。這其中的因素就包括所有養殖品種在養殖過程中都很重要的一點,融氧。

引起缺氧的主要因素是養殖環境和放養密度。養殖環境是指對水草的控制,水草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導致水體中出現缺氧的情況。放養密度則是因為密度過高導致耗氧量大大增加。

北京漁經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蔣火金在《水產養殖品品牌建設》報告中指出如果養殖戶如果過度追求高產,將會陷入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環境污染、病害(體質下降、協迫、營養性疾病等)、用藥、藥殘風險、水產品質下降、售價低一系列問題。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廣大養殖戶們應該注重水產品的品牌建設,抓住互聯網時代帶來的農業品牌迅速崛起的商機。以工業品牌的意識,建立水產養殖品的品牌,確定產品的生產商主體、銷售商主體、消費者主體,甚至運輸商主體。最終,推廣出自己的品牌,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主題報告結束後,主辦方特別邀請了多位河蟹、小龍蝦養殖達人與專家、嘉賓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現場的養殖戶與老師們、企業代表們之間的友好交流成為本次論壇的最大亮點。互動交流環節由顧澤茂教授擔任友情主持。

李早霞:15畝小龍蝦,3年,從5月1號到10月1號都有蝦賣,去年畝產1000多斤,利潤達到10000元,第一年投放20斤種蝦,後面每年和別人換15斤種蝦。

潘少斌:40畝河蟹,12年河蟹養殖經驗,河蟹畝產150-200斤/畝,龍蝦200斤/畝

黃正剛:60畝小龍蝦,有10年水產養殖經驗,每年養殖小龍蝦兩茬,每一茬500斤/畝(成蝦)。

陳居茂:潛江小龍蝦養殖業的“一哥”,採用池塘精養模式,公司理念不用藥,少餵料,生態的辦法養好蝦,目前已有4000畝的養殖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