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田殘膜污染日趨嚴重,別把治理難題留給子孫後代!

圖片來自網路

本報記者 朱 彤 通訊員 任 江

“治理農田殘膜污染是我們亟待攻克的難題,

又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法律法規、補貼政策、地膜減量化應用、可降解地膜應用、PE地膜機械化回收、高強度地膜推廣應用以及回收殘膜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問題,必須綜合施策、常抓不懈。”8月5日,在新疆石河子市出席第十一次全國微灌大會暨中國塑協塑膠節水器材專委會2017年年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表示。

陳學庚在上世紀80年代曾和兵團眾多科技工作者研發出棉花鋪膜播種機系列產品,

填補我國地膜植棉機械化應用領域空白。然而近年來,環境治理和殘膜回收成了他的心頭之痛:“我餘生就是要和國內眾多科技工作者一起奮鬥,攻克農田殘膜污染治理瓶頸,一定不把農田殘膜污染治理這個難題留給子孫後代。”

“新疆大面積應用地膜種植已有30餘年,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目前覆膜種植的農作物已由棉花擴展到番茄、玉米、甜菜、辣椒、瓜類等,

總面積5000余萬畝。”陳學庚介紹。

與此同時,地膜殘留污染也呈現日趨嚴重態勢,成為“白色污染”,破壞了環境,也影響了新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治理農田殘膜污染,要針對殘膜治理制定相應政策和法規。”陳學庚認為,“首先,要在全民中樹立土地保護意識,給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一片淨土。明確規定農用地膜的強度,凡不可降解的農用地膜強度應達到規定標準,

為秋後機械化回收創造基本條件;其次,要確立‘誰使用誰回收’的原則,嚴格規定當年新鋪地膜的殘膜回收率,達不到回收標準的,應用經濟手段予以處罰,達到回收標準的,應明確給予獎勵。經濟杠杆的撬動是最具有實際效果的,要儘快制定當年新鋪地膜的回收率標準;再次,要把殘膜污染治理的意識變成全民的自覺行動。”

陳學庚認為,農田殘膜污染治理是個系統工程,

含蓋地膜減量化應用、可降解地膜應用等眾多問題。目前要做好普通PE地膜的回收工作,現在的目標應是“不欠新賬,逐步還老賬”,“當年新鋪地膜回收率應達到85%以上,秋後殘膜回收率達不到標準的,應禁止對土地進行耕翻,因為殘膜翻入土壤中,再將殘膜從土壤中回收,花費的人力物力將增加4—5倍”。

陳學庚還建議,加大對可降解膜的研究開發和試驗力度,

要在不同土壤、氣候條件下進行降解研究和試驗;加大對新型殘膜回收機械的研究開發力度,新型殘膜回收機械應達到容易操作,作業效率高、使用可靠性高,回收率能達到90%以上、作業費中殘膜回收成本不超20元等標準,此外,殘膜回收機械還要具備自動卷膜功能,回收的殘膜卷可方便集中堆放,而回收後的殘膜含雜率要偏低,要為資源化利用創造基本條件。

此外,他還建議做好不同作物使用不同特性地膜覆蓋的評估工作。“膜覆種植產生的效益不是很明顯,而且生長期能滿足作物成熟要求的,可以不使用地膜。比如在石河子墾區種植玉米、奎屯墾區種植甜菜就可以不用地膜。在地膜應用方面,要根據不同作物的殘膜回收難度、適應性、增產效果等綜合因素,確定使用降解膜或者PE地膜,比如種植番茄,殘膜回收難度太大,應使用可降解膜。”陳學庚表示。

他還建議做好不同作物使用不同特性地膜覆蓋的評估工作。“膜覆種植產生的效益不是很明顯,而且生長期能滿足作物成熟要求的,可以不使用地膜。比如在石河子墾區種植玉米、奎屯墾區種植甜菜就可以不用地膜。在地膜應用方面,要根據不同作物的殘膜回收難度、適應性、增產效果等綜合因素,確定使用降解膜或者PE地膜,比如種植番茄,殘膜回收難度太大,應使用可降解膜。”陳學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