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整合·平衡·生態·反覆運算|青雲QingCloud CEO 黃允松,關於未來的創想

「傳統 IT 在向新 IT 模式進行轉變,構築於 IT 之上的應用,也改變著各個行業對於資料的獲取、傳輸、存放以及建立模式,使得生產和應用的流程處理,變得極度廉價和足夠快速,而當成本與速度解決之後,

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本文由青雲QingCloud CEO 黃允松在 QingCloud Insight 2017 上的演講內容整理而來,共 5573 字,閱讀大概需要15分鐘。

青雲QingCloud CEO 黃允松

非常感謝大家來參加一年一度的 QingCloud Insight。今年的會議議程比去年擴大了一倍,今年是兩天,去年是一天,希望我們的準備工作能夠讓各位愉快度過兩天,

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尋找商機,也能感知我們在科技上的投資對未來商業起到的良好推進和幫助作用。

如果是去年參加過第一屆 QingCloud Insight 大會的來賓,應該記得我曾經講過,為什麼我們這樣一家小公司會做這樣一個 Insight 大會。原因在於:在 IT 行業向雲端轉型的過程中,並不僅僅是技術手段的變化,簡單說並不是說把物理設備變成虛擬化、容器化的設備就是雲計算,

這僅僅是一個技術手段。更重要的原因是整個 IT 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雲模式下,應該包括舞臺的搭建,多姿多彩的應用程式,以及服務的呈現。從 Insight 內容安排上看,青雲自己占的分量很輕,大概占 20 - 30%,剩下 70 - 80% 是來自於我們的合作夥伴和客戶。我們搭建這個舞臺是希望大家能夠共同探索未來商業和服務的科技之動力所在。

今天,我主要分享從上一屆 QingCloud Insight 2016 年 7 月至今,我們的一些變化,

並分享一下我們未來一兩年在產品和科技方向上的一些想法。

在過去一年,統一納管在 QingCloud 平臺下的資料中心達到 28 個,新增了 11 個。目前來看,至少在中國,我們應該是在統一平臺下納管資料中心最多的。熟悉我們的人知道,我們的運維團隊的規模是非常非常小的。

反覆運算

去年內,我們發佈了很多新產品,這裡我列舉幾個對行業非常有意義的幾點。比如 SDN Passthrough,在去年年底發表,

做了很長時間。研發這款產品是為了解決容器在網路性能上的瓶頸,也就是如何在高壓力的網路負載情況下説明容器承載這些負載。我們推出這項技術,科技媒體圈的說法是「青雲為容器網路指明了發展之路」,我們也非常欣喜地將這項技術進行了開源,發表在 GitHub 上。

另外一個是 MySQL Plus,於今年剛剛發佈。為什麼當業界都在談論創新資料庫的時候,我們仍堅持在 MySQL 進行投資。

原因是超過九成的資料庫負載依然是偏傳統的。如果大家向青雲一樣會服務很多傳統行業,大家應該可以深刻的感知到廣泛存在的來自傳統系統帶來的壓力。然而你讓這些用戶完全拋棄過去幾十年的累積,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會使得整個應用程式的終端,甚至社會流程、社會服務的中斷。我們的看法是,求新的同時儘量確保應用程式在原來的模式之下,使用者的投資可以得到尊重。

接下來是我們最近剛剛推出 GPU Instance,為應對廣泛存在的對海量資料並行處理的需求。現在我們做的比較簡單,目前我們偏向的是 NVIDIA 的晶片產品,在未來我們會採用更多廠商的技術和產品,這意味著我們要對底層的框架做調整,而這正是我們團隊擅長的地方——對於底層框架的調整。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明天產品發佈會上也會有幾個項目與之有關,就是 QingStor™ 產品線。我們現在幾乎完整打造全系列的存儲產品線。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品家族,從物件存儲、NAS、分散式塊存儲;從普通機械設備驅動到目前流行的電子設備驅動。整個產品線基本覆蓋所有我們對於資料的管理、存放、分析這類作為底層存儲後端的廣泛需求。後面寫了TM,因為我們覺得這很重要。

服務矩陣,我們在原有公有雲、私有雲兩項的基礎上,在過去一年中嘗試新增服務矩陣,推出託管雲和混合雲。目前全球範圍內能夠做到四位一體,暨公、私、混、托,四位元一體通過一套代碼邏輯進行統一管理,只有我們一家。無論中國和美國,應該沒有第二家。這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因為從雲的角度來說,非常基礎的一點,是為什麼要做雲?因為我們希望通過一套系統遮罩和透明化所有異構的資源層,不管是設備、作業系統還是基礎層軟體,這是一個對雲計算比較基礎的期待。如果我們的客戶在生產環境中,有 A 雲、B 雲、C 雲、D 雲,每個東西實現完全不一樣,最後找系統集成商做一個 Web Portal 門戶系統集成開發。相信沒有人認為這是雲,它只是以雲的名義做傳統 IT 系統集成而已。所以我們對服務矩陣的看法是非常認真的,未來我們會增加新服務到我們的矩陣中,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雲都是一套系統。大家會說這樣會不會有太強青雲的烙印,當然不會,我們選擇開源。目前為止,在青雲大小 70 個專案中,已經開源了十幾個,速度和力度是非常快的。

生態

大家今天在進入一樓時應該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我們對於 AppCenter 的投資和重視,我相信沒有會人認為 Richard 只是想做秀。2015 年 5 月,我們推出 AppCenter 以及它的 1.0 版本。那麼一兩個月之後,全中國所有的雲服務廠商都有了自己的 AppCenter。但是大家可以打開看一下,青雲的 AppCenter 和其他任何一家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對於 AppCenter 的看法非常嚴肅的,因為它承載著 IT 行業唯一正確的發展方向。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認為有一家公司能夠將地球上所有的企業級 IT 應用程式的需求做得乾乾淨淨,大家認為這樣的公司有可能存在麼?絕對沒有這樣的公司存在,因此我們一定需要有一套統一的框架,對應用程式進行多樣性的保護和接駁。僅僅是做接駁,而不對實現層面的內容進行強約束,這點是 AppCenter 真正的精髓所在。

今天上午的大會後,歡迎大家到一樓展區看看各傢俱有代表性的合作夥伴。前天晚上,我試用了一下 AppCenter 最新上線的 Kubernetes 應用,印象深刻。如果在座有做技術、運維、開發、管理的朋友知道,Kubernetes 是高度複雜的專案,學習成本和學習曲線非常艱難。前天晚上大約花了 5 分鐘完成了一套完整的集群部署,這是 AppCenter 的核心意義所在。它使得所有的技術細節被遮罩,又保留了完整的、原生的多樣性。從去年開始我們開始研發 AppCenter 2.0, 今年年初,我們在北京開了一個小型發佈會宣佈了 AppCenter 2.0 上線。2.0 版本最大變化是,使得任意協力廠商系統的對接變得極為容易。高度複雜的系統對接只需要一兩周,一個典型系統的對接就可以完成了。大家現在可能會覺得是不是應用過少,但這不是重點。現在將近 100 個應用,我們之所以控制數量的原因是確保每一個 App 的品質非常高。接下來的一到兩年時間內,青雲會花很大力氣對合作夥伴和客戶的 App 在全行業進行推廣,以及聯合解決方案的設計。

關於 AppCenter,我有兩個態度,也是兩年前我們設計 AppCenter 之初時提到的。第一個態度是雲平臺必須被透明化,具體指的是 QingCloud。我渴望看到的事情是 Insight 大會這串片語上沒有 QingCloud 這個單詞,就叫 Insight Conference。我希望作為平臺供應商,它可以被完整的透明化。第二個態度是供應商的多樣性和原生性,沒什麼比供應商的多樣性和原生性百分百被保護來得更重要了。作為 CEO,我比較滿意用戶增長。今年下半年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

平衡

行業覆蓋。我們公司的起源是從金融行業開始,尤其是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就是創新的金融行業,這是我們擅長的本業之所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身和來源,我們來源之所在來自于泛金融行業。但我們作為一個技術型、通用型和平臺型供應商,我們渴望為社會中更多的行業、夥伴和用戶們創造直接的價值,這是我們一直以來非常大的心願。可以從片頭廣告看到,有很多行業在裡面,包括醫藥、設計、家居、自動化駕駛、電動汽車等。青雲渴望能為整體社會面臨飛躍式的變革時有所助力,從而進入更多的行業。

目前我們基本從金融走向傳統的線下商業及部分以 O2O 為代表的線上電子商務,以及大交通行業,包括北京、江蘇、廣東,我們都有良好的系統部署,説明交通行業變得更加智慧和智慧。對於教育行業、政府行業這些偏國家管理的行業,我們重視度非常高。我國是強政府驅動型和國有資本驅動型的國家,這跟歐美是有區別的,我們對公共事業重視度非常高。我們渴望跟所有行業的同事們攜手共進,創造更廣泛的價值。剛才在台下和濟南的作為科技有限公司也談了一些關於流程型驅動工業的合作。在油、氣、熱、電等領域,我們相信通過結合後端雲平臺和中間離散式的邊緣計算,以及最末端 IoT 系統,會對流程型工業驅動產生良好的收效。

我們起步於北京,一年半前,北京的收入占我們全部收入的 62%,這讓我非常擔心。截止今年 7 月,從統計可以看出目前我們在全國得到良好的均衡,我們會繼續努力的。能看到我們還是基本偏重在經濟發達地區(東部沿海一帶),我們希望更加深入中國西部、中部等腹地,這需要跟各位攜手向前。

2016 年實現千萬級稅後淨利潤,這是我非常驕傲的一點,我們 2014 年開始做生意,第三年完成良好的審計後淨利潤收益,這為我們可能的 IPO 計畫打下良好的基礎。

接下來,團隊的增長,還是比較迅速,相對一年前的增長,我們基本上是翻倍了。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依然在招聘。剛才大家看見的片頭宣傳片,拍攝場景是我們北京的辦公室,非常漂亮!大家有興趣可以跟我們 HR 談談。

整合

其實以上這句話可以代表我對青雲從頭到尾的設計。更全面、更一體化的整體 ICT 交付,這才是真正的技術。賣幾個盒子及系統集成定制化開發項目,這跟技術沒什麼關係,這只是專案。我的看法一向比較純粹,我認為科技具有生命力,就像一個人必須有手、腳、腦袋、鼻子、嘴巴,這才是一個人。他必須是全面的,ICT 交付,不僅是 IT,一定也是 CT。

資源層,它不僅僅是某一種類型的資源,它一定是多元化的。首先來說,大家可以看到物理主機一定是廣泛存在的一種資源,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硬體。但不能忽視虛擬化,它已經引起了全球的認可和追蹤。而最近四、五年,容器又重新崛起,至少在工程師領域是非常熱門的話題及技術選擇,但在生產環境下遠遠沒到主流,然而至少我們看到了它的趨勢。

那麼從 Unikernel 在整個 SDN(軟體定義網路)領域的廣泛採用,可以看出 Unikernel 已經成為目前最佳的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層的選項之一,有太多開源專案與此有關。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資源,如何統一協調地用一套機器人系統調度、識別和管理他們,這是青雲的使命所在。我們並不認為某一種類型的資源會優於其他品種的資源,但我們認為某一種類型的負載適合某一種資源類型來承載,這是正確的對技術的看法。任何厚此薄彼的對資源的選擇都是錯誤的。相信在座諸位如果從事過高度複雜的IT系統建設和管理,會高度認可我的看法。在存儲層面,不管是塊存儲(Block)還是物件存儲(Object),還是檔存儲(NAS)、都是多種生態、業態和需求驅動的,使得它如此呈現。比如,雖然我們認為物件存儲(Object)非常好,但也有大量的場景不能跑物件存儲。比如需要跑傳統關係型數據庫集群模式,怎麼用物件存儲跑?反過來,這不能證明塊存儲(block)的盒子一定是好的。如果我們是一個面向互聯網和手機的應用,毫無疑問物件存儲是唯一的選擇,這也是多樣性的存在。對於資源層來說,我們的目標是對於所有類型的資源,不管是多少年前或是最近流行的,不管它工作在計算、網路、存儲任何一個層面,我們都用一套機器人系統予以統一調度、識別和管理,我認為這才是最關鍵的事情。

對於骨幹網的認知,我相信這三年我的不斷分享,可以幫助大家慢慢認可我的觀點。沒有骨幹網,沒有一切。最悲劇的事情是我國沒有真正一體化的骨幹網。我們從 2014 年開始投資這個項目的原因在於,我們一定要完整的打造一個百分百地互聯互通的,中間沒有斷跳的骨幹網,覆蓋整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並且是百分百由 SD-WAN 完成驅動管理的。這週二,我看到同事給我看的新骨幹網的 Demo,做得非常漂亮。我們已經開始在北上廣三地部署中,即將開放基於 SD-WAN 的骨幹網服務。我們明年會繼續在其他地區加大投資,我們一定會始終不渝的堅持到最後,完成對整個國家的覆蓋和投資,確保每一個應用程式和負載得到百分百骨幹網的支持,百分之百 BGP 的。做這個事,非常費錢,也沒有利潤,但它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他,就無法保證整個國家線上上的平穩運行。

應用程式的生態。我們認為資源層最終目的是被完整的遮罩和透明化。那麼如何確保 ICT 行業能夠面向最終客戶,就是通過 AppCenter 中的 App 完成對用戶需求和功能的整體交付。為了達成目的,我們要做兩件事。一是向下走,二是向上走。向下走的核心,一是在純硬體層面的創新,二是在基礎軟體層的創新。我這裡簡要的介紹一下。我們正式推出了2U4規格的超融合硬體產品,高度集成、高密度。今天大家在展區能看到我們展示的硬體設備,現在的還是 X86 的晶片。透露一下,我們已經完成了在功能層面對於 ARM 指令集晶片的支援。

明天大會我們會有更詳細的發佈,並且有來自晶片合作廠商的演講。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 ARM,一切都與成本結構有關。整個 ICT 運行成本占社會成本太高,耗電量太高,電腦行業是目前最耗電的行業之一。而電是怎麼來的?火電、水電,核電,這些是消耗了其他大量工業資源下換取的非常珍貴的資源,但我們在拼命的浪費它。所以我們需要通過雲計算、基礎軟體和硬體方面的創新,確保我們的能源得到足夠的能效。

同時我們也會推出網路層面晶片級的方案、以及與之配套的驅動程式,同時需要在調度系統對新的晶片進行識別,從而降低延時,提高吞吐。明天我們同事有一個很好的演講與此有關。硬體層的創新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軟體層面,現在正在進行 QingCloud Next Generation,其核心包括三點: Next Generation SDN in Data Center,這裡指在資料中心內的網路;Next Generation SDS 下一代的軟體定義存儲;Next Generation QingCloud Co-ordination System,下一代青雲的核心調度系統。這些預計會在明年下半年發佈。

另外一點,向上走,目的主要是面向客戶、面向應用及面向資料。這裡我寫了 99% 依賴協力廠商,但熟悉我的人瞭解我希望做到 100%,但很多場景無法做到 100%。這才是真正的雲計算平臺,這是唯一正確的思路,沒有其他 A 或 B 的選擇。

舉例說明,幫助大家理解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應用方向。首先,是最近非常熱地 Generic PaaS方向,這是目前業界一個主流的思路。那麼青雲歡迎一切不同的技術實現,不論是 CS base,還是 Container Base,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東西。然後是關於 IoT 及 BlockChain 的應用。BlockChain 來自于金融行業,但並不僅限於金融行業。不要被最近的 ICO 刺激了,覺得BlockChain 是騙子的代名詞,它是一個技術,好人拿好技術做好事情,壞人會拿技術做壞事情。最後還有 AI 應用。

我再花一分鐘談談有 IoT 及 AI 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應用方向。對於 IoT 全棧開發平臺,青雲只是一個環節。剩下的部分,不論是硬體開發平臺、消息服務平臺以及場景化開發平臺都來自於廣泛的協力廠商。IoT 肯定是一個高度分散的結構,因為行業差異性非常大,業務邏輯極大,我們無法把一個管桌子板凳的 IoT 方案拿來做管輸送天然氣管道的方案。這跟我們用 Python 寫應用程式不一樣,差異性非常大。

我們做雲計算、邊緣計算、骨幹網、Data 管理和存儲、大資料並行處理框架等,那麼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相信各位最近一年聽得足夠多,這一切都是為了 AI 的來臨做準備。前面三輪 AI 其實都失敗了,為什麼我對這一輪這麼有信心?主要因為工具真的成熟了。AI 的前提,一是足夠量的資料,二是資料能夠被處理。足夠量的資料來自於各種各樣的感測器和資料獲得的手段。第二要有分析工具,最好的分析工具是海量平行電腦系統,這就是雲。雲計算使得整個行業對於資料的獲取、傳輸、存放以及建立模式後面對生產和應用的流程處理,變得極度廉價和足夠快速。成本與速度解決之後,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我對這一輪 AI 興起和最後跨越河流走到對岸是很有信心的。站在青雲的角度要做好四件事:一是算力,類似 AI 層面的 IaaS 層;二是資料整理生命週期的管理;三是對於模型、開源及商業化的AI框架的支援,比如 CNTK、TensorFlow 等;四是模型化,數學家們會建立很多模型,以後甚至出現模型倉庫、模型市場。青雲將會投資這方面,為 AI 時代提供低廉的環境和運行平臺。

接下來是我們最近剛剛推出 GPU Instance,為應對廣泛存在的對海量資料並行處理的需求。現在我們做的比較簡單,目前我們偏向的是 NVIDIA 的晶片產品,在未來我們會採用更多廠商的技術和產品,這意味著我們要對底層的框架做調整,而這正是我們團隊擅長的地方——對於底層框架的調整。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明天產品發佈會上也會有幾個項目與之有關,就是 QingStor™ 產品線。我們現在幾乎完整打造全系列的存儲產品線。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品家族,從物件存儲、NAS、分散式塊存儲;從普通機械設備驅動到目前流行的電子設備驅動。整個產品線基本覆蓋所有我們對於資料的管理、存放、分析這類作為底層存儲後端的廣泛需求。後面寫了TM,因為我們覺得這很重要。

服務矩陣,我們在原有公有雲、私有雲兩項的基礎上,在過去一年中嘗試新增服務矩陣,推出託管雲和混合雲。目前全球範圍內能夠做到四位一體,暨公、私、混、托,四位元一體通過一套代碼邏輯進行統一管理,只有我們一家。無論中國和美國,應該沒有第二家。這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因為從雲的角度來說,非常基礎的一點,是為什麼要做雲?因為我們希望通過一套系統遮罩和透明化所有異構的資源層,不管是設備、作業系統還是基礎層軟體,這是一個對雲計算比較基礎的期待。如果我們的客戶在生產環境中,有 A 雲、B 雲、C 雲、D 雲,每個東西實現完全不一樣,最後找系統集成商做一個 Web Portal 門戶系統集成開發。相信沒有人認為這是雲,它只是以雲的名義做傳統 IT 系統集成而已。所以我們對服務矩陣的看法是非常認真的,未來我們會增加新服務到我們的矩陣中,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雲都是一套系統。大家會說這樣會不會有太強青雲的烙印,當然不會,我們選擇開源。目前為止,在青雲大小 70 個專案中,已經開源了十幾個,速度和力度是非常快的。

生態

大家今天在進入一樓時應該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我們對於 AppCenter 的投資和重視,我相信沒有會人認為 Richard 只是想做秀。2015 年 5 月,我們推出 AppCenter 以及它的 1.0 版本。那麼一兩個月之後,全中國所有的雲服務廠商都有了自己的 AppCenter。但是大家可以打開看一下,青雲的 AppCenter 和其他任何一家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對於 AppCenter 的看法非常嚴肅的,因為它承載著 IT 行業唯一正確的發展方向。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認為有一家公司能夠將地球上所有的企業級 IT 應用程式的需求做得乾乾淨淨,大家認為這樣的公司有可能存在麼?絕對沒有這樣的公司存在,因此我們一定需要有一套統一的框架,對應用程式進行多樣性的保護和接駁。僅僅是做接駁,而不對實現層面的內容進行強約束,這點是 AppCenter 真正的精髓所在。

今天上午的大會後,歡迎大家到一樓展區看看各傢俱有代表性的合作夥伴。前天晚上,我試用了一下 AppCenter 最新上線的 Kubernetes 應用,印象深刻。如果在座有做技術、運維、開發、管理的朋友知道,Kubernetes 是高度複雜的專案,學習成本和學習曲線非常艱難。前天晚上大約花了 5 分鐘完成了一套完整的集群部署,這是 AppCenter 的核心意義所在。它使得所有的技術細節被遮罩,又保留了完整的、原生的多樣性。從去年開始我們開始研發 AppCenter 2.0, 今年年初,我們在北京開了一個小型發佈會宣佈了 AppCenter 2.0 上線。2.0 版本最大變化是,使得任意協力廠商系統的對接變得極為容易。高度複雜的系統對接只需要一兩周,一個典型系統的對接就可以完成了。大家現在可能會覺得是不是應用過少,但這不是重點。現在將近 100 個應用,我們之所以控制數量的原因是確保每一個 App 的品質非常高。接下來的一到兩年時間內,青雲會花很大力氣對合作夥伴和客戶的 App 在全行業進行推廣,以及聯合解決方案的設計。

關於 AppCenter,我有兩個態度,也是兩年前我們設計 AppCenter 之初時提到的。第一個態度是雲平臺必須被透明化,具體指的是 QingCloud。我渴望看到的事情是 Insight 大會這串片語上沒有 QingCloud 這個單詞,就叫 Insight Conference。我希望作為平臺供應商,它可以被完整的透明化。第二個態度是供應商的多樣性和原生性,沒什麼比供應商的多樣性和原生性百分百被保護來得更重要了。作為 CEO,我比較滿意用戶增長。今年下半年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

平衡

行業覆蓋。我們公司的起源是從金融行業開始,尤其是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就是創新的金融行業,這是我們擅長的本業之所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身和來源,我們來源之所在來自于泛金融行業。但我們作為一個技術型、通用型和平臺型供應商,我們渴望為社會中更多的行業、夥伴和用戶們創造直接的價值,這是我們一直以來非常大的心願。可以從片頭廣告看到,有很多行業在裡面,包括醫藥、設計、家居、自動化駕駛、電動汽車等。青雲渴望能為整體社會面臨飛躍式的變革時有所助力,從而進入更多的行業。

目前我們基本從金融走向傳統的線下商業及部分以 O2O 為代表的線上電子商務,以及大交通行業,包括北京、江蘇、廣東,我們都有良好的系統部署,説明交通行業變得更加智慧和智慧。對於教育行業、政府行業這些偏國家管理的行業,我們重視度非常高。我國是強政府驅動型和國有資本驅動型的國家,這跟歐美是有區別的,我們對公共事業重視度非常高。我們渴望跟所有行業的同事們攜手共進,創造更廣泛的價值。剛才在台下和濟南的作為科技有限公司也談了一些關於流程型驅動工業的合作。在油、氣、熱、電等領域,我們相信通過結合後端雲平臺和中間離散式的邊緣計算,以及最末端 IoT 系統,會對流程型工業驅動產生良好的收效。

我們起步於北京,一年半前,北京的收入占我們全部收入的 62%,這讓我非常擔心。截止今年 7 月,從統計可以看出目前我們在全國得到良好的均衡,我們會繼續努力的。能看到我們還是基本偏重在經濟發達地區(東部沿海一帶),我們希望更加深入中國西部、中部等腹地,這需要跟各位攜手向前。

2016 年實現千萬級稅後淨利潤,這是我非常驕傲的一點,我們 2014 年開始做生意,第三年完成良好的審計後淨利潤收益,這為我們可能的 IPO 計畫打下良好的基礎。

接下來,團隊的增長,還是比較迅速,相對一年前的增長,我們基本上是翻倍了。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依然在招聘。剛才大家看見的片頭宣傳片,拍攝場景是我們北京的辦公室,非常漂亮!大家有興趣可以跟我們 HR 談談。

整合

其實以上這句話可以代表我對青雲從頭到尾的設計。更全面、更一體化的整體 ICT 交付,這才是真正的技術。賣幾個盒子及系統集成定制化開發項目,這跟技術沒什麼關係,這只是專案。我的看法一向比較純粹,我認為科技具有生命力,就像一個人必須有手、腳、腦袋、鼻子、嘴巴,這才是一個人。他必須是全面的,ICT 交付,不僅是 IT,一定也是 CT。

資源層,它不僅僅是某一種類型的資源,它一定是多元化的。首先來說,大家可以看到物理主機一定是廣泛存在的一種資源,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硬體。但不能忽視虛擬化,它已經引起了全球的認可和追蹤。而最近四、五年,容器又重新崛起,至少在工程師領域是非常熱門的話題及技術選擇,但在生產環境下遠遠沒到主流,然而至少我們看到了它的趨勢。

那麼從 Unikernel 在整個 SDN(軟體定義網路)領域的廣泛採用,可以看出 Unikernel 已經成為目前最佳的軟體定義網路控制層的選項之一,有太多開源專案與此有關。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資源,如何統一協調地用一套機器人系統調度、識別和管理他們,這是青雲的使命所在。我們並不認為某一種類型的資源會優於其他品種的資源,但我們認為某一種類型的負載適合某一種資源類型來承載,這是正確的對技術的看法。任何厚此薄彼的對資源的選擇都是錯誤的。相信在座諸位如果從事過高度複雜的IT系統建設和管理,會高度認可我的看法。在存儲層面,不管是塊存儲(Block)還是物件存儲(Object),還是檔存儲(NAS)、都是多種生態、業態和需求驅動的,使得它如此呈現。比如,雖然我們認為物件存儲(Object)非常好,但也有大量的場景不能跑物件存儲。比如需要跑傳統關係型數據庫集群模式,怎麼用物件存儲跑?反過來,這不能證明塊存儲(block)的盒子一定是好的。如果我們是一個面向互聯網和手機的應用,毫無疑問物件存儲是唯一的選擇,這也是多樣性的存在。對於資源層來說,我們的目標是對於所有類型的資源,不管是多少年前或是最近流行的,不管它工作在計算、網路、存儲任何一個層面,我們都用一套機器人系統予以統一調度、識別和管理,我認為這才是最關鍵的事情。

對於骨幹網的認知,我相信這三年我的不斷分享,可以幫助大家慢慢認可我的觀點。沒有骨幹網,沒有一切。最悲劇的事情是我國沒有真正一體化的骨幹網。我們從 2014 年開始投資這個項目的原因在於,我們一定要完整的打造一個百分百地互聯互通的,中間沒有斷跳的骨幹網,覆蓋整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並且是百分百由 SD-WAN 完成驅動管理的。這週二,我看到同事給我看的新骨幹網的 Demo,做得非常漂亮。我們已經開始在北上廣三地部署中,即將開放基於 SD-WAN 的骨幹網服務。我們明年會繼續在其他地區加大投資,我們一定會始終不渝的堅持到最後,完成對整個國家的覆蓋和投資,確保每一個應用程式和負載得到百分百骨幹網的支持,百分之百 BGP 的。做這個事,非常費錢,也沒有利潤,但它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他,就無法保證整個國家線上上的平穩運行。

應用程式的生態。我們認為資源層最終目的是被完整的遮罩和透明化。那麼如何確保 ICT 行業能夠面向最終客戶,就是通過 AppCenter 中的 App 完成對用戶需求和功能的整體交付。為了達成目的,我們要做兩件事。一是向下走,二是向上走。向下走的核心,一是在純硬體層面的創新,二是在基礎軟體層的創新。我這裡簡要的介紹一下。我們正式推出了2U4規格的超融合硬體產品,高度集成、高密度。今天大家在展區能看到我們展示的硬體設備,現在的還是 X86 的晶片。透露一下,我們已經完成了在功能層面對於 ARM 指令集晶片的支援。

明天大會我們會有更詳細的發佈,並且有來自晶片合作廠商的演講。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 ARM,一切都與成本結構有關。整個 ICT 運行成本占社會成本太高,耗電量太高,電腦行業是目前最耗電的行業之一。而電是怎麼來的?火電、水電,核電,這些是消耗了其他大量工業資源下換取的非常珍貴的資源,但我們在拼命的浪費它。所以我們需要通過雲計算、基礎軟體和硬體方面的創新,確保我們的能源得到足夠的能效。

同時我們也會推出網路層面晶片級的方案、以及與之配套的驅動程式,同時需要在調度系統對新的晶片進行識別,從而降低延時,提高吞吐。明天我們同事有一個很好的演講與此有關。硬體層的創新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軟體層面,現在正在進行 QingCloud Next Generation,其核心包括三點: Next Generation SDN in Data Center,這裡指在資料中心內的網路;Next Generation SDS 下一代的軟體定義存儲;Next Generation QingCloud Co-ordination System,下一代青雲的核心調度系統。這些預計會在明年下半年發佈。

另外一點,向上走,目的主要是面向客戶、面向應用及面向資料。這裡我寫了 99% 依賴協力廠商,但熟悉我的人瞭解我希望做到 100%,但很多場景無法做到 100%。這才是真正的雲計算平臺,這是唯一正確的思路,沒有其他 A 或 B 的選擇。

舉例說明,幫助大家理解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應用方向。首先,是最近非常熱地 Generic PaaS方向,這是目前業界一個主流的思路。那麼青雲歡迎一切不同的技術實現,不論是 CS base,還是 Container Base,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東西。然後是關於 IoT 及 BlockChain 的應用。BlockChain 來自于金融行業,但並不僅限於金融行業。不要被最近的 ICO 刺激了,覺得BlockChain 是騙子的代名詞,它是一個技術,好人拿好技術做好事情,壞人會拿技術做壞事情。最後還有 AI 應用。

我再花一分鐘談談有 IoT 及 AI 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應用方向。對於 IoT 全棧開發平臺,青雲只是一個環節。剩下的部分,不論是硬體開發平臺、消息服務平臺以及場景化開發平臺都來自於廣泛的協力廠商。IoT 肯定是一個高度分散的結構,因為行業差異性非常大,業務邏輯極大,我們無法把一個管桌子板凳的 IoT 方案拿來做管輸送天然氣管道的方案。這跟我們用 Python 寫應用程式不一樣,差異性非常大。

我們做雲計算、邊緣計算、骨幹網、Data 管理和存儲、大資料並行處理框架等,那麼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我相信各位最近一年聽得足夠多,這一切都是為了 AI 的來臨做準備。前面三輪 AI 其實都失敗了,為什麼我對這一輪這麼有信心?主要因為工具真的成熟了。AI 的前提,一是足夠量的資料,二是資料能夠被處理。足夠量的資料來自於各種各樣的感測器和資料獲得的手段。第二要有分析工具,最好的分析工具是海量平行電腦系統,這就是雲。雲計算使得整個行業對於資料的獲取、傳輸、存放以及建立模式後面對生產和應用的流程處理,變得極度廉價和足夠快速。成本與速度解決之後,一切都不再是問題。

我對這一輪 AI 興起和最後跨越河流走到對岸是很有信心的。站在青雲的角度要做好四件事:一是算力,類似 AI 層面的 IaaS 層;二是資料整理生命週期的管理;三是對於模型、開源及商業化的AI框架的支援,比如 CNTK、TensorFlow 等;四是模型化,數學家們會建立很多模型,以後甚至出現模型倉庫、模型市場。青雲將會投資這方面,為 AI 時代提供低廉的環境和運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