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朝滅了兩個北方強國,卻讓這個國家崛起,今天還有外國人認為它是中國

文/青崖

在東北和華北交界的北部,曾有一個古老的民族,這個民族自詡為“鑌鐵”,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能如鐵一般強悍、無堅不摧。而之後的歷史,也驗證了他們這個稱號。

這個民族就是契丹。

契丹族最早生活在遼河流域的上游,由於沒有中原民族一般強大的生產能力,他們只能依賴有限的資源艱苦地生活,在貧瘠的漠北顯得是那麼渺不足道。然而,正所謂“苦盡甘來”,生活上的艱難反而磨煉了契丹族的意志。這對於他們之後的崛起,

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在同時,雖然契丹夾在了三個強大的國家——唐朝、高句麗和東突厥的中間,東、西、南三面皆臨強手,但這種夾縫般的生活不僅沒有讓他們低頭,反而更加鍛造出他們的血性。

唐朝初年,隨著唐太宗先後發動了對高句麗和東突厥的戰爭,

處於三國擠壓之下的契丹人一下得到了解放。二國滅亡之後,唐朝實行開放的民族政策,契丹人利用了這一個機會,得以安穩地發展,漸漸地變得兵強馬壯。

歷史就像一個停不下的齒輪,一直在轉動著,但也不會一成不變。僅僅過了28年,

當唐王朝還沉浸在自己創下的盛世王朝美夢之中時,契丹人數萬鐵騎突然南下直指唐朝要地,令朝野震驚。唐庭急調數十萬軍隊前往鎮壓,經過一番苦戰,總算勉強擋下契丹的侵襲,平定了戰亂。但此時,唐王朝的財政也因此捉襟見肘。因此,唐王朝不得不將防線回縮,防止契丹人的再次突襲。

後來,唐王朝在經歷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後走向了衰落,各路諸侯混戰,中原硝煙四起。為躲避戰亂,大量的人口往南方遷徙,也有一部分人北上前往沒有戰爭的遼河,他們將中原的文化和習俗帶到了那裡。同時,契丹人又趁機南下掠奪大量的資源和財富,契丹的發展也更加生機勃勃。

西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皇,建國號 “大契丹國”,隨後收留因戰亂而北上的河北流民,聲勢大振。而對於掠來的中原人口,阿保機在草原上採取漢制來安撫他們,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

隨後,契丹又東征南侵,還接受了後晉獻上的燕雲十六州,國勢強盛,百姓富裕,成為了一個無法忽視的強大王國。

連年征戰,契丹的威名也開始在世界上傳播。契丹族不僅具備遊牧民族靈活、強大的作戰能力,同時擁有著定居民族的各項農業文明。“有事則以攻佔為務,閒暇則以畋魚為生”,體現出契丹的軍事和經濟的完美結合。

我們都說,不管多麼耀眼的太陽,終究還是會降落。契丹這個曾經的北方強國,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在女真人的衝擊下,大遼國滅亡了。但其殘餘的部落退入了西域與中亞,又接連征服了西方的許多國家,給這些國家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由此,“契丹(Kitay)”一詞刻在了他們的歷史上,使得在中世紀時,西方國家很多都稱中國為“Cathay”,而這個詞正是“契丹”的音譯。後來,它又傳到了英國,使得英國人一度認為這就是“China”。而今天,在香港國泰航空有限公司的航班上,“Cathay”這個中古英語詞彙仿佛還在默默地訴說著當年的歷史。

連年征戰,契丹的威名也開始在世界上傳播。契丹族不僅具備遊牧民族靈活、強大的作戰能力,同時擁有著定居民族的各項農業文明。“有事則以攻佔為務,閒暇則以畋魚為生”,體現出契丹的軍事和經濟的完美結合。

我們都說,不管多麼耀眼的太陽,終究還是會降落。契丹這個曾經的北方強國,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在女真人的衝擊下,大遼國滅亡了。但其殘餘的部落退入了西域與中亞,又接連征服了西方的許多國家,給這些國家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由此,“契丹(Kitay)”一詞刻在了他們的歷史上,使得在中世紀時,西方國家很多都稱中國為“Cathay”,而這個詞正是“契丹”的音譯。後來,它又傳到了英國,使得英國人一度認為這就是“China”。而今天,在香港國泰航空有限公司的航班上,“Cathay”這個中古英語詞彙仿佛還在默默地訴說著當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