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現紅軍時期特殊武器“松樹炮”

在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的陳列館擺放著這樣一門炮:材質取自松樹樹幹,整門炮長3.2米,內徑8釐米,外徑17.5釐米,重100多千克,由炮尾和炮身兩部分組成。炮尾被削成壺嘴狀,在其右上方特意留了一個小圓孔,

那是炮的點火部位。炮身分為上下兩合,為承受火藥發射的張力,使用三根圓形鐵環固定。

該炮是後人依照文家市大捷中所用炮原型按1:1的比例複製而成。原物由當時輔助紅軍作戰的當地赤衛隊打造而成,攻擊距離最高達300多米,

殺傷範圍達20平米,球形炮彈的原料主要是黑硝、鐵釘、石塊、瓦片等。它的發射原理很簡單:先是將炮尾部分插入土中,用來減緩發射引發的後座力;然後,使炮身朝上傾斜放置,炮口方向對準攻擊目標;最後,從炮尾處點燃引線,待引線觸發炮身的火藥,炮彈便一蹴而就飛向敵方陣地,即完成發射。

據當地老人回憶,松樹炮因使用起來靈活多變,易於設伏,又易於打陣地戰,

所以在文家市大捷時重創了國民黨反動派戴鬥垣部。戰鬥中,松樹炮被常常放置在敵人不易察覺的高地,等敵人逼近時,發射幾發炮彈後,就馬上轉移至另一個地方,從而起到了避而不戰,一戰便挫傷其要害的作用。相關資料佐證,農民赤衛軍的松樹炮創下了殲滅敵軍幾個排的戰績,這為當時紅軍部隊成功消滅戴部一個旅提升了強大的勢氣。

不過,松樹炮也有它的局限性,

由於它做工粗糙,材質不佳,往往在經歷一次戰鬥後,炮身就會擠裂開,炮口也嚴重變形,從而致使炮彈偏離即定目標。

也許很多人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時代發展到那個階段,紅軍還用這麼落後的武器呢?16世紀的中國的金屬火炮就已經在大規模使用,況且青銅與生鐵遠比松樹堅固得多,射程數達千米,威力也遠比松樹炮大得多,難道中國近代的技術不如古代?帶著這些疑問,

筆者經多方查找相關資料,將原因列為以下幾點:首先,非常時刻,無暇顧及武器製造。在三四十年代,我軍正處於抗日與反國民黨圍剿的關鍵時刻,各根據地雖設有軍械廠,也只有維修簡單槍支和生產極少子彈的能力,要製造重武器火炮更是無從談起;其次,條件有限,後備資源嚴重不足。製造重武器須相當大的冶金工業規模,我軍因起步晚,工業基礎薄弱,製造重武器火炮所要用到冶煉鋼、鐵設備和技術根本得不到保障;最重要的是,
當時的國民政府擁有中國東部地區的實際控制權,對蘇區實行資金、技術、資源、人員等嚴密封鎖,導致我軍無論是進口還是內銷重型武器都存在極大的瓶頸。

綜上所述,松樹炮才在當時的革命戰爭中成就了它的傳奇。(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