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戰上海:筆尖下再現《1937淞滬會戰》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的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日雙方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中國第一大商港上海進行了首場大型戰役——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淞滬抗戰),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次海陸空三軍都參加的戰役。在長達三個月的會戰中,雙方動員投入兵力超過百萬之眾,死傷30余萬人。雖然大家都知道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最後是撤出了上海,但通過此役所展現出來的中國軍隊浴血奮戰、無畏犧牲的精神,讓全世界知道了中國人抗戰到底之決心,激發了中國各種政治、軍事力量對國民政府領導抗戰的認同感,
凝聚了廣大愛國民眾同仇敵愾的力量,特別是徹底粉碎了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侵吞美夢。

本文介紹的《1937淞滬會戰》連環畫,為北京天視全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全權代理、以眾籌方式推出的,我也是通過眾籌方式得到了這本毫無刪改的簡體中文首次完整本。此版本說是大32開精裝本,實際有16開大,128頁,其中圖幅115頁,並有介紹淞滬會戰期間中日兩軍基礎武備和主要制式武備裝備示意圖、主要參考文獻與網路資料來源、中國抗日戰爭大事記、淞滬會戰中國軍殉難國將領名錄等內容的“附錄”。

編繪者呂玻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1999-2005年曾是嚎叫俱樂部和中國搖滾樂史上最重要的搖滾廠牌之一的“嚎叫唱片”創始人。2008年,已淡出搖滾樂圈並重新撿起畫筆的呂玻,選擇1937年淞滬會戰作為創作題材,開始集資料、寫腳本。
2011年,呂玻旅居瑞典斯德哥爾摩,並耗費了一年的時間,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終於完成了《1937淞滬會戰》這部作品。

呂玻創作《1937淞滬會戰》的前期資料收集準備工作非常充分,文字、畫面素材基本上取材於真實的歷史記載和影像,特別是在書中將中日雙方當時拍攝的反映淞滬會戰的歷史照片予以了再現,盡最大努力去還原這場標誌著中國全民抗日真正開始的大會戰,讓讀者近距離地觸摸到了發生在八十年前的那場殘酷戰爭的脈搏。書中描繪的絕大部分人物、場景等畫面均可考。例如,封面圖是依據1937年8月,全部德械裝備的中國軍隊中央教導師整裝待發,即將奔赴淞滬前線的照片創作的;第9頁中圖是依據1937年8月18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中將在停泊于黃浦江的“出雲號”旗艦上的照片創作的;第12頁左上圖是依據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最高統帥蔣介石親臨淞滬前線督戰的照片創作的;第12頁中圖是依據1937年8月10日,日本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因“大山事件”緊急調集的照片創作的;第13頁下圖是依據1938年,一位年僅15歲的中國一等兵的照片創作的(拍攝者是瑪格南圖片社創始人羅伯特·卡帕);第15頁中圖是依據1937年10月,日本空軍飛機飛越上海浦東地區,閘北遭到轟炸的照片創作的;第17頁全圖是依據1937年10月6日,上海閘北三義裡巷戰的照片創作的;第69頁下圖是依據1937年11月19日,日本片岡部隊佔領嘉興車站的照片創作的……另有部分人物塑造、場景展現等則參考了一些影視資料。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編繪者用大量歷史照片入畫,好像其自己創作的內容偏少。但我卻認為,編繪反映歷史事件的連環畫,就是要將歷史照片經適合連環畫創作需要進行藝術處理後納入其中,因為任何想像場景的表現力都不如真實場景有分量,這恰恰是本書最值得稱道之處。

《1937淞滬會戰》以1937年8月9日虹口“大山勇夫”挑釁事件為開端,到上海八字橋中日軍隊交火,再到中日雙方不斷投入兵力進行激烈鏖戰,最後中國軍隊精銳消耗殆盡而撤出上海、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城即將遭受浩劫為止,既有宏觀的整體敘述,又有微觀的細節呈現,從海陸空多個方面全景式地呈現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前前後後。呂玻從面對歷史、正視歷史、反映歷史的角度,並將真實歷史的圖像化再現自始至終地貫穿於作品之中。在其充滿藝術激情的筆尖下,長短曲折、密集縱橫的線描技法,將線與面進行了融合,形成了一種帶明暗調子的素描效果,由此組合成一幅幅有著多樣肌理層次、厚重歷史氛圍的生動景象。畫面按照不同場景,有特寫、中景、全景的構圖形式;按照不同內容,有多幅、整幅、跨幅的分格形式。全書是一出“群像劇”,沒有主角、配角之分,上至統帥下至普通士兵,在不同的場合中,在不同的位置上,展現了不同身份角色的重要性。畫家以一種新聞紀錄片的寫實風格,全面、冷靜、客觀、真實、理性地展現了那段淞滬會戰的歷史,把讀者又一次帶回到了當年戰火紛飛的歲月之中,喚醒大家重新關注這場“血肉磨坊”般的大廝殺。雖然書中部分細節處理尚有商榷之處,線條也算不上細緻精密,但整體上卻充滿著簡單粗礪且富有力量的類似搖滾樂的旋律節奏,有種豪放不羈的意味。

“ OLD SOLDIER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悄然隱去……”謹以此文紀念80年前那一場淞滬大血戰。

圖文:kingwei(連趣網貴賓)

盡最大努力去還原這場標誌著中國全民抗日真正開始的大會戰,讓讀者近距離地觸摸到了發生在八十年前的那場殘酷戰爭的脈搏。書中描繪的絕大部分人物、場景等畫面均可考。例如,封面圖是依據1937年8月,全部德械裝備的中國軍隊中央教導師整裝待發,即將奔赴淞滬前線的照片創作的;第9頁中圖是依據1937年8月18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中將在停泊于黃浦江的“出雲號”旗艦上的照片創作的;第12頁左上圖是依據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最高統帥蔣介石親臨淞滬前線督戰的照片創作的;第12頁中圖是依據1937年8月10日,日本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因“大山事件”緊急調集的照片創作的;第13頁下圖是依據1938年,一位年僅15歲的中國一等兵的照片創作的(拍攝者是瑪格南圖片社創始人羅伯特·卡帕);第15頁中圖是依據1937年10月,日本空軍飛機飛越上海浦東地區,閘北遭到轟炸的照片創作的;第17頁全圖是依據1937年10月6日,上海閘北三義裡巷戰的照片創作的;第69頁下圖是依據1937年11月19日,日本片岡部隊佔領嘉興車站的照片創作的……另有部分人物塑造、場景展現等則參考了一些影視資料。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編繪者用大量歷史照片入畫,好像其自己創作的內容偏少。但我卻認為,編繪反映歷史事件的連環畫,就是要將歷史照片經適合連環畫創作需要進行藝術處理後納入其中,因為任何想像場景的表現力都不如真實場景有分量,這恰恰是本書最值得稱道之處。

《1937淞滬會戰》以1937年8月9日虹口“大山勇夫”挑釁事件為開端,到上海八字橋中日軍隊交火,再到中日雙方不斷投入兵力進行激烈鏖戰,最後中國軍隊精銳消耗殆盡而撤出上海、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城即將遭受浩劫為止,既有宏觀的整體敘述,又有微觀的細節呈現,從海陸空多個方面全景式地呈現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前前後後。呂玻從面對歷史、正視歷史、反映歷史的角度,並將真實歷史的圖像化再現自始至終地貫穿於作品之中。在其充滿藝術激情的筆尖下,長短曲折、密集縱橫的線描技法,將線與面進行了融合,形成了一種帶明暗調子的素描效果,由此組合成一幅幅有著多樣肌理層次、厚重歷史氛圍的生動景象。畫面按照不同場景,有特寫、中景、全景的構圖形式;按照不同內容,有多幅、整幅、跨幅的分格形式。全書是一出“群像劇”,沒有主角、配角之分,上至統帥下至普通士兵,在不同的場合中,在不同的位置上,展現了不同身份角色的重要性。畫家以一種新聞紀錄片的寫實風格,全面、冷靜、客觀、真實、理性地展現了那段淞滬會戰的歷史,把讀者又一次帶回到了當年戰火紛飛的歲月之中,喚醒大家重新關注這場“血肉磨坊”般的大廝殺。雖然書中部分細節處理尚有商榷之處,線條也算不上細緻精密,但整體上卻充滿著簡單粗礪且富有力量的類似搖滾樂的旋律節奏,有種豪放不羈的意味。

“ OLD SOLDIER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老兵不死,他們只是悄然隱去……”謹以此文紀念80年前那一場淞滬大血戰。

圖文:kingwei(連趣網貴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