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年立秋時間:8月7日15:39:58 今年還有“秋老虎”到來嗎?

立秋是秋季開始的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東漢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

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當然,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

“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雖然人們普遍認為立秋後出現的高溫天氣就是秋老虎。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秋老虎

1.秋老虎應是夏老虎:立秋之後,也就是8月上中旬的秋老虎應是夏老虎。按照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劃分標準,處暑(8月22、23日)之前我國華北、江淮、長江中下游、江南、華南的許多地區還正處在夏季,有秋後一伏熱死人的諺語,立秋節氣15天內,

仍處在二伏和三伏期內,正是炎熱之時。此時出現的高溫天氣實屬正常。夏季本來就應該炎熱,這時的老虎,應該是夏老虎,提秋老虎太早了。

2.秋老虎應指先涼後熱的天氣:大氣科學詞典上說: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後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這裡的關鍵含義是天氣變涼後再次出現短期的炎熱天氣,稱為秋老虎。的確,每年8月22或23日的處暑之後,往往炎熱程度減弱,早晚會感到秋天的資訊。

提到秋老虎形成的原因,大氣科學詞典提到: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江淮流域,氣溫回升,形成了悶熱天氣。”可見,南方處暑後天氣也有漸涼的表現,只不過沒有北方那麼明顯。大氣科學詞典進一步指出: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以後,持續日數約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長時間。

有不少年份,立秋熱,處暑依然熱,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這種夏秋連熱的情況出現,“秋老虎”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需更多提醒防暑降溫。

早晚會感到秋天的資訊。

提到秋老虎形成的原因,大氣科學詞典提到: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江淮流域,氣溫回升,形成了悶熱天氣。”可見,南方處暑後天氣也有漸涼的表現,只不過沒有北方那麼明顯。大氣科學詞典進一步指出: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以後,持續日數約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長時間。

有不少年份,立秋熱,處暑依然熱,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的說法,這種夏秋連熱的情況出現,“秋老虎”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需更多提醒防暑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