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第三人的方式跟自己說話,可以減輕壓力和負面情緒

根據新的研究,以第三人的方式跟自己交談有助於控制情緒。

研究發現,以第三人的方式跟自己說一些話,所耗盡的心力跟一般以第一人的方式自我交談是一樣多,但在維持情緒平衡上更為有效。

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團隊,這都是為了得到一些觀點,並且如同別人看自己一樣來看自己。換句話說,在精神上退後一步,可以避免更極端的情緒波動。

例如,如果你心情不好(而你的名字是約翰),你可以對自己說“為什麼約翰不高興?”而不是“為什麼我不高興?”。

研究人員之一的心理學家Jason Moser說:“本質上,我們認為以第三人來提及自己,會引導民眾以更類似於他們如何思考別人的方式來思考自己,而您可以在大腦中看到這個證據。”

“這有助於民眾從經驗中獲得一點點心理距離,

通常對調節情緒是有幫助的。”

進行了兩次實驗。在第一次實驗中,37名學生表現出中性和令人不安的樣子,然後被要求以第一人和第三人的方式在腦中對它們做出反應,透過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來監視他們的大腦活動。

腦波圖讀數顯示,當看到令人不安的樣子時,當時使用第三人的方法,大腦中的情緒活動會降得非常快,不到一秒鐘。

第二項實驗涉及到52名志願者,被要求反省過去痛苦的經歷,

再次使用第一人和第三人的語言來自我交談。這次使用功能性的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來監視大腦活動。

研究人員發現,第三人的自我交談會導致大腦連結到涉及個人痛苦情緒區域的活動較少,這個區域在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內側附近。

事實上,這兩項實驗顯示,

第一人自我交談與第三人自我交談花掉相同數量的精神奮發是很重要的。如果它耗出的能量多於收回,那麼它無法充當一種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進一步研究,在以第三人的自我交談和情緒調節之間建立起更明確的連結。但早期的跡象是好的:讓民眾以某種方式來和自己交談,不需要昂貴的設備,不需要藥物,也不需要專家訓練。

最後,這個團隊還提到和以前的研究工作的相似之處。

研究語言的使用和我們表達某些事物如何能夠影響我們對它的情緒反應,這不是一個困難的訣竅,但似乎是有效的。

研究人員之一的Ethan Kross說:“對於我們對自我控制如何運作的基本瞭解、以及對於如何幫助民眾控制他們日常生活的情緒,這些研究成果有很多的重要含意。”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導期刊(Scientific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