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20廣州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公共機構要百分百參與生活垃圾強制精准分類

在黃埔區黃船社區,智慧垃圾分類設備可以利用物聯網、互聯網融合技術,實現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 攝

垃圾分類工作,既是建設更乾淨更整潔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環境、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推動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的實際要求,也是生活在美麗花城的市民,為美好生活付出的點滴。目前,廣州開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社區已達到832個,

每天餐飲垃圾收運量達到約200噸,困擾市民的收運點臭氣問題也得到了較好解決。接下來,廣州將深入推進生活垃圾精准分類,2020年,全市公共機構、相關企業、相關行業生活垃圾強制精准分類參與率要達到100%。

數說 過往成就

2000年開始探索試點生活垃圾分類;2010年逐步推廣實施;2015年成功創建全國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

當下數位

全市開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的社區達到832個,

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機團單位316個、合格中小學校,廣州將全面啟動並推廣深化生活垃圾強制精准分類工作。到2020年,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全市公共機構、相關企業、相關行業生活垃圾強制精准分類參與率100%,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2017年下半年在農貿市場垃圾、綠化垃圾、居民廚余垃圾等方面每天垃圾量減少100~150噸,共減少約2萬噸,
2018年每天垃圾量減少150~200噸,共減少約6萬噸。

番禺區還將大力推進餐廚處理設施建設,要求各街(鎮)在2017年內,通過採購中小型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形成每天就地處理街鎮150噸餐廚垃圾的處理能力。

另外,番禺區還在完善適合番禺區特點的社區垃圾分類模式,以番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社區如麗江花園社區、祈福新村社區等為突破口,開展樓層設桶、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加強監督的社區垃圾分類模式的試點工作。

市政府大院 垃圾分類觀念入腦入心

2015年,市政府大院被評為“廣州市垃圾分類示範單位”。這離不開市政府大院日積月累的點滴工作。從2011年以來,市政府大院率先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市政府大院成立了垃圾分類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通過集中培訓和印發指南,讓垃圾分類觀念入腦入心;注重整體組織實施,共配備855個垃圾桶並進行分類,

通過標識指引引導自己動手實施分類投放,並對電池、光管、廚餘垃圾統一進行專業處理;引進新型廚餘垃圾處理器,使每天產生的垃圾從10桶壓縮為2桶。

面對新的要求,市政府大院表示將以“增”促“減”的工作思路開展工作,增強政治責任意識,以實際行動率先垂範。在減量、分類和處理等關鍵環節,市政府大院將作精細化管理:推行精細控制和光碟行動,不斷減少廚餘垃圾;推動無紙化辦公,推廣單面紙張再利用、文具鋼筆化、圓珠筆和簽字筆換芯不換套等,減少辦公垃圾;細化分類標識和垃圾桶擺放位置,嘗試垃圾分色分類分裝;通過統籌裝修專案,減少建築垃圾;探索垃圾處理新技術、新方法,提升初步處理能力和垃圾利用價值。

市供銷合作社 “互聯網+”思維回收資源

據瞭解,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與城管部門建立了協同運行的工作機制,組織全系統在10個區、121個街鎮和300個社區開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對接,建立和推廣了多種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同時,市供銷合作社還建設了2561個與環衛設施功能融合的資源回收網站。“互聯網+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也取得一定成效,1年來廣州回收再生資源約 258萬噸,其中低值可回收物約105 萬噸。

垃圾分類處理全產業鏈也在逐步構建。市供銷合作社於今年5月成立南方環境有限公司作為承接全市生活垃圾收運一體化的主體,並且推進廣州“城市礦產”交易平臺與靜脈產業園區建設。今後,市供銷合作社將繼續推進“兩網”融合,進一步加強與社區、機團單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對接,力爭年底前完成全市100個便民點、40個中轉站和8個分揀中心的建設。

學校

推動垃圾分類

意識向學生家庭擴散

“引導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和意識,並將良好意識向社會和家庭示範和擴散,是我們開展校園垃圾分類教育的目標。”執信中學校長何勇稱。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執信中學積極開展創建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和“小手拉大手”活動,把垃圾分類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優良素質的重要內容,納入年度工作安排,加強組織領導,通過國旗下講話、講座、知識競賽、課堂滲透等,讓全校師生百分百知曉垃圾分類的知識。

在每年組織感動執信人物的評選中,校方有意樹立垃圾分類的先進人物,增強垃圾分類的儀式感和榮譽感,學校垃圾分類教育的理念得到很好貫徹落實,被市教育局、市城管委評為市級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學校。校方還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的作用,推動垃圾分類意識和理念向家庭、社區的傳播,通過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等發動家庭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

綠色社區

每月消化50桶廚余垃圾

廣州錦日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在社區內設立環保回收站,收集業主有意捐贈的衣物、書籍、玩具,進行慈善捐贈;設立有害垃圾回收站,用廢舊充電電池換取綠色植物等。經過努力,自願配合垃圾分類的業主、住戶人數逐年上升。據悉,錦日物業還將在有條件的社區由專人對參與垃圾投放的業主、住戶進行建檔,對未能分類或分類不及格的業主、住戶及時上門回訪、宣傳,提高業主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文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卡斯、李波 通訊員成廣偉

編 | 廣州日報全媒體

推廣單面紙張再利用、文具鋼筆化、圓珠筆和簽字筆換芯不換套等,減少辦公垃圾;細化分類標識和垃圾桶擺放位置,嘗試垃圾分色分類分裝;通過統籌裝修專案,減少建築垃圾;探索垃圾處理新技術、新方法,提升初步處理能力和垃圾利用價值。

市供銷合作社 “互聯網+”思維回收資源

據瞭解,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與城管部門建立了協同運行的工作機制,組織全系統在10個區、121個街鎮和300個社區開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對接,建立和推廣了多種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同時,市供銷合作社還建設了2561個與環衛設施功能融合的資源回收網站。“互聯網+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也取得一定成效,1年來廣州回收再生資源約 258萬噸,其中低值可回收物約105 萬噸。

垃圾分類處理全產業鏈也在逐步構建。市供銷合作社於今年5月成立南方環境有限公司作為承接全市生活垃圾收運一體化的主體,並且推進廣州“城市礦產”交易平臺與靜脈產業園區建設。今後,市供銷合作社將繼續推進“兩網”融合,進一步加強與社區、機團單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對接,力爭年底前完成全市100個便民點、40個中轉站和8個分揀中心的建設。

學校

推動垃圾分類

意識向學生家庭擴散

“引導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和意識,並將良好意識向社會和家庭示範和擴散,是我們開展校園垃圾分類教育的目標。”執信中學校長何勇稱。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執信中學積極開展創建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和“小手拉大手”活動,把垃圾分類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優良素質的重要內容,納入年度工作安排,加強組織領導,通過國旗下講話、講座、知識競賽、課堂滲透等,讓全校師生百分百知曉垃圾分類的知識。

在每年組織感動執信人物的評選中,校方有意樹立垃圾分類的先進人物,增強垃圾分類的儀式感和榮譽感,學校垃圾分類教育的理念得到很好貫徹落實,被市教育局、市城管委評為市級垃圾分類教育示範基地學校。校方還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的作用,推動垃圾分類意識和理念向家庭、社區的傳播,通過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等發動家庭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

綠色社區

每月消化50桶廚余垃圾

廣州錦日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在社區內設立環保回收站,收集業主有意捐贈的衣物、書籍、玩具,進行慈善捐贈;設立有害垃圾回收站,用廢舊充電電池換取綠色植物等。經過努力,自願配合垃圾分類的業主、住戶人數逐年上升。據悉,錦日物業還將在有條件的社區由專人對參與垃圾投放的業主、住戶進行建檔,對未能分類或分類不及格的業主、住戶及時上門回訪、宣傳,提高業主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文 |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卡斯、李波 通訊員成廣偉

編 | 廣州日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