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座城市被稱為中國的“恐龍之鄉”,還有神秘的海市蜃樓幻象

飛機將要降落時,可以看到身下茫茫的一片草原,

微微泛黃,雲朵在草原上留下自己美麗的身影。後來問二連浩特的朋友方知,今年的雨水較往年少許多,本來便屬半戈壁的草原黃色更盛。

二連浩特這個名字源于蒙古語“額仁浩特”的譯音,“額仁”意為海市蜃樓,“浩特”則是城市之意,所以大多時候當地人更稱之為二連,但城市為什麼名曰海市蜃樓呢?

曾流行好萊塢電影《侏羅紀世界》,讓恐龍迷們著實又過足了癮,有些人更是追隨著化石區去旅行,之前到過國外諸如badland的恐龍化石挖掘地,現在可以到二連浩特找到這樣的地方,有人稱二連為中國的“恐龍之鄉”,

從機場進入市區就有一道恐龍門。國外的恐龍化石區都名為壞地了,足見地形有多麼惡劣,二連這裡可是草原一片,怎麼可能有化石呢?看來,這裡的迷還當真不少。

大約若干千萬年以前,二連這裡曾是一片汪洋,由於地殼運動、外星撞擊等等人們推理的原因,

恐龍滅絕了,水面逐漸因蒸發而萎縮,鹽分剩下來形成濃度極高的鹽湖,這裡距二連市區僅幾公里之遙。因為鹽湖在光線不同時,顯現出層次分明的五彩斑斕,並且有些時候還能在鹽湖及戈壁草原上看到海市蜃樓的幻象,故此為二連名字的來歷。

上個世紀80年代,鹽湖邊建起了鹽廠,產量還真不少,而到近年,由於氣候乾旱,多風少雨蒸發量大,鹽產量已經越來越少了。除了地球大氣候外,當地人也懷疑風力發電廠改變了環境。二連近幾年建造了許多片風力發電廠,滿眼都是風機的大葉片在搖動,恐龍門附近也不放過,看上去挺美的,但不知是不是真的對環境有了不好的影響。

恐龍門也是二連的市門,由兩條呈親吻狀的雌雄恐龍構成,線條光滑優美,因為高度、長度、及重量都屬罕見,據說現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記錄。而其所在的二廣高速兩側,則是恐龍景觀大道,形態各異、體積豐碩的大大小小97條鋼制恐龍雕塑,講述著遷徙時的場景,讓過往的人留連駐足。

恐龍連同其它爬行動物最終都被葬入鹽湖附近的地下。俄羅斯人首先發現了二連鹽池的古生物化石,但沒有做大量的調查和考察活動。後來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籌畫組織“中亞考察團”對蒙古高原進行較為細緻的考察發掘,在二連一挖便是十多年,掘出許多化石,無一例外全都帶出國外,目前紐約自然博物館依然陳列著二連出土的恐龍化石的正模標本及裝架。

自中亞考察團後,二連恐龍化石區的挖掘便一直沒有中斷過,今天的恐龍博物館內仍有考古工作人員在清理古生物化石,看他們現場工作也是較比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只見小鏟子、小刷子在他們的手裡,時快時慢地翻飛,與數千萬年前的恐龍親密地對話,想想這種工作也是蠻好的。

恐龍博物館外各種造型的恐龍及恐龍骨架,讓人仿佛走進了侏羅紀世界。不過,二連的恐龍屬白堊紀,距離我們更近一些。遠遠望去,盆地的邊緣也都是恐龍的影子。

在二連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還有一處伊林驛站博物館,這可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以驛站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元朝,一條主要的驛路從大都(今北京)開始經上都(今藍旗)、哈喇哈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阿拉泰,西接欽察道之後,通往歐洲各國,途徑二連,並在鹽湖北岸設立了玉龍棧。清朝時期,該驛站成為內地商賈前往北方草原進行茶葉以及物品交易商道上的重要網站,時稱伊林驛站,這條驛路也被稱為“茶葉之路”。

伊林驛站博物館內還收藏有幾百年前的茶包,外面裹著防水的羊皮,我卻想著這茶還能喝嗎?博物館以茶葉之路為主題,收藏了許多當年的實物,比如大盛魁商號的許多舊物,電視劇《大盛魁》便是在二連浩特拍攝的。徜徉在博物館內,驛路上的故事似乎被娓娓道出。

這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要屬當年的晉商田如明,1943年,還是小夥子的他同另外兩位商人從庫倫(今烏蘭巴托)帶回三袋水晶石,因為戰亂,三人決定將水晶石埋在伊林驛站外的一處地方。50年後,已是頭髮蒼白的老人田如明,回到二連,計畫取回當年埋下的寶貝。他依稀辨認出埋寶地,一挖果然沒錯,只是剩下了他應有的那一袋,另兩袋已被當年的商人取走。由此可見,當年的商人還是非常誠信的,只取回自己的,不動他人的,也佐證了伊林驛站的具體位置。

而離伊林驛站遺址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口當年的水井,至今仍在使用,這可是幾百年的水井。但是,這井離鹽湖近,鹽份高,正在打水的女士告訴我,用這水煮奶茶都不用加鹽的。

不過,來二連浩特不用擔心飲水的問題,遠在伊林驛站年代,人們沒有選擇,今天二連的水均取自幾十公里外的其日哈圖,酒店內的飲用水都備得足足的。

自二連浩特開始,沿著茶葉之路,神奇與精彩剛剛上演。

恐龍門也是二連的市門,由兩條呈親吻狀的雌雄恐龍構成,線條光滑優美,因為高度、長度、及重量都屬罕見,據說現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記錄。而其所在的二廣高速兩側,則是恐龍景觀大道,形態各異、體積豐碩的大大小小97條鋼制恐龍雕塑,講述著遷徙時的場景,讓過往的人留連駐足。

恐龍連同其它爬行動物最終都被葬入鹽湖附近的地下。俄羅斯人首先發現了二連鹽池的古生物化石,但沒有做大量的調查和考察活動。後來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籌畫組織“中亞考察團”對蒙古高原進行較為細緻的考察發掘,在二連一挖便是十多年,掘出許多化石,無一例外全都帶出國外,目前紐約自然博物館依然陳列著二連出土的恐龍化石的正模標本及裝架。

自中亞考察團後,二連恐龍化石區的挖掘便一直沒有中斷過,今天的恐龍博物館內仍有考古工作人員在清理古生物化石,看他們現場工作也是較比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只見小鏟子、小刷子在他們的手裡,時快時慢地翻飛,與數千萬年前的恐龍親密地對話,想想這種工作也是蠻好的。

恐龍博物館外各種造型的恐龍及恐龍骨架,讓人仿佛走進了侏羅紀世界。不過,二連的恐龍屬白堊紀,距離我們更近一些。遠遠望去,盆地的邊緣也都是恐龍的影子。

在二連白堊紀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內,還有一處伊林驛站博物館,這可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以驛站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元朝,一條主要的驛路從大都(今北京)開始經上都(今藍旗)、哈喇哈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阿拉泰,西接欽察道之後,通往歐洲各國,途徑二連,並在鹽湖北岸設立了玉龍棧。清朝時期,該驛站成為內地商賈前往北方草原進行茶葉以及物品交易商道上的重要網站,時稱伊林驛站,這條驛路也被稱為“茶葉之路”。

伊林驛站博物館內還收藏有幾百年前的茶包,外面裹著防水的羊皮,我卻想著這茶還能喝嗎?博物館以茶葉之路為主題,收藏了許多當年的實物,比如大盛魁商號的許多舊物,電視劇《大盛魁》便是在二連浩特拍攝的。徜徉在博物館內,驛路上的故事似乎被娓娓道出。

這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要屬當年的晉商田如明,1943年,還是小夥子的他同另外兩位商人從庫倫(今烏蘭巴托)帶回三袋水晶石,因為戰亂,三人決定將水晶石埋在伊林驛站外的一處地方。50年後,已是頭髮蒼白的老人田如明,回到二連,計畫取回當年埋下的寶貝。他依稀辨認出埋寶地,一挖果然沒錯,只是剩下了他應有的那一袋,另兩袋已被當年的商人取走。由此可見,當年的商人還是非常誠信的,只取回自己的,不動他人的,也佐證了伊林驛站的具體位置。

而離伊林驛站遺址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口當年的水井,至今仍在使用,這可是幾百年的水井。但是,這井離鹽湖近,鹽份高,正在打水的女士告訴我,用這水煮奶茶都不用加鹽的。

不過,來二連浩特不用擔心飲水的問題,遠在伊林驛站年代,人們沒有選擇,今天二連的水均取自幾十公里外的其日哈圖,酒店內的飲用水都備得足足的。

自二連浩特開始,沿著茶葉之路,神奇與精彩剛剛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