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美國,有這樣一群以撿食野牛屍體為生的人

森林峽谷、間歇噴泉以及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裡,你能領悟到大自然原始的壯美與遼闊。我就生活在美國蒙大拿州黃石國家公園附近的小鎮裡。工作之餘,

我很喜歡打獵。

2016年,當我準備加入到網上一個原始技能與實踐討論小組時,偶然間發現了這群在黃石國家公園外以撿食野牛屍體為生的“拾荒者”。於是我踏上了尋找他們的旅程。

▲當地“拾荒者”Josh把部分野牛殘骸扛在肩上。

格紋裙,雪靴,以及遠處冰雪覆蓋的連綿山脈,

這一切很容易讓人以為是某時尚雜誌的拍攝現場。

只有仔細觀察,你才會發現這些“模特們”正在撿拾著一種看起來十分血腥的東西——野牛屍體殘骸。

▲Epona(左)抱著自己的孩子等待Ania,Ania正試圖從野牛殘骸中分離出內臟部分並放入Epona的背包之中。

黃石國家公園擁有全球最大的美洲野牛種群。自建立以來,野牛數量逐年增長,並有氾濫成災的趨勢。

它們消耗了過多生態資源,且頻頻闖入生活地區、徒步小徑,對當地居民和遊客造成了很多威脅。

▲成群的野牛經常在冬天遷徙。

2015年,蒙大拿州政府和當地土著協定,

由於野牛有從海拔較高的夏季棲息地轉到海拔較低的冬季棲息地的遷徙特點,可以利用冬季獵殺部分野牛,來平衡當地的生態環境。

▲黃石國家公園,這裡的風景充滿著古典油畫一般的色調與質感。

在一年一度的這場獵捕水牛活動中,

“拾荒者”們仿佛獵人們的助手,又好像這片土地的清理工。

他們采拾獵人遺留下來的野牛殘骸,用這樣的方式參與著獵殺活動。這群拾荒者們有著相似的生活節奏,很強的凝聚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共同生活在一個已經初具規模的“小型社區”之中。

▲當地拾荒者,房屋的牆上掛著一張野牛皮。

▲Alex正在為死去的野牛剝皮。

野牛,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一頭成年雄性野牛高達1.8米,體重多達1噸。因此在這片廣袤土地上,一個人帶走野牛殘骸是很消耗體力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一群人分工協作,共同完成。

▲一群拾荒者的協作現場。

▲Ania用來自狩獵場的雪橇拉運野牛殘骸。

▲Ania正在撿拾野牛內臟。

▲Alex和Katie正在為一頭死去的野牛剝皮。

▲夜幕降臨之時,Alex從一處野牛殘骸之中撿拾內臟。

▲一名女性拾荒者。

剝皮,開膛,分解,運輸,經過這一系列步驟後,野牛殘骸被完全拆分。皮毛用於製作皮革製品,骨頭用來製作捕獵工具或者裝飾品,而野牛的肉則儲存在罐子裡等待烹飪加工。

▲Josh正在將拆分好的野牛屍體裝入當地獵人的運輸車上。

▲Alex和Katie正在為一頭野牛剝皮。

▲在經過一天的工作以後,Alex的手沾滿了野牛的血,指甲縫隙內也藏滿了血垢。

令我十分驚訝的是,他們對於野牛殘骸的分離有著一套十分細緻、高效的操作體系。

作為一名狩獵愛好者,我對打獵也算有所瞭解,但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觀察到哪群獵人能夠如此耐心地對屍體進行拆分。

▲肉類加工棚內,拾荒者和成功拆分後的野牛殘骸在一起。

▲Jerry正在準備將野牛的皮下脂肪與毛皮分離。這些野牛皮將用於製作皮革製品。

▲Jerry和他的狗Daddy,左側是成功分離的野牛皮。

我還記得來到這裡的第一晚,當地人用野牛肝臟和紅薯為我做了一份晚餐。

雖然有些抗拒,但為了表示友好再加上饑餓,我品嘗了這份豐盛的晚餐。出乎意料,它們十分美味。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我留在這裡繼續拍攝下去的動力。

▲社區的肉類加工棚。

而那些本非成長於此的拾荒者們也慢慢地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很多人都拋棄了現代生活節奏,想要追求更加原始而古老的生活方式。

▲長長的鬍鬚,充滿著“北歐風情”的服飾,很多當地男性獵人都這樣裝扮自己。

到現在,我仍然深深相信狩獵活動包含著十分血腥的一面。獵人與獵物之間的關係和食客與食物之間有著某種微妙的聯繫。

獵人對於獵物也有著尊重與親昵的一面。而這一切,也體現在“拾荒者”與野牛屍體之間。

▲ Jerry在野牛皮加工處。

他們並不是機械地撿拾。日間拾荒,夜間烹飪,這種看似日常但充滿儀式感的活動中,存在著某種對饋贈食物的大自然的敬畏之感。

▲在肉品加工棚,Epona正在為孩子哺乳。

▲Alex(右一)和Epona以及他們剛剛出生不久尚未命名的孩子。

▲拾荒者在家門前。

▲拾荒者中的青少年們。

當我問到他們關於“黃石國家公園野牛追捕行動”的看法時,他們表示,“很多人對於追捕還是管理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對我們這群人來說,這些看法都並不緊要,我們要做的只是撿拾這些遺留在土地上的殘骸,因為它們就在那裡。”

▲Alex懷抱孩子在野牛皮加工現場。

▲正在分離野牛肉的當地拾荒者。

離開這裡,回歸日常生活之後,我時常回憶起在那裡的生活。在經歷了一場不同文化的洗禮之後,我似乎還不能馬上適應浸淫多年的現代生活體系。

某天清晨,我被鬧鐘聲吵醒,睜開雙眼,竟然充滿了不知身在何地的恍惚感。

▲拾荒者肖像。

共同完成。

▲一群拾荒者的協作現場。

▲Ania用來自狩獵場的雪橇拉運野牛殘骸。

▲Ania正在撿拾野牛內臟。

▲Alex和Katie正在為一頭死去的野牛剝皮。

▲夜幕降臨之時,Alex從一處野牛殘骸之中撿拾內臟。

▲一名女性拾荒者。

剝皮,開膛,分解,運輸,經過這一系列步驟後,野牛殘骸被完全拆分。皮毛用於製作皮革製品,骨頭用來製作捕獵工具或者裝飾品,而野牛的肉則儲存在罐子裡等待烹飪加工。

▲Josh正在將拆分好的野牛屍體裝入當地獵人的運輸車上。

▲Alex和Katie正在為一頭野牛剝皮。

▲在經過一天的工作以後,Alex的手沾滿了野牛的血,指甲縫隙內也藏滿了血垢。

令我十分驚訝的是,他們對於野牛殘骸的分離有著一套十分細緻、高效的操作體系。

作為一名狩獵愛好者,我對打獵也算有所瞭解,但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觀察到哪群獵人能夠如此耐心地對屍體進行拆分。

▲肉類加工棚內,拾荒者和成功拆分後的野牛殘骸在一起。

▲Jerry正在準備將野牛的皮下脂肪與毛皮分離。這些野牛皮將用於製作皮革製品。

▲Jerry和他的狗Daddy,左側是成功分離的野牛皮。

我還記得來到這裡的第一晚,當地人用野牛肝臟和紅薯為我做了一份晚餐。

雖然有些抗拒,但為了表示友好再加上饑餓,我品嘗了這份豐盛的晚餐。出乎意料,它們十分美味。這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我留在這裡繼續拍攝下去的動力。

▲社區的肉類加工棚。

而那些本非成長於此的拾荒者們也慢慢地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很多人都拋棄了現代生活節奏,想要追求更加原始而古老的生活方式。

▲長長的鬍鬚,充滿著“北歐風情”的服飾,很多當地男性獵人都這樣裝扮自己。

到現在,我仍然深深相信狩獵活動包含著十分血腥的一面。獵人與獵物之間的關係和食客與食物之間有著某種微妙的聯繫。

獵人對於獵物也有著尊重與親昵的一面。而這一切,也體現在“拾荒者”與野牛屍體之間。

▲ Jerry在野牛皮加工處。

他們並不是機械地撿拾。日間拾荒,夜間烹飪,這種看似日常但充滿儀式感的活動中,存在著某種對饋贈食物的大自然的敬畏之感。

▲在肉品加工棚,Epona正在為孩子哺乳。

▲Alex(右一)和Epona以及他們剛剛出生不久尚未命名的孩子。

▲拾荒者在家門前。

▲拾荒者中的青少年們。

當我問到他們關於“黃石國家公園野牛追捕行動”的看法時,他們表示,“很多人對於追捕還是管理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對我們這群人來說,這些看法都並不緊要,我們要做的只是撿拾這些遺留在土地上的殘骸,因為它們就在那裡。”

▲Alex懷抱孩子在野牛皮加工現場。

▲正在分離野牛肉的當地拾荒者。

離開這裡,回歸日常生活之後,我時常回憶起在那裡的生活。在經歷了一場不同文化的洗禮之後,我似乎還不能馬上適應浸淫多年的現代生活體系。

某天清晨,我被鬧鐘聲吵醒,睜開雙眼,竟然充滿了不知身在何地的恍惚感。

▲拾荒者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