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中鄭經提出最早的“一國兩制”不被採納,康熙最後武統臺灣

西元1683年6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中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臺灣水師主力全部覆沒。至此結束兩岸分裂局面,回復大一統格局。施琅因功被大清授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從1663年滿清圖謀攻取臺灣至1683年收復臺灣,滿清花了足足20年時間。1663年清朝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鄭經便撤退臺灣,將“東都”改為“東寧”,並伺機反攻福建。

鄭經是鄭成功長子。

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朱延平”。尊稱“延平郡王”。其打著大明朱氏旗號建立南明東寧政權,

與滿清抗衡。鄭成功死後,鄭經襲爵“延平郡王”,繼續與滿清抗衡。

鄭經

康熙帝對這一塊朱姓海島如鯁在喉,立志發誓要收回。要收回臺灣無非兩種手段:一是軟統,即和平手段;一是硬統,即軍事手段。

滿清政府多次派使臣與鄭經談判,希望通過和平手段收復臺灣。

鄭經堅持采朝鮮不削髮、不入貢之先例,方肯改姓易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國兩制”,但是,滿清政府始終沒有鬆口。

不削髮、不入貢康熙怕鄭家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請援,率軍西渡福建,

開始反攻大陸。鄭經先調遣兵萬人、船百余艘先行,至廈門,耿軍派人往接,軍容未如早年壯盛,甚輕視之,耿精忠甚悔。鄭經收回廈門後,並收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廣東惠州。鄭經親自率兵西征,並請耿精忠如約撥船及地方安插兵士。耿精忠不答,雙方開始交惡。後來,雲南平西王吳三桂敗退死亡,鄭經退守廈門。1680年,鄭軍水師副總督朱天貴率艦300艘,將士2萬餘人降清,鄭經無奈放棄廈門退守臺灣。
反攻大夢破碎。

平定三藩之亂後,大清走上正軌,綜合國力躍居世界第一。康熙決定動用武力收復臺灣。就在此時,明朝降將施琅力主收復臺灣的奏章進入康熙視野。

施琅原為鄭成功的部將,其父兄在內鬥中被鄭成功所殺。與鄭氏有血海深仇。施琅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

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康熙認為他“才略夙優”、“有謀”“善斷”,遂將硬統大任交付於他。

施琅像

西元1681年正月18日,鄭經因縱欲過度身亡。施琅的機遇終於降臨了。

鄭經死後,臺灣政權內部為了爭權奪利,展開血腥內鬥,最終由十二歲的次子鄭克塽承襲延平郡王。此時的臺灣陷入“主幼國亂”困境,將領叛逃事件頻頻發生。那個時候,兩岸均屬家天下,總有一方因為政權交接而發生動亂。

1683年6月中旬,施琅率大清海軍主力大舉進攻,不久佔領澎湖,守將劉國軒逃往臺灣。清軍佔領澎湖後,鄭克塽敗局已定,但施琅卻不忙於進軍臺灣,而是著眼于做爭取鄭克塽及其軍隊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穩定民心;同時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臺灣。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撫政策,避免血腥屠殺。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無屠戮意”,也願意歸順。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

臺灣凱旋圖

1683年7月1日,權臣馮錫范勸說鄭克塽降清。七月初五,馮錫范命鄭德瀟寫降表。七月十五,馮錫范將鄭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施琅進入臺灣受降。隨後鄭克塽前往京師,隸屬漢軍正紅旗,受封為嘉德官。西元1707年,鄭克塽病故,爵位無襲。

康熙收復臺灣具備了以下四個條件:綜合國力世界第一;有英明領袖誕生並立志收復;有良將勁弩;臺灣內亂且孤立無援。

此時的臺灣陷入“主幼國亂”困境,將領叛逃事件頻頻發生。那個時候,兩岸均屬家天下,總有一方因為政權交接而發生動亂。

1683年6月中旬,施琅率大清海軍主力大舉進攻,不久佔領澎湖,守將劉國軒逃往臺灣。清軍佔領澎湖後,鄭克塽敗局已定,但施琅卻不忙於進軍臺灣,而是著眼于做爭取鄭克塽及其軍隊的工作。他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穩定民心;同時建議朝廷“頒赦招撫”鄭氏,以爭取和平統一臺灣。康熙帝同意他的招撫政策,避免血腥屠殺。鄭克塽、劉國軒見施琅“無屠戮意”,也願意歸順。從此臺灣成為清朝疆域的一部分。

臺灣凱旋圖

1683年7月1日,權臣馮錫范勸說鄭克塽降清。七月初五,馮錫范命鄭德瀟寫降表。七月十五,馮錫范將鄭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施琅進入臺灣受降。隨後鄭克塽前往京師,隸屬漢軍正紅旗,受封為嘉德官。西元1707年,鄭克塽病故,爵位無襲。

康熙收復臺灣具備了以下四個條件:綜合國力世界第一;有英明領袖誕生並立志收復;有良將勁弩;臺灣內亂且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