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歲出頭的我,為什麼要來香港打拼?

20歲出頭的我,為什麼要來香港打拼?

我來香港8年了。

從8年前在4平方米的房間睡了一年地鋪,到現在做著跨國企業的採購員,住著地鐵站邊的兩室一廳,還有能力讓父母來港定居。

我的故事其實並不熱血也不勵志,可是我想讓你瞭解一個新聞之外的香港。

◆◆◆

我的父親如果喝點兒小酒,就會回憶他送我上直通車的那一天。

我只訂了3天的廉價酒店,身上的現金只有6000多港幣。他在火車站親親我,我就走了。父親說過無數次,當看到我過關的背影,

他突然後悔了——就這樣讓她走了?

目的地是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那裡沒有人接應,沒有長期的住處。與我同期到香港的人,都是有親戚朋友可以投奔,起碼也是由父母一方送到香港的。

他說那一刻他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如果有什麼意料之外的情況,他和我媽那時候連港澳通行證都沒有。

父親用醉酒之後的喋喋不休來紓解他揮之不去的內疚感,

而那個時候年輕的我,還拿捏不准什麼叫多愁善感。

直通車從深圳進入香港,眼前是一片醉人的翠綠,乾淨的街道、開闊的視野、精緻的設施——這是我在電視裡見過的香港嗎?與大多數人印象中的繁華不同,我對香港的第一印象,竟然是新界那滿眼蒼翠的山和東鐵月臺上閒適安逸的人群。

一種強烈的直覺佔據了我的大腦,一顆柔軟的心突然變得如磐石般堅硬。我跟自己說:“我回不去了,

這裡就是我的歸宿。”

沒有激動,沒有害怕,有的只是一點點傷感。在直通車上,我默默地和家鄉告別,即使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畢業後是否可以在香港找到工作,是否可以挨得過獲得居留權要求的7年。

那時的我用幼稚的堅定給自己壯膽。

那時,幾乎每個來香港讀研究生的人都抱著要留在香港的心態,我們不是可以拿獎學金去常春藤高校的最好的一群,

但也不甘於隨便在家鄉找份工作度過餘生。

香港亦中亦西,是最適合我們的角落。可是“角落”——連接不同維度的直角,其實也可以叫作“夾縫”。在香港定居,從來就沒有那麼容易。

在港大的那一年是開心的,時刻伴隨著一種留不住時間的危機感。我最喜歡在沒有課的時候,坐叮叮車去港島不同的地方,一口氣由西環走到上環,沉浸於舊時代留下的印記,驚喜於與來港之前看的TVB劇集裡的場景不期而遇,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在香港。

那種感覺壯麗而悲愴,像是一個登山的人攀上頂峰,激動地看著眼前連綿不絕的群山,而那群山,是他接下來要征服的前路。

畢業是無可避免的,身邊的人一個個地走,帶著不同的理由:內地的發展更好,父母要我回去,香港不適合我。

而我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順利地找到了工作。我聽到了很多的聲音,聽得最多的就是:“你會粵語嘛,所以你留下來了。”

沒有人記得我其實來自一座北方城市,粵語根本不是我的家鄉話——我連個廣東親戚都沒有。“你可以像我一樣學呀。”這句話快要脫口而出,又硬生生地咽了下去。人各有志,每個人只是選擇對自己最好的去處,給自己找最適合的理由。

第一份工作,有幸運,也有不幸——我遇到了最好的直屬上司,也遇到了最刻薄無賴的經理。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經理就以我出生於內地為由,一點點地剝奪和壓榨我最基本的、法律規定的福利。

那個時候我學會了隱忍,咬緊牙關,挨到每晚十點下班,無視那些莫名其妙的訓斥和欺侮,對公司裡最要好的同事都隱瞞著自己的計畫,直到經理幫我做好新一年簽證的那一天。

我告訴她我要辭職。她說:“你要是辭職,14天之內就要離開香港!”威脅的語氣裡帶著難以掩飾的優越感。我說:“我是畢業留港,還可以留下來慢慢找工作。”經理歇斯底里的聲音響徹整個辦公室。我的直屬上司微笑著對我點點頭。

是的,我是希望留在這裡,但要有尊嚴地留在這裡。簽證很重要,卻不能任由它淩駕於一切之上,而忽略了自我的價值,輕視了這座城市求賢若渴的態度。我應該得到更多。

那時候,父親退休了。我開始考慮把父母接過來候鳥式居住,夏天在北方,冬天在香港——這就意味著我不能與別人合租了。而在香港生活,最大的一筆開支就是住房。

我那時候還在和第一份工作的“邪惡勢力”鬥智鬥勇,沒什麼錢。最後,我選擇了租房。一棟沒有電梯的公寓被分成三套獨立的套房,我們住在其中一套,裡面有小得轉不了身的廁所和開放的廚房。我媽睡覺的地方,頭頂就是做飯的鍋,而我如果不踩著我爸媽的床邁過兩個人的身體,就出不了門。

可奇怪的是,那是我特別開心的一年。

我媽有時候會在我們兩室一廳的家裡回憶:“為什麼那個時候不覺得擠,還特別高興?”

那時候,我們開始長期在香港一起生活,平生第一次,父母反過來投奔我,讓我供養他們,這份用盡心血培養我而終於得到回報的喜悅無可複製。我也在那時找到了我現在的工作,工資大幅增加,第一次被派去歐洲開會,這是比我資深很多的同事都沒有的機會。

我還記得,有一次回到家,因為剛爬了樓梯而氣喘吁吁,等喘勻了氣兒,我平靜地告訴爸媽,我升職了,漲薪了。

媽媽一頭紮進床上的被子裡,手舞足蹈得像個小孩:“我脫貧了!我這輩子終於脫貧了!”

這座城市給我們局促,更給我們希望,人住在出租屋裡,可前路一片明亮,怎麼會不高興呢?

我就這樣不斷地搬家,越搬越大;不斷挑戰新的項目,工資也穩步增加。而我還想說的是——這座城市裡有我的青春。

我發現自己是個舞癡。

自認為人生最輝煌的一刻,是和大學同學一起站在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_本來我是台下的組織者,那時,我看著他們練舞,就哭了起來,最後站在了佇列中。

我一直覺得如果工作了,就不可能再上臺跳舞。但現在才懂得,如果是真心喜愛,人生永遠沒有不可能。

2009年年底,放假後百無聊賴又發胖的我像無頭蒼蠅一樣沖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cosplay舞團。

把偶像的舞蹈、服飾、髮型和風格完全模仿下來,然後再呈現給觀眾,這就是偶像cosplay,三次元的真人比二次元的動漫角色更難模仿。如果你不接觸這群人,永遠不會知道原來還存在著如此龐大的群體,認真地做著這樣的活動。

那個時候,我在網上找到這個瀕臨解散的舞團,小心翼翼地問招新要求的年齡,負責招人的女孩回復說:“嗯,最大22歲。”我說:“哦,那我超齡了,謝謝你!再見!”她說:“你等等,我們太缺人了……”

後來,我發現自己的團友全都是中學生!

很快我又發現,和在內地的學校帶著拿獎的任務跳舞不同,這裡的一切努力,只與興趣有關,只與對偶像的愛有關。

我大學的時候也喜歡過“早安少女組”,中學時還幻想過加入青春美少女組合,可AKB48對我來說實在有點兒遙遠。但當瞭解了她們勵志的、帥氣的、可愛的舞蹈之後,小時候的偶像夢又回來了。

舞蹈的魔力傾注於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走位,對舞蹈的喜愛,讓我忘記了年齡和身份。

可是,和一群嘰嘰喳喳的小女孩相處真的是個問題。我小心翼翼,慢慢探尋這個圈子的規則。一開始,比我小7歲的隊長給了我一條很短的裙子,然後告訴我她們都穿這樣的。我只好用自己的方法湊合著改,比如拉長上身來補下身,比如把裙子縫在打底褲上防止走☆禁☆光……

雖然樣子並不體面,但我還是把自己的第一場秀撐下來了。

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要和一群小孩去做這樣的事,還要受委屈?其實我也不知道,只是單純的喜歡,想跳舞,而開始了就不想中途停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舞團在圈子裡越來越有名氣,我找到了擅長扮演的角色,擁有了很多粉絲。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與隊員們真正地融合到了一起。她們叫我站在中間,扮演隊長的角色,因為我喊口令最有氣勢。

當然,隊長還是那個隊長,她還會對跳錯或者遲到的我發脾氣,只不過遇到什麼事情,她開始會偷偷問我的意見,可能因為我是團裡年紀最大、經歷最多的那個吧。

我們的名氣越來越大,接受採訪,上雜誌,胃口也越來越大。

2011年年末,我們準備了8個月,只為贏得一場重要的比賽,如果贏了,就不只是口口相傳的無冕之王,而是真正的第一了。

比賽前一晚練習時,我穿上了比賽用的高跟靴子,結果不慎滑倒,膝蓋錯位,十字韌帶撕裂。疼到全身顫抖的我竟然自己一點點挪到街上打的去看醫生。不是沒人關心我,只是我不忍看見隊友們那擔憂而絕望的眼神。

舞蹈室的門關上之前,我跟隊長說:“你放心,我明天一定會上臺。”其實那個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我因悔恨和失落痛哭了一整晚,在粉絲專頁上給全隊和支持我們的人道歉,沒想到收穫了百餘個暖暖的問候和祝福。

我跟自己說:“即使腿會斷,即使會有後遺症,我明天還是一定要上臺!”無視醫生奇怪的眼神,我堅持說:“綁緊點兒,我一會兒還要跳舞。”

我做到了,可我們輸了。幾個人在舞臺上哭成一團,從此,我們之間好像有了一條無形的紐帶。能夠一起成功固然最好,能夠一起失敗、一起痛哭才是特別的緣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那次受傷讓我近一年沒法正常走路,現在跑多了膝蓋還會酸。可是,有一次舞團接受採訪,大家提起這件事,記者問我有什麼忠告要給現在的青少年,我還是鄭重地說:“不要做令你後悔的事情,如果那天我不上臺,我會後悔一輩子。所以,如果你有青春,盡情地揮灑吧。”

當年的中學生很快上了大學,有了其他的寄託。我們在柴灣青年廣場舉辦了屬於自己的畢業演出——最後的演出,我們穿上婚紗,跟這段美好的時光告別。

我是一個眼淺的人,不太能用粵語確切地表達心意,抱著鮮花,只是默默地對自己說:“我太幸運,我在香港遇到的,都是對我好的人。”

之後不久,我們又組了另一個舞團——只要是人生中真正喜愛的,就永遠沒有謝幕的時候吧。

就是這樣一群小我一截的香港女孩,成了會在男朋友向我求婚時突然出現在我身後的最好的朋友。

是的,我準備結婚了。對象是香港人,我的同學。我們在一起5年了。我們經歷了家長反對,一起奮鬥,直到成功的整個過程。

香港和所有的城市一樣,有著它的好與壞、激情與無奈。

有時候,走在香港的街道上,我會不由自主地抬頭看萬家燈火,密密麻麻、高聳入雲的住宅樓,人們被禁錮在一個個星火一樣渺小的視窗裡。這點點燈火中,什麼時候才有小小的一盞,是屬於我們兩個的?

有時候,我這樣安慰自己:“都知道香港好,所以房子就貴。”香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人們有錢買最好的日用品和食物,卻沒有錢住一間足夠大的房子。

話說回來,香港已經和我來的那年大不一樣了。現在,會有一些根本沒有來過或是對香港僅瞭解皮毛的人不斷地告誡我:“香港不行了!香港好亂的!”我也只是笑笑,然後沉默。

如果你不把這裡當成家,你永遠也不明白她的好。在這裡的每一刻,心是安定的,公共交通準時、方便,食品會滿足你對安全和美味的要求,醫療服務會讓你覺得安心,哪怕晚上蜷縮在狹小的公寓裡,依舊睡得安穩。

而我已經帶著全家選擇了這裡,因為這裡有我的愛情、我的青春、我的朋友、我的事業、我的大家小家……我對家鄉的印象,是遙遠的童年和繁重的課業,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香港一樣給我這樣的歸屬感。

一次在車上,朋友把耳機遞給我,叫我聽首歌,那是一首我沒聽過的歌。

聽到中段,我突然淚流滿面。那首歌叫《北京北京》。

朋友嚇壞了,說你是不是想家了,聽到北京那麼傷感。我說不是的,只是這首歌對我來說,就是《香港香港》——

我在這裡歡笑,我在這裡哭泣。

我在這裡活著,也在這兒死去。

我在這裡祈禱,我在這裡迷惘。

我在這裡尋找,在這裡失去。

香港,香港。

即使有時候你會讓我覺得無力,我依然不會離開你。在這兒我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這兒有太多讓我眷戀的東西。

所以你留下來了。”

沒有人記得我其實來自一座北方城市,粵語根本不是我的家鄉話——我連個廣東親戚都沒有。“你可以像我一樣學呀。”這句話快要脫口而出,又硬生生地咽了下去。人各有志,每個人只是選擇對自己最好的去處,給自己找最適合的理由。

第一份工作,有幸運,也有不幸——我遇到了最好的直屬上司,也遇到了最刻薄無賴的經理。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經理就以我出生於內地為由,一點點地剝奪和壓榨我最基本的、法律規定的福利。

那個時候我學會了隱忍,咬緊牙關,挨到每晚十點下班,無視那些莫名其妙的訓斥和欺侮,對公司裡最要好的同事都隱瞞著自己的計畫,直到經理幫我做好新一年簽證的那一天。

我告訴她我要辭職。她說:“你要是辭職,14天之內就要離開香港!”威脅的語氣裡帶著難以掩飾的優越感。我說:“我是畢業留港,還可以留下來慢慢找工作。”經理歇斯底里的聲音響徹整個辦公室。我的直屬上司微笑著對我點點頭。

是的,我是希望留在這裡,但要有尊嚴地留在這裡。簽證很重要,卻不能任由它淩駕於一切之上,而忽略了自我的價值,輕視了這座城市求賢若渴的態度。我應該得到更多。

那時候,父親退休了。我開始考慮把父母接過來候鳥式居住,夏天在北方,冬天在香港——這就意味著我不能與別人合租了。而在香港生活,最大的一筆開支就是住房。

我那時候還在和第一份工作的“邪惡勢力”鬥智鬥勇,沒什麼錢。最後,我選擇了租房。一棟沒有電梯的公寓被分成三套獨立的套房,我們住在其中一套,裡面有小得轉不了身的廁所和開放的廚房。我媽睡覺的地方,頭頂就是做飯的鍋,而我如果不踩著我爸媽的床邁過兩個人的身體,就出不了門。

可奇怪的是,那是我特別開心的一年。

我媽有時候會在我們兩室一廳的家裡回憶:“為什麼那個時候不覺得擠,還特別高興?”

那時候,我們開始長期在香港一起生活,平生第一次,父母反過來投奔我,讓我供養他們,這份用盡心血培養我而終於得到回報的喜悅無可複製。我也在那時找到了我現在的工作,工資大幅增加,第一次被派去歐洲開會,這是比我資深很多的同事都沒有的機會。

我還記得,有一次回到家,因為剛爬了樓梯而氣喘吁吁,等喘勻了氣兒,我平靜地告訴爸媽,我升職了,漲薪了。

媽媽一頭紮進床上的被子裡,手舞足蹈得像個小孩:“我脫貧了!我這輩子終於脫貧了!”

這座城市給我們局促,更給我們希望,人住在出租屋裡,可前路一片明亮,怎麼會不高興呢?

我就這樣不斷地搬家,越搬越大;不斷挑戰新的項目,工資也穩步增加。而我還想說的是——這座城市裡有我的青春。

我發現自己是個舞癡。

自認為人生最輝煌的一刻,是和大學同學一起站在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_本來我是台下的組織者,那時,我看著他們練舞,就哭了起來,最後站在了佇列中。

我一直覺得如果工作了,就不可能再上臺跳舞。但現在才懂得,如果是真心喜愛,人生永遠沒有不可能。

2009年年底,放假後百無聊賴又發胖的我像無頭蒼蠅一樣沖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cosplay舞團。

把偶像的舞蹈、服飾、髮型和風格完全模仿下來,然後再呈現給觀眾,這就是偶像cosplay,三次元的真人比二次元的動漫角色更難模仿。如果你不接觸這群人,永遠不會知道原來還存在著如此龐大的群體,認真地做著這樣的活動。

那個時候,我在網上找到這個瀕臨解散的舞團,小心翼翼地問招新要求的年齡,負責招人的女孩回復說:“嗯,最大22歲。”我說:“哦,那我超齡了,謝謝你!再見!”她說:“你等等,我們太缺人了……”

後來,我發現自己的團友全都是中學生!

很快我又發現,和在內地的學校帶著拿獎的任務跳舞不同,這裡的一切努力,只與興趣有關,只與對偶像的愛有關。

我大學的時候也喜歡過“早安少女組”,中學時還幻想過加入青春美少女組合,可AKB48對我來說實在有點兒遙遠。但當瞭解了她們勵志的、帥氣的、可愛的舞蹈之後,小時候的偶像夢又回來了。

舞蹈的魔力傾注於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走位,對舞蹈的喜愛,讓我忘記了年齡和身份。

可是,和一群嘰嘰喳喳的小女孩相處真的是個問題。我小心翼翼,慢慢探尋這個圈子的規則。一開始,比我小7歲的隊長給了我一條很短的裙子,然後告訴我她們都穿這樣的。我只好用自己的方法湊合著改,比如拉長上身來補下身,比如把裙子縫在打底褲上防止走☆禁☆光……

雖然樣子並不體面,但我還是把自己的第一場秀撐下來了。

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要和一群小孩去做這樣的事,還要受委屈?其實我也不知道,只是單純的喜歡,想跳舞,而開始了就不想中途停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舞團在圈子裡越來越有名氣,我找到了擅長扮演的角色,擁有了很多粉絲。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與隊員們真正地融合到了一起。她們叫我站在中間,扮演隊長的角色,因為我喊口令最有氣勢。

當然,隊長還是那個隊長,她還會對跳錯或者遲到的我發脾氣,只不過遇到什麼事情,她開始會偷偷問我的意見,可能因為我是團裡年紀最大、經歷最多的那個吧。

我們的名氣越來越大,接受採訪,上雜誌,胃口也越來越大。

2011年年末,我們準備了8個月,只為贏得一場重要的比賽,如果贏了,就不只是口口相傳的無冕之王,而是真正的第一了。

比賽前一晚練習時,我穿上了比賽用的高跟靴子,結果不慎滑倒,膝蓋錯位,十字韌帶撕裂。疼到全身顫抖的我竟然自己一點點挪到街上打的去看醫生。不是沒人關心我,只是我不忍看見隊友們那擔憂而絕望的眼神。

舞蹈室的門關上之前,我跟隊長說:“你放心,我明天一定會上臺。”其實那個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我因悔恨和失落痛哭了一整晚,在粉絲專頁上給全隊和支持我們的人道歉,沒想到收穫了百餘個暖暖的問候和祝福。

我跟自己說:“即使腿會斷,即使會有後遺症,我明天還是一定要上臺!”無視醫生奇怪的眼神,我堅持說:“綁緊點兒,我一會兒還要跳舞。”

我做到了,可我們輸了。幾個人在舞臺上哭成一團,從此,我們之間好像有了一條無形的紐帶。能夠一起成功固然最好,能夠一起失敗、一起痛哭才是特別的緣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那次受傷讓我近一年沒法正常走路,現在跑多了膝蓋還會酸。可是,有一次舞團接受採訪,大家提起這件事,記者問我有什麼忠告要給現在的青少年,我還是鄭重地說:“不要做令你後悔的事情,如果那天我不上臺,我會後悔一輩子。所以,如果你有青春,盡情地揮灑吧。”

當年的中學生很快上了大學,有了其他的寄託。我們在柴灣青年廣場舉辦了屬於自己的畢業演出——最後的演出,我們穿上婚紗,跟這段美好的時光告別。

我是一個眼淺的人,不太能用粵語確切地表達心意,抱著鮮花,只是默默地對自己說:“我太幸運,我在香港遇到的,都是對我好的人。”

之後不久,我們又組了另一個舞團——只要是人生中真正喜愛的,就永遠沒有謝幕的時候吧。

就是這樣一群小我一截的香港女孩,成了會在男朋友向我求婚時突然出現在我身後的最好的朋友。

是的,我準備結婚了。對象是香港人,我的同學。我們在一起5年了。我們經歷了家長反對,一起奮鬥,直到成功的整個過程。

香港和所有的城市一樣,有著它的好與壞、激情與無奈。

有時候,走在香港的街道上,我會不由自主地抬頭看萬家燈火,密密麻麻、高聳入雲的住宅樓,人們被禁錮在一個個星火一樣渺小的視窗裡。這點點燈火中,什麼時候才有小小的一盞,是屬於我們兩個的?

有時候,我這樣安慰自己:“都知道香港好,所以房子就貴。”香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人們有錢買最好的日用品和食物,卻沒有錢住一間足夠大的房子。

話說回來,香港已經和我來的那年大不一樣了。現在,會有一些根本沒有來過或是對香港僅瞭解皮毛的人不斷地告誡我:“香港不行了!香港好亂的!”我也只是笑笑,然後沉默。

如果你不把這裡當成家,你永遠也不明白她的好。在這裡的每一刻,心是安定的,公共交通準時、方便,食品會滿足你對安全和美味的要求,醫療服務會讓你覺得安心,哪怕晚上蜷縮在狹小的公寓裡,依舊睡得安穩。

而我已經帶著全家選擇了這裡,因為這裡有我的愛情、我的青春、我的朋友、我的事業、我的大家小家……我對家鄉的印象,是遙遠的童年和繁重的課業,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香港一樣給我這樣的歸屬感。

一次在車上,朋友把耳機遞給我,叫我聽首歌,那是一首我沒聽過的歌。

聽到中段,我突然淚流滿面。那首歌叫《北京北京》。

朋友嚇壞了,說你是不是想家了,聽到北京那麼傷感。我說不是的,只是這首歌對我來說,就是《香港香港》——

我在這裡歡笑,我在這裡哭泣。

我在這裡活著,也在這兒死去。

我在這裡祈禱,我在這裡迷惘。

我在這裡尋找,在這裡失去。

香港,香港。

即使有時候你會讓我覺得無力,我依然不會離開你。在這兒我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這兒有太多讓我眷戀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