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人手握30萬大軍,用三年奠定中國雛形,卻因拒絕稱帝慘死

我們現在自稱漢族,用的文字叫漢字,說的語言叫漢語,全都離不開一個“漢”字,可見“漢”這個朝代給中華民族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奠定了中國的雛形。而說到大漢王朝的建立,這個人就不能不提了,

他就是韓信!

韓信剛投奔劉邦的時候也並不多受待見,甚至還因違反軍紀差點兒被砍了腦袋。就在韓信要被砍頭的那一刻,韓信突然大喊:“劉邦難道不想要得到天下了嗎?竟然要斬殺壯士!”監斬官是劉邦的好哥們夏侯嬰,他想看看能說出這種話的毛頭小子到底有多大能耐,

果真是吹牛的話再殺也不遲。

夏侯嬰和韓信聊了兩句,發現這個人還真有兩下子,趕緊向劉邦推薦。韓信名不見經傳,劉邦給他安排了個倉庫管理員的工作就給打發了。庫管員的職位雖然談不上多高,

但對於韓信來說已經算是破格提升了,可一心想成就一番事業的韓信卻失落無比。

期間只有蕭何同韓信經過幾次詳談後覺得他是個奇才,雖然也向劉邦力薦,可是韓信畢竟毫無資歷,在庫管員的位置上也沒幹出什麼成績(人家的專業也不是看倉庫),也沒有再提拔韓信。

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原來很多追隨劉邦的人覺得看不到什麼發家致富的希望,紛紛腳底抹油溜之大吉,

韓信也打算隨個大流兒走人算了。蕭何知道韓信走後急忙騎馬去追,好說歹說給韓信勸了回來。

因為逃跑的人太多,劉邦還以為蕭何也跑了。等蕭何回來說他是去追韓信,劉邦氣瘋了,跑了這麼多人你都不去追,幹嘛偏偏去追那個韓信。可轉念一想,

能讓蕭何這麼大費周章的人肯定不一般,在蕭何的再三勸說下,劉邦終於拜韓信為大將軍,劉邦的這種魄力也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雖然之前劉邦瞧不上韓信,但既然已經決定拜韓信為大將軍,劉邦給足了他施展拳腳的空間。

事實證明,蕭何沒有看錯人,劉邦沒有用錯人。

正如劉邦自己所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不僅用兵如神戰功赫赫,還十分年輕,劉邦和其他功臣都要比他大不少,這些人沒有能活過韓信的信心,要知道主少臣壯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局面。最終韓信落得個慘死長樂宮的下場,韓信臨死之時大喊,悔不聽蒯通之計,順便賣個隊友。

那麼蒯通到底給韓信出了什麼主意呢?便是著名的天下三分之計。當時韓信打下齊國,被劉邦封為齊王,手握重兵。蒯通對韓信推心置腹的說,他現在功高蓋主,歷史上凡是這樣的人都不會有善終,如今漢人畏懼他,楚人不信任他,只有趁機自立才是最好的出路,可惜終究沒被韓信採納。

紙上談兵容易,實際做起來可就沒那麼簡單了,雖然韓信手握重兵,但下面的各位將軍有不少都是劉邦的親信。韓信一旦宣佈自立,下面的人能有多少人會繼續跟他是一個很大問題。再一個,韓信作為秦漢之際的人,依舊帶有戰國時期士的遺風,認為是劉邦成就了自己,出於道義不應反叛。

各種原因交織在一起,讓韓信並沒有聽從蒯通的三分之計,但韓信不反是他的悲劇,他若造反就是華夏的悲劇!

給你不一樣的歷史:歷史每天看

微信公眾訂閱號:historyeveryday(長按複製添加)

劉邦和其他功臣都要比他大不少,這些人沒有能活過韓信的信心,要知道主少臣壯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十分危險的局面。最終韓信落得個慘死長樂宮的下場,韓信臨死之時大喊,悔不聽蒯通之計,順便賣個隊友。

那麼蒯通到底給韓信出了什麼主意呢?便是著名的天下三分之計。當時韓信打下齊國,被劉邦封為齊王,手握重兵。蒯通對韓信推心置腹的說,他現在功高蓋主,歷史上凡是這樣的人都不會有善終,如今漢人畏懼他,楚人不信任他,只有趁機自立才是最好的出路,可惜終究沒被韓信採納。

紙上談兵容易,實際做起來可就沒那麼簡單了,雖然韓信手握重兵,但下面的各位將軍有不少都是劉邦的親信。韓信一旦宣佈自立,下面的人能有多少人會繼續跟他是一個很大問題。再一個,韓信作為秦漢之際的人,依舊帶有戰國時期士的遺風,認為是劉邦成就了自己,出於道義不應反叛。

各種原因交織在一起,讓韓信並沒有聽從蒯通的三分之計,但韓信不反是他的悲劇,他若造反就是華夏的悲劇!

給你不一樣的歷史:歷史每天看

微信公眾訂閱號:historyeveryday(長按複製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