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脫貧路上這個村沒有一個人掉隊!因為村裡有個“村民辦事員”!

下班後的楊再煉來到“黔馨家園”,給殘疾老人按摩。

楊雲 攝

“我要幫助他們有尊嚴的生活!”57歲的楊再煉,擔任江口縣閔孝鎮魚良溪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已經13年,最讓他掛心的就是村裡的116位殘疾人。沒做村官前,楊再煉已經做了十餘年的“萬元戶”,年年給村裡的孤殘老人、留守兒童資助,是村民眼裡的“善人”。

“成為共產黨員,我才知道為人民服務是宗旨。”沒多少文化的楊再煉悟出一個大道理,“自己行的是小善,共產黨行的是大善:讓天下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為了更好的幫助村民,十多年前,楊再煉團結村裡的黨員開始摸索脫貧致富之路,“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再煉的努力贏得了好口碑和村民信任,在2004年終於成為魚良溪村的“領路人”。

有理髮技藝的殘疾村民在村理髮室給村民理髮。

楊雲 攝

魚良溪村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城西20公里處,這裡環境優美,土壤肥沃。2006年,楊再煉利用該村的地理條件和自然資源,帶領村民們通過流轉土地,種植大棚西瓜、甘蔗、雙孢菇、葡萄、金秋梨、草莓等走上產業脫貧致富之路。十年奮鬥,2016年該村人均年收入達10260元人民幣。

“從十年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萬元產業村,老楊付出不少。”閔孝鎮黨委書記潘詩文說,

“為闖出一條脫貧路,老楊十年裡兩次負債帶頭創業。”

“貧困殘疾人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相比普通群眾,殘疾人在致富路上面臨著更多困難。”楊再煉牽掛的116位殘疾村民,是村裡的“老大難”問題,更是脫貧“硬骨頭”。

“通過產業發展,村裡有頭腦或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富了起來,但是,殘疾人沒有創業就業能力,如果不把他們解決好,談何同步小康?”當看到大部分村民都富了起來,

116位殘疾村民的未來成了楊再煉最大的擔憂。

魚良溪村19個村民組1082戶4588人,共有116位殘疾村民。視力殘疾15人,語言殘疾10人,聽力殘疾14人,智力殘疾13人,精神殘疾6人,肢體殘疾45人,多重殘疾13人。

“不是所有殘疾人都喪失勞動能力。”經過多年的摸索,楊再煉認為,“按殘配崗,可以幫助大部分殘疾人回歸社會,獲得勞動收入,為家庭創造財富。”

2016年,魚良溪村借村集體經濟發展契機,

為殘疾村民、五保戶爭取“精扶貸”入股村貧困殘疾人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規模養殖江口特產蘿蔔豬,專門解決殘疾人、五保戶創業增收。

楊再煉給參觀者介紹“黔馨家園”經驗。 楊雲 攝

在貴州省殘聯的幫助下,魚良溪村籌資修建了“黔馨家園”,並將23名患有重度殘疾的村民接到這裡,採取集中食宿、集中托養、集中培訓、集中勞動的方式進行安置,並安排這些殘疾村民協助養殖江口特色品種蘿蔔豬。如今,23位重度殘疾村民不但免費吃住,還被分配到村開辦的農家樂、釣魚池、理髮店、村委會農經網、紅心獼猴桃基地等崗位參與勞動,每月最高工資達1500元,最低工資800元。

“雖然切菜必需站在板凳上才能完成,但我覺得自己很滿足。”身高只有1.15米的姚金花一邊忙著做飯,一邊說。53歲的姚金花每天早早起床,洗漱完畢後,開始為“黔馨家園”裡其他殘疾村民煮飯。如今一日三餐,正餐三菜一湯,居有所處,“睡覺都有風扇!”姚金花心裡的笑洋溢在臉上。

走進魚良溪村“黔馨家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整齊的宿舍,15間房間內,每間兩張床,床上用品被整齊地擺放著,床邊的櫃子上,基本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楊再煉告訴筆者,“‘黔馨家園’不僅讓殘疾村民有了自己的收入,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在一個集體中的價值,讓他們更有了好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只要不外出學習考察,我都會在這裡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雖然他們不善表達,很多人不懂他們,但是我懂。”楊再煉深情地說。

楊再煉說自己有116名親人。“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帶給他們一份有尊嚴的生活,讓他們擁有一個幸福而溫暖的家。”

楊再煉的“黔馨家園”是貴州脫貧攻堅中助殘脫貧的一個縮影。13年的任職時間裡,從國家級到縣級,大大小小的榮譽楊再煉一共榮獲30多次。楊再煉說:“在這些殊榮當中,我最自豪的是殘疾村民時常念叨的‘村民辦事員’。”

為了提高農村黨員的思想覺悟,楊再煉總結了“十個一”工作法:黨員身份亮一亮,黨的精神學一學,惠民政策講一講,產業發展帶一帶,矛盾糾紛勸一勸,群眾意見聽一聽,群眾困難幫一幫,個人不足找一找,履職踐諾評一評,名利好處讓一讓。

梵淨山腳下,美麗的魚良溪村。下班後的楊再煉來到“黔馨家園”,和殘疾村民一起散步下棋話家常,一陣陣歡聲笑語回蕩在星空下、大山裡。(楊雲 羅興)

編 輯:楊紅亞 孔志軍

統 籌:譚 霜

審 核:陳 曦

採取集中食宿、集中托養、集中培訓、集中勞動的方式進行安置,並安排這些殘疾村民協助養殖江口特色品種蘿蔔豬。如今,23位重度殘疾村民不但免費吃住,還被分配到村開辦的農家樂、釣魚池、理髮店、村委會農經網、紅心獼猴桃基地等崗位參與勞動,每月最高工資達1500元,最低工資800元。

“雖然切菜必需站在板凳上才能完成,但我覺得自己很滿足。”身高只有1.15米的姚金花一邊忙著做飯,一邊說。53歲的姚金花每天早早起床,洗漱完畢後,開始為“黔馨家園”裡其他殘疾村民煮飯。如今一日三餐,正餐三菜一湯,居有所處,“睡覺都有風扇!”姚金花心裡的笑洋溢在臉上。

走進魚良溪村“黔馨家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整齊的宿舍,15間房間內,每間兩張床,床上用品被整齊地擺放著,床邊的櫃子上,基本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楊再煉告訴筆者,“‘黔馨家園’不僅讓殘疾村民有了自己的收入,更讓他們感受到了在一個集體中的價值,讓他們更有了好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只要不外出學習考察,我都會在這裡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雖然他們不善表達,很多人不懂他們,但是我懂。”楊再煉深情地說。

楊再煉說自己有116名親人。“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帶給他們一份有尊嚴的生活,讓他們擁有一個幸福而溫暖的家。”

楊再煉的“黔馨家園”是貴州脫貧攻堅中助殘脫貧的一個縮影。13年的任職時間裡,從國家級到縣級,大大小小的榮譽楊再煉一共榮獲30多次。楊再煉說:“在這些殊榮當中,我最自豪的是殘疾村民時常念叨的‘村民辦事員’。”

為了提高農村黨員的思想覺悟,楊再煉總結了“十個一”工作法:黨員身份亮一亮,黨的精神學一學,惠民政策講一講,產業發展帶一帶,矛盾糾紛勸一勸,群眾意見聽一聽,群眾困難幫一幫,個人不足找一找,履職踐諾評一評,名利好處讓一讓。

梵淨山腳下,美麗的魚良溪村。下班後的楊再煉來到“黔馨家園”,和殘疾村民一起散步下棋話家常,一陣陣歡聲笑語回蕩在星空下、大山裡。(楊雲 羅興)

編 輯:楊紅亞 孔志軍

統 籌:譚 霜

審 核:陳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