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梧桐始落葉,天涼好個秋!秋天,你好!

2017年8月7日15時39分58秒,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穀熟也。”“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今年的夏天酷熱難耐,

人們都盼望著秋天的來臨。天隨人願,終於要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

秋的意思是暑去涼來,秋天即將開始。人們常說:“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立秋在身體感受上的變化並不太大,夏伏的暑氣在立秋後不會馬上消失,

“秋老虎”的餘威有時甚于夏熱。立秋因此又稱為交秋,預示著秋天的來臨。真正入秋,氣象學有嚴格的標準,即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低於22度。無論如何,入秋是漸行漸近了。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記得女兒上小學時寫作文,

觀察梧桐落葉,寫下了:“梧桐樹褪去金黃色的衣裳,讓陽光照在人們的臉龐”的文字。現代詩人左河水留下了“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雖非盛夏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的《立秋》詩章。

物候的變化是細膩微妙的。立秋的物候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西方淒涼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立秋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人們感受到大地上早晨有霧氣產生;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於暑者,其聲變之矣。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開始鳴叫,告訴人們秋天的到來。

秋天是肅殺的。人生一年、百年的債務都在秋後了結。古代中國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秋天收割農作物後的經濟收入,可以算帳結清此前欠下的債務,是謂“秋後算帳”。中國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後就在秋後執行,漢代法律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

立春之後不得刑殺,是謂“秋後問斬”。董仲舒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

秋天是殘酷的。考慮補給問題,直到春秋時代的中國古代戰爭只能實行“春耕秋戰”,沒有結果也只能“來年秋天再戰”、“沙場秋點兵”。唐朝武元衡在《秋日對酒》中也有:“春耕事秋戰,戎馬去封陲。”的詩句。甚至到了民國,大軍閥孫傳芳還有所謂的名言:“秋高馬肥,正好作戰消遣。”真正是“多事之秋”。

秋天是憂愁的。對中國人而言,心上有秋即是“愁”。西漢女詩人班婕妤所作宮怨詩:“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杜甫詩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宗元說:“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更有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有秋瑾名句:“秋風秋雨愁煞人。”無不流露出淒慘冷清的秋景秋愁。

秋天是喜慶的。同樣是秋天,在劉禹錫的心中卻是不同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王維也說:“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孟浩然更是一語中的:“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辛棄疾曰:“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文人墨客如此,老百姓更是把秋天過得喜慶。《東京夢華錄》記載:“立秋日,滿街買揪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中說:“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稱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以前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為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肉,白切肉,紅燜肉,燉肉等等,“以肉貼膘”,不亦樂乎。

一首《壟上行》,道出對秋天的讚美:“我從壟上走過,壟上一片秋色,枝頭樹葉金黃,風來聲瑟瑟,仿佛為季節謳歌。我從鄉間走過,總有不少收穫,田裡稻穗飄香,農夫忙收割,微笑在臉上閃爍。藍天多遼闊,點綴著白雲幾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過。我從壟上走過,心中裝滿秋色,若是有你同行,你會陪伴我,重溫往日的歡樂。……”

秋天,你好!

戎馬去封陲。”的詩句。甚至到了民國,大軍閥孫傳芳還有所謂的名言:“秋高馬肥,正好作戰消遣。”真正是“多事之秋”。

秋天是憂愁的。對中國人而言,心上有秋即是“愁”。西漢女詩人班婕妤所作宮怨詩:“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杜甫詩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宗元說:“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更有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還有秋瑾名句:“秋風秋雨愁煞人。”無不流露出淒慘冷清的秋景秋愁。

秋天是喜慶的。同樣是秋天,在劉禹錫的心中卻是不同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王維也說:“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孟浩然更是一語中的:“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辛棄疾曰:“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文人墨客如此,老百姓更是把秋天過得喜慶。《東京夢華錄》記載:“立秋日,滿街買揪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中說:“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稱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以前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為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肉,白切肉,紅燜肉,燉肉等等,“以肉貼膘”,不亦樂乎。

一首《壟上行》,道出對秋天的讚美:“我從壟上走過,壟上一片秋色,枝頭樹葉金黃,風來聲瑟瑟,仿佛為季節謳歌。我從鄉間走過,總有不少收穫,田裡稻穗飄香,農夫忙收割,微笑在臉上閃爍。藍天多遼闊,點綴著白雲幾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過。我從壟上走過,心中裝滿秋色,若是有你同行,你會陪伴我,重溫往日的歡樂。……”

秋天,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