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速度自查!寶寶1歲半還不會走路,原來是因為這個疾病!

有些孩子走路早,有些晚,

但超過一歲半還不會走,

或者容易摔倒,

就應該引起重視了

不會走路的原因有很多,需要父母們對症下藥!

01 泉州女童1歲多了還不會走路

家住泉州泉港的玉兒(化名),超過17個月還走不穩,而且容易摔倒,雙腳似乎沒有什麼力氣。家長以為孩子只是走路晚,也沒太在意。

玉兒15個月大時,

當地醫生建議家長給寶寶補鈣,這樣走路才有力氣。但補鈣到17個月,玉兒還是不會走路,他們帶來省立醫院檢查,一查是“髖關節脫位”。因為發現太晚,必須手術復位。醫生說,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6個月內發現,可避免手術。

“好多孩子一檢查是‘髖關節完全脫位’,但都太晚發現了。”主治醫師說。

▲玉兒的手術照片,她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恢復期。

“左側髖關節完全脫位,右側髖關節發育不良。”醫生說,孩子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普通的矯正已經不起作用,只能通過手術復位。之後還要戴6個月的石膏加以固定。

經過治療,現在孩子走路、跑步看起來都正常,但髖關節發育並沒有完全恢復,還要定期複查、隨訪。

02 福州男童發現病不治療

福州有一名寶寶,

在1個多月就發現了“髖關節脫位”。醫生接診後,給寶寶穿上一件特製的“吊帶衣”,把寶寶的雙腿固定住,這是Pavlik吊帶矯正。

但這項治療,一個半月內不能洗澡,家中長輩心疼寶寶,關鍵是他們覺得寶寶目前看不出有何症狀,就讓孩子把“吊帶衣”脫下,不穿了。

寶寶6個月大時,再來檢查。做完X光,父母看見片子上一根骨頭脫出來,孩子右側的髖關節完全脫位。他們這才追悔莫及。

但因為耽誤了治療,寶寶必須住院,先牽引,再打石膏固定數個月。

兒科門診2/3都在諮詢此病

據悉,“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病率約為1~3‰。近年來,因為新生兒的42天體檢,越來越多的髖關節發佈不良的孩子被篩查出來。但也有不少漏診的病例,一是基層兒保體檢醫生意識不夠,二是光靠手法檢查,也會遺漏。

髖關節發育不良不治療,會對孩子造成一輩子的影響。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若在幼兒階段尤其是在嬰兒期6個月前及時干預,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特別是3個月內的寶寶,及早矯治,大部分孩子可完全正常發育。

這樣自查,儘早發現

爸爸媽媽在家可通過“蛙式外展”等方法,來自查孩子是否存在髖關節發育不良:

1. 蛙式外展:將小孩平放在床上,觀察雙腿是否等長,再將小孩屈膝屈髖,並向外展開髖關節,正常小孩的膝蓋外側可以接近床面。如果腿張不開,不能放平需要注意。

2. 患側下肢比健康的短,兩邊臀紋、腿紋不對稱,蹬腿無力,活動患腿時有彈響感。

▲臀紋、腿紋不對稱

3. 小兒開始學步走路時,如發現小兒步態不穩,上半身一搖一晃,或者像鴨子走路一樣,左右搖擺,而且容易摔倒,爬樓梯困難需要及時檢查。

4. 此外,家長也可結合孩子出生前是否有羊水偏少、臀位,以及父母或者哥哥、姐姐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病史等綜合判斷。

如果存在上述情況,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相關B超(6個月以下)、X光(6個月以上)等檢查進行確診。

【點點媽溫馨提示】

腿紋不對稱的寶寶不一定存在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但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寶寶一定存在腿紋不對稱。

所以當被檢查出寶寶臀部及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時,不用過於擔心,但也不能置之不理,這時需要爸爸媽媽帶寶寶去做一些相關輔助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存在髖關節發育不良。

因為,一旦真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如果沒有早發現,早治療,就會造成寶寶以後走路跛行。6月齡以內的寶寶,可以通過B超來檢查;6月齡以外的,可以通過拍X線片來確定。

如能發現,越早治療,治療越簡單,效果也越好。一些研究發現,有給寶寶包“蠟燭包”或“捆腿”的習慣的地區,患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明顯增高。

所以,堅持科學的養育方式,對寶寶真的受益終身。

【特別說明:視頻、圖片、資料來自網路、DrG科學育兒、媽媽知道,由點點媽整理發佈,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議或者內容,請聯繫點點媽,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欲知更多內容,請移步(點點媽BOSS訓練營)查看,你要的答案這裡都有,為寶寶的健康成長加分。

如果腿張不開,不能放平需要注意。

2. 患側下肢比健康的短,兩邊臀紋、腿紋不對稱,蹬腿無力,活動患腿時有彈響感。

▲臀紋、腿紋不對稱

3. 小兒開始學步走路時,如發現小兒步態不穩,上半身一搖一晃,或者像鴨子走路一樣,左右搖擺,而且容易摔倒,爬樓梯困難需要及時檢查。

4. 此外,家長也可結合孩子出生前是否有羊水偏少、臀位,以及父母或者哥哥、姐姐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病史等綜合判斷。

如果存在上述情況,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相關B超(6個月以下)、X光(6個月以上)等檢查進行確診。

【點點媽溫馨提示】

腿紋不對稱的寶寶不一定存在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但是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寶寶一定存在腿紋不對稱。

所以當被檢查出寶寶臀部及大腿內側皮膚皺褶不對稱時,不用過於擔心,但也不能置之不理,這時需要爸爸媽媽帶寶寶去做一些相關輔助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存在髖關節發育不良。

因為,一旦真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如果沒有早發現,早治療,就會造成寶寶以後走路跛行。6月齡以內的寶寶,可以通過B超來檢查;6月齡以外的,可以通過拍X線片來確定。

如能發現,越早治療,治療越簡單,效果也越好。一些研究發現,有給寶寶包“蠟燭包”或“捆腿”的習慣的地區,患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明顯增高。

所以,堅持科學的養育方式,對寶寶真的受益終身。

【特別說明:視頻、圖片、資料來自網路、DrG科學育兒、媽媽知道,由點點媽整理發佈,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議或者內容,請聯繫點點媽,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欲知更多內容,請移步(點點媽BOSS訓練營)查看,你要的答案這裡都有,為寶寶的健康成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