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高考狀元調查結果出爐!大資料告訴你,這樣的家庭可能出狀元!

2017年全國高考成績發佈後,澎湃新聞對全國31個省份的60餘名省級高考狀元發去一份“2017年高考狀元問卷調查”,共回收40份有效問卷,涵蓋27個省份的高考文理科狀元。

問卷設有55道題目,

包含家庭教育、學習心得、興趣愛好、戀愛觀等多方面,旨在通過對狀元的學習、生活、想法進行系統性的分析,盡可能全面、客觀地還原高考狀元這一群體。

調查結果速覽

1. 相比於2016年,2017年狀元父母親的學歷顯著上升,父母碩士學歷占比10%,本科學歷占比35%;

2. 在受訪狀元家庭中,

2017年父母為公務員的占比最高,其中35%的狀元父親為公務員,22.5%的狀元母親為公務員,遠超其他行業;

3. “寒門狀元”占比不足兩成,40名高考狀元中僅有6名來自農村,其餘85%的狀元均是城鎮戶口;

4. 2017年不少狀元現身多家直播平臺,分享“高分秘笈”,有狀元高中一畢業就拿到了“月薪一萬”的實習工資;

5. 超五成狀元曾參加過奧數、英語競賽,除了學科類競賽,不少狀元同時也是文藝、體育、科創類等活動的主力軍;

6. 過半狀元希望經管類專業,95%的狀元想要本科階段在內地頂尖大學就讀,近九成狀元有讀研目標,72%的狀元更傾向于出國讀碩士、博士。“寒門狀元”占比不足兩成;

7. 近四成狀元的平時愛好是電子遊戲,15%的狀元表示喜歡並經常玩網遊,

從沒玩過網游的狀元僅占5%;

8. 四成狀元曾戀愛,其中除了1人覺得會影響學習,其他15人均覺得與學習沒有衝突,只有6名狀元明確表示反對早戀。

85%的狀元為城鎮戶口 “寒門”是否再難出“貴子”?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你像我這種中產階級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份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學子或者農村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2017年高考後,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引起了廣泛熱議,寒門是否真的難出貴子?

有些人讚揚這熊孩子小小年紀就有如此見識,說出了大人不敢直面的現實問題;有人批評他言語偏激,

是對農村大學生的貶低;更多人則是感慨: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有些人就住在羅馬。

但其實,熊軒昂的原話還有最後一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根據2017年的問卷調查,40名高考狀元中僅有6名來自農村,其餘85%的狀元均為城鎮戶口。

出身于地地道道農民家庭的某省狀元陳晨(化名)在接受澎湃新聞的回訪時表示,“貴門”的孩子確實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機會多,“家庭背景好,父母學歷高,孩子從小能夠接受品質較高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社會交往和興趣特長方面,這也是我和這些同學的差距。”

但多數出身“寒門”的狀元認為,因家庭出身產生的差距並非不可“彌補”。

“父母的學歷和背景會影響到子女的教育,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無論出身於寒門還是貴門,成為"貴子"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成功,都是值得尊敬的。”河南省文科狀元吳錚的父母皆在家務農,但她認為學習更看個人的主動性,成為“貴子”最大的困難仍在於能否堅持不懈地努力。

同樣出身農家的湖南省文科雷詠荃則並不認同父母學歷和背景會影響子女教育。“在同一個學校裡面,平臺都是一樣的,家境上的區別就被弱化了。”在她看來,只要進入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老師教,自己學,就足夠了”。

對此,調查資料顯示,52.5%的高考狀元都來自省級示範高級中學,浙江狀元王雷捷、河南文科狀元吳錚、海南文科狀元李超富和某省狀元陳晨等雖出身“寒門”,但其母校均是各自省份的重點高中。

父母親碩士學歷顯著提升,全職媽媽職業位列第三

在家庭教育方面,2017年有10%受訪高考狀元的父母為碩士學歷,相比於2016年受訪高考狀元的父母親碩士學歷占比4.1%,今年高考狀元父母親的學歷有顯著提升。

但2017年受訪狀元父母親為本科學歷的比例為35%,相比於2016年的46%,則下降了11%。專科學歷2017年則為占比22.5%。

而父母親為教師的占比僅為7.5%,其中父親占比2.5%,母親占比12.5%,相比於2016年問卷調查中母親為教師的占比27.8%、父親13.9%,有著明顯下降,“老師的孩子成績好”在2017年的調查中並不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母親職業中無業的比例占了7.5%,排名第三,根據對受訪狀元回訪的調查顯示,無業中的母親大多都是全職媽媽。江蘇省文科狀元李天宇的母親,就是一名全職媽媽,“從小到大,她都是一位全職媽媽,平時就是負責照顧我。”

與父母的關係普遍和諧 父母對孩子學習關心卻不過度

在“父母對自己學習的干預程度”一問中,65%的受訪狀元們選擇了“時常關心但不干涉”,這代表著狀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基本處於關心卻不過度的狀況,更多的靠狀元們的自覺性。

這種家庭自由在“平時與父母溝通的程度” 中也可見一斑。在該題中40%的狀元選擇了與父母相處“像朋友一樣,時常交流自己的想法”,47.5%受訪狀元們選擇了“關係很好,但自己不會什麼話都告訴父母”。

而在“學校與專業選擇上,是否與父母有過分歧”這一項問題中,有60%的狀元都表示和父母沒有過分歧,父母很尊重自己的想法,僅有2名狀元曾在學校與專業選擇上和父母發生激烈爭論。

由這三項資料可以看出,狀元們大多身處比較開明、自由的家庭中,與父母關係融洽,溝通中基本無障礙。

根據調查問卷的資料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高考狀元們成長的家庭環境大多具有如下特徵:父母職業穩定、家庭氛圍開明,且父母願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願意與父母交流溝通。

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良性的關係到底是如何構成的呢?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如何做?

生活中有不少看起來很“努力”的父母,卻並沒有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父母付出很多,孩子卻並不“買帳”,甚至還會對父母“心存怨恨”。簡單說來,就是教育的結果是“無效”或者“低效”的。那麼,如何才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擺脫這樣的困境,做到“事半功倍”呢?

尊重孩子對時間的規劃 勞逸結合

曾見過一個媽媽,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就對孩子發火,指責孩子不學習。孩子說我作業都做完了,複習預習也都做過了,電視剛打開呢。

然後媽媽就跟孩子吼到:作業做完了,就不會看看課外書嗎?下次考試你就一定能考一百分嗎?說能考到一百分就看電視,不敢說的話,就別偷懶。然後又給孩子找了兩套習題要求孩子做。

其實有研究表明,人的自製力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苦差事和尋找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找平衡,所以如果讓人連續完成兩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強的自製力,那麼第二件事往往做得更差。

所以與其在題海戰術中讓孩子耗盡對學習的興趣,不妨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只要做好了應該要做好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適當放鬆,讓孩子享受到高自製、高效率帶來的甜頭。

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父母:他們非常關注孩子的教育,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他們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即使工作很忙,也不忘督促孩子學習;他們為孩子的未來做好各種準備和設想,生怕落後於他人。然而,孩子卻學得很不情願,讓父母覺得“好心累”。

其實在“心累”的同時,家長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而是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不少家長覺得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家孩子不愛學習”,而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本源來自自身。很多家長把浮躁的心理轉嫁到了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期待和訴求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真正高效的父母,不會頻繁地不請自來的逼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而是會對孩子進行引導,培養他對於學習和愛好的興趣,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去學習、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良性溝通能事半功倍

父母更加多的需要擔當的角色是孩子的人生導師,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很多優秀自律的習慣,孩子會直接從父母身上汲取並模仿。

除此之外,孩子最需要的是愛和安全。和睦的夫妻關係,充滿愛的和諧環境,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正確的溝通方式能夠讓事情事半功倍。多傾聽,多給孩子傾述的機會,成為孩子受到鼓勵的來源。主動地記住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受到關注與信任的。

出身于地地道道農民家庭的某省狀元陳晨(化名)在接受澎湃新聞的回訪時表示,“貴門”的孩子確實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機會多,“家庭背景好,父母學歷高,孩子從小能夠接受品質較高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社會交往和興趣特長方面,這也是我和這些同學的差距。”

但多數出身“寒門”的狀元認為,因家庭出身產生的差距並非不可“彌補”。

“父母的學歷和背景會影響到子女的教育,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無論出身於寒門還是貴門,成為"貴子"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成功,都是值得尊敬的。”河南省文科狀元吳錚的父母皆在家務農,但她認為學習更看個人的主動性,成為“貴子”最大的困難仍在於能否堅持不懈地努力。

同樣出身農家的湖南省文科雷詠荃則並不認同父母學歷和背景會影響子女教育。“在同一個學校裡面,平臺都是一樣的,家境上的區別就被弱化了。”在她看來,只要進入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老師教,自己學,就足夠了”。

對此,調查資料顯示,52.5%的高考狀元都來自省級示範高級中學,浙江狀元王雷捷、河南文科狀元吳錚、海南文科狀元李超富和某省狀元陳晨等雖出身“寒門”,但其母校均是各自省份的重點高中。

父母親碩士學歷顯著提升,全職媽媽職業位列第三

在家庭教育方面,2017年有10%受訪高考狀元的父母為碩士學歷,相比於2016年受訪高考狀元的父母親碩士學歷占比4.1%,今年高考狀元父母親的學歷有顯著提升。

但2017年受訪狀元父母親為本科學歷的比例為35%,相比於2016年的46%,則下降了11%。專科學歷2017年則為占比22.5%。

而父母親為教師的占比僅為7.5%,其中父親占比2.5%,母親占比12.5%,相比於2016年問卷調查中母親為教師的占比27.8%、父親13.9%,有著明顯下降,“老師的孩子成績好”在2017年的調查中並不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母親職業中無業的比例占了7.5%,排名第三,根據對受訪狀元回訪的調查顯示,無業中的母親大多都是全職媽媽。江蘇省文科狀元李天宇的母親,就是一名全職媽媽,“從小到大,她都是一位全職媽媽,平時就是負責照顧我。”

與父母的關係普遍和諧 父母對孩子學習關心卻不過度

在“父母對自己學習的干預程度”一問中,65%的受訪狀元們選擇了“時常關心但不干涉”,這代表著狀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基本處於關心卻不過度的狀況,更多的靠狀元們的自覺性。

這種家庭自由在“平時與父母溝通的程度” 中也可見一斑。在該題中40%的狀元選擇了與父母相處“像朋友一樣,時常交流自己的想法”,47.5%受訪狀元們選擇了“關係很好,但自己不會什麼話都告訴父母”。

而在“學校與專業選擇上,是否與父母有過分歧”這一項問題中,有60%的狀元都表示和父母沒有過分歧,父母很尊重自己的想法,僅有2名狀元曾在學校與專業選擇上和父母發生激烈爭論。

由這三項資料可以看出,狀元們大多身處比較開明、自由的家庭中,與父母關係融洽,溝通中基本無障礙。

根據調查問卷的資料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高考狀元們成長的家庭環境大多具有如下特徵:父母職業穩定、家庭氛圍開明,且父母願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願意與父母交流溝通。

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良性的關係到底是如何構成的呢?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如何做?

生活中有不少看起來很“努力”的父母,卻並沒有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父母付出很多,孩子卻並不“買帳”,甚至還會對父母“心存怨恨”。簡單說來,就是教育的結果是“無效”或者“低效”的。那麼,如何才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擺脫這樣的困境,做到“事半功倍”呢?

尊重孩子對時間的規劃 勞逸結合

曾見過一個媽媽,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就對孩子發火,指責孩子不學習。孩子說我作業都做完了,複習預習也都做過了,電視剛打開呢。

然後媽媽就跟孩子吼到:作業做完了,就不會看看課外書嗎?下次考試你就一定能考一百分嗎?說能考到一百分就看電視,不敢說的話,就別偷懶。然後又給孩子找了兩套習題要求孩子做。

其實有研究表明,人的自製力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苦差事和尋找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找平衡,所以如果讓人連續完成兩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強的自製力,那麼第二件事往往做得更差。

所以與其在題海戰術中讓孩子耗盡對學習的興趣,不妨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只要做好了應該要做好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適當放鬆,讓孩子享受到高自製、高效率帶來的甜頭。

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父母:他們非常關注孩子的教育,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他們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即使工作很忙,也不忘督促孩子學習;他們為孩子的未來做好各種準備和設想,生怕落後於他人。然而,孩子卻學得很不情願,讓父母覺得“好心累”。

其實在“心累”的同時,家長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而是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不少家長覺得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家孩子不愛學習”,而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本源來自自身。很多家長把浮躁的心理轉嫁到了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期待和訴求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真正高效的父母,不會頻繁地不請自來的逼著孩子“學這個學那個”,而是會對孩子進行引導,培養他對於學習和愛好的興趣,讓孩子主動自發地去學習、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良性溝通能事半功倍

父母更加多的需要擔當的角色是孩子的人生導師,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很多優秀自律的習慣,孩子會直接從父母身上汲取並模仿。

除此之外,孩子最需要的是愛和安全。和睦的夫妻關係,充滿愛的和諧環境,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正確的溝通方式能夠讓事情事半功倍。多傾聽,多給孩子傾述的機會,成為孩子受到鼓勵的來源。主動地記住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受到關注與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