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藏甘肅的十大古鎮,你去過幾個?

(“帶著石頭去旅行”為大家提供好看的文章,您的關注是我成長的動力,在這*非常*感謝您的關注哦!!)

古鎮是城市的雛形,是文明的起源。他們都曾經有過不小的輝煌時期,興盛一時。

也有濃厚的歷史沉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隨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更迭,越發神秘。它們或許不在輝煌,或不被大多數人關注,但走進它們會讓我們瞭解更多的過去,更多的風土人情和那些已經流逝的時光歲月。

青城古鎮

青城位於蘭州黃河下游50公里處,

榆中縣北部,陸路距離蘭州市約100公里,白銀市25公里,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青城在廢除科舉制度之前,先後培養出了11大進士,其中皇榜翰林1人;文舉23人,武舉51人;孝廉方正8人,貢生83人;秀才不計其數。

近年來,在史學界引起轟動的“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之說,使黃河古鎮青城引起了各方關注。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溝裡,並葬於青城龍頭堡子山下。

李自成早年在甘肅當過兵,而且李自成瞭解甘肅榆中的人情地理,

有一定的人事基礎。

青城的蘭州水煙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什川鎮

什川鎮距離蘭州市區約20公里,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甘肅巡撫在今什字中心修築"什字川堡"而得名。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風光秀麗的萬畝梨園,使之成為蘭州近郊的一處“世外梨園”。

什川堪稱“梨園之鄉”。連片梨園面積達12000餘畝,

樹齡大多在三百年以上。園內梨樹千姿百態,景象十分壯觀,堪稱“中國一絕”。

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也叫永泰龜城,位於景泰西南27公里處,因其城堡似金龜,故叫永泰龜城,修築于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甘肅省景泰縣境內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永泰古城由於城牆堅固,作為一道完備的軍事屏障和防禦工事,在明清兩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400多年來沒有被攻破過。

永泰古城衛星地圖,古城的整體形狀很像一隻金龜。

永泰古城

碧口鎮

碧口海拔624米,碧口位於西秦嶺山地和岷山山系的交匯地帶,是甘肅省海撥最低的地方。

碧口古鎮名播隴原,享譽華夏,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響浪漢代墓群出土的銅器表明,兩漢時期這裡就有農牧活動。明清以來,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龍江、嘉陵江兩百里水道,成為水上“絲綢之路”。乾隆初年,碧口成為繁華興旺的水陸碼頭,甘肅、四川的物資集散地,木船沿白龍江入嘉陵江可直達重慶。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藥材、土特產品運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帶日用物品進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須經過碧口集散。碧口商賈雲集,交易興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會館5處,藥材行棧40多家。碧口與相鄰的青木川鎮都是清朝至民國時期陝、甘、川重要的貿易樞紐。就象它的地理位置一樣,碧口是陝甘文化與巴蜀文化的過渡地帶,這裡的語言、風俗習慣大多與一江之隔的四川相似,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的說法。碧口距離四川廣元市區的交通非常方便,碧口鎮每天有幾趟往廣元的班車,不到3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和到文縣縣城的差不多,但碧口到武都客車要走將近8小時,大多情況還要在文縣倒車,所以碧口人大多有事是去廣元,而不是文縣和隴南市區。包括常見病的就診一般性購物,碧口人也是選擇去廣元。

碧口盛產龍井茶,品質非常不錯。在文縣碧口鎮的李子壩,清代道光年間開始就種茶,茶園裡至今還有100多年樹齡的老茶樹。這裡海拔1200米左右茶園所出產的高山龍井茶更是甘肅茶葉的代表。碧口山坡地種茶,雲霧彌漫,漫射光充足,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幹物質積累較多,有利於增進茶味,極為適合茶樹的生長。出產的龍井茶,幹茶香氣清純,形狀扁直。沖泡後湯色碧綠或呈清黃色,香氣清高,滋味濃爽,耐沖泡。碧口龍井已成為甘肅茶葉的一張名片。

安口鎮

安口鎮位於華亭縣東南部,東鄰崇信縣,北接平涼市,南與陝西省相望,素有“隴東重鎮”之稱。安口鎮為明朝“隴上窯”所在地。宣統二年(1910)年,廢裡甲,立村鎮,曾名為安口窯、窯頭鎮,紅山鎮。安口鎮轄區礦產資源富集,安口鎮煤炭儲量13.2億噸,含煤面積14.5平方公里,占華亭煤田煤炭儲量的40.4%。

安口歷史上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累朝累代廣開窯口,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常常來此安家立口,燒造的日用陶瓷聞名西北大地,流傳千家萬戶,“安口窯”之名即由此而來。據史料記載,安口窯陶瓷燒造業興起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宋元時以燒制黑瓷“鐵銹花”和青瓷為主,技術逐漸成熟。至明代以煉製頗負盛名的青花瓷為標誌,實現了技術上質的飛躍,從而攜“隴上窯”之美名躋身全國名窯之列,達到鼎盛期。明清時以燒制黑、白陶為主,至明末清初趨於衰落。然而現如今,竟連一塊精緻瓷片也不能生產了,生產的大部分是粗陶瓷瓦罐瓦盆等。

大靖鎮

大靖鎮位於古浪縣城以東80公里處,南依祁連山餘脈,北臨騰格裡沙漠。大靖鎮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是該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歷史上曾是甘肅的四大名鎮之一,漢武帝時期稱為“朴環”,商貿活動最為活躍。陝西、山西一帶的商人確有“要想掙銀子,走一趟大靖土門子”之說。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甘肅巡撫田樂,總兵達雲等集兵萬人,而大靖的稱謂來源於明時的一次重要戰役,即“松山扒沙”之戰。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盤踞在大小松山(今天祝松山灘古浪昌靈山一帶)百年之久的韃靼阿赤兔部糾集兵馬,時而騷擾地方,過往商旅苦不堪言。當年三月,巡撫甘肅兵部尚書田樂,雄集西寧、莊浪(今永登)、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鎮番(今民勤)等數路軍旅,征討阿赤兔部。三月首戰告捷,九月大獲全勝。從此,阿赤兔餘部縮踞北部沙漠,不敢捲土重來。松山扒沙戰役後,明廷改“扒沙”之名為大靖。阿赤兔部沒有再來,而作為軍事要地大靖,進入了新的商業繁榮期。據史料記載:“民戶多於縣城,地極膏腴,商務較縣城為盛”,鼎盛時期,城郭完整,民舍稠密,商旅行棧,店鋪林立,寺廟宮觀,鱗次櫛比,商賈雲集,絡繹不絕,形成重要的商貿古鎮,現存有什字中心財神閣、馬家祠堂、馬廟會館、青山寺等名勝古跡。

哈達鋪

哈達鋪,位於宕昌縣城北部35公里,臘子口東南66公里處,地處岷山東麓的丘陵川壩之中,海拔2225米,陰涼濕潤,盛產當歸、紅芪等中藥材,是一個漢、回、藏、羌多民族聚居區。哈達鋪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個商貿重鎮和軍事要衝。三國時為“陰平古道”(即今宕昌、武都、文縣沿岷江、白龍江、白水江一線),魏將鄧艾當年即從此入川滅蜀。哈達鋪是當年紅軍走出藏區,進入甘肅的第一個回漢聚居比較集中的鎮子。

1935年 9月18日,紅軍第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越岷山,過施窩、大草灘,於20日到達宕昌哈達鋪。紅一方面軍約14000多人,在這裡休整了兩天。毛澤東主席當時住在“義和昌”藥店後面的瓦房裡,並在這裡召開了黨中央負責人會議,根據全國的鬥爭形勢,作出了向陝北進發的正確決策。“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天水街亭古鎮

街亭即甘肅天水市東南的街子鎮,街亭地處西秦嶺北麓,西接古郡,北環渭水,處於麥積山風景區核心位置,踞天水市區約40公里。2004年,當地村民在神農山重建古廟時挖掘出神農文化遺跡(有炭灰層、磨制石器、“祭天石”、黑紅陶器以及動物化石等),經專家鑒定,認為街亭神農山是炎帝神農氏發祥地中心及祭天場所。街亭也是先秦發祥地之一,街亭一帶出土的秦人墓葬數量眾多,文物豐富。除放馬灘墓群外,麥積山秦文公墓,也是舉世聞名。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早已家喻戶曉。街亭自古為天水門戶,秦漢、隴蜀咽喉,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得失街亭,安危關蜀。

街亭古鎮是漢唐古鎮,先輩按“金、木、水、火、土 ”五行設計,十字形街道,四條大街,東西街長約五百米,臨街兩旁都是上樓下店兩層鋪面,全鎮居民多為明清建築,千室連甍,規模宏偉;石坊牌樓,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紫藤古巷。

禮辛古鎮

“禮讓是遠古遺風,溯源究底,五千年漫長歷史,縱彩陶石斧不言,誰能抹煞;辛勤為斯邑本色,播雨犁雲,卅七載大好時光,即舜日堯天何敵,人盡謳歌。”“廣袤一條街,想開了,天也空,地也闊,風月天邊堪共賞;上下五千年,銘記著,失亦得,窮亦通,青史有卷任評說。

禮辛鎮位於甘肅省甘穀縣城西北四十公里處的清溪河南岸,為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禮辛在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設禮辛裡。清溪河從黃土高原谷地澀行東去,滋潤了一川,使得兩岸菜地似錦,稻田縱橫,楊柳蔥郁,花木爭茂,禮辛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塊綠洲。禮辛鎮,歷史上就是重要的文化商貿重鎮。禮辛遺址的彩陶成為一道曠世的文化風景。

禮辛鎮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其悠久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7000年前。屬仰紹文化馬家窯類型。禮辛鎮遺址出土的遺物中,以陶器、石器、骨器、灰陶和砂陶為主。當時主要的生產工具以磨制的石器為主,也有一部分打制石器和細石器。

1935年、1936年,紅軍主力兩次過禮辛。

陽關鎮

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鎮地處甘、青、新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市區西南64公里的古陽關腳下,是敦煌市最偏遠的一個鄉鎮。陽關因在玉門關之陽而得名,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門戶和“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陽關鎮地理位置優越,地大物博,境內水、光、土、熱、野生動植物和旅遊資源豐富,陽關鎮又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陽關、玉門關、渥窪池、壽昌城等名勝古跡座落于陽關鎮境內。

當時,城內駐有士兵2000多人,馬隊500人,附屬設有火藥場、草料場、磨坊、馬場等機構。永泰古城由於城牆堅固,作為一道完備的軍事屏障和防禦工事,在明清兩代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400多年來沒有被攻破過。

永泰古城衛星地圖,古城的整體形狀很像一隻金龜。

永泰古城

碧口鎮

碧口海拔624米,碧口位於西秦嶺山地和岷山山系的交匯地帶,是甘肅省海撥最低的地方。

碧口古鎮名播隴原,享譽華夏,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響浪漢代墓群出土的銅器表明,兩漢時期這裡就有農牧活動。明清以來,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龍江、嘉陵江兩百里水道,成為水上“絲綢之路”。乾隆初年,碧口成為繁華興旺的水陸碼頭,甘肅、四川的物資集散地,木船沿白龍江入嘉陵江可直達重慶。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藥材、土特產品運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帶日用物品進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須經過碧口集散。碧口商賈雲集,交易興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會館5處,藥材行棧40多家。碧口與相鄰的青木川鎮都是清朝至民國時期陝、甘、川重要的貿易樞紐。就象它的地理位置一樣,碧口是陝甘文化與巴蜀文化的過渡地帶,這裡的語言、風俗習慣大多與一江之隔的四川相似,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的說法。碧口距離四川廣元市區的交通非常方便,碧口鎮每天有幾趟往廣元的班車,不到3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和到文縣縣城的差不多,但碧口到武都客車要走將近8小時,大多情況還要在文縣倒車,所以碧口人大多有事是去廣元,而不是文縣和隴南市區。包括常見病的就診一般性購物,碧口人也是選擇去廣元。

碧口盛產龍井茶,品質非常不錯。在文縣碧口鎮的李子壩,清代道光年間開始就種茶,茶園裡至今還有100多年樹齡的老茶樹。這裡海拔1200米左右茶園所出產的高山龍井茶更是甘肅茶葉的代表。碧口山坡地種茶,雲霧彌漫,漫射光充足,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幹物質積累較多,有利於增進茶味,極為適合茶樹的生長。出產的龍井茶,幹茶香氣清純,形狀扁直。沖泡後湯色碧綠或呈清黃色,香氣清高,滋味濃爽,耐沖泡。碧口龍井已成為甘肅茶葉的一張名片。

安口鎮

安口鎮位於華亭縣東南部,東鄰崇信縣,北接平涼市,南與陝西省相望,素有“隴東重鎮”之稱。安口鎮為明朝“隴上窯”所在地。宣統二年(1910)年,廢裡甲,立村鎮,曾名為安口窯、窯頭鎮,紅山鎮。安口鎮轄區礦產資源富集,安口鎮煤炭儲量13.2億噸,含煤面積14.5平方公里,占華亭煤田煤炭儲量的40.4%。

安口歷史上陶土、坩坭、煤炭資源豐富,累朝累代廣開窯口,全國各地逃荒避亂的陶瓷藝人常常來此安家立口,燒造的日用陶瓷聞名西北大地,流傳千家萬戶,“安口窯”之名即由此而來。據史料記載,安口窯陶瓷燒造業興起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宋元時以燒制黑瓷“鐵銹花”和青瓷為主,技術逐漸成熟。至明代以煉製頗負盛名的青花瓷為標誌,實現了技術上質的飛躍,從而攜“隴上窯”之美名躋身全國名窯之列,達到鼎盛期。明清時以燒制黑、白陶為主,至明末清初趨於衰落。然而現如今,竟連一塊精緻瓷片也不能生產了,生產的大部分是粗陶瓷瓦罐瓦盆等。

大靖鎮

大靖鎮位於古浪縣城以東80公里處,南依祁連山餘脈,北臨騰格裡沙漠。大靖鎮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是該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歷史上曾是甘肅的四大名鎮之一,漢武帝時期稱為“朴環”,商貿活動最為活躍。陝西、山西一帶的商人確有“要想掙銀子,走一趟大靖土門子”之說。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甘肅巡撫田樂,總兵達雲等集兵萬人,而大靖的稱謂來源於明時的一次重要戰役,即“松山扒沙”之戰。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盤踞在大小松山(今天祝松山灘古浪昌靈山一帶)百年之久的韃靼阿赤兔部糾集兵馬,時而騷擾地方,過往商旅苦不堪言。當年三月,巡撫甘肅兵部尚書田樂,雄集西寧、莊浪(今永登)、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鎮番(今民勤)等數路軍旅,征討阿赤兔部。三月首戰告捷,九月大獲全勝。從此,阿赤兔餘部縮踞北部沙漠,不敢捲土重來。松山扒沙戰役後,明廷改“扒沙”之名為大靖。阿赤兔部沒有再來,而作為軍事要地大靖,進入了新的商業繁榮期。據史料記載:“民戶多於縣城,地極膏腴,商務較縣城為盛”,鼎盛時期,城郭完整,民舍稠密,商旅行棧,店鋪林立,寺廟宮觀,鱗次櫛比,商賈雲集,絡繹不絕,形成重要的商貿古鎮,現存有什字中心財神閣、馬家祠堂、馬廟會館、青山寺等名勝古跡。

哈達鋪

哈達鋪,位於宕昌縣城北部35公里,臘子口東南66公里處,地處岷山東麓的丘陵川壩之中,海拔2225米,陰涼濕潤,盛產當歸、紅芪等中藥材,是一個漢、回、藏、羌多民族聚居區。哈達鋪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個商貿重鎮和軍事要衝。三國時為“陰平古道”(即今宕昌、武都、文縣沿岷江、白龍江、白水江一線),魏將鄧艾當年即從此入川滅蜀。哈達鋪是當年紅軍走出藏區,進入甘肅的第一個回漢聚居比較集中的鎮子。

1935年 9月18日,紅軍第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越岷山,過施窩、大草灘,於20日到達宕昌哈達鋪。紅一方面軍約14000多人,在這裡休整了兩天。毛澤東主席當時住在“義和昌”藥店後面的瓦房裡,並在這裡召開了黨中央負責人會議,根據全國的鬥爭形勢,作出了向陝北進發的正確決策。“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天水街亭古鎮

街亭即甘肅天水市東南的街子鎮,街亭地處西秦嶺北麓,西接古郡,北環渭水,處於麥積山風景區核心位置,踞天水市區約40公里。2004年,當地村民在神農山重建古廟時挖掘出神農文化遺跡(有炭灰層、磨制石器、“祭天石”、黑紅陶器以及動物化石等),經專家鑒定,認為街亭神農山是炎帝神農氏發祥地中心及祭天場所。街亭也是先秦發祥地之一,街亭一帶出土的秦人墓葬數量眾多,文物豐富。除放馬灘墓群外,麥積山秦文公墓,也是舉世聞名。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早已家喻戶曉。街亭自古為天水門戶,秦漢、隴蜀咽喉,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得失街亭,安危關蜀。

街亭古鎮是漢唐古鎮,先輩按“金、木、水、火、土 ”五行設計,十字形街道,四條大街,東西街長約五百米,臨街兩旁都是上樓下店兩層鋪面,全鎮居民多為明清建築,千室連甍,規模宏偉;石坊牌樓,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紫藤古巷。

禮辛古鎮

“禮讓是遠古遺風,溯源究底,五千年漫長歷史,縱彩陶石斧不言,誰能抹煞;辛勤為斯邑本色,播雨犁雲,卅七載大好時光,即舜日堯天何敵,人盡謳歌。”“廣袤一條街,想開了,天也空,地也闊,風月天邊堪共賞;上下五千年,銘記著,失亦得,窮亦通,青史有卷任評說。

禮辛鎮位於甘肅省甘穀縣城西北四十公里處的清溪河南岸,為甘肅省十大古鎮之一,禮辛在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設禮辛裡。清溪河從黃土高原谷地澀行東去,滋潤了一川,使得兩岸菜地似錦,稻田縱橫,楊柳蔥郁,花木爭茂,禮辛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塊綠洲。禮辛鎮,歷史上就是重要的文化商貿重鎮。禮辛遺址的彩陶成為一道曠世的文化風景。

禮辛鎮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其悠久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7000年前。屬仰紹文化馬家窯類型。禮辛鎮遺址出土的遺物中,以陶器、石器、骨器、灰陶和砂陶為主。當時主要的生產工具以磨制的石器為主,也有一部分打制石器和細石器。

1935年、1936年,紅軍主力兩次過禮辛。

陽關鎮

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鎮地處甘、青、新三省交界處,敦煌市市區西南64公里的古陽關腳下,是敦煌市最偏遠的一個鄉鎮。陽關因在玉門關之陽而得名,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門戶和“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陽關鎮地理位置優越,地大物博,境內水、光、土、熱、野生動植物和旅遊資源豐富,陽關鎮又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陽關、玉門關、渥窪池、壽昌城等名勝古跡座落于陽關鎮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