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後成立的南斯拉夫聯盟,曾是東歐最富的國家,為何最後會瓦解?

曾經的南斯拉夫,是以塞爾維亞族所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

經兩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及周邊小國,吞併原來從屬於此二帝國的各弱小民族聚居地而形成的國家。

曾經的南斯拉夫,包括現在的塞爾維亞、黑山、波黑、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和還有科索沃等七個國家。南斯拉夫素有“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形容。

1992年至2006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人之外的各民族紛紛獨立建國,此國家逐漸解體,南斯拉夫也隨之成為歷史名詞。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斯拉夫由鐵托出任總統,鐵托執政下的南斯拉夫,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這使得南斯拉夫變成歐洲唯一沒加入華沙公約的社會主義國家。

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使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裡成為比較富有的一員。

自50年代改革後,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要明顯比其他東歐國家自由,西方的文學電影都被允許傳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每1.8個家庭擁有一台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所有7歲到15歲的兒童都可以免費受到8年義務教育。

然而,為何當時欣欣向榮的南斯拉夫最終會走向分裂呢?

首先,從地緣政治來說,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眾所周知,巴爾幹島在一戰爆發前曾是歐洲的火藥桶,各方勢力彙集交錯於此。這主要與巴爾幹的地理位置有關。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端,是歐亞大陸朝向地中海的突出部分。半島三面環海,自古以來都是三方勢力爭奪的地方,在古希臘時期,巴爾幹是希臘、馬其頓和波斯帝國的戰場;後來伊斯蘭教崛起,它又成為了東羅馬帝國、西歐天主教和西亞伊斯蘭世界的戰場。反正幾千年來,巴爾幹半島就沒消停過。

因此,雖然近代的塞爾維亞族趁著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滅亡以及沙俄式微之際,

整合了巴爾幹半島複雜的勢力,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國,然而這種統一只是表像而已,南斯拉夫內部矛盾重重。

不管是民族還是宗教,南斯拉夫國內都不能選中一個強大到足以壓制其他群體的優勢族群。哪怕是最大種族的塞爾維亞,其在全國的人口比例也不高,不足以形成壓倒性的優勢。因此南斯拉夫從成立起就天然面臨分裂的風險。

二戰期間,內憂外患之下的南斯拉夫王國被德國所滅。隨後德國採取分而治之,將南斯拉夫肢解,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了南斯拉夫部分北部邊陲,克羅埃西亞則獨立成國,其餘的則在德軍佔領下,由傀儡政權繼續統治。雖然二戰後南斯拉夫複國了,但依然面臨著王國時代相同的內部分裂困境。

二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巨變。由昔日的歐洲列強內鬥,轉變為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這種政治格局大調整給南斯拉夫帶來了嚴峻挑戰。歐洲,尤其是歷來民族宗教複雜的巴爾幹半島,又一次成為外部列強爭奪的一個焦點。由於南斯拉夫國內政策的失誤,以及外部巨大壓力之下,南斯拉夫被解體了。

二戰期間,內憂外患之下的南斯拉夫王國被德國所滅。隨後德國採取分而治之,將南斯拉夫肢解,匈牙利與保加利亞佔領了南斯拉夫部分北部邊陲,克羅埃西亞則獨立成國,其餘的則在德軍佔領下,由傀儡政權繼續統治。雖然二戰後南斯拉夫複國了,但依然面臨著王國時代相同的內部分裂困境。

二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發生巨變。由昔日的歐洲列強內鬥,轉變為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這種政治格局大調整給南斯拉夫帶來了嚴峻挑戰。歐洲,尤其是歷來民族宗教複雜的巴爾幹半島,又一次成為外部列強爭奪的一個焦點。由於南斯拉夫國內政策的失誤,以及外部巨大壓力之下,南斯拉夫被解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