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高尚的人,毛主席贊他最會打仗

今年是粟裕大將誕辰110周年,他曾在1949年5月指揮我軍第三野戰軍解放了上海。8月6日下午,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上海市國防教育基金會在市社聯大樓共同舉辦“紀念粟裕大將誕辰110年座談會”,

緬懷粟裕大將輝煌人生及對建立新中國做出的傑出貢獻。

座談會主要嘉賓合影

出席座談會的嘉賓有全國政協常委、原總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上將,原新四軍第一師老戰士、上海警備區原副政委、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阮武昌,海軍上海基地原副司令員蘇榮,海軍上海基地原副參謀長鮑奇,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海軍某部原政委劉蘇閩少將、上海市國防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劉建,

上海警備區原副政委孫進少將,中國金融資訊中心黨委副書記羅琦,上海市國防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粟剛兵和周金虎同志,上海市國防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詹廣泉同志,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雲,副會長兼秘書長顏甯,副會長楊元華、陳揮、張曉宇、童志強、曹景文同志和學術界的專家教授、新四軍研究會的會員等。
粟裕大將的親屬粟寒生出席了會議並發言。

全體嘉賓觀看紀錄片《粟裕大將》

座談會的第一項議程是莊嚴的奏唱國歌,之後全體與會人員觀看了紀錄片《粟裕大將》。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雲教授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雲教授首先致辭,他代表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熱烈祝賀會議的召開,感謝嘉賓的參會。他認為紀念粟裕大將,就是要解讀和讀懂他的故事,學習和研究他的思想,弘揚和傳承他的精神,堅決聽從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指揮,

為實現強國夢和強軍夢而努力奮鬥。

上海市國防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劉建

上海市國防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劉建同志接著致辭。他說,粟裕同志戎馬一生,身經百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粟裕同志文武兼備,有膽有識,

戰役指揮奇妙,戰略見解深邃,以精湛的軍事指揮藝術,創造出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戰爭奇跡;粟裕同志居安思危,殫精竭慮,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粟裕同志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功高不傲,嚴於律己,具有堅韌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風亮節。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阮武昌將軍

89歲的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阮武昌將軍作了題為《一個高尚的人》的發言。

阮武昌曾於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在粟裕領導下的新四軍一師、華東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工作,有幸親身感受粟裕大將的高風亮節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他講述了“兩讓司令”、兩次“斗膽直陳”等事例,反映粟裕大將的高尚品德。

1945年10月,當粟裕獲悉中央要他擔任華中軍區司令員,立即建議由張鼎丞同志為司令員,自己任副司令員。華中局沒有同意,他又去電中央,再次提出請求:“鼎丞同志不論在才德資各方面,均遠較職為高超。……以有利今後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為司令,職當盡力協助……。”這樣才獲得中央批准。1948年5月,陳毅同志調中原野戰軍工作,中央決定由粟裕同志接任華野司令。粟裕向中央報告說,華野“離不開陳軍長”,建議陳毅同志在中原野戰軍工作期間,仍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自己臨時代替主持華野工作。最後中央也採納了他的意見。

1946年6月和1948年1月,中央先後兩次發電就出擊淮南和先期渡江的部署徵求粟裕同志意見。粟裕同志一面積極作執行中央決定的各項準備,一面調查分析淮南和蘇中以及湘、贛、閩、浙和中原的有關情況,比較利弊得失,認為先在蘇中和中原作戰,較之先在淮南和長江以南作戰更為有利,便大膽向中央提出,後經中央採納,取得了蘇中戰役和豫東戰役的輝煌勝利。粟裕同志常說,打仗是要死人的,如果不敢把看出來的問題講出來,就會多死人,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因此,出於對戰爭和對黨和人民利益的負責,他能做到不唯上、不唯書,總是毫無保留地向上級陳述自己的想法。

粟裕大將另一高尚之處是“不居功,不諉過”。粟裕大將戰功卓著,廣受誇獎,尤其是毛澤東同志多次給予他高度讚譽,可是他對此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總是說:“我之所以能對革命作出點貢獻,是毛主席、中央軍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野戰軍配合的結果,是廣大指戰員流血犧牲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持的結果,我個人只是滄海一粟。”但當戰鬥遇到挫折,他卻勇於承擔責任,從不諉過於人。1947年7月南麻、臨朐戰役失利,有諸多客觀原因,特別是部隊由於連續作戰,減員較多,體質下降,加之連日大雨,給部隊行動帶來很大困難。但粟裕同志卻嚴于責己,去電黨中央和華東局,要求給與處分。

粟裕大將顧全大局,忍辱負重。1958年在由彭德懷同志主持的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同志受到錯誤批判,遭到不公正待遇,會後並被免去總參謀長職務。但他始終相信黨,相信人民群眾,對理想信念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同志遭受批判,有人建議他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申冤,可是粟裕同志卻嚴肅地表示:“我絕不利用黨內政治風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幾十年的革命實踐足夠說明自己。”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顧問蘇榮將軍

92歲的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顧問蘇榮將軍做了題為《毛澤東主席高度讚譽:粟裕最會打仗》的發言。

蘇榮將軍曾是粟裕大將兼任校長的新四軍蘇中公學第一期的學生,解放後有機會多次聆聽粟裕大將談論戰鬥年代話題,他回憶了3點粟裕大將的全域戰略思想及其貢獻。

第一是充分掌握敵我雙方的規律,不拘一格,靈活作戰。粟裕同志打仗最講辯證法,他曾和蘇榮說:“……打仗首先要全面摸清敵情,瞭解越細越容易辨別真偽,找出規律;同時還要熟悉自己部隊的素質特點,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第二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粟裕同志曾與蘇榮說,首先考慮如何把仗打勝,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改變敵我態勢;第二要考慮其戰略意義,要有利於全域發展。因此,粟裕同志在思考打第一仗時,就考慮到第二、第三仗……甚至最後一仗怎樣打。所以他策劃的戰役、戰鬥總是勝券在握,仗越打越大,其中有幾個戰役頗有特色:一是蘇中七戰七捷。二是淮海戰役。華野在戰前是36萬9千人,戰役結束時增長到55萬1千人。三是上海戰役。部隊從浦東和浦西兩路鉗擊吳淞,封鎖敵人海上退路,迫使其在吳淞周圍與我軍決戰,最後殲敵15萬3千餘人,把一個完整的上海交給了人民。

第三是在各個戰略階段的關鍵時刻,向中央軍委提出的戰略建議均被採納。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遭到困境時,粟裕作為軍團參謀長,就提出“部隊應立即分兵,迅速實現由正規軍轉變為遊擊隊,由正規戰轉變為遊擊戰”的兩個戰略轉變。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同志的戰略全域思維更加成熟全面,及時地提出了決策建議,有的甚至是“斗膽直陳”,均為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所採納,改變了中央原先的戰略方針和戰略計畫。當濟南戰役仍在進行時,粟裕建議舉行淮海戰役,當即獲得批准。毛主席說過:“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1961年9月23日,毛主席在武漢會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談及解放軍軍事統帥時說:“我的這些戰友中,數粟裕最會打仗。”

上海市新四軍研究會一師分會代表粟剛兵

上海市新四軍研究會一師分會代表粟剛兵同志分享了《粟裕大將生活中的幾件小事》。第一件事是粟裕大將多次關心照顧老同事、烈士劉炎的妻子陳模及其孩子們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第28軍代軍長肖鋒因在金門戰役中失利不斷自責。粟裕大將鼓勵肖鋒,28軍面對數倍於已的敵人打得極其頑強,打出了軍威,他若再帶兵作戰,一定點名要28軍。此後,他還帶病為28軍被俘後回大陸的將士們落實政策。第三件事是粟裕大將熱心幫助一名從未謀面、曾經支援過解放軍的張姓老人,幫助其在上海就醫並安排人看望。

粟裕大將的次子粟寒生

粟裕大將的次子粟寒生同志首先講述了其父親九死一生的戰鬥經歷,尤其是第一次嚴重負傷的經歷。南昌起義後,起義軍余部向西北轉移,粟裕所在排奉命掩護,一顆子彈打中了他的太陽穴,鮮血直流,當場昏迷,排長卸下其駁殼槍,丟下他走了。蘇醒後,他咬緊牙關站起來,腿一軟順著山坡滾到水田裡,幸而被後續部隊戰友發現並救治。

粟寒生還回憶其父親始終心系軍隊和國家命運,即使在1958年被扣帽子後,他被要求不要再過問部隊之事,仍然沒有因此氣餒。1962年,蔣軍準備反攻大陸,他積極提出戰鬥建議;文革期間,為了瞭解我國邊防戰略情況,他50天內跑遍7000多公里;1979年,他作了《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報告,引起廣泛重視。

最後,粟寒生說紀念他父親,就是要學習他堅定不移跟黨走、始終心系軍隊建設和永不退縮的崇高精神,號召下一代繼承父輩的優良革命傳統。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劉蘇閩少將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劉蘇閩少將作題為《赤膽忠心立天地 雄才大略鑄豐碑》的報告。

劉蘇閩從四個方面回顧粟裕大將光輝的革命業績,感悟他卓越的領導指揮藝術,並表達了對他深切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一是赤膽忠心、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1925年,粟裕在讀書期間逐漸建立起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信念。192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粟裕毅然轉為中共正式黨員。1927年8月,他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跟著朱德、陳毅艱難轉戰粵、閩、贛、湘。後來參加了湘南暴動,上井岡山。1934年7月,粟裕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在方志敏、尋淮洲領導下轉戰閩、浙、贛、皖。1935年先遣隊失利,粟裕率幾百人突出重圍,組成紅軍挺進師,任師長。1958年,粟裕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和鬥爭,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帽子,並解除總參謀長職務,調任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79年,粟裕向組織上提出了要求平反的申述,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及時解決。在身處異境的情況下,粟裕表現出堅強的黨性。

二是英勇善戰、敢於擔當的英雄氣概。1928年6月,敵軍“進剿”井岡山。朱德命令時任連長粟裕控制老七溪嶺。敵先頭部隊已佔領該地。粟裕組織了多次進攻未獲成功,便迅速調整戰術,帶領一部分人員採取隱蔽迂回接敵,迅速沖上了制高點,發現身後僅有九人,即刻分成兩組,6人控制制高點,接應後續部隊。他自己只帶了3名戰士,出其不意地沖了下去,俘虜了100多名敵人,取得了戰鬥勝利。1940年9月,國民黨魯蘇戰區副司令韓德勤派兵進攻新四軍黃橋根據地,新四軍顧全大局,主動放棄黃橋以北陣地。在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孤立韓頑的同時,陳毅在嚴徐莊掌握全域,粟裕作為一線指揮員,誘敵深入,在運動中各個殲敵。黃橋我軍只有7千人,共殲敵1.1萬餘人 。1947年5月,陳毅、粟裕指揮的孟良崮戰役是一次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重大戰役。粟裕6次負傷中,有3次是重傷,左臂和頭部落下殘疾,右臂中的彈頭在體記憶體了近22年才取出。

三是運籌帷幄、決戰決勝的雄才大略。粟裕長期處於一線,熟悉情況,積累了豐富的領導和作戰指揮經驗,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貫徹軍委的戰略決策,敢於和善於提出不同意見。1946年,在中央軍委、毛主席和陳毅的高度信任和器重下,粟裕挑起了華東戰場戰役指揮的重擔,協助陳毅指揮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等著名戰役。1948年5月,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指揮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1948年11月,粟裕參與指揮淮海戰役,並直接指揮了華東野戰軍作戰,繼又參加了指揮京滬杭戰役,渡過長江,解放南京、杭州、上海。

四是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的高風亮節。粟裕不居功自傲,不計較名利得失,“兩讓司令”的故事被傳為佳話。粟裕同志勇於承擔責任,嚴於解剖自己。1949年11月15日和22日,粟裕兩次致電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做檢討:關於金門島戰鬥失利,雖由於該方面之高級幹部犯輕敵、驕傲與急躁等毛病,但自己未盡到檢查與督導之責,亦不能辭其責咎。粟裕同志敬業奉獻,勤奮工作。在擔任總參領導時,經常帶病堅持工作,周總理多次懷著痛惜的心情對他說,“你是個不會休息的人!”。粟裕同志以史育人、弘揚傳統。幾十年來,粟裕善於總結經驗、研究理論,留下了大量論著,僅《粟裕文選》就有181萬多字。他撰寫了許多回憶錄,並注重用黨和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教育後人,用親身經歷啟示後人。

全國政協常委、原總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上將

最後,全國政協常委、原總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上將作總結發言。他說,隨著時間推移,有的人逐漸被淡忘,而有的人卻越來越受到人民的崇敬、緬懷和追思,粟裕大將軍就是這樣的人。首先,他具有第一代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特質,從理性認識出發,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立場和定力。其次,他具有戰略家的非凡眼光和膽略,掌握了實事求是這一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第三,他具有軍事家的高超指揮才能和藝術。此外,他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範和胸懷,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因此,我們紀念粟裕大將,就是要按照習主席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走強軍之路。

座談會在奏唱《新四軍軍歌》中結束。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顏甯

會議由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顏甯主持。

作者:李志琴、賴幸

攝影:李雪嫣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阮武昌將軍

89歲的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名譽會長阮武昌將軍作了題為《一個高尚的人》的發言。

阮武昌曾於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在粟裕領導下的新四軍一師、華東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工作,有幸親身感受粟裕大將的高風亮節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他講述了“兩讓司令”、兩次“斗膽直陳”等事例,反映粟裕大將的高尚品德。

1945年10月,當粟裕獲悉中央要他擔任華中軍區司令員,立即建議由張鼎丞同志為司令員,自己任副司令員。華中局沒有同意,他又去電中央,再次提出請求:“鼎丞同志不論在才德資各方面,均遠較職為高超。……以有利今後工作起見,特再電呈,請求中央以鼎丞為司令,職當盡力協助……。”這樣才獲得中央批准。1948年5月,陳毅同志調中原野戰軍工作,中央決定由粟裕同志接任華野司令。粟裕向中央報告說,華野“離不開陳軍長”,建議陳毅同志在中原野戰軍工作期間,仍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自己臨時代替主持華野工作。最後中央也採納了他的意見。

1946年6月和1948年1月,中央先後兩次發電就出擊淮南和先期渡江的部署徵求粟裕同志意見。粟裕同志一面積極作執行中央決定的各項準備,一面調查分析淮南和蘇中以及湘、贛、閩、浙和中原的有關情況,比較利弊得失,認為先在蘇中和中原作戰,較之先在淮南和長江以南作戰更為有利,便大膽向中央提出,後經中央採納,取得了蘇中戰役和豫東戰役的輝煌勝利。粟裕同志常說,打仗是要死人的,如果不敢把看出來的問題講出來,就會多死人,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因此,出於對戰爭和對黨和人民利益的負責,他能做到不唯上、不唯書,總是毫無保留地向上級陳述自己的想法。

粟裕大將另一高尚之處是“不居功,不諉過”。粟裕大將戰功卓著,廣受誇獎,尤其是毛澤東同志多次給予他高度讚譽,可是他對此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總是說:“我之所以能對革命作出點貢獻,是毛主席、中央軍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野戰軍配合的結果,是廣大指戰員流血犧牲的結果,是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持的結果,我個人只是滄海一粟。”但當戰鬥遇到挫折,他卻勇於承擔責任,從不諉過於人。1947年7月南麻、臨朐戰役失利,有諸多客觀原因,特別是部隊由於連續作戰,減員較多,體質下降,加之連日大雨,給部隊行動帶來很大困難。但粟裕同志卻嚴于責己,去電黨中央和華東局,要求給與處分。

粟裕大將顧全大局,忍辱負重。1958年在由彭德懷同志主持的軍委擴大會議上,粟裕同志受到錯誤批判,遭到不公正待遇,會後並被免去總參謀長職務。但他始終相信黨,相信人民群眾,對理想信念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同志遭受批判,有人建議他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申冤,可是粟裕同志卻嚴肅地表示:“我絕不利用黨內政治風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幾十年的革命實踐足夠說明自己。”

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顧問蘇榮將軍

92歲的新四軍老戰士、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顧問蘇榮將軍做了題為《毛澤東主席高度讚譽:粟裕最會打仗》的發言。

蘇榮將軍曾是粟裕大將兼任校長的新四軍蘇中公學第一期的學生,解放後有機會多次聆聽粟裕大將談論戰鬥年代話題,他回憶了3點粟裕大將的全域戰略思想及其貢獻。

第一是充分掌握敵我雙方的規律,不拘一格,靈活作戰。粟裕同志打仗最講辯證法,他曾和蘇榮說:“……打仗首先要全面摸清敵情,瞭解越細越容易辨別真偽,找出規律;同時還要熟悉自己部隊的素質特點,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第二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粟裕同志曾與蘇榮說,首先考慮如何把仗打勝,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改變敵我態勢;第二要考慮其戰略意義,要有利於全域發展。因此,粟裕同志在思考打第一仗時,就考慮到第二、第三仗……甚至最後一仗怎樣打。所以他策劃的戰役、戰鬥總是勝券在握,仗越打越大,其中有幾個戰役頗有特色:一是蘇中七戰七捷。二是淮海戰役。華野在戰前是36萬9千人,戰役結束時增長到55萬1千人。三是上海戰役。部隊從浦東和浦西兩路鉗擊吳淞,封鎖敵人海上退路,迫使其在吳淞周圍與我軍決戰,最後殲敵15萬3千餘人,把一個完整的上海交給了人民。

第三是在各個戰略階段的關鍵時刻,向中央軍委提出的戰略建議均被採納。在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遭到困境時,粟裕作為軍團參謀長,就提出“部隊應立即分兵,迅速實現由正規軍轉變為遊擊隊,由正規戰轉變為遊擊戰”的兩個戰略轉變。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同志的戰略全域思維更加成熟全面,及時地提出了決策建議,有的甚至是“斗膽直陳”,均為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所採納,改變了中央原先的戰略方針和戰略計畫。當濟南戰役仍在進行時,粟裕建議舉行淮海戰役,當即獲得批准。毛主席說過:“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1961年9月23日,毛主席在武漢會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談及解放軍軍事統帥時說:“我的這些戰友中,數粟裕最會打仗。”

上海市新四軍研究會一師分會代表粟剛兵

上海市新四軍研究會一師分會代表粟剛兵同志分享了《粟裕大將生活中的幾件小事》。第一件事是粟裕大將多次關心照顧老同事、烈士劉炎的妻子陳模及其孩子們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第28軍代軍長肖鋒因在金門戰役中失利不斷自責。粟裕大將鼓勵肖鋒,28軍面對數倍於已的敵人打得極其頑強,打出了軍威,他若再帶兵作戰,一定點名要28軍。此後,他還帶病為28軍被俘後回大陸的將士們落實政策。第三件事是粟裕大將熱心幫助一名從未謀面、曾經支援過解放軍的張姓老人,幫助其在上海就醫並安排人看望。

粟裕大將的次子粟寒生

粟裕大將的次子粟寒生同志首先講述了其父親九死一生的戰鬥經歷,尤其是第一次嚴重負傷的經歷。南昌起義後,起義軍余部向西北轉移,粟裕所在排奉命掩護,一顆子彈打中了他的太陽穴,鮮血直流,當場昏迷,排長卸下其駁殼槍,丟下他走了。蘇醒後,他咬緊牙關站起來,腿一軟順著山坡滾到水田裡,幸而被後續部隊戰友發現並救治。

粟寒生還回憶其父親始終心系軍隊和國家命運,即使在1958年被扣帽子後,他被要求不要再過問部隊之事,仍然沒有因此氣餒。1962年,蔣軍準備反攻大陸,他積極提出戰鬥建議;文革期間,為了瞭解我國邊防戰略情況,他50天內跑遍7000多公里;1979年,他作了《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報告,引起廣泛重視。

最後,粟寒生說紀念他父親,就是要學習他堅定不移跟黨走、始終心系軍隊建設和永不退縮的崇高精神,號召下一代繼承父輩的優良革命傳統。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劉蘇閩少將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劉蘇閩少將作題為《赤膽忠心立天地 雄才大略鑄豐碑》的報告。

劉蘇閩從四個方面回顧粟裕大將光輝的革命業績,感悟他卓越的領導指揮藝術,並表達了對他深切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一是赤膽忠心、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1925年,粟裕在讀書期間逐漸建立起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信念。192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粟裕毅然轉為中共正式黨員。1927年8月,他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跟著朱德、陳毅艱難轉戰粵、閩、贛、湘。後來參加了湘南暴動,上井岡山。1934年7月,粟裕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在方志敏、尋淮洲領導下轉戰閩、浙、贛、皖。1935年先遣隊失利,粟裕率幾百人突出重圍,組成紅軍挺進師,任師長。1958年,粟裕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和鬥爭,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帽子,並解除總參謀長職務,調任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79年,粟裕向組織上提出了要求平反的申述,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及時解決。在身處異境的情況下,粟裕表現出堅強的黨性。

二是英勇善戰、敢於擔當的英雄氣概。1928年6月,敵軍“進剿”井岡山。朱德命令時任連長粟裕控制老七溪嶺。敵先頭部隊已佔領該地。粟裕組織了多次進攻未獲成功,便迅速調整戰術,帶領一部分人員採取隱蔽迂回接敵,迅速沖上了制高點,發現身後僅有九人,即刻分成兩組,6人控制制高點,接應後續部隊。他自己只帶了3名戰士,出其不意地沖了下去,俘虜了100多名敵人,取得了戰鬥勝利。1940年9月,國民黨魯蘇戰區副司令韓德勤派兵進攻新四軍黃橋根據地,新四軍顧全大局,主動放棄黃橋以北陣地。在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孤立韓頑的同時,陳毅在嚴徐莊掌握全域,粟裕作為一線指揮員,誘敵深入,在運動中各個殲敵。黃橋我軍只有7千人,共殲敵1.1萬餘人 。1947年5月,陳毅、粟裕指揮的孟良崮戰役是一次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重大戰役。粟裕6次負傷中,有3次是重傷,左臂和頭部落下殘疾,右臂中的彈頭在體記憶體了近22年才取出。

三是運籌帷幄、決戰決勝的雄才大略。粟裕長期處於一線,熟悉情況,積累了豐富的領導和作戰指揮經驗,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貫徹軍委的戰略決策,敢於和善於提出不同意見。1946年,在中央軍委、毛主席和陳毅的高度信任和器重下,粟裕挑起了華東戰場戰役指揮的重擔,協助陳毅指揮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等著名戰役。1948年5月,粟裕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指揮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1948年11月,粟裕參與指揮淮海戰役,並直接指揮了華東野戰軍作戰,繼又參加了指揮京滬杭戰役,渡過長江,解放南京、杭州、上海。

四是無私奉獻、鞠躬盡瘁的高風亮節。粟裕不居功自傲,不計較名利得失,“兩讓司令”的故事被傳為佳話。粟裕同志勇於承擔責任,嚴於解剖自己。1949年11月15日和22日,粟裕兩次致電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做檢討:關於金門島戰鬥失利,雖由於該方面之高級幹部犯輕敵、驕傲與急躁等毛病,但自己未盡到檢查與督導之責,亦不能辭其責咎。粟裕同志敬業奉獻,勤奮工作。在擔任總參領導時,經常帶病堅持工作,周總理多次懷著痛惜的心情對他說,“你是個不會休息的人!”。粟裕同志以史育人、弘揚傳統。幾十年來,粟裕善於總結經驗、研究理論,留下了大量論著,僅《粟裕文選》就有181萬多字。他撰寫了許多回憶錄,並注重用黨和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教育後人,用親身經歷啟示後人。

全國政協常委、原總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上將

最後,全國政協常委、原總政治部副主任童世平上將作總結發言。他說,隨著時間推移,有的人逐漸被淡忘,而有的人卻越來越受到人民的崇敬、緬懷和追思,粟裕大將軍就是這樣的人。首先,他具有第一代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特質,從理性認識出發,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立場和定力。其次,他具有戰略家的非凡眼光和膽略,掌握了實事求是這一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第三,他具有軍事家的高超指揮才能和藝術。此外,他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範和胸懷,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因此,我們紀念粟裕大將,就是要按照習主席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走強軍之路。

座談會在奏唱《新四軍軍歌》中結束。

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顏甯

會議由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顏甯主持。

作者:李志琴、賴幸

攝影:李雪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