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愛丁堡藝術節緣何“聚焦中國”?BBC:令中國遊客更溫暖

英媒稱,作為全世界最大、最開放的藝術節,蘇格蘭愛丁堡藝穗節每年都吸引幾十萬的藝術家前來表演。不同於以往的個人演出,2017年藝穗節迎來70周年慶典把 “焦點”對準了中國,

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與愛丁堡藝穗節合作舉辦了首屆“聚焦中國”主題文化演出活動。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7日報導,愛丁堡藝穗節的首席執行長官秀娜·麥卡錫說:“中國是全球62個參與到藝術節的國家中,首先與我們達成官方長期合作夥伴關係的國家。 我們希望在2018年以及以後的日子裡,雙方可以有更多的文化交流 。”

愛丁堡旅遊局中國專案組經理馬丁·雷諾斯說:“我們是狂熱的中國粉絲,

中國對愛丁堡來說是絕對重要的市場。”

根據愛丁堡旅遊局的統計,每年來愛丁堡旅遊的400萬遊客中,大約6%來自中國,中國遊客赴蘇格蘭旅遊的人數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五倍。2014年,中國遊客在蘇格蘭消費了已經達到了62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5434萬元),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

雷諾斯說:“單純的旅遊觀光已經難以滿足遊客的需要了,人們希望體驗當地的風俗文化,

愛丁堡藝穗節是最好瞭解愛丁堡和蘇格蘭文化的節日。我們在藝術節中聯合舉辦‘聚焦中國’文化活動,中國遊客會感到更溫暖、愛丁堡非常歡迎他們。”

報導稱,蘇格蘭政府不僅希望通過文化交流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也希望文化活動可以促進兩地多方面的合作。蘇格蘭政府主任傑姬·基倫說:“中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國際角色,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必不可少。文化和藝術可以讓人瞭解一個國家的靈魂,

通過‘聚焦中國’文化活動,我們可以理解中國,與中國建立更多政治之外的聯繫。我們也希望借助此次交流活動讓英國人愛上中國,激發他們去中國旅遊、留學的願望。”

報導稱,此次“聚焦中國”活動,來自中國國家話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的藝術家們將表演傳統戲劇、舞蹈雜技、皮影藝術等。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些劇碼都“很年輕、很國際”。

很多劇碼都和西方文化緊密結合,比如《驚夢》借鑒了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實驗京劇《蠢貨》改編自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的同名獨幕劇,還有一些演出則加入了現代爵士樂、流行音樂等。

形體劇《羅刹國》的導演趙淼說:“我們想讓人看到不太一樣的中國文化。以往國外演出的劇碼大多數都比較傳統,用漢語對話,可能外國人有些都看不懂。我們這一次把全劇的對話減少到只有1150個字,

以形體展示為主,希望可以更合外國人的胃口。”

主辦方蔣姍姍介紹說,演出的劇碼基本都是近兩年青年導演創作的,很“西洋”,“我們帶來的8部劇,基本都是在國內演出的時候,外國觀眾反應很好的。這也是我們的一次試水,希望通過政府的幫助,讓更多人可以聚焦到代表中最高藝術水準的作品。”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項曉煒表示,中國也希望邀請愛丁堡藝穗節中的優秀劇碼未來去中國演出。

愛丁堡藝穗節“聚焦中國”文化活動。(BBC)

中國也希望邀請愛丁堡藝穗節中的優秀劇碼未來去中國演出。

愛丁堡藝穗節“聚焦中國”文化活動。(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