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華學生參與戒微信實驗,結果花很多時間在網易雲音樂刷評論

昨天,你使用時間最長的手機應用是什麼?微信應該是很多人的回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的第二張名片,朋友交流、工作溝通,幾乎所有的社交都可以在微信中完成,

甚至有很多人表示刷微信成癮。微信仿佛已經成為籠罩在社交圈上的一張大網。

2016年底,騰訊研究院組織了一場為期15天“社交齋戒”的實驗。參與實驗者85人,22人為質化研究,其餘則被分為實驗組32人,控制組31人。質化研究組與實驗組,均實施社交齋戒(每日使用微信不超過30分鐘),控制組正常使用,並均有前測後測。這場實驗共持續了6個月,到上個月剛剛落下帷幕。

當時,

就讀於清華大學人因工程專業學生李秋澄,就作為志願者參與了這場實驗,從2016年12月14日—28日期間,開始“社交齋戒”。在參與活動之前,李秋澄是一個重度微信使用患者,每天使用微信時間基本都在2-3小時。他希望通過這項實驗,把用微信的時間節省出來,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當中。

尤其在剛開始“齋戒”的時候,強忍住不用的滋味並不好受,更讓心情變得焦躁不安,“這種感覺就有點類似兜裡有煙卻抽不了,

你滿天橋底下找煙屁股抽那種感覺一樣的,很難受、很痛苦。”

為了緩解這種焦慮感,他選擇去網易雲音樂評論區看評論。李秋澄說,“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當中,不停地刷新”。網易雲音樂上有4億條評論,類型各異,還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刷新每一首歌曲的評論區,都像是看一個主題的微信朋友圈。相關統計表明,在網易雲音樂上,

有50%的用戶邊聽歌邊看評論。

實驗結束後,李秋澄重新回歸到“天天刷微信”的狀態,但他對自身以及人與社交網路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在所有的應用當中,社交網路應用是可以給我帶來最大愉悅感、安全感的應用,其中一些原因,可能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闡釋。

人類終歸是一種群居生物,就像我們離不開他人的扶持一樣,我們也無法離開社交應用。沉迷社交應用當然會讓人錯過許多生活中的風景,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社交應用所帶來的那些滿足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