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運營的邏輯,如何做到讓銷量穩步增長

在我們交流群中,終於出單了。在一片恭喜聲中,學員表示,考慮到廣告成本等因素,當前還是虧損的。學員雖然這麼說著,但興奮之情還是溢於言表的。

是的,就像學員因為出了第一單而表現出來的興奮一樣,

作為一名亞馬遜賣家,我非常認可的是,在運營起步階段,訂單的意義大於對利潤的追逐。

也許第一個訂單不賺錢,甚至是虧本的,也或者在第一個訂單的接單和處理過程中因為廣告投放、成本核算不准等原因,導致出現了預期之外的虧損,

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對於一個賣家來說,能夠快速的接到第一個訂單,真的很重要。

有了訂單,就意味著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這是質的飛躍。沒有訂單,賣家很難完整的熟悉運營的流程,長時間沒有訂單,賣家的信心很容易被消耗掉,而失去了信心,一切都完了。

接到訂單,哪怕只是一個虧本的訂單,也可以讓賣家做一個完整的梳理,在接下來的運營中,

只需要根據實際運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和優化,隨著自己對平臺規則的熟悉,隨著自己運營經驗的嫺熟,先降低虧損,再逐步實現盈利,這才是正途。每一個訂單,都是一份信心的積累。

但很多賣家在運營的初期過於追求單個訂單的利潤,堅持沒有利潤的生意不做,以致於很長時間都處於一種很尷尬的沒單或者只有些許訂單的狀態。比如聽說同行的利潤率是30%,

於是他們把自己的利潤率確定在20%,還自信滿滿因為利潤率低所以就有競爭力,殊不知競爭是橫向的,同時也是多維度的,價格的比較是必然的,除了價格,還有Review的數量和星級,以及Listing優化的情況,廣告的投放力度等等,如果只看到一個利潤率的要素,其認知必然是偏頗的。退一步來講,利潤率也不等同於售價,更低的利潤率不意味著更低的售價。一個小賣家拿貨價格100塊的產品,
大賣家可能只需要70塊就可以拿到,如此下來,不核算其他要素,100塊加上20%的利潤率,售價也得120塊了,而70塊拿貨的大賣家,即便加上40%的利潤率,其售價也只是98塊,比小賣家的拿貨成本還低。

另外,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了直接的成本和利潤,卻沒有注意到一些隱性的成本。

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房租、水電費、日常開支等內容,都是成本支出的一部分,最終都是需要核算在總的營收中去的,除了這些,一個人從辭去工作到創業,他還會多一個隱性的成本,那就是他原來的工資。如此算下來,一個賣家如果持續的沒有訂單,不能說他沒有虧損,他其實有著非常大的損失。

相比較而言,如果一個賣家能夠在前期的少許訂單中虧損,但在虧損中積累運營的經驗,提升自己的運營技巧,優化自己的運營流程,改善自己的供應量,降低自己的物流成本,在這逐項的優化調整中,讓自己的運營成本得以降低,讓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強,實現從虧到賺也不是難事。反倒是這樣的運作,減少了“冷凍期”,只一種更有效的運營策略。

有賣家發貨到FBA,然後開始猛投廣告,但幾番折騰之後,廣告費耗去了不少,訂單量卻沒有幾個,賣家向我請教該怎麼辦,我給出建議,既然廣告支出那麼大,為什麼不把廣告成本均攤到售價中試一試呢?賣家做出調整,降低了產品售價,也減少了廣告預算,其直接的結果是,產品售價在同行的競爭中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廣告成本卻得到大幅度的節省。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因為超低價格的帶動,賣家該條Listing開始有了銷量,然後就是銷量穩定增長,在銷量增長的過程中,賣家按照我的要求,以“小步慢跑”的方式逐步調整產品售價,經歷不到一個月的運營,產品售價恢復到有利潤的水準,而Listing的銷量和排名也都穩定下來。一條Listing的打造初見成效,賣家的信心也來了。

所以,關於運營的邏輯,我寧願大家這麼做:制定一個最大虧損預期,然後在Listing打造之初,把產品單價降低,以價格的敏感因素去帶動銷量,同時配合站內廣告,刷單,刷評等所有運營手段,以確保銷量為首要目標,當銷量穩定,Listing排名自然會上升,排名上升,帶來更多的自然流量,流量的增多也必然促進更多的訂單,在這個過程中,賣家可以適當的調整售價,每次小幅上調,當看到銷量沒有受到影響而大幅下降時,再逐步上調,直至到自己預期的售價為止。

這個方法也是我在實踐中屢試不爽的,每每拿來推新品,必然有效,可惜的是,終究會有不少人不相信。

但在虧損中積累運營的經驗,提升自己的運營技巧,優化自己的運營流程,改善自己的供應量,降低自己的物流成本,在這逐項的優化調整中,讓自己的運營成本得以降低,讓自己的盈利能力增強,實現從虧到賺也不是難事。反倒是這樣的運作,減少了“冷凍期”,只一種更有效的運營策略。

有賣家發貨到FBA,然後開始猛投廣告,但幾番折騰之後,廣告費耗去了不少,訂單量卻沒有幾個,賣家向我請教該怎麼辦,我給出建議,既然廣告支出那麼大,為什麼不把廣告成本均攤到售價中試一試呢?賣家做出調整,降低了產品售價,也減少了廣告預算,其直接的結果是,產品售價在同行的競爭中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廣告成本卻得到大幅度的節省。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因為超低價格的帶動,賣家該條Listing開始有了銷量,然後就是銷量穩定增長,在銷量增長的過程中,賣家按照我的要求,以“小步慢跑”的方式逐步調整產品售價,經歷不到一個月的運營,產品售價恢復到有利潤的水準,而Listing的銷量和排名也都穩定下來。一條Listing的打造初見成效,賣家的信心也來了。

所以,關於運營的邏輯,我寧願大家這麼做:制定一個最大虧損預期,然後在Listing打造之初,把產品單價降低,以價格的敏感因素去帶動銷量,同時配合站內廣告,刷單,刷評等所有運營手段,以確保銷量為首要目標,當銷量穩定,Listing排名自然會上升,排名上升,帶來更多的自然流量,流量的增多也必然促進更多的訂單,在這個過程中,賣家可以適當的調整售價,每次小幅上調,當看到銷量沒有受到影響而大幅下降時,再逐步上調,直至到自己預期的售價為止。

這個方法也是我在實踐中屢試不爽的,每每拿來推新品,必然有效,可惜的是,終究會有不少人不相信。