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德江|“四定四築四改”助力脫貧攻堅

德江縣"四定四築四改"助推脫貧攻堅顯成效

2017年,德江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充分發揮黨建統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關鍵作用, 以開展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脫貧攻堅大比武為抓手,

投入真情實意、真金白銀,助推農村脫貧攻堅,取得良好成效。

一、"四定"助推脫貧。在脫貧攻堅中,德江縣探索開展"走進群眾家裡·走進群眾心裡"("兩走進")活動,讓有溫度的黨建觸動群眾內心,切實增強貧困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一是定人參與。開展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10項行動計畫,對33項重點任務,明確20個牽頭單位,125個責任單位,推行"654321"幫扶機制,按正縣級6戶、副縣級5戶、正科級4戶、副科級3戶、股級2戶、一般幹部1戶的要求,

做到黨政幹部全員參與,結對幫扶貧困戶全覆蓋。二是定點包乾。成立1個脫貧攻堅總指揮部,21個脫貧攻堅指揮分部,縣委書記、縣長任脫貧攻堅總指揮,鄉黨委書記、鄉長任分指揮長,建立174個貧困村定點包乾責任清單,明確174名縣級領導和部門 負責人為包乾領導和作戰隊隊長,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為作戰隊員,鄉包村責任人為資料員,
村支書和主任為資金監督員。同時組建176個駐村工作組,選派880名駐村幹部、160名"第一書記"駐村蹲點幫扶脫貧。三是定期脫貧。定期召開黨政聯席會議、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和定期調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戶施策"要求,聚焦貧困人口,統籌編制脫貧攻堅規劃,落實幫扶措施,實行動態跟蹤幫扶,做到一戶一個台賬,
一戶一個幫扶計畫,一戶一套幫扶措施,做到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脫貧困,到2020全面如期脫貧。四是定責問效。把黨建促脫貧攻堅十項行動作為"党建派遣單"派遣內容、"三題"述職和"書記抓党建o點上評"考核內容、常態調研督導內容,倒逼責任落地,提升工作效力。半年來開展脫貧攻堅督查194次,其中對極貧桶井鄉18個村106戶精准扶貧戶進行了暗訪,對16名幹部的幫扶履職情況進行現場測試,
對2個單位5名幹部的幫扶情況進行了電話核查。充分發動力量,開展大回訪,進一步核准貧困戶資訊,制定申報扶貧專案措施,集中力量打響春季攻勢攻堅戰。半年多來,累計走訪群眾43.8萬人次,幫助制定村級發展規劃947個,謀思路出點子6354條,發展烤煙、核桃、茶葉、大棚蔬菜等產業15.3萬畝,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612件,辦理實事好事797件,落實幫扶資金6301萬元。

二、"四築"保障脫貧。結合脫貧攻堅,在全縣各級基層黨組織中全面推行"党建派遣單"工作機制,採取定期派遣、專項派遣和定向派遣等形式,下發脫貧攻堅"党建派遣單"1100余張,夯實責任,築牢基礎,保障脫貧。一是築牢思想基礎。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結合"三會一課",築牢思想基礎,將脫貧攻堅政策作為黨支部學習的重要內容,領導幹部帶頭深入幫扶鄉鎮和村宣傳發動,各黨委召開黨委會150餘次,開展專題培訓13次、各類宣教活動60場次,發放宣傳資料6萬餘份,提升打贏脫貧攻堅戰能力和水準。二是築牢堡壘基礎。實施領頭雁工程,著力建強"三支隊伍",夯實基層堡壘。共組織下派支書35名,駐村幫培後備幹部287人,培養黨員致富能人378人,引進高層次人才8名。大力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建立村務聯席會、村務公開、黨務公開、村規民約等制度的村(社區)達344個。加大黨員發展力度,發展農村黨員200余名,對持續開展黨員組織關係集中排查,加強流動黨員聯繫和管理,查出失聯黨員6人,流動黨員834人。加大後進村黨組織轉化力度,精准識別22個後進村黨組織,採取"縣級領導+組織部班子成員+鎮黨委委員+第一書記"逐級聯動,開展"一村一策"的整頓,在6月底完成整頓。扎實開展村霸專項清查,共清查出並處理村霸2人。三是築牢動力基礎。足額兌現村級組織運轉經費2萬元,建立村幹部報酬 "基本工資+績效獎金+養老保險+任期補貼"增長模式,村幹部報酬達1800元至2000元,享受鄉鎮副科級幹部經濟待遇的村幹部1人,利用好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和自籌資金4000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40個,組建村級集體經濟合作聯社212個,實行村幹部報酬與集體經濟收益掛鉤制,切實提升村幹部幹事激情。縣級以每人每年500元標準,舉辦8期、每期5天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培訓班共培訓529人,鄉級開展鄉鎮幹部、村幹部、駐村工作組組長和第一書記集中輪訓206期,共培訓4484人,組織新任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進行全員任職培訓88期,培訓1005人,提幹部發展經濟能力。四是築牢陣地基礎。投資7000余萬,完成六輪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有村級活動陣地的村(社區)達到344個,開通黨建雲平臺鄉級網站65個,實施鄉鎮"五小"建設個數349個,實施9類"民心黨建"精品工程,精心打造33個示範點,創建縣級黨建扶貧鄉鎮2個,創建縣級黨建扶貧村(社區)35個,創建鄉級黨建扶貧村(社區)84個,在烏江沿線鄉鎮實施10萬畝花椒、5萬畝臍橙、5萬畝油茶、5萬畝核桃產業項目,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樹立了黨建扶貧風向標。

三、"四改"引領脫貧。在脫貧攻堅中,聚焦問題導向,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幹中改,在改中幹,著力掃除黨建促脫貧道路上的體制障礙。一是駐村調駐改革。把准源頭品質,結合村情實際,精准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擴大駐村"四項改革"範圍,在12個鄉鎮,變部門派駐為組織調駐,變垂直管理為屬地管理,將駐村幹部工資、組織關係等轉入鄉鎮,與鄉鎮幹部同管理,定期開展督查,加強駐村幹部履職發力,開展幫扶部門和貧困村支部聯建35個,力促真金白銀流入貧困村。二是考評方式改革。探索建立"書記抓党建o點上評"制度,實行季度評、半年述、年度考,通過點上觀摩、脫稿述職、民主聽證、現場承諾等方式,檢驗黨建促脫貧攻堅成效。推行書記抓党建工作"三題"述職,採取專題述職、點題述職、問題述職方式,由"照著稿子念"變為"脫稿專題講"、"圍繞點題答"、"聚焦問題改",由"單向述職"變為"多向交流",倒逼黨建扶貧責任落地。三是督導機制改革。探索建立常態化調研督導,採取督導人員臨時確定、督導物件隨機指定、督導內容屆時確定、督導時間事先不定、督導方式電話敲定的"五不定"方式,對黨建扶貧組織開展明察暗訪、交叉督導、調查研究,傳導責任壓力、激發內生動力、提升工作效力。四是農村綜合改革。探索推行"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打造農村發展"新引擎",彙聚組織力量、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為一體的脫貧攻堅新合力,搭建起資源、市場融為一體的綜合平臺,為貧困群眾擺脫貧困拓寬了另一條管道。桶井鄉場壩村在全市率先啟動,目前,扶持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399個,"雙超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2個,組建春暉社5個,春暉使者68名,幫助群眾辦理實事33件,幫助解決資金19萬元,幫扶專案8個,帶動561戶貧困戶2056人脫貧致富。桶井鄉場壩村"春暉使者"付澤波默默回報家鄉,無償投資300多萬元為貧困農戶修建住房10餘棟,改造危房20餘棟,資助貧困學生30余人。

精彩推薦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微信號:trswzzb 審核:楊立 編輯:黃欣 王青

二、"四築"保障脫貧。結合脫貧攻堅,在全縣各級基層黨組織中全面推行"党建派遣單"工作機制,採取定期派遣、專項派遣和定向派遣等形式,下發脫貧攻堅"党建派遣單"1100余張,夯實責任,築牢基礎,保障脫貧。一是築牢思想基礎。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結合"三會一課",築牢思想基礎,將脫貧攻堅政策作為黨支部學習的重要內容,領導幹部帶頭深入幫扶鄉鎮和村宣傳發動,各黨委召開黨委會150餘次,開展專題培訓13次、各類宣教活動60場次,發放宣傳資料6萬餘份,提升打贏脫貧攻堅戰能力和水準。二是築牢堡壘基礎。實施領頭雁工程,著力建強"三支隊伍",夯實基層堡壘。共組織下派支書35名,駐村幫培後備幹部287人,培養黨員致富能人378人,引進高層次人才8名。大力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建立村務聯席會、村務公開、黨務公開、村規民約等制度的村(社區)達344個。加大黨員發展力度,發展農村黨員200余名,對持續開展黨員組織關係集中排查,加強流動黨員聯繫和管理,查出失聯黨員6人,流動黨員834人。加大後進村黨組織轉化力度,精准識別22個後進村黨組織,採取"縣級領導+組織部班子成員+鎮黨委委員+第一書記"逐級聯動,開展"一村一策"的整頓,在6月底完成整頓。扎實開展村霸專項清查,共清查出並處理村霸2人。三是築牢動力基礎。足額兌現村級組織運轉經費2萬元,建立村幹部報酬 "基本工資+績效獎金+養老保險+任期補貼"增長模式,村幹部報酬達1800元至2000元,享受鄉鎮副科級幹部經濟待遇的村幹部1人,利用好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和自籌資金4000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40個,組建村級集體經濟合作聯社212個,實行村幹部報酬與集體經濟收益掛鉤制,切實提升村幹部幹事激情。縣級以每人每年500元標準,舉辦8期、每期5天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培訓班共培訓529人,鄉級開展鄉鎮幹部、村幹部、駐村工作組組長和第一書記集中輪訓206期,共培訓4484人,組織新任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進行全員任職培訓88期,培訓1005人,提幹部發展經濟能力。四是築牢陣地基礎。投資7000余萬,完成六輪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有村級活動陣地的村(社區)達到344個,開通黨建雲平臺鄉級網站65個,實施鄉鎮"五小"建設個數349個,實施9類"民心黨建"精品工程,精心打造33個示範點,創建縣級黨建扶貧鄉鎮2個,創建縣級黨建扶貧村(社區)35個,創建鄉級黨建扶貧村(社區)84個,在烏江沿線鄉鎮實施10萬畝花椒、5萬畝臍橙、5萬畝油茶、5萬畝核桃產業項目,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樹立了黨建扶貧風向標。

三、"四改"引領脫貧。在脫貧攻堅中,聚焦問題導向,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在幹中改,在改中幹,著力掃除黨建促脫貧道路上的體制障礙。一是駐村調駐改革。把准源頭品質,結合村情實際,精准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擴大駐村"四項改革"範圍,在12個鄉鎮,變部門派駐為組織調駐,變垂直管理為屬地管理,將駐村幹部工資、組織關係等轉入鄉鎮,與鄉鎮幹部同管理,定期開展督查,加強駐村幹部履職發力,開展幫扶部門和貧困村支部聯建35個,力促真金白銀流入貧困村。二是考評方式改革。探索建立"書記抓党建o點上評"制度,實行季度評、半年述、年度考,通過點上觀摩、脫稿述職、民主聽證、現場承諾等方式,檢驗黨建促脫貧攻堅成效。推行書記抓党建工作"三題"述職,採取專題述職、點題述職、問題述職方式,由"照著稿子念"變為"脫稿專題講"、"圍繞點題答"、"聚焦問題改",由"單向述職"變為"多向交流",倒逼黨建扶貧責任落地。三是督導機制改革。探索建立常態化調研督導,採取督導人員臨時確定、督導物件隨機指定、督導內容屆時確定、督導時間事先不定、督導方式電話敲定的"五不定"方式,對黨建扶貧組織開展明察暗訪、交叉督導、調查研究,傳導責任壓力、激發內生動力、提升工作效力。四是農村綜合改革。探索推行"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打造農村發展"新引擎",彙聚組織力量、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為一體的脫貧攻堅新合力,搭建起資源、市場融為一體的綜合平臺,為貧困群眾擺脫貧困拓寬了另一條管道。桶井鄉場壩村在全市率先啟動,目前,扶持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399個,"雙超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2個,組建春暉社5個,春暉使者68名,幫助群眾辦理實事33件,幫助解決資金19萬元,幫扶專案8個,帶動561戶貧困戶2056人脫貧致富。桶井鄉場壩村"春暉使者"付澤波默默回報家鄉,無償投資300多萬元為貧困農戶修建住房10餘棟,改造危房20餘棟,資助貧困學生30余人。

精彩推薦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微信號:trswzzb 審核:楊立 編輯:黃欣 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