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影·音樂|21世紀最好的25部電影,不服來辯

文 | 李洋

編輯 | 周元

什麼影片可以稱之為21世紀的經典之作?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的發展,似乎電影明星不再神秘與遙遠,拍電影也沒有那麼難,但事實上無論在任何年代,拍出一部好電影都需要無數人的心血與智慧。

新聞一出,很多人就表示了不服,畢竟21世紀才過了不到20年,現在就評出本世紀最偉大的25部電影,未免口氣太大。但兩位影評人對這次評選是這麼說的:“我們的21世紀已經接近過去了六分之一了,在這段期間內,有成千上萬的電影被拍出來。這意味著,這些電影之間的排序和戰鬥已經開始了。作為《紐約時報》的首席影評人,我們決定為這些電影排名,

在Facebook上一些電影學者的協助下,選出這些在未來註定成為本世紀經典的25部電影。”

兩位影評人的專業性是無可置疑的。而且值得高興的是,有三部華語影片上榜。不管這份影單的說服力如何,我們都可以看看,什麼樣的電影入得了犀利影評人的法眼。(排名分先後)

本片根據小說《石油》改編,講述一個人在丟失靈魂的過程,黑暗也壓抑,人性就在其間磨礪,日益堅硬黑暗,看不出原來模樣。本片在本次評出的25部電影中排名第一,Dargis認為本片是21世紀關於愛、死亡、信仰和貪婪的傑作,它們與石油和鮮血絞合在一起,展現了一個深感不安的國家,開啟了美國電影的新時代。A.O. Scott則覺得這部電影代表了美國動態的資本主義。

導演保羅•湯瑪斯•安德森憑藉此片摘得第5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丹尼爾•戴•路易斯用出神入化的演技,完全詮釋了一個“丟失靈魂”的主人公複雜的內心世界,憑藉此片摘得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桂冠。

《千與千尋》的經典,就在於這是一個純真的女孩成為女人的閾值時刻,或者說是一個尋找自我或者自我復蘇的過程。宮崎駿用簡單的畫面、單純的角色和空靈的音樂,描述了最深刻的主題。而宮崎駿電影中的失落、憂鬱和悲劇,就是他創作《潘神的迷宮》和《鬼童院》的源頭。

在這部影片的評語裡,摘錄了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的觀點。德爾托羅說,自己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就開始看宮崎駿的電影,並無數次為他的作品感動流淚。

《百萬美元寶貝》之所以會獲得青睞,更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符合好萊塢口味的“回歸家庭”的故事,伊斯特伍德和希拉蕊·斯萬克象徵性的父女關係,最後又有了一個悲涼的西部片式的結尾,在古典的同時,也非常感人。本片榮獲第7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4項大獎。

Scott認為,本片走出了拳擊電影多愁善感的濫觴,用一種約定的年代質感和精細的風格打動了觀眾,為拳擊營造出了一種優雅和靜水深流的感覺。你在看到它的時候,會覺得,這就是電影本來的樣子。

影片圍繞四個人物,四個故事逐個展開,通過幾個看似連貫的故事,講述了幾個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殺的經歷,它們通過一些敘述的線索和一種奇妙的形式上的整體感彼此相連。

該片獲得了法國《電影手冊》、英國《視與聽》年度十佳電影,併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

這部由克利斯提·普優執導的羅馬尼亞影片,講了一個酗酒的窮阿伯想要去急診室,卻屢次被醫院拒收的故事,豐富的細節令影片異常有分量。全世界的急症室是否會有同樣情況發生?片中無一壞人,每人都努力應付眼前的工作,但最後結局卻叫人唏噓。

《無醫可靠》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部佳作,首先貌不驚人,第二有點長,題材很平凡,節奏不慌不忙,但是非常精彩。相信每個生活在城市中、每個跟醫療制度拉上關係的人看完都會有共鳴。這樣的影片在商業片世界上非常難見。

《一一》是中國臺灣導演楊德昌的作品,這部電影長達137分鐘,導演楊德昌憑藉此片,獲得了第53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平凡家庭的生活。沒有煩惱的洋洋、對初戀苦惱的婷婷、為了家庭生計忙碌的南俊……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道德,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這部電影中,每個人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自己。

視覺藝術家們總是熱衷於從各個角度探索生活,而在這部影片裡,洋洋所充當的正是導演楊德昌如赤子般熱忱的另一個自我。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一》能讓你在忙碌的工作中,停下來看看自己的生活,思考“什麼是幸福”。

《頭腦特工隊》通過賣萌的畫面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快樂、恐懼、憤怒、厭惡、悲傷”這5種情緒人格化。本片獲得了第88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提名、第73屆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

Dargis和Scott認為《頭腦特工隊》在皮克斯的眾多經典動畫中亦可當得翹楚。影片對心理學抽象概念的擬人化以及對人類內部意識的視覺呈現,皆體現了無與倫比的創造力。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這五個鮮活的擬人化情緒,帶領著我們重新認識了悲欣交集的人生。

《少年時代》講述了一個男孩的成長歷程,從做著白日夢的6歲到開始步入大學的18歲,導演理查·林克萊特連續跟拍了12年方才完成這部作品。Dargis認為,這毫無疑問是一部關於電影的現實主義及其力量的故事,瑣碎的敘事中滿布著歲月流逝的痕跡。

這部電影最讓人感動是——導演鏡頭下的“時間”。我們在安靜地、不可察覺地變老,但誰都沒有去思考過這個問題。通過這部電影,導演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時空,一切都陳舊的,而敘述視角是全新的。

《夏日時光》的故事從三兄妹齊聚鄉下為母親慶祝生日開始,但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立馬便被打破,眾人紛紛陷入棘手的遺產處理爭端之中。

Scott指出,如何處理去世父母的財產正是當前許多家庭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夏日生活》以戲劇性的手法所描繪的死亡率和全球化對歐洲生活的影響,應當得到關注。他認為,《夏日時光》是一封給法國電影的情書,也是一份對法國電影未來的審視。

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軍在伊拉克的真實生活狀態。本片繼承了美國戰爭片的一貫思路,特效和鏡頭地運營相當優秀,導演凱薩琳·畢格羅憑藉此片成為了第一位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女性。

Dargis評價《拆彈部隊》是一部反戰片,並非是因為它對戰爭提出了一種輕易的批評,而是它提醒著我們人類如何需要戰爭、如何為之而生存甚至願意為了戰爭而死。

這是一部關於夢想、告別的電影。故事的時間線是主角生活中的一周,導演用大量的白描來表達他的彷徨和狼狽。電影中大量的音樂,也許有點打斷故事情節。但這些60、70年代的民謠,現在聽到也完全不過時。

科恩兄弟的電影入選早在意料之中,但究竟挑選哪部卻成了一個難題,因為他們的每部作品都各有其精彩與迷人之處。始終搖擺不定的Dargis和Scott,半開玩笑地說:“我們最終選擇《醉鄉民謠》是因為……因為那只貓。”

導演阿伯德拉馬納·希薩柯用鏡頭見證了陷入宗教極端分子控制下的地區中“男女平民對恐怖主義的寂靜反抗”。

Dargis認為,《廷巴克圖》是一部悲劇但並不虛無主義的電影,導演阿伯德拉馬納·希薩柯並不羞於展示暴力,而且他並不以那種聳人聽聞的手法來處理暴力,相反地,他用視覺上的美感和日常生活的歡愉時刻,來回應了這些暴力。

位於皇后區的傑克遜高地或許是世界上文化多樣性最為驚人的一個社區,在這裡,共有167種語言被使用。這部紀錄片探討了傑克遜高地的居民們試圖保持舊傳統以及適應美國價值觀的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在這部電影裡,弗雷德里克·懷斯曼用190分鐘的時間,探討了維繫自己民族的傳統,和適應美國價值觀之間的衝突。

Dargis和Scott認為,“弗雷德里克·懷斯曼不僅是當今最偉大的紀錄片工作者,也是當今最偉大的導演。”

達內兄弟的這部《孩子》,講了一個半熟爸爸的故事,依然是我們熟悉的達內兄弟的現實主義,依然是我們熟悉的晃動的攝影機。

Scott認為,這既是一個懸疑犯罪的故事,也是一個精神寓言,它既關乎基督教,也關乎歐洲的社會主義。

該片講述了法國裔農場主瑪麗亞所在的國家處於內戰的漩渦中,即將離開的法國士兵極力向她建議,帶她回到祖國,然而她卻對此不屑一顧的故事。

克雷爾·德尼的這部《白色物質》曾經提名金獅獎,一個法國導演拍攝西非故事。對一段殖民歷史,對殖民歷史下的白人黑人關係,對一個將非洲的當成自己的家園卻始終被拒絕,為保護個人財產不惜代價的女人的刻畫,所有這些,都構成這部影片的魅力因素。

《慕尼克》的故事取材自摩薩德的復仇行動,是現代間諜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Dargis 和 Scott都認為,斯皮爾伯格是21世紀最被低估的導演。他從《拯救大兵瑞德》和《辛德勒名單》時期,走到現在,依然帶給了我們堪稱“完美”的《間諜之橋》和“燦爛”的《林肯》。

對於《慕尼克》而言,它擁有了一種扭曲的懸疑驚悚感和一種讓人不安的模棱兩可感,正義和復仇之間的界限是什麼?人類如何能在與狂熱的對抗中體面地生存下來?這些倫理問題,就是《慕尼克》得以如此優秀的核心。

該片是侯孝賢對自己電影生涯所作的一次總結。三段故事裡男女主角表達情感的方式及所處時代背景,都能在侯孝賢各個時期的影片裡找到對應。侯孝賢在這部影片中展現的精妙結構和流動情緒,東方而細膩,也讓《最好的時光》成為了華語電影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冒失說出侯孝賢眼中“最好的時光(或最好的電影時光)”是哪一段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所有的時光都是被辜負被浪費的,也只有在辜負浪費之後,才能從記憶裡將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歎它是最好的時光。

有著“新浪潮祖母”之稱的阿涅斯·瓦爾達,到了21世紀還在堅持創作,從藝術成就和創作力來說,都是應該入選的導演。這部受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的名畫《拾穗者》啟發而拍攝的紀錄片,描繪了法國當今時代的拾荒者形象,用DV拍攝,擴轉成35毫米電影膠片發行,曾經在30個月的時間裡獲得過30個獎。

瓦爾達的作者性讓她走出了法國影壇,她對時代的精准捕捉更讓她走向了世界。Scott說,“《拾穗者》的完美,就在於它是一個觀點的完美例證——微小的事物也擁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要選一部21世紀最好的動作片,會是誰?《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就是《紐約時報》的答案。最後選擇了這部影片,Dargis和Scott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它的導演喬治·米勒是一個比較老派的人,他的這種老派,會對代表現代的數碼同行有一定的實際影響。

雖然故事有些老套,一個末世英雄帶領小夥伴們走向勝利。然而,角色刻畫得棱角分明。通過細節的展現,導演把這個老套的故事拍攝得異常精彩。尤其是在漫漫黃沙的背景下,一男一女爭霸打響,世界弱肉強食是不二法則。動作片、科幻片、西部公路片愛好者千萬不能錯過!

《月光男孩》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在表現風格上深受《最好的時光》的影響。該片檢視了同性戀、非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和男子氣概這三個問題。三者之間的交互碰撞製造出了精彩的戲劇效果,影片裡所包含的真知灼見令觀眾印象深刻。該片敘述的部分值得稱道,它沒有說教,也沒有誇大故事的情境,把平實的劇情演繹得很精彩。

Dargis認為,《月光男孩》非常巧妙地調用了美國電影多年來所塑造的那種黑人的刻板印象,但同時,又用自己的敘事和建構對抗著這種刻板印象。對傳統既借用又挑戰,這是一件很讓電影學者們興奮的事情。而《月光男孩》的故事與題材又足夠有特殊性,它展現了一類複雜而糾纏的群體。

《溫蒂和露西》 是部簡單的人狗故事,更像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小品。溫蒂是一個在暑假離家,前往阿拉斯加打工的女孩;露西則是她平時傾訴情感的狗。在這樣的故事中,打工的生涯顯然不會順利,走失的露西也有了新的主人。

這個精簡的故事,其實也影射了時代。用影評人的話來說,“導演凱莉·雷查德的所有電影都是政治。”

在這部關於鮑勃·狄倫生平的傳記電影中,將分別由六位演員扮演鮑勃·狄倫,分別演繹鮑勃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和音樂經歷。該片講述了鮑勃·狄倫早期作為民謠歌手艱苦奮鬥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國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識份子,具有爭議的搖滾轉型、摩托車意外事故還有後來從公眾視線裡銷聲匿跡的隱退,近年來工作重心不放在錄製唱片而是舉行巡迴演唱會上,如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 ever Ending Tour)等等。

凱特·布蘭切特憑藉片中女扮男裝的角色,提名了奧斯卡,拿下了65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Scott則認為這根本就不是一部傳記片,而是一部精妙編織的論文電影。

故事發生在位於墨西哥北部的一個宗教社區之中,約翰和妻子艾斯特是此處的居民,兩人結婚多年。約翰愛上了一位名叫瑪麗安的女子,兩人常常私會,享受靈與肉結合的快感。兩人的關係並非僅僅局限於肉體,約翰深深的愛著瑪麗安,這也就意味著,每當他和瑪麗安在一起時,違背的不僅僅是世俗的道德,還有自己一生堅持的信仰,這令約翰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卡洛斯·雷加達斯的《寂靜之光》雖然講的是一個宗教故事,卻給予了觀眾比宗教更多的東西。Dargis說,“導演把這部電影本身變成了一種禱告。”

金·凱瑞作為一個喜劇大師,在這部電影中竟扮演了這麼一個頹廢、無奈、深情的角色。男主內心活動,從他眼睛裡一覽無餘。愛情剛開始的濃烈,終會趨於平靜,問題也會浮出水面。因而男主選擇刪除記憶,來緩解痛苦。然而,曾經的海誓山盟真,能隨著記憶的消除而結束?

這部電影的成功,其實更多應該歸功於編劇查理·考夫曼,Dargis 和Scott評價道,“考夫曼的寫作完美平衡了玩世不恭感和敏感度,所有演員飾演的角色都驚人地可信,這使得本片成為了21世紀最浪漫的電影。”

該片講述了事業有成的安迪年過四十卻從沒有和女性☆禁☆交往的經驗,朋友們想法設法幫助他儘快擺脫處男身份的故事。導演賈德·阿帕圖雖然以性喜劇作為影片的外殼,實際其中包含的卻是一個老男人尋找真愛的故事,主角安迪堅持處子之身等待真愛的態度將影片的格調提升了一個檔次。

Scott認為,“導演賈德·阿帕圖就算不是現代女權主義喜劇之父,但他早期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也做了一定的突破了。”

在這部影片的評語裡,摘錄了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的觀點。德爾托羅說,自己還是個小孩的時候就開始看宮崎駿的電影,並無數次為他的作品感動流淚。

《百萬美元寶貝》之所以會獲得青睞,更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符合好萊塢口味的“回歸家庭”的故事,伊斯特伍德和希拉蕊·斯萬克象徵性的父女關係,最後又有了一個悲涼的西部片式的結尾,在古典的同時,也非常感人。本片榮獲第7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4項大獎。

Scott認為,本片走出了拳擊電影多愁善感的濫觴,用一種約定的年代質感和精細的風格打動了觀眾,為拳擊營造出了一種優雅和靜水深流的感覺。你在看到它的時候,會覺得,這就是電影本來的樣子。

影片圍繞四個人物,四個故事逐個展開,通過幾個看似連貫的故事,講述了幾個不同的普通人走向犯罪或自殺的經歷,它們通過一些敘述的線索和一種奇妙的形式上的整體感彼此相連。

該片獲得了法國《電影手冊》、英國《視與聽》年度十佳電影,併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

這部由克利斯提·普優執導的羅馬尼亞影片,講了一個酗酒的窮阿伯想要去急診室,卻屢次被醫院拒收的故事,豐富的細節令影片異常有分量。全世界的急症室是否會有同樣情況發生?片中無一壞人,每人都努力應付眼前的工作,但最後結局卻叫人唏噓。

《無醫可靠》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部佳作,首先貌不驚人,第二有點長,題材很平凡,節奏不慌不忙,但是非常精彩。相信每個生活在城市中、每個跟醫療制度拉上關係的人看完都會有共鳴。這樣的影片在商業片世界上非常難見。

《一一》是中國臺灣導演楊德昌的作品,這部電影長達137分鐘,導演楊德昌憑藉此片,獲得了第53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平凡家庭的生活。沒有煩惱的洋洋、對初戀苦惱的婷婷、為了家庭生計忙碌的南俊……關於生活、關於愛情、關於道德,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這部電影中,每個人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自己。

視覺藝術家們總是熱衷於從各個角度探索生活,而在這部影片裡,洋洋所充當的正是導演楊德昌如赤子般熱忱的另一個自我。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一》能讓你在忙碌的工作中,停下來看看自己的生活,思考“什麼是幸福”。

《頭腦特工隊》通過賣萌的畫面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快樂、恐懼、憤怒、厭惡、悲傷”這5種情緒人格化。本片獲得了第88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提名、第73屆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

Dargis和Scott認為《頭腦特工隊》在皮克斯的眾多經典動畫中亦可當得翹楚。影片對心理學抽象概念的擬人化以及對人類內部意識的視覺呈現,皆體現了無與倫比的創造力。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這五個鮮活的擬人化情緒,帶領著我們重新認識了悲欣交集的人生。

《少年時代》講述了一個男孩的成長歷程,從做著白日夢的6歲到開始步入大學的18歲,導演理查·林克萊特連續跟拍了12年方才完成這部作品。Dargis認為,這毫無疑問是一部關於電影的現實主義及其力量的故事,瑣碎的敘事中滿布著歲月流逝的痕跡。

這部電影最讓人感動是——導演鏡頭下的“時間”。我們在安靜地、不可察覺地變老,但誰都沒有去思考過這個問題。通過這部電影,導演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時空,一切都陳舊的,而敘述視角是全新的。

《夏日時光》的故事從三兄妹齊聚鄉下為母親慶祝生日開始,但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立馬便被打破,眾人紛紛陷入棘手的遺產處理爭端之中。

Scott指出,如何處理去世父母的財產正是當前許多家庭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夏日生活》以戲劇性的手法所描繪的死亡率和全球化對歐洲生活的影響,應當得到關注。他認為,《夏日時光》是一封給法國電影的情書,也是一份對法國電影未來的審視。

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軍在伊拉克的真實生活狀態。本片繼承了美國戰爭片的一貫思路,特效和鏡頭地運營相當優秀,導演凱薩琳·畢格羅憑藉此片成為了第一位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女性。

Dargis評價《拆彈部隊》是一部反戰片,並非是因為它對戰爭提出了一種輕易的批評,而是它提醒著我們人類如何需要戰爭、如何為之而生存甚至願意為了戰爭而死。

這是一部關於夢想、告別的電影。故事的時間線是主角生活中的一周,導演用大量的白描來表達他的彷徨和狼狽。電影中大量的音樂,也許有點打斷故事情節。但這些60、70年代的民謠,現在聽到也完全不過時。

科恩兄弟的電影入選早在意料之中,但究竟挑選哪部卻成了一個難題,因為他們的每部作品都各有其精彩與迷人之處。始終搖擺不定的Dargis和Scott,半開玩笑地說:“我們最終選擇《醉鄉民謠》是因為……因為那只貓。”

導演阿伯德拉馬納·希薩柯用鏡頭見證了陷入宗教極端分子控制下的地區中“男女平民對恐怖主義的寂靜反抗”。

Dargis認為,《廷巴克圖》是一部悲劇但並不虛無主義的電影,導演阿伯德拉馬納·希薩柯並不羞於展示暴力,而且他並不以那種聳人聽聞的手法來處理暴力,相反地,他用視覺上的美感和日常生活的歡愉時刻,來回應了這些暴力。

位於皇后區的傑克遜高地或許是世界上文化多樣性最為驚人的一個社區,在這裡,共有167種語言被使用。這部紀錄片探討了傑克遜高地的居民們試圖保持舊傳統以及適應美國價值觀的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在這部電影裡,弗雷德里克·懷斯曼用190分鐘的時間,探討了維繫自己民族的傳統,和適應美國價值觀之間的衝突。

Dargis和Scott認為,“弗雷德里克·懷斯曼不僅是當今最偉大的紀錄片工作者,也是當今最偉大的導演。”

達內兄弟的這部《孩子》,講了一個半熟爸爸的故事,依然是我們熟悉的達內兄弟的現實主義,依然是我們熟悉的晃動的攝影機。

Scott認為,這既是一個懸疑犯罪的故事,也是一個精神寓言,它既關乎基督教,也關乎歐洲的社會主義。

該片講述了法國裔農場主瑪麗亞所在的國家處於內戰的漩渦中,即將離開的法國士兵極力向她建議,帶她回到祖國,然而她卻對此不屑一顧的故事。

克雷爾·德尼的這部《白色物質》曾經提名金獅獎,一個法國導演拍攝西非故事。對一段殖民歷史,對殖民歷史下的白人黑人關係,對一個將非洲的當成自己的家園卻始終被拒絕,為保護個人財產不惜代價的女人的刻畫,所有這些,都構成這部影片的魅力因素。

《慕尼克》的故事取材自摩薩德的復仇行動,是現代間諜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Dargis 和 Scott都認為,斯皮爾伯格是21世紀最被低估的導演。他從《拯救大兵瑞德》和《辛德勒名單》時期,走到現在,依然帶給了我們堪稱“完美”的《間諜之橋》和“燦爛”的《林肯》。

對於《慕尼克》而言,它擁有了一種扭曲的懸疑驚悚感和一種讓人不安的模棱兩可感,正義和復仇之間的界限是什麼?人類如何能在與狂熱的對抗中體面地生存下來?這些倫理問題,就是《慕尼克》得以如此優秀的核心。

該片是侯孝賢對自己電影生涯所作的一次總結。三段故事裡男女主角表達情感的方式及所處時代背景,都能在侯孝賢各個時期的影片裡找到對應。侯孝賢在這部影片中展現的精妙結構和流動情緒,東方而細膩,也讓《最好的時光》成為了華語電影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冒失說出侯孝賢眼中“最好的時光(或最好的電影時光)”是哪一段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所有的時光都是被辜負被浪費的,也只有在辜負浪費之後,才能從記憶裡將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歎它是最好的時光。

有著“新浪潮祖母”之稱的阿涅斯·瓦爾達,到了21世紀還在堅持創作,從藝術成就和創作力來說,都是應該入選的導演。這部受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的名畫《拾穗者》啟發而拍攝的紀錄片,描繪了法國當今時代的拾荒者形象,用DV拍攝,擴轉成35毫米電影膠片發行,曾經在30個月的時間裡獲得過30個獎。

瓦爾達的作者性讓她走出了法國影壇,她對時代的精准捕捉更讓她走向了世界。Scott說,“《拾穗者》的完美,就在於它是一個觀點的完美例證——微小的事物也擁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要選一部21世紀最好的動作片,會是誰?《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就是《紐約時報》的答案。最後選擇了這部影片,Dargis和Scott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它的導演喬治·米勒是一個比較老派的人,他的這種老派,會對代表現代的數碼同行有一定的實際影響。

雖然故事有些老套,一個末世英雄帶領小夥伴們走向勝利。然而,角色刻畫得棱角分明。通過細節的展現,導演把這個老套的故事拍攝得異常精彩。尤其是在漫漫黃沙的背景下,一男一女爭霸打響,世界弱肉強食是不二法則。動作片、科幻片、西部公路片愛好者千萬不能錯過!

《月光男孩》獲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在表現風格上深受《最好的時光》的影響。該片檢視了同性戀、非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和男子氣概這三個問題。三者之間的交互碰撞製造出了精彩的戲劇效果,影片裡所包含的真知灼見令觀眾印象深刻。該片敘述的部分值得稱道,它沒有說教,也沒有誇大故事的情境,把平實的劇情演繹得很精彩。

Dargis認為,《月光男孩》非常巧妙地調用了美國電影多年來所塑造的那種黑人的刻板印象,但同時,又用自己的敘事和建構對抗著這種刻板印象。對傳統既借用又挑戰,這是一件很讓電影學者們興奮的事情。而《月光男孩》的故事與題材又足夠有特殊性,它展現了一類複雜而糾纏的群體。

《溫蒂和露西》 是部簡單的人狗故事,更像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小品。溫蒂是一個在暑假離家,前往阿拉斯加打工的女孩;露西則是她平時傾訴情感的狗。在這樣的故事中,打工的生涯顯然不會順利,走失的露西也有了新的主人。

這個精簡的故事,其實也影射了時代。用影評人的話來說,“導演凱莉·雷查德的所有電影都是政治。”

在這部關於鮑勃·狄倫生平的傳記電影中,將分別由六位演員扮演鮑勃·狄倫,分別演繹鮑勃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和音樂經歷。該片講述了鮑勃·狄倫早期作為民謠歌手艱苦奮鬥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國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識份子,具有爭議的搖滾轉型、摩托車意外事故還有後來從公眾視線裡銷聲匿跡的隱退,近年來工作重心不放在錄製唱片而是舉行巡迴演唱會上,如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 ever Ending Tour)等等。

凱特·布蘭切特憑藉片中女扮男裝的角色,提名了奧斯卡,拿下了65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Scott則認為這根本就不是一部傳記片,而是一部精妙編織的論文電影。

故事發生在位於墨西哥北部的一個宗教社區之中,約翰和妻子艾斯特是此處的居民,兩人結婚多年。約翰愛上了一位名叫瑪麗安的女子,兩人常常私會,享受靈與肉結合的快感。兩人的關係並非僅僅局限於肉體,約翰深深的愛著瑪麗安,這也就意味著,每當他和瑪麗安在一起時,違背的不僅僅是世俗的道德,還有自己一生堅持的信仰,這令約翰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卡洛斯·雷加達斯的《寂靜之光》雖然講的是一個宗教故事,卻給予了觀眾比宗教更多的東西。Dargis說,“導演把這部電影本身變成了一種禱告。”

金·凱瑞作為一個喜劇大師,在這部電影中竟扮演了這麼一個頹廢、無奈、深情的角色。男主內心活動,從他眼睛裡一覽無餘。愛情剛開始的濃烈,終會趨於平靜,問題也會浮出水面。因而男主選擇刪除記憶,來緩解痛苦。然而,曾經的海誓山盟真,能隨著記憶的消除而結束?

這部電影的成功,其實更多應該歸功於編劇查理·考夫曼,Dargis 和Scott評價道,“考夫曼的寫作完美平衡了玩世不恭感和敏感度,所有演員飾演的角色都驚人地可信,這使得本片成為了21世紀最浪漫的電影。”

該片講述了事業有成的安迪年過四十卻從沒有和女性☆禁☆交往的經驗,朋友們想法設法幫助他儘快擺脫處男身份的故事。導演賈德·阿帕圖雖然以性喜劇作為影片的外殼,實際其中包含的卻是一個老男人尋找真愛的故事,主角安迪堅持處子之身等待真愛的態度將影片的格調提升了一個檔次。

Scott認為,“導演賈德·阿帕圖就算不是現代女權主義喜劇之父,但他早期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也做了一定的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